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原油族组分的分离及检测方法
被引量:
10
1
作者
余卫娟
殷月芬
+2 位作者
王磊磊
王小如
杨东方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9-214,共6页
比较了SY/T5119—2008方法、原油族组分柱色谱分离常规方法和EPA3611方法等柱色谱法对原油族组分的分离效果;并在EPA3611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型原油族组分柱色谱分离方法(简称改良方法),改良方法以较少氧化铝为固定相,以正己烷、...
比较了SY/T5119—2008方法、原油族组分柱色谱分离常规方法和EPA3611方法等柱色谱法对原油族组分的分离效果;并在EPA3611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型原油族组分柱色谱分离方法(简称改良方法),改良方法以较少氧化铝为固定相,以正己烷、正己烷与二氯甲烷混合溶剂(体积比3∶1)、无水乙醇为洗脱液分别洗脱出原油中饱和烃、芳烃、胶质组分,达到较好分离原油族组分的目的。同时建立了TLC/FID评价原油族组分柱色谱分离效果的方法。用TLC/FID技术评价了4种柱色谱法分离原油族组分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较其他3种方法相比,改良方法的分离效果好、溶剂用量少、分析时间短、操作简便;同时,TLC/FID技术可一次性检测柱色谱分离的4种族组分,具有快速、微量等特点,可用于原油族组分柱色谱分离效果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色谱
薄层色谱
原油
族组分分离
饱和烃
芳烃
胶质
沥青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对氧化铝和硅胶分离重质油族组分性能的新认识
被引量:
14
2
作者
李勇志
邓先梁
俞惟乐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75-80,共6页
采用制备液相色谱法,以硅胶或氧化铝作为吸附剂,对大庆、胜利混合减压馏分油和大庆减压渣油进行了族组分的制备分离,然后用同步荧光光谱法分析了一些族组分中的芳烃环分布,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一些族组分中的正构烷烃分布。结果表明...
采用制备液相色谱法,以硅胶或氧化铝作为吸附剂,对大庆、胜利混合减压馏分油和大庆减压渣油进行了族组分的制备分离,然后用同步荧光光谱法分析了一些族组分中的芳烃环分布,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一些族组分中的正构烷烃分布。结果表明,由于氧化铝吸附重质油中的长链正构烷烃的能力较强,使得芳烃组分中混有长链正构烷烃。硅胶虽然不会对重质油中的长链正构烷烃产生强吸附,但分离减压馏分油时饱和烃组分中混有一环、二环芳烃;分离减压渣油时饱和烃组分中除混有一环、二环芳烃外,还会有三环和三环以上芳烃。考察了色谱柱温、氧化铝水含量及进样量对氧化铝分离重质油族组分的影响,并讨论了它们对重质油族组成定量分析准确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
硅胶
分离
性能
重质油
族组分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煤疏中质组分的泡沫炭制备与机理
被引量:
7
3
作者
秦志宏
常鹏
+3 位作者
邓兵
陈航
卜良辉
周丽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5-91,共7页
以煤萃取反萃取分离所获得的疏中质组分为原料,通过简单的炭化过程制备了泡沫炭并进行了石墨化处理.采用热重分析、傅立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以及压汞仪等对原料的结构特征、热反应性质及产品特性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煤...
以煤萃取反萃取分离所获得的疏中质组分为原料,通过简单的炭化过程制备了泡沫炭并进行了石墨化处理.采用热重分析、傅立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以及压汞仪等对原料的结构特征、热反应性质及产品特性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煤疏中质组因其在分离的同时并行发泡,形成微纳尺度下的泡状结构,且分子质量中等,灰分极低,有较强的黏结性能,是制备煤基泡沫炭的优良前驱体;经塑型和炭化后所制得的泡沫炭主要由球形"泡"和超薄"泡壁"构成三维立体结构,泡孔密集且连续排布,泡沫炭孔隙率最高可达81.32%.疏中质组中最主要的作用力是氢键作用,是导致萃取反萃取过程析出疏中质组分结构疏松并呈现泡状结构的最主要原因;疏中质组本身的微纳级泡状结构,使其成为炭化过程中生成的热解气体的聚集地,并由此推动泡孔不断长大,从而形成所需要的泡沫炭泡孔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
反萃取
全
组分
族
分离
疏中质组
泡沫炭
炭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云南先锋褐煤液化轻质油的分析
被引量:
10
4
作者
黄珏
张德祥
+1 位作者
蔺华林
高晋生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206-1210,共5页
采用双球计量管法将云南先锋褐煤液化轻质油(简称褐煤液化轻质油)萃取分离为酸性组分、碱性组分和中性组分;用经典柱色谱法对中性组分进行族组成分离,分离为饱和烃、芳烃和极性化合物3种组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酸性组分、...
采用双球计量管法将云南先锋褐煤液化轻质油(简称褐煤液化轻质油)萃取分离为酸性组分、碱性组分和中性组分;用经典柱色谱法对中性组分进行族组成分离,分离为饱和烃、芳烃和极性化合物3种组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酸性组分、碱性组分和芳烃的组成。实验结果表明,褐煤液化轻质油中酸性组分、碱性组分和中性组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3.46%,0.68%,75.86%;酸性组分主要为苯酚及其烷基衍生物,其中苯酚、甲酚和二甲酚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6 11%,33.55%,14.44%;碱性组分以烷基吡啶为主,三甲基吡啶的质量分数为23.41%;中性组分以芳烃为主,芳烃中单环芳烃最多,双环芳烃其次,质量分数分别为37.91%,28.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液化轻质油
气相色谱-质谱
分析
族组分分离
酚类化合物
吡啶类化合物
芳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H NMR和GC-MS法分析表征煤液化油
被引量:
6
5
作者
羊丽君
潘铁英
+3 位作者
史新梅
蔺华林
张德祥
高晋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88-491,共4页
采用经典柱色谱法对煤液化循环油和“加氢”后的循环油进行族组成分离,将其分离成饱和烃、芳香烃和极性物3个组分,并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对各个组分进行定性分析,同时用气质联用分析方法初步确定了饱和烃和芳香烃两个馏分的主要物质组...
采用经典柱色谱法对煤液化循环油和“加氢”后的循环油进行族组成分离,将其分离成饱和烃、芳香烃和极性物3个组分,并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对各个组分进行定性分析,同时用气质联用分析方法初步确定了饱和烃和芳香烃两个馏分的主要物质组成。结果表明:循环油饱和烃部分主要由C2-C2直链烷烃组成,芳香烃部分主要组成是烷基取代的氢化单环芳烃及少量的多环芳烃。而循环油经420℃“加氢”后饱和烃部分除了含C12~C27的直链烷烃,还有一些直链烷烃的异构体和环烷烃,芳香烃部分主要是双环、三环、四环芳烃,单环芳烃则完全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油
族组分分离
核磁共振氢谱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前处理方法对原油中金刚烷化合物定量的影响
被引量:
3
6
作者
李二庭
向宝力
+3 位作者
马万云
熊永强
王明
米巨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16-922,930,共8页
利用色谱/质谱/质谱方法分析了准噶尔盆地不同密度原油中金刚烷化合物的含量,探讨了族组分分离法和直接进样法2种前处理方法对金刚烷化合物测定的影响。族组分分离法会造成原油中金刚烷类化合物含量损失,特别是密度相对小的单金刚烷类...
利用色谱/质谱/质谱方法分析了准噶尔盆地不同密度原油中金刚烷化合物的含量,探讨了族组分分离法和直接进样法2种前处理方法对金刚烷化合物测定的影响。族组分分离法会造成原油中金刚烷类化合物含量损失,特别是密度相对小的单金刚烷类损失更大,但族组分分离方法有利于低熟原油中低含量、受挥发作用影响较小的双金刚烷类化合物的富集,更有利于仪器检出。族组分分离法对金刚烷异构化指标影响较小,对应用更为重要的浓度指标影响较大,因此在进行金刚烷类化合物分析时应尽量避免复杂的前处理,减少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损失。选择直接进样法是测定正常油、轻质油和凝析油中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最佳前处理方法,对于部分低熟原油样品可考虑使用族组分分离法进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处理
族组分分离
直接进样
金刚烷
原油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原油族组分的分离及检测方法
被引量:
10
1
作者
余卫娟
殷月芬
王磊磊
王小如
杨东方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市现代分析技术及中药标准化重点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出处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9-214,共6页
基金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705011)
海洋石油污染的多元鉴别与生物修复技术
文摘
比较了SY/T5119—2008方法、原油族组分柱色谱分离常规方法和EPA3611方法等柱色谱法对原油族组分的分离效果;并在EPA3611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型原油族组分柱色谱分离方法(简称改良方法),改良方法以较少氧化铝为固定相,以正己烷、正己烷与二氯甲烷混合溶剂(体积比3∶1)、无水乙醇为洗脱液分别洗脱出原油中饱和烃、芳烃、胶质组分,达到较好分离原油族组分的目的。同时建立了TLC/FID评价原油族组分柱色谱分离效果的方法。用TLC/FID技术评价了4种柱色谱法分离原油族组分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较其他3种方法相比,改良方法的分离效果好、溶剂用量少、分析时间短、操作简便;同时,TLC/FID技术可一次性检测柱色谱分离的4种族组分,具有快速、微量等特点,可用于原油族组分柱色谱分离效果的监测。
关键词
柱色谱
薄层色谱
原油
族组分分离
饱和烃
芳烃
胶质
沥青质
Keywords
column chromatography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crude oil
separation of compound-grouped fractions
saturated hydrocarbon
aromatic hydrocarbon
resin
asphaltene
分类号
TQ028.5 [化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对氧化铝和硅胶分离重质油族组分性能的新认识
被引量:
14
2
作者
李勇志
邓先梁
俞惟乐
机构
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炼制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出处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75-80,共6页
文摘
采用制备液相色谱法,以硅胶或氧化铝作为吸附剂,对大庆、胜利混合减压馏分油和大庆减压渣油进行了族组分的制备分离,然后用同步荧光光谱法分析了一些族组分中的芳烃环分布,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一些族组分中的正构烷烃分布。结果表明,由于氧化铝吸附重质油中的长链正构烷烃的能力较强,使得芳烃组分中混有长链正构烷烃。硅胶虽然不会对重质油中的长链正构烷烃产生强吸附,但分离减压馏分油时饱和烃组分中混有一环、二环芳烃;分离减压渣油时饱和烃组分中除混有一环、二环芳烃外,还会有三环和三环以上芳烃。考察了色谱柱温、氧化铝水含量及进样量对氧化铝分离重质油族组分的影响,并讨论了它们对重质油族组成定量分析准确度的影响。
关键词
氧化铝
硅胶
分离
性能
重质油
族组分分离
Keywords
alumina,silica gel,separation property,heavy petroleum fraction,grouptype separation
分类号
TE626.25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加工工程]
TE622.15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加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煤疏中质组分的泡沫炭制备与机理
被引量:
7
3
作者
秦志宏
常鹏
邓兵
陈航
卜良辉
周丽
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
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
出处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5-91,共7页
基金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博导类)资助项目(20130095110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42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煤炭联合基金资助项目(U1361116)
文摘
以煤萃取反萃取分离所获得的疏中质组分为原料,通过简单的炭化过程制备了泡沫炭并进行了石墨化处理.采用热重分析、傅立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以及压汞仪等对原料的结构特征、热反应性质及产品特性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煤疏中质组因其在分离的同时并行发泡,形成微纳尺度下的泡状结构,且分子质量中等,灰分极低,有较强的黏结性能,是制备煤基泡沫炭的优良前驱体;经塑型和炭化后所制得的泡沫炭主要由球形"泡"和超薄"泡壁"构成三维立体结构,泡孔密集且连续排布,泡沫炭孔隙率最高可达81.32%.疏中质组中最主要的作用力是氢键作用,是导致萃取反萃取过程析出疏中质组分结构疏松并呈现泡状结构的最主要原因;疏中质组本身的微纳级泡状结构,使其成为炭化过程中生成的热解气体的聚集地,并由此推动泡孔不断长大,从而形成所需要的泡沫炭泡孔结构.
关键词
萃取
反萃取
全
组分
族
分离
疏中质组
泡沫炭
炭化
Keywords
extraction
anti-extraction
all-components group separation
loose medium component
carbon foams
carbonization
分类号
TQ530 [化学工程—煤化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云南先锋褐煤液化轻质油的分析
被引量:
10
4
作者
黄珏
张德祥
蔺华林
高晋生
机构
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出处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206-1210,共5页
基金
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6AA05Z3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576039)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B506)
文摘
采用双球计量管法将云南先锋褐煤液化轻质油(简称褐煤液化轻质油)萃取分离为酸性组分、碱性组分和中性组分;用经典柱色谱法对中性组分进行族组成分离,分离为饱和烃、芳烃和极性化合物3种组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酸性组分、碱性组分和芳烃的组成。实验结果表明,褐煤液化轻质油中酸性组分、碱性组分和中性组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3.46%,0.68%,75.86%;酸性组分主要为苯酚及其烷基衍生物,其中苯酚、甲酚和二甲酚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6 11%,33.55%,14.44%;碱性组分以烷基吡啶为主,三甲基吡啶的质量分数为23.41%;中性组分以芳烃为主,芳烃中单环芳烃最多,双环芳烃其次,质量分数分别为37.91%,28.69%。
关键词
褐煤液化轻质油
气相色谱-质谱
分析
族组分分离
酚类化合物
吡啶类化合物
芳烃
Keywords
lignite liquefaction light oil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um
analysis
group component separation
phenolic compound
pyridine derivative
aromatic hydrocarbon
分类号
TQ529 [化学工程—煤化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H NMR和GC-MS法分析表征煤液化油
被引量:
6
5
作者
羊丽君
潘铁英
史新梅
蔺华林
张德祥
高晋生
机构
华东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出处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88-491,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576039)
"973"资助项目(2004CB217601)
文摘
采用经典柱色谱法对煤液化循环油和“加氢”后的循环油进行族组成分离,将其分离成饱和烃、芳香烃和极性物3个组分,并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对各个组分进行定性分析,同时用气质联用分析方法初步确定了饱和烃和芳香烃两个馏分的主要物质组成。结果表明:循环油饱和烃部分主要由C2-C2直链烷烃组成,芳香烃部分主要组成是烷基取代的氢化单环芳烃及少量的多环芳烃。而循环油经420℃“加氢”后饱和烃部分除了含C12~C27的直链烷烃,还有一些直链烷烃的异构体和环烷烃,芳香烃部分主要是双环、三环、四环芳烃,单环芳烃则完全消失。
关键词
循环油
族组分分离
核磁共振氢谱
气相色谱-质谱
Keywords
Liquefaction recycled oil
Group component separation
1^H NMR
GC -MS
分类号
O482.532 [理学—固体物理]
O657.63 [理学—分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前处理方法对原油中金刚烷化合物定量的影响
被引量:
3
6
作者
李二庭
向宝力
马万云
熊永强
王明
米巨磊
机构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新疆砾岩油藏实验室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实验检测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16-922,930,共8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08-002-5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2136)资助
文摘
利用色谱/质谱/质谱方法分析了准噶尔盆地不同密度原油中金刚烷化合物的含量,探讨了族组分分离法和直接进样法2种前处理方法对金刚烷化合物测定的影响。族组分分离法会造成原油中金刚烷类化合物含量损失,特别是密度相对小的单金刚烷类损失更大,但族组分分离方法有利于低熟原油中低含量、受挥发作用影响较小的双金刚烷类化合物的富集,更有利于仪器检出。族组分分离法对金刚烷异构化指标影响较小,对应用更为重要的浓度指标影响较大,因此在进行金刚烷类化合物分析时应尽量避免复杂的前处理,减少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损失。选择直接进样法是测定正常油、轻质油和凝析油中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最佳前处理方法,对于部分低熟原油样品可考虑使用族组分分离法进行处理。
关键词
前处理
族组分分离
直接进样
金刚烷
原油
准噶尔盆地
Keywords
pretreatment method
group component separation method
direct injection method
diamondoid
crude oil
Junggar Basin
分类号
TE135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原油族组分的分离及检测方法
余卫娟
殷月芬
王磊磊
王小如
杨东方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对氧化铝和硅胶分离重质油族组分性能的新认识
李勇志
邓先梁
俞惟乐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煤疏中质组分的泡沫炭制备与机理
秦志宏
常鹏
邓兵
陈航
卜良辉
周丽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云南先锋褐煤液化轻质油的分析
黄珏
张德祥
蔺华林
高晋生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1^H NMR和GC-MS法分析表征煤液化油
羊丽君
潘铁英
史新梅
蔺华林
张德祥
高晋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前处理方法对原油中金刚烷化合物定量的影响
李二庭
向宝力
马万云
熊永强
王明
米巨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