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的认知行为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
1
作者 陈于宁 姚树桥 +1 位作者 朱熊兆 蚁金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检验个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发生过无保护性行为中学生的无保护性行为、性态度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湖南长沙4所中学的1362名学生,筛选出发生过无保护性行为的学生68人[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HBICA)无保护性行为分量表(US)得分... 目的:检验个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发生过无保护性行为中学生的无保护性行为、性态度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湖南长沙4所中学的1362名学生,筛选出发生过无保护性行为的学生68人[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HBICA)无保护性行为分量表(US)得分≥1],随机分配为认知行为治疗组(CBT组)和对照组,每组34人。由咨询师对CBT组进行一对一的认知行为治疗。治疗采用会谈形式,每周1次,每次50~60 min。在此期间对照组不接受来自咨询师的干预措施。以US、性态度量表中文版(ATSS)为评估工具,对所有入组对象在基线水平、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进行评估。结果:CBT组US得分的减分率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有效率在80%以上。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US及ATSS评分的分组处理、测量时间、分组处理及测量时间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简单效应分析表明,CBT组的US、ATSS得分自干预后1个月开始低于基线测试水平[(2.2±2.9)vs.(4.7±3.1),(3.2±1.6)vs.(4.7±3.1);(38.2±4.9)vs.(40.9±5.1),(37.2±5.4)vs.(40.9±5.1),均P<0.01],对照组3次US、ATSS测量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两组间US、ATSS得分差异的效应量均达到中等以上水平(Cohen's d=0.50~0.70)。结论:个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发生过无保护性行为中学生的无保护性行为、性态度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治疗 无保护性行为 中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轨迹分析模型的男男性行为人群无保护性行为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林倚伊 钟晓妮 +7 位作者 彭斌 张燕 叶孟良 孔翠娥 曾馨 荆少华 幸箐筠 黄爱龙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9-213,共5页
目的:通过轨迹分析模型了解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无保护性行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非概率抽样法在重庆和新疆地区招募并筛选出390名MSM进入研究,并在第12、24、36、48周进行随访问卷调查。利用轨迹分... 目的:通过轨迹分析模型了解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无保护性行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非概率抽样法在重庆和新疆地区招募并筛选出390名MSM进入研究,并在第12、24、36、48周进行随访问卷调查。利用轨迹分析模型对MSM人群进行无保护性行为轨迹特征分组并描述不同亚组轨迹特征,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轨迹分析模型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可分为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其中"高风险组"146人,"低风险组"244人,其2周无保护性行为次数分别为1.38次和0.43次。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和月均收入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年龄者较高年龄者有更高可能被纳入"高风险组"(OR=0.95,95%CI=0.92~0.99);低收入人群相较于高收入的更易被纳入"高风险组"(OR=0.53,95%CI=0.34~0.82);和已婚相比,离异/丧偶的MSM更容易进入"高风险组"(OR=3.35,95%CI=1.34~8.37)。结论:轨迹分析模型直观地反映了MSM人群在无保护性行为上不同的发展轨迹,其中低年龄、低收入、离异/丧偶的MSM是HIV防治中的重点关注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男性行为 无保护性行为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 轨迹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龄未婚男性的男男性行为及其对公共安全的意义:基于中国农村性别失衡背景的研究发现 被引量:16
3
作者 杨雪燕 伊莎贝拉.阿塔尼 李树茁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67,共10页
基于2008年安徽省CH市JC区的调查数据,通过与同年龄段已婚男性的对比,对性别失衡背景下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男男性行为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的性别失衡确实会使得农村地区的男男性行为发生率增加;而发生男男... 基于2008年安徽省CH市JC区的调查数据,通过与同年龄段已婚男性的对比,对性别失衡背景下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男男性行为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的性别失衡确实会使得农村地区的男男性行为发生率增加;而发生男男性行为的人群中,其无保护性行为也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比例;同时与已婚男性相比,未婚男性在艾滋病和性病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较差,从而为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潜在威胁。论文结尾指出了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龄未婚男性 男男性行为 性取向 无保护性行为 公共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