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尚文雅 黄靖(综述) 任亚锋(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220,共6页
脊髓损伤(SCI)导致神经通路中断,引发不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神经修复与再生一直是SCI患者康复的关键目标。然而如何在临床康复中实现更有效和精准神经修复,是目前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无创神经调控技术作为一种操作简便且副作用... 脊髓损伤(SCI)导致神经通路中断,引发不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神经修复与再生一直是SCI患者康复的关键目标。然而如何在临床康复中实现更有效和精准神经修复,是目前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无创神经调控技术作为一种操作简便且副作用少的技术,能够诱发脊柱上结构及脊髓神经回路有益的适应性变化,为SCI患者恢复失去功能、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带来了希望。文章就无创神经调控技术治疗SCI的研究证据进行综述,并依据技术类别,从参数设置、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前景三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其研究进展。未来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刺激参数的优化,并实现多靶点、多模式的治疗策略,使用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行验证,以造福更多的SCI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无创神经调控 经皮脊髓电刺激 经颅磁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经皮神经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贺婷 郑拥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36-541,共6页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再激活引发的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性重塑所致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我国6...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再激活引发的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性重塑所致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我国60岁以上PHN病人占比超65%,疼痛持续超过1年者达30%,导致严重身心负担及社会经济损失。目前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且不良反应显著,尤其在老年病人中,临床收益更为受限。近年来,无创神经调控技术通过靶向干预调控疼痛-情感网络,展现出显著的临床应用潜力,在慢性疼痛领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系统综述PHN的发病机制、无创神经调控技术的应用,并展望新型技术的转化前景,以期为个体化疼痛管理策略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 重复经颅磁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神经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对全麻患者术后睡眠功能紊乱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杰 曹君利 刘鹤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1322-1332,共11页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是主要通过电刺激、磁刺激等对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调控的一种非侵入性、安全、便捷的有效治疗手段。近年来,无创神经调控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脑功能调控的相关研究和治疗,其在脑卒中患者的认知障碍调控、抑郁、焦虑、谵...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是主要通过电刺激、磁刺激等对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调控的一种非侵入性、安全、便捷的有效治疗手段。近年来,无创神经调控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脑功能调控的相关研究和治疗,其在脑卒中患者的认知障碍调控、抑郁、焦虑、谵妄、失眠等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上都有相关研究证实。临床科室如神经内科、康复科、疼痛科等多学科都广泛运用无创神经调控这一技术,但其在围术期的应用较少,尤其是针对全麻患者术后睡眠功能紊乱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术后睡眠功能紊乱是术后一个常见且容易被忽视的并发症,常表现为术后睡眠结构紊乱、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时长明显缩短等,全身麻醉患者术后睡眠功能更容易受影响。术后睡眠功能紊乱涉及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等很多影响因素,影响患者整个围术期甚至出院后的长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 全身麻醉 术后管理 睡眠 术后睡眠功能紊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疼痛与负性情绪的神经交互机制及综合干预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笑珂 舒晴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9,共13页
慢性疼痛患者普遍伴随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而这些负性情绪的持续存在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慢性疼痛。在治疗慢性疼痛时,改善疼痛或负性情绪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另一症状也会有所缓解。慢性疼痛和负性情绪所涉及的脑区部分重叠... 慢性疼痛患者普遍伴随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而这些负性情绪的持续存在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慢性疼痛。在治疗慢性疼痛时,改善疼痛或负性情绪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另一症状也会有所缓解。慢性疼痛和负性情绪所涉及的脑区部分重叠,且具有相似的神经生理机制,这可能是二者相互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多个脑区在疼痛相关的情感、认知和动机处理中发挥协同作用,特别是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前额叶皮层、伏隔核以及腹侧被盖区等脑区,对情感信息的识别与处理至关重要。目前,慢性疼痛的临床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现有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因此,负性情绪的良性调节作为重要的干预靶点之一,在慢性疼痛的治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本文在总结慢性疼痛产生负性情绪的神经机制基础上,归纳整理了目前针对慢性疼痛相关负性情绪的多种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无创神经调控、心理治疗、中医针灸治疗等。这些方案的综合应用不仅有助于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还能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靶点和更为有效的策略。本文旨在加深初学者对慢性疼痛病理生理学背景的理解,并为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疼痛 负性情绪 药物治疗 无创神经调控 心理疗法 中医针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物理场复合的新型无创脑深部精准刺激方法探究
5
作者 祝凯 周晓青 +3 位作者 马任 刘煦 殷涛 刘志朋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7-337,共11页
现有的无创电磁刺激技术,以临床应用最广的经颅磁刺激(TMS)为代表,尚无法突破聚焦性和刺激深度的技术瓶颈,实现对深部功能核团的直接精准刺激。本研究基于磁声耦合理论,结合TMS技术中的交变磁场,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多物理场复合的无创脑... 现有的无创电磁刺激技术,以临床应用最广的经颅磁刺激(TMS)为代表,尚无法突破聚焦性和刺激深度的技术瓶颈,实现对深部功能核团的直接精准刺激。本研究基于磁声耦合理论,结合TMS技术中的交变磁场,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多物理场复合的无创脑深部精准刺激方法(MI-TMAS),以期实现对脑深部的直接精准聚焦刺激。基于磁声耦合理论和磁感应理论对MI-TMAS中的刺激物理场进行仿真研究,并搭建了MI-TMAS系统及多物理场测试平台,对刺激物理场分布并进行实测。结合仿真和实测结果,对MI-TMAS复合刺激电场的聚焦性和电场强度进行探究。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在脑深部靶区产生聚焦声场、磁声耦合电场、磁感应电场等3个复合刺激物理场,可以在刺激深度50 mm处形成聚焦尺寸约6.2 mm(-3 dB)的复合刺激电场,其在脑深部电场的聚焦性明显优于TMS,且刺激电场强度大于稳恒磁场下的TMAS。本研究为MI-TMAS方法应用于在体神经调控提供了理论以及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声耦合效应 经颅磁刺激 无创神经调控 电场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