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种无因次采液指数与含水率关系式的建立及优选 被引量:21
1
作者 高文君 李宁 +1 位作者 侯程程 张宁县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0-74,共5页
水驱油田无因次采液指数与含水率变化规律,是油藏产能评价和举升方式选择的主要依据。目前,各类研究方法相对丰富,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即经验法和数值模拟法缺乏渗流理论支持,相对渗透率曲线法无法确定无因次采液指数与含水率具体函数式... 水驱油田无因次采液指数与含水率变化规律,是油藏产能评价和举升方式选择的主要依据。目前,各类研究方法相对丰富,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即经验法和数值模拟法缺乏渗流理论支持,相对渗透率曲线法无法确定无因次采液指数与含水率具体函数式。通过改进油相相对渗透率关系式,引入俞启泰提出的两类油水相渗比值与出口端含水饱和度关系式,分别建立了Ⅰ类和Ⅱ类无因次采液指数与含水率模型,与不同油田相渗实验结果对比显示,Ⅱ类模型与实验结果比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因次采液指数 无因次采油指数 含水率 相对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特低渗透油藏采油、采液指数变化规律 被引量:9
2
作者 王厉强 孙玉凯 +3 位作者 刘曰强 崔英怀 罗阳俊 杨丹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21-523,共3页
针对低压特低渗透油藏较常规低渗透油藏储集层岩石压力敏感性更强的特点,推导了考虑启动压力和渗透率压力敏感性变化下的无因次采油(液)指数计算公式。以吐哈油田牛圈湖低压特低渗油藏为例,讨论了油水粘度比、启动压力和渗透率变形系数... 针对低压特低渗透油藏较常规低渗透油藏储集层岩石压力敏感性更强的特点,推导了考虑启动压力和渗透率压力敏感性变化下的无因次采油(液)指数计算公式。以吐哈油田牛圈湖低压特低渗油藏为例,讨论了油水粘度比、启动压力和渗透率变形系数动态变化时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与含水率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低压特低渗油藏启动压力的动态变化对无因次采油指数有较明显的影响;此外,无因次采液指数受启动压力和渗透率变形系数的影响也较常规低渗透油藏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 低渗透油气藏 启动压力 压力梯度 无因次采油指数 无因次采液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段射孔水平井产能计算 被引量:15
3
作者 罗万静 王晓冬 李凡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7-102,共6页
分段射孔是一种常用的水平井射孔工艺。由于多个射孔段的存在,使得水平井每个射孔段的产能预测变得十分复杂。用Fourier正弦变换、势的叠加原理、三角函数变换、渐进分析求解圆形封闭地层水平井三维拟稳态渗流问题,得到水平井的均匀流... 分段射孔是一种常用的水平井射孔工艺。由于多个射孔段的存在,使得水平井每个射孔段的产能预测变得十分复杂。用Fourier正弦变换、势的叠加原理、三角函数变换、渐进分析求解圆形封闭地层水平井三维拟稳态渗流问题,得到水平井的均匀流量产量模型。通过与直井产能对比,求得水平井拟稳态当量井径,再利用压降叠加原理建立了分段射孔水平井产能计算方法。研究表明,分段射孔时,相同射孔长度下,端部产量最大,而中部井段产量最小;多个射孔段同时投产时,射孔长度对射孔段产量的影响较射孔间距大。水平井射孔时宜采用中间段长、端部段短的不等距射孔方式,以期达到均衡开采或者注入。此方法可以用于确定水平井射孔段分段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射孔 水平井 产能分析 当量井径 无因次采油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动压力和毛管压力对低渗透油田生产参数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谷建伟 毛振强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0-31,共2页
为解决低渗透油田生产参数变化与中、高渗透油田不同的问题 ,考虑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毛管力、重力等因素情况下 ,推导了低渗透油田油水两相渗流时生产参数含水率、无因次采油指数、无因次采液指数的变化形式 ,并具体分析了 3种因素对生... 为解决低渗透油田生产参数变化与中、高渗透油田不同的问题 ,考虑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毛管力、重力等因素情况下 ,推导了低渗透油田油水两相渗流时生产参数含水率、无因次采油指数、无因次采液指数的变化形式 ,并具体分析了 3种因素对生产参数的影响 ,指出毛管力和启动压力的存在增加了含水率 ,增加了无因次采液指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启动压力 毛管力 重力 含水率 无因次采油指数 无因次采液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敏感性对低渗油藏油水两相渗流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高斌 许诗婧 +2 位作者 胡心玲 赵旭 王长权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5-81,共7页
为研究水敏对低渗储层油水两相渗流的影响,以江汉盆地XG组储层为例,结合微纳米CT、SEM开展研究,通过对比水敏前后孔隙结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含水率曲线和无因次指数曲线评价水敏对油水两相渗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岩心在发生水... 为研究水敏对低渗储层油水两相渗流的影响,以江汉盆地XG组储层为例,结合微纳米CT、SEM开展研究,通过对比水敏前后孔隙结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含水率曲线和无因次指数曲线评价水敏对油水两相渗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岩心在发生水敏后导致黏土膨胀,在流体作用下发生分散运移,使得渗透率下降,孔喉半径和配位数分布频率有降低的趋势。从油水两相渗流中可以看出原油采收率在水敏后得到了提高,水敏后含水率上升更快,含水变化率峰值增大;水敏后的提液比水敏前提液更有效果,无因次吸水指数因岩石孔喉细小,毛细管滞留原油现象严重,注入水利用率很低,因此随着注入水的不断注入,无因次吸水指数急剧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两相渗流 水敏 含水率曲线 无因次采油指数 无因次吸液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表外储层渗流特征实验 被引量:19
6
作者 崔悦 石京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9-72,共4页
表外储层渗流特征不同于表内储层。物性特征研究表明,表外储层主要为低渗透和特低渗透储层,分别占33.98%和40.79%。渗流特征研究表明,表外储层具有非达西渗流特征,启动压力的存在会影响注水开发;油水两相渗流时,表外储层的束缚水、残余... 表外储层渗流特征不同于表内储层。物性特征研究表明,表外储层主要为低渗透和特低渗透储层,分别占33.98%和40.79%。渗流特征研究表明,表外储层具有非达西渗流特征,启动压力的存在会影响注水开发;油水两相渗流时,表外储层的束缚水、残余油的饱和度较高,油水两相渗流的共渗范围较小,驱油效率低,由于黏土质量分数较高,水相相对渗透率上升较慢,曲线形态呈现弓背形状。无因次采油(液)指数变化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表外储层依靠提液增加产量的潜力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外储层 非达西渗流 相对渗透率 无因次采油(液)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超低渗透储层油水渗流效应分析及开发启示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建民 张三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9-225,共7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田烟雾峁区块延长组长4+5,长6储层为例,基于岩心渗流实验的归一化处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引入有效驱动系数及油水粘度比,将渗流理论与室内实验及生产实践密切结合,综合分析特低~超低渗透储层油水渗流效应,探讨其... 以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田烟雾峁区块延长组长4+5,长6储层为例,基于岩心渗流实验的归一化处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引入有效驱动系数及油水粘度比,将渗流理论与室内实验及生产实践密切结合,综合分析特低~超低渗透储层油水渗流效应,探讨其注水开发启示。结果表明,特低~超低渗透储层渗流特征受启动压力影响,启动压力将导致油井提前见水;当含水饱和度大于某一临界值后,油层含水变化率逐渐减小,无因次采液指数与采油指数之间的分化逐渐加剧,其相对稳定的变化区间则是油层提液增产及调整挖潜的重要机遇期。依据无因次采液、采油指数变化规律及其相应的含水率变化区间,可将特低~超低渗透油层开采过程划分为初产、稳产、有效提液、低效循环等4个阶段;在中高含水期,较高的有效驱动系数有利于油层提液增产;在特高含水后期,较小的有效驱动系数及油水粘度比则有利于油层提高低效循环阶段的最终采收率。流体饱和度不仅对特低~超低渗透油层含水率及采液采油指数等变化具有重要的控制和影响,而且也是导致区块生产差异的主要因素。对于那些饱和度分布不同、平面及层间生产差异比较突出的井区,应依据其所处开采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参数,以改善油田整体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超低渗透储层 油水粘度比 流体饱和度 含水上升率 无因次采液及采油指数 渗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地层压力研究
8
作者 陈勇军 赵秀娟 +2 位作者 徐玉霞 周子钧 张志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9期7686-7689,共4页
准确地层压力资料的获取是油田合理开发的重要保障,而海上油气田直接录取压力的资料相当有限。虽然与压力相关资料较多,包括永久式压力计、泵工况、油井动液面,压力恢复、相渗曲线、油田生产资料等资料,但多不连续。现合理利用监测资料... 准确地层压力资料的获取是油田合理开发的重要保障,而海上油气田直接录取压力的资料相当有限。虽然与压力相关资料较多,包括永久式压力计、泵工况、油井动液面,压力恢复、相渗曲线、油田生产资料等资料,但多不连续。现合理利用监测资料,综合应用油藏工程方法得到了油田地层压力连续分布情况,并通过了油田生产动态的验证,为油田生产提供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压力 无因次采油指数 生产压差 物质平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