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早期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胸膜肺切除术的结核性毁损肺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56例胸膜肺切除术的结核性毁损肺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早期辅助通气组,每组78例。对照组PaO_(2)≤60 mm Hg,氧合指数≤133 mm Hg...目的探讨早期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胸膜肺切除术的结核性毁损肺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56例胸膜肺切除术的结核性毁损肺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早期辅助通气组,每组78例。对照组PaO_(2)≤60 mm Hg,氧合指数≤133 mm Hg时经口气管插管进行有创正压机械通气。早期辅助通气组PaO_(2)≤90 mmHg,氧合指数≤200 mm Hg时,经口气管插管进行有创正压机械通气。对比两组血气、肺功能、氧代谢指标、肺表面活性蛋白水平、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和预后情况。结果早期辅助通气组的PaO_(2)和PaCO_(2)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的6、12 h,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F)、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及最大呼气压(PE)值高于对照组(P均<0.05),ASevO_(2)和PvO_(2)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肺表面活性蛋白C(SP-C)、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均<0.05),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能改善胸膜肺切除术的结核性毁损肺患者的肺功能和氧代谢指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分阶段式呼吸肌训练对提高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撤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ulmona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PCCM)治疗的102例呼吸衰竭患者为...目的探究分阶段式呼吸肌训练对提高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撤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ulmona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PCCM)治疗的102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分阶段式呼吸肌训练。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2周后比较2组患者撤机成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呼吸肌力水平及氧合指数情况。结果干预2周后,观察组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且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最大口腔吸气压(MIP)、最大口腔呼气压(MEP)及氧合指数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阶段式呼吸肌训练在临床护理中效果较好,可促进呼吸衰竭患者呼吸肌力恢复,改善膈肌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撤机成功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早期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胸膜肺切除术的结核性毁损肺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56例胸膜肺切除术的结核性毁损肺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早期辅助通气组,每组78例。对照组PaO_(2)≤60 mm Hg,氧合指数≤133 mm Hg时经口气管插管进行有创正压机械通气。早期辅助通气组PaO_(2)≤90 mmHg,氧合指数≤200 mm Hg时,经口气管插管进行有创正压机械通气。对比两组血气、肺功能、氧代谢指标、肺表面活性蛋白水平、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和预后情况。结果早期辅助通气组的PaO_(2)和PaCO_(2)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的6、12 h,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F)、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及最大呼气压(PE)值高于对照组(P均<0.05),ASevO_(2)和PvO_(2)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肺表面活性蛋白C(SP-C)、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均<0.05),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能改善胸膜肺切除术的结核性毁损肺患者的肺功能和氧代谢指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文摘目的探究分阶段式呼吸肌训练对提高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撤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ulmona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PCCM)治疗的102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分阶段式呼吸肌训练。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2周后比较2组患者撤机成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呼吸肌力水平及氧合指数情况。结果干预2周后,观察组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且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最大口腔吸气压(MIP)、最大口腔呼气压(MEP)及氧合指数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阶段式呼吸肌训练在临床护理中效果较好,可促进呼吸衰竭患者呼吸肌力恢复,改善膈肌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撤机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