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2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催化裂化再生器旋风分离器技术研究进展
1
作者 孙国刚 袁世威 +1 位作者 孙建辰 曹港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8-104,共7页
旋风分离器是催化裂化装置中的一种关键设备,直接影响装置的催化剂跑损率和长期平稳运行,同时也是反应-再生系统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述了国内外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内旋风分离器技术,基于国产PV型高效旋风分离器,介绍旋风分离器结构-... 旋风分离器是催化裂化装置中的一种关键设备,直接影响装置的催化剂跑损率和长期平稳运行,同时也是反应-再生系统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述了国内外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内旋风分离器技术,基于国产PV型高效旋风分离器,介绍旋风分离器结构-流场-性能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进一步,介绍了新研发的PLS型两级旋风分离器的结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再生器 旋风分离器 减阻增效 PLS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筒体直径对旋风分离器性能的影响及其流场机制
2
作者 牛宏斌 邱丽 +5 位作者 杨景轩 张忠林 郝晓刚 赵忠凯 阿布里提 官国清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67-2376,共10页
筒体直径是旋风分离器尺寸优化的核心,但关于其对性能的影响,文献报道了不同结果,且鲜有探讨其流场机制。在控制入口尺寸为145 mm×63 mm,入口气速为27.5 m/s,其他尺寸与筒径成一定比例的条件下,通过性能测试研究筒径对旋风分离器... 筒体直径是旋风分离器尺寸优化的核心,但关于其对性能的影响,文献报道了不同结果,且鲜有探讨其流场机制。在控制入口尺寸为145 mm×63 mm,入口气速为27.5 m/s,其他尺寸与筒径成一定比例的条件下,通过性能测试研究筒径对旋风分离器性能的影响;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探索流场机制。结果表明,压降随筒径增加而减小,切向速度的降低是主因。分离效率随筒径增加而先增后减,最佳效率筒径约410 mm。流场分析表明其与以下机制有关:分离器内气流切向速度和轴向速度随着筒径的增加而降低,但轴向速度降幅更大,且在大筒径中产生滞留现象,二者共同作用使内旋流对微小颗粒的二次分离能力随筒径增加而提高,返混逃逸率因此降低。筒径增大后,上行流区域扩张,排气管口较强的径向汇流对上行流产生影响,造成颗粒短路逃逸的同时也加剧了内旋流所持颗粒的逃逸,逃逸量随筒径增加而先减小后增大,最佳筒径处最低。增大筒径会使得排气管外形成上行流屏障,颗粒短路逃逸难度增大,但过分增加筒径会造成短路流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两相流 计算流体力学 筒体直径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返混锥对旋风分离器内旋转流的稳流与截止作用
3
作者 陈敏 魏浩然 +2 位作者 王江云 孙永森 王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3-793,共11页
采用雷诺应力模型对灰斗段安装防返混锥的旋风分离器进行气相流场的模拟计算,考察了其排尘口附近速度、压力以及涡旋的分布特点,得到了能够有效截止并稳定旋转流的防返混锥参数。结果表明:灰斗段安装防返混锥能很好地规整旋风分离器内流... 采用雷诺应力模型对灰斗段安装防返混锥的旋风分离器进行气相流场的模拟计算,考察了其排尘口附近速度、压力以及涡旋的分布特点,得到了能够有效截止并稳定旋转流的防返混锥参数。结果表明:灰斗段安装防返混锥能很好地规整旋风分离器内流场;防返混锥底面直径小于排尘口内旋流尺寸时,对旋转流截止作用弱,无法降低灰斗段旋流强度,但对上行流起到破涡作用,减弱轴向速度滞留;防返混锥底面直径大于排尘口内旋流尺寸时,截止作用强,旋转流被固定在防返混锥表面,灰斗段旋流强度和涡旋能量降低,轴向速度滞留得到增强;防返混锥底面直径继续增大,各流场参数变化不大,灰斗段静压升高明显,切向速度峰值位置转移至下行流区;较佳的防返混锥底面直径应为排尘口直径的0.4~0.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数值模拟 防返混锥 旋转流 截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风分离器入口结构对CFB锅炉循环物料分配特性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谢玉婷 刘海玉 +3 位作者 牛俊天 周世豪 李昊 金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572-3581,I0025,共11页
随着循环流化床锅炉参数不断增大,旋风分离器的数量和尺寸也不断变化,多分离器并联布置时,分离器入口的气固流动容易出现不均匀性,影响炉内燃烧和安全。基于计算颗粒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particle fluid dynamics,CPFD)方法,对660 M... 随着循环流化床锅炉参数不断增大,旋风分离器的数量和尺寸也不断变化,多分离器并联布置时,分离器入口的气固流动容易出现不均匀性,影响炉内燃烧和安全。基于计算颗粒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particle fluid dynamics,CPFD)方法,对660 MW超临界CFB锅炉建立全回路几何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离器入口结构对“H”型布置的六分离器循环物料分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间分离器的入口位置、炉内屏式过热器的布置方式、中间分离器入口的角度和高度,以及炉膛顶部凸起高度对六分离器入口的物料分配均有影响;中间分离器入口位置为前墙“偏心-轴对称”布置,炉内屏为均匀布置时分离器入口颗粒流量偏差较小;随着中间分离器入口角度增大,偏差先减小后增大,65.6°时偏差最小;随着中间分离器入口高度增大,偏差先减小后增大,9.25 m时偏差最小,高度大于9.5 m后,中间分离器入口的颗粒流量大于两边;随着炉顶凸起高度增加,偏差先减小后增大,在300 mm时偏差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计算颗粒流体力学 旋风分离器 物料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区玉米旋风分离器仿真与试验
5
作者 王笑康 李国莹 +4 位作者 卢军 徐祝欣 杨诚 李国梁 迟鹏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92-198,共7页
主要对小区玉米收获机气力输送系统中的旋风分离器的设计进行仿真分析,运用EDEM-Fluent软件对旋风分离器内部流场进行了仿真模拟。通过EDEM软件模拟颗粒的仿真运动,观察模拟中颗粒的运动轨迹,再通过Fluent软件对旋风分离器中的气流流场... 主要对小区玉米收获机气力输送系统中的旋风分离器的设计进行仿真分析,运用EDEM-Fluent软件对旋风分离器内部流场进行了仿真模拟。通过EDEM软件模拟颗粒的仿真运动,观察模拟中颗粒的运动轨迹,再通过Fluent软件对旋风分离器中的气流流场进行模拟分析,将两者进行耦合,以观察玉米籽粒在气流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并对玉米籽粒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和玉米籽粒碰撞特性进行分析。结合旋风分离器的结构参数和对玉米籽粒的运动分析,以气流流速、下锥体高度和入料口横截面积作为试验因素,以玉米籽粒破损率为指标进行试验,对多目标变量进行方法优化并建立优化模型,得出旋风分离器最佳结构参数:气流流速为30 m/s、下锥体高度为400 mm、入料口横截面积为0.08 m 2,玉米籽粒破损率为0.782%,优于传统同类装置。进行了10组台架试验,验证结果与仿真结果相符,表明改进的旋风分离器能够满足玉米收获机的收获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流输送 旋风分离器 FLUENT 设计优化 ED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风分离器内置导流叶片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曾云 陈宓 +4 位作者 魏轲 李美求 李银银 李伟伟 董吉宁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2-100,共9页
为研究旋风分离器内置导流叶片各个结构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CFD数值模拟方法和BBD试验设计,采用二阶多项式基函数建立了Stairmand旋风分离器的叶片轴向位置、叶片长度及叶片偏转角度与分离效率及压降间的数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响... 为研究旋风分离器内置导流叶片各个结构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CFD数值模拟方法和BBD试验设计,采用二阶多项式基函数建立了Stairmand旋风分离器的叶片轴向位置、叶片长度及叶片偏转角度与分离效率及压降间的数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响应目标的决定系数均在0.99以上,表明相关性和回归模型效果较好。使用Design Expert软件处理数据后选择了最佳推荐点,对分离器结构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模型与原结构对比结果如下:优化模型的压降略有上升;颗粒直径在1~20μm范围内时,优化前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变化明显,尤其在1~15μm范围内时,优化前分离效率为6.8%~31.0%,优化后则达到了17.0%~54.0%,提升约20个百分点;而当粒径在15~40μm区间时,优化前后的分离效率变化不明显,尤其是在粒径20~40μm时,优化前的分离效率为71.0%~98.0%,而优化后的分离效率只有77%~99%,提升约10个百分点;优化后的模型性能符合“高效低阻”的设计目标。所得结论可为旋风分离器内置叶片的改进提供设计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FLUENT 结构优化 响应面法 BBD试验设计 分离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口结构对轴流式旋风分离器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7
作者 王锁芳 赵浩宇 +2 位作者 柴金孟 郭跃腾 张胜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9-767,共9页
为探究出口结构对轴流式旋风分离器性能的影响,通过大涡模拟与离散相模型耦合的数值方法,对4种不同出口结构轴流式旋风分离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同时,引入Omega准则识别内部空间涡结构。结果显示,在轴流式旋风分离器内部,叶片吸力面与导... 为探究出口结构对轴流式旋风分离器性能的影响,通过大涡模拟与离散相模型耦合的数值方法,对4种不同出口结构轴流式旋风分离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同时,引入Omega准则识别内部空间涡结构。结果显示,在轴流式旋风分离器内部,叶片吸力面与导流锥底部形成了叶间通道涡与导流锥尾迹涡,且涡旋速度梯度大,并会将颗粒卷吸到涡核中心,使分离效率降低;楔形与弧形出口结构加剧了涡结构在出口管内破碎的现象,且较直筒型出口的压力损失更低。在弧形出口前设计直线段可减缓型面扩张,即混合型出口可进一步改善弧形出口的流阻与分离性能。总体来看,楔形出口和混合型出口的性能较好,可为轴流式旋风分离器的结构改进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旋风分离器 大涡模拟 出口结构 分离性能 涡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风分离器环形空间顶灰环的流动特性 被引量:4
8
作者 曹鸣谦 陈建义 +2 位作者 樊骁琦 崔灏 魏耀东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3-192,共10页
旋风分离器环形空间内由于二次涡的作用在上部存在一个旋转的顶灰环,不仅会降低分离效率,而且会造成冲蚀磨损。采用有机玻璃制造的PV型旋风分离器(筒体直径D=160 mm)以及丙烯腈待生催化剂和铁矿粉,在入口气速(v_(in))为12~20 m/s、入口... 旋风分离器环形空间内由于二次涡的作用在上部存在一个旋转的顶灰环,不仅会降低分离效率,而且会造成冲蚀磨损。采用有机玻璃制造的PV型旋风分离器(筒体直径D=160 mm)以及丙烯腈待生催化剂和铁矿粉,在入口气速(v_(in))为12~20 m/s、入口气流颗粒质量浓度(C_(in))为10~100 g/m^(3)条件下进行实验,利用高速摄像机考察顶灰环的流动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顶灰环存在周期性脱落现象;脱落周期与入口气速和入口气流颗粒质量浓度有关,且随入口气速增大而增大,随入口气流颗粒质量浓度增大而减小。为进一步分析顶灰环的形成机理,利用Fluent模拟了环形空间的气相流场。结果表明,二次涡对颗粒群的夹带形成了顶灰环,顶灰环颗粒的积累导致顶灰环发生周期性脱落。在模拟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准数关联的顶灰环脱落周期的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顶灰环 颗粒聚集 脱落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DPM模拟的冷氢化工艺旋风分离器内气固两相流动及冲蚀磨损特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陈聚凯 吴肖文 +3 位作者 周慧 张政 陈英华 李海生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1-48,共8页
针对冷氢化工艺混合气体-硅颗粒分离问题,以旋风分离器为研究对象,采用CFD-DPM模拟的方法,对旋风分离器内气固两相流动及硅颗粒的冲蚀磨损特性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旋风分离器内静压与速度的分布呈现出内、外旋涡明显的差异性,在分离段... 针对冷氢化工艺混合气体-硅颗粒分离问题,以旋风分离器为研究对象,采用CFD-DPM模拟的方法,对旋风分离器内气固两相流动及硅颗粒的冲蚀磨损特性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旋风分离器内静压与速度的分布呈现出内、外旋涡明显的差异性,在分离段靠近壁面附近,流体受器壁约束,形成向下运动的外旋涡,静压值较大;在轴线附近,静压值降至最小,流速沿径向先增大后减小,呈双峰分布,且速度分量以切向分量占优。旋风分离器内颗粒运动受粒径影响显著,粒径为75μm的较大硅颗粒在分离段沿壁面以螺旋带状运动为主,在入口环形孔间和灰斗顶部集中出现灰环,而粒径为20μm的较小硅颗粒的运动则呈现较强的随机性;受颗粒运动特性的影响,冲蚀作用在入口环形孔间顶板、灰斗顶部以及灰斗收缩段入口处相对更加严重;在分离锥段沿收缩方向均逐渐增大,螺旋灰带的出现使较大颗粒的冲蚀率分布更加集中,在螺旋灰带出现部位,粒径为75μm硅颗粒的冲蚀率约为20μm硅颗粒冲蚀率的5~7倍;在入口环形空间及灰斗内部,随机运动的较小颗粒造成的冲蚀作用更严重。研究结果可为旋风分离器的减磨设计和结构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氢化 旋风分离器 气固两相流 冲蚀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雾耦合降温强化旋风分离器脱除细颗粒物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陶明清 慕明昊 +1 位作者 程滕 王博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4-592,共9页
通过在冷凝换热器前耦合喷雾的方式,将雾化团聚和水汽相变团聚结合以提高旋风分离器对细颗粒物的脱除效果,用于湿式除尘器后近饱和高湿烟气的深度处理。通过开展实验室试验和某金属冶炼厂烟气旁路试验,考察了该技术对颗粒物的脱除特性... 通过在冷凝换热器前耦合喷雾的方式,将雾化团聚和水汽相变团聚结合以提高旋风分离器对细颗粒物的脱除效果,用于湿式除尘器后近饱和高湿烟气的深度处理。通过开展实验室试验和某金属冶炼厂烟气旁路试验,考察了该技术对颗粒物的脱除特性。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典型工况下喷雾耦合降温能够显著增强旋风分离器对颗粒物的脱除,比单独喷雾或降温具有更好的增强效果。提高喷雾量和换热器温降,细颗粒物脱除效率先升高后趋于稳定,在温降6℃、喷雾量0.046 L/m^(3)时达到最优脱除效果。烟气温度越高,湿度越接近饱和,细颗粒物脱除效率越高。工业烟气旁路试验表明,该系统适用于湿式除尘后的近饱和高湿烟气,且对波动工况的适应性强,当入口颗粒物浓度不超过2000 mg/m^(3)时,出口颗粒物浓度可保持在20 mg/m^(3)以内,平均脱除效率超过9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 冷凝换热器 水汽相变 团聚 旋风分离器 细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双筒体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性能和流场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振兴 袁世威 +2 位作者 田志鸿 岳云鹏 孙国刚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96-1603,共8页
为降低普通逆流式旋风分离器的阻力,设计了一种双筒体旋风分离器(简称双筒体分离器),即在筒体内部增加一个同心内筒、进口移至筒体下端、升气管插入内筒一段长度。通过冷模对比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该双筒体分离器的分离性能和流场。结... 为降低普通逆流式旋风分离器的阻力,设计了一种双筒体旋风分离器(简称双筒体分离器),即在筒体内部增加一个同心内筒、进口移至筒体下端、升气管插入内筒一段长度。通过冷模对比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该双筒体分离器的分离性能和流场。结果表明:双筒体分离器的效率在低入口气速区低于PV型高效旋风分离器(简称PV型分离器),但当入口气速高于28 m/s时则高于PV型分离器;双筒体分离器的效率总是高于环流式除尘器;压降与环流式除尘器相近但比PV型分离器低约50%。双筒体分离器耦合了常规逆流和直流旋风分离器中的2种旋涡流动,克服了逆流式分离器气体流路长和顶灰环的缺陷,同时还增加了部分细颗粒循环再分离的机会,效率高于直流式旋风分离器,是一种具有较低阻力和较高分离效率的新型旋风分离器,对于入口颗粒稍粗的分离应用具有显著的节能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筒体旋风分离器 升气管插深 冷模实验 数值模拟 分离效率 压降 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炼钢转炉低质煤气在旋风分离器中的高效燃烧特性
12
作者 王梓熠 李森 +3 位作者 魏小林 赵京 李博 姚远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23,共11页
转炉低质煤气CO浓度低且含有少量O_(2),存在爆炸危险,无法回收利用,目前通过卷吸空气使转炉低质煤气在气化冷却烟道内无组织地燃烧,现有技术难以实现气化冷却装置内煤气的高效燃烧利用。旋风分离器内部流场拥有强旋流、强混合的特点,实... 转炉低质煤气CO浓度低且含有少量O_(2),存在爆炸危险,无法回收利用,目前通过卷吸空气使转炉低质煤气在气化冷却烟道内无组织地燃烧,现有技术难以实现气化冷却装置内煤气的高效燃烧利用。旋风分离器内部流场拥有强旋流、强混合的特点,实现转炉煤气除尘的同时有利于转炉低质煤气的混合燃烧。为解决转炉低质煤气难以高效燃烧利用的难题,基于转炉煤气全干法回收新工艺,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转炉低质煤气在旋风分离器内部的流动和燃烧情况。结果表明:气化冷却烟道中心附近过量空气系数均低于0.4,而旋风分离器内过量空气系数均大于1,转炉低质煤气与空气在旋风分离器内得到了充分混合;较高的湍流动能、局部旋涡提升了转炉低质煤气与空气在旋风分离器内的混合效果;气化冷却烟道内燃烧区域狭小,流动截面内OH平均体积分数为305×10^(-6),燃烧强度低;旋风分离器内燃烧区域分布广泛,流动截面内OH平均体积分数达到650×10^(-6),燃烧强度高;转炉低质煤气流经旋风分离器后,在前烧阶段燃烧效率从74.64%上升到98.86%,在后烧阶段燃烧效率从44.08%上升到95.05%;在旋风分离器内部实现了转炉低质煤气的高效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炉低质煤气 气化冷却烟道 高效燃烧 旋风分离器 混合燃烧 燃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锅炉旋风分离器提效减阻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晓炜 韩诚良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721-726,共6页
旋风分离器是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的核心部件,其分离效率影响锅炉燃烧特性和环保特性,其运行阻力影响风机选型和厂用电耗,分离器的提效减阻对CFB锅炉至关重要。通过对某300 t/h锅炉旋风分离器开展模拟,得出喉口流速、筒体直径、锥体长... 旋风分离器是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的核心部件,其分离效率影响锅炉燃烧特性和环保特性,其运行阻力影响风机选型和厂用电耗,分离器的提效减阻对CFB锅炉至关重要。通过对某300 t/h锅炉旋风分离器开展模拟,得出喉口流速、筒体直径、锥体长度、中心筒直径及插入深度等关键参数对分离器效率和阻力的影响规律。基于模拟结果,对3 MW循环流化床中试实验台的分离器进行了结构改造及实验验证,实验结果与模拟一致。结果表明,增加筒体直径、锥体长度、中心筒插深,均会提升分离效率,同时不会增加阻力;增加喉口流速能够提升分离器效率,但阻力增加明显。并将该结论运用于新一代锅炉设计中,使得锅炉的床料品质、燃烧特性、环保特性得到大幅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B锅炉 旋风分离器 效率 阻力 数值模拟 实验验证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斗捕焦器对催化裂化装置旋风分离器性能及流场的影响
14
作者 曹港 孙国刚 +2 位作者 张永民 袁世威 武升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4-89,共6页
沉降器顶部旋风分离器(顶旋)升气管外壁焦块脱落堵塞料腿是威胁催化裂化装置长周期稳定运行的重要隐患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在顶旋的灰斗内设置网状捕焦器,以拦截脱落的大焦块,避免料腿堵塞的新防治方案,并采用冷模试验与数值模拟的... 沉降器顶部旋风分离器(顶旋)升气管外壁焦块脱落堵塞料腿是威胁催化裂化装置长周期稳定运行的重要隐患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在顶旋的灰斗内设置网状捕焦器,以拦截脱落的大焦块,避免料腿堵塞的新防治方案,并采用冷模试验与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具有不同结构灰斗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压降与流场变化。结果表明:在灰斗中增设捕焦网并拦截焦块后,旋风分离器的压降下降不明显,但分离效率下降0.21~0.91百分点;分离器内分离空间和灰斗中的流体最大切向速度分别下降0.4%和41.2%,同时轴向内旋流上行区增大,导致颗粒夹带增多、颗粒返混逃逸率增大、分离效率降低;增加灰斗高度可以减小颗粒返混逃逸率和内旋流夹带量,恢复甚至提高分离效率,从而实现防治焦块堵塞料腿隐患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焦块 捕焦网 分离效率 压降 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O装置再生器旋风分离器操作优化模拟研究
15
作者 彭威 黄新俊 +3 位作者 詹庆丽 刘胜昔 马文杰 黄立华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5-143,共9页
旋风分离器是甲醇制烯烃(MTO)装置常用的气固两相分离设备,其分离效率对装置的长周期稳定运行非常重要。某0.6 Mt/a MTO装置采用高活性催化剂后,再生器烧焦主风量低于设计值,导致一级旋风分离器入口气速低,20μm以下细粉催化剂跑损量增... 旋风分离器是甲醇制烯烃(MTO)装置常用的气固两相分离设备,其分离效率对装置的长周期稳定运行非常重要。某0.6 Mt/a MTO装置采用高活性催化剂后,再生器烧焦主风量低于设计值,导致一级旋风分离器入口气速低,20μm以下细粉催化剂跑损量增大,催化剂消耗量增大。为此,采用计算颗粒流体力学(CPFD)软件模拟再生器四组二级旋风分离器的不同操作工况,调整旋风分离器入口面积与烟气流量改变入口气速,研究入口气速对旋风分离器压降和分离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烟气流量为42241 m^(3)/h时,封闭一组一级入口,旋风分离器入口气速提高3 m/s,旋风分离器总效率提高0.501百分点。依据模拟结果对旋风分离器提出了优化操作建议,可推广应用于其他MTO装置的操作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制烯烃 旋风分离器 再生器 入口气速 分离效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旋风分离器流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吉光 李华 +1 位作者 王道连 沈恒根 《流体机械》 CSCD 2002年第10期4-7,共4页
介绍了静电旋风分离器内的速度场和压力场的测试结果 ,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指出了安装电晕极不仅能降低常规旋风分离器的阻力 ,而且有利于提高常规旋风分离器的效率 ,即电晕极对静电旋风分离器起到了减阻增效的作用。
关键词 静电旋风分离器 旋风分离器 流场 实验研究 电晕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个旋风分离器并联布置循环流化床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9
17
作者 廖磊 那永洁 +2 位作者 吕清刚 孙运凯 王海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16,共6页
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多个旋风分离器与炉膛出口并联布置实现气固分离。入口烟道的布置方式(入口角度和位置)对旋风分离器的性能有显著影响。针对600 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对6个旋风分离器并联布置方式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 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多个旋风分离器与炉膛出口并联布置实现气固分离。入口烟道的布置方式(入口角度和位置)对旋风分离器的性能有显著影响。针对600 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对6个旋风分离器并联布置方式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6个旋风分离器之间存在着分配不均现象;在相同条件下,不同位置的旋风分离器压降和返料流率均有一些差异,在炉膛同一侧,位于中间的旋风分离器的压降和返料流率均低于位于两端的旋风分离器的压降和返料流率。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不同位置的旋风分离器之间气相流率分配基本均匀,在炉膛同一侧,进入两端的旋风分离器的颗粒流率要高于进入中间的旋风分离器的颗粒流率;位于两端的旋风分离器,颗粒贴着入口烟道外壁进入,处于较好的分离状态,而位于中间位置的旋风分离器,有部分颗粒冲击入口烟道内壁,不利于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锅炉 旋风分离器 入口烟道 并联布置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风分离器内三维紊流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6
18
作者 毛羽 庞磊 +1 位作者 王小伟 吴德飞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共6页
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一种单蜗入口旋风分离器内的紊流过程。对紊流的处理分别采用了标准的κ-ε二方程模型和Reynolds应力输运模型。与实测速度分布对比结果表明:Reynolds应力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κ-ε二方程模型计算结果与... 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一种单蜗入口旋风分离器内的紊流过程。对紊流的处理分别采用了标准的κ-ε二方程模型和Reynolds应力输运模型。与实测速度分布对比结果表明:Reynolds应力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κ-ε二方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差,可以将Reynolds应力模型作为研究旋风分离器分离性能、能量损耗的工具。这主要由于旋风分离器内部的流动是三维强旋流,而在κ-ε二方程模型中作了紊流各向同性的假设。因此,适当选用紊流模型后,数值模拟方法对强旋流或大曲率流动可以给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数值模拟 粘性流体 湍流 模型 三维紊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风分离器内颗粒轨迹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6
19
作者 魏新利 张海红 +1 位作者 王定标 孟祥睿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14-17,59,共5页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旋风分离器内的颗粒运动:对单相流场采用湍流各向异性的雷诺应力模型,对气、固两相流场采用相间耦合的随机轨道模型;通过描述颗粒的运动轨迹,揭示了颗粒在旋风分离器中运动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颗粒的运动轨迹比...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旋风分离器内的颗粒运动:对单相流场采用湍流各向异性的雷诺应力模型,对气、固两相流场采用相间耦合的随机轨道模型;通过描述颗粒的运动轨迹,揭示了颗粒在旋风分离器中运动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颗粒的运动轨迹比较复杂,且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尤其是小粒径颗粒,受气流湍动影响显著,即使是粒径、入射位置相同,其运动轨迹也各不相同,最终的位置也不同;小粒径颗粒更容易受二次涡流影响,从而降低分离器的效率;另外,还模拟出了上灰环、排气管短路流及排尘口返混等影响分离效率的几种现象,为进一步研究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机理理论及实验研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颗粒轨迹 数值模拟 耦合 运动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口结构对旋风分离器分离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8
20
作者 孙胜 周昊 +2 位作者 邱坤赞 董康 岑可法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64-369,共6页
以135MW循环流化床锅炉为原型,按1∶10的比例搭建了旋风分离器冷态试验台,设计了折角过渡和平滑过渡2种入口烟道和15°、30°、45°3种入口下倾角,对比研究了不同入口烟道形式和入口下倾角对旋风分离器分离效率的影响.结果... 以135MW循环流化床锅炉为原型,按1∶10的比例搭建了旋风分离器冷态试验台,设计了折角过渡和平滑过渡2种入口烟道和15°、30°、45°3种入口下倾角,对比研究了不同入口烟道形式和入口下倾角对旋风分离器分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折角过渡入口烟道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比平滑过渡入口烟道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高;分离效率随入口下倾角的增大先降低后升高;旋风分离器的分级效率随入口烟道结构和分离器入口下倾角的变化规律与总分离效率随二者的变化规律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入口烟道 入口下倾角 分离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