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虚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思维方式之一
被引量:2
- 1
-
-
作者
靳义增
-
机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8-130,共3页
-
文摘
虚静是中国文论特有的一种创作思维方式。虚静以其空明的心境状态、凝神观照的专注态度而达到物我不分的境界;虚静思维具有非逻辑性和非理性的特征,是一种直觉思维;虚静思维体现了艺术创造活动的无功利性和自由性,在游心自适中使创造活动达到“宛如神助”的境界。
-
关键词
虚静
物我融合
直觉思维
无功利性
-
Keywords
The empty and quiet theory
Oneness between the human and natural worlds
Intuitive thinking
None-utility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眩惑:一种新文化与旧感觉
- 2
-
-
作者
景凯旋
-
机构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8,共5页
-
文摘
当代对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关系的讨论,都是以现代性为出发点的“进步”叙事,而较少思考文化的美感特征。本文以叔本华的“眩惑”定义传媒时代的大众文化,并觕图指出其在多元价值社会背景下对传统美学无功利性原则的挑战。同时,对大众文化的宽容与接受并不意味着取消美的等级,大众文化中仍然存在着大量低俗平庸的现象。传统美学之所以面临困境,不在于它的无功利性,也不在于它的超越性,而是在于它的主体性:将人视为一切价值的来源和标准。这就是传统美学的深刻悖论,当我们用美来呼唤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解放时,其理论本身恰恰就隐含了主体性的丧失。我们仍然需要寻求意义,但必须重新思考启蒙主义以来的思维方式,而当代艺术的批评标准也应当蕴含于其中。
-
关键词
眩惑
媚俗
大众文化
多元化
主体性
无功利性
-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
-
题名试论鲁迅前期的审美观
- 3
-
-
作者
傅冰甲
-
出处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1年第3期60-66,共7页
-
文摘
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极为丰富珍贵的宝藏。在美学上,他虽无专门著述,但在其毕生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实践活动中,往往结合着艺术问题的具体论述,深刻地阐述了他的美学思想。鲁迅的美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本文仅就其前期关于审美与功利关系的美学观点加以初步探讨,以求正于识者。
-
关键词
美学思想
鲁迅
审美观
审美意识
美学观点
艺术创作
无功利性
唯物主义
审美价值
为艺术而艺术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