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子旋转激励下弹性环周向限位设计方法研究
1
作者 杨廷昭 王永锋 +3 位作者 邓旺群 杨海 刘文魁 洪杰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83-291,共9页
转子高速旋转中,对其支点位置的弹性环支承结构产生径向与周向载荷,为防止弹性环周向窜动,需开展周向限位设计。针对采用定位销限位的经典弹性环结构,建立高精度有限元仿真模型,准确考虑弹性环与轴承座、定位销的接触状态,发展高速转子... 转子高速旋转中,对其支点位置的弹性环支承结构产生径向与周向载荷,为防止弹性环周向窜动,需开展周向限位设计。针对采用定位销限位的经典弹性环结构,建立高精度有限元仿真模型,准确考虑弹性环与轴承座、定位销的接触状态,发展高速转子旋转激励下支点动载荷施加方法,实现径向、周向载荷下弹性环变形与应力分布仿真分析,准确评估限位结构潜在损伤模式,并通过试验验证;最终,针对弹性环结构及受载,提出凸台与轴承座融合的分布式周向限位设计方案。结果表明:高速转子旋转进动中,在支点处产生周向拖动载荷,采用定位销限位的经典弹性环,在定位销与弹性环接触位置产生大应力集中,最大应力可达823 MPa,是弹性环结构损伤薄弱环节,与试验后弹性环定位销接触位置损伤特征吻合。采用凸台与轴承座融合的分布式周向限位设计,可将周向载荷分散,最大应力降低69.1%,降至254 MPa,有效解决定位销局部应力集中导致的结构损伤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环 转子旋转激励 周向限位设计 有限元仿真 损伤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激励磁铁数对压电俘能器输出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阚君武 李洋 +3 位作者 王淑云 汪彬 沈亚林 李胜杰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864-1870,共7页
考虑现有旋转发电机无法适应高/匀速旋转运动且振动冲击/噪音大、可靠性低等弊端,提出了一种由旋转磁铁激励的压电俘能器,并从理论及试验两方面研究了旋转磁铁数量(间距)对激振力及压电振子发电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其它条件确... 考虑现有旋转发电机无法适应高/匀速旋转运动且振动冲击/噪音大、可靠性低等弊端,提出了一种由旋转磁铁激励的压电俘能器,并从理论及试验两方面研究了旋转磁铁数量(间距)对激振力及压电振子发电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其它条件确定的情况下,存在使激振力最大的最佳旋转磁铁间隙比(磁铁直径与相邻磁铁间距离之比);间隙比为2时的激振力幅值为间隙比为0和4时的6.2倍。采用2,12,24个旋转磁铁激励发电时,电压-转速特性曲线中均存在多个使输出电压出现峰值的最佳转速,其中最大峰值电压及其所对应的最佳转速分别为29.4,87.2,28.4V和1 282.5,707.5,2451r·min-1;12个旋转磁铁激励的最大输出电压为其它两种情况的3倍。此外,压电振子一次激励所生成电能(波形数量及幅值)还与旋转磁铁数量及转速有关。2个旋转磁铁在低转速时仅能激励出1个较大幅值电压波形,而高转速时可生成4个幅值较大的自由振荡波形;12个磁铁在任何转速下都仅能激励出1个电压波形。实验显示动磁铁数量是影响旋转压电俘能器发电量及输出功率的关键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俘能器 旋转激励 磁铁间距 输出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旋转激励的钻柱激振减阻工具的研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会增 管志川 +1 位作者 刘永旺 窦玉玲 《石油机械》 2015年第5期9-12,共4页
为解决大位移钻井过程中钻柱与井壁间摩阻和扭矩大的问题,研制了JZJZ-1型钻柱激振减阻工具。该工具以螺杆马达为动力来源,利用螺杆马达带动激振机构旋转产生激振力,周期性减小钻柱作用于井壁上的正压力,达到减小钻柱与井壁摩阻的目的。... 为解决大位移钻井过程中钻柱与井壁间摩阻和扭矩大的问题,研制了JZJZ-1型钻柱激振减阻工具。该工具以螺杆马达为动力来源,利用螺杆马达带动激振机构旋转产生激振力,周期性减小钻柱作用于井壁上的正压力,达到减小钻柱与井壁摩阻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测试过程中激振减阻工具振动强烈,在排量15 L/s时,工具激振频率为10.4 Hz,激振力达到1 300 N,工具压耗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设计的激振减阻工具满足要求,为大位移井提速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位移井 摩阻 旋转激励 减阻工具 激振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旋转激励作动器的工程振动控制
4
作者 张晓华 张宇 +1 位作者 郭源博 李芦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01-610,共10页
介绍了振动主动控制中旋转激励作动器的概念,分析了旋转激励作动器的特点。旋转激励作动器具有易集成、低功耗等优点,适用于工程应用,且随着旋转运动的引入能够解决传统直线作动器存在的行程受限问题。对基于旋转激励作动器的振动控制... 介绍了振动主动控制中旋转激励作动器的概念,分析了旋转激励作动器的特点。旋转激励作动器具有易集成、低功耗等优点,适用于工程应用,且随着旋转运动的引入能够解决传统直线作动器存在的行程受限问题。对基于旋转激励作动器的振动控制技术在航天、交通运输以及土木工程等不同领域的实验研究及工程应用进行了阐述。最后展望了关于旋转激励作动器的主要研究趋势,以及潜在的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控制 旋转激励作动器 主动质量阻尼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旋转激励平移振荡器滑模控制设计 被引量:2
5
作者 毕玉春 高丙团 包宇庆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2-227,共6页
旋转激励平移振荡器(TORA)由一维平移小车和安装在其上的转子组成,是非线性控制设计的基准系统之一。该文针对小车具有二维平移运动的TORA(2DTORA)系统,设计其滑模控制器。将系统动力学在平衡点附近线性化并转换为能控标准型,设计包含... 旋转激励平移振荡器(TORA)由一维平移小车和安装在其上的转子组成,是非线性控制设计的基准系统之一。该文针对小车具有二维平移运动的TORA(2DTORA)系统,设计其滑模控制器。将系统动力学在平衡点附近线性化并转换为能控标准型,设计包含系统所有状态的线性滑模面,采用指数趋近率使系统趋近于滑模面,保证了系统各状态变量达到期望值;并基于极点配置的方法得到滑模面的各项系数。通过对系统在多个平衡点求线性化模型和计算滑模面,得到滑模面的T-S模糊模型,保证了系统在各平衡点都能实现稳定控制。仿真实验验证了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旋转激励平移振荡器 滑模控制 极点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级联型具有旋转激励的平移振荡器系统的滑模控制 被引量:4
6
作者 武宪青 张益波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7-315,共9页
针对欠驱动具有旋转激励的平移振荡器(TORA)系统的控制问题,本文首次提出一种全局滑模控制方法,使闭环系统在整个控制过程对外界干扰均具有鲁棒性.相比已有控制方法,本文所提方法结构简单,便于实现;而且放宽了对外界干扰的假设条件,可... 针对欠驱动具有旋转激励的平移振荡器(TORA)系统的控制问题,本文首次提出一种全局滑模控制方法,使闭环系统在整个控制过程对外界干扰均具有鲁棒性.相比已有控制方法,本文所提方法结构简单,便于实现;而且放宽了对外界干扰的假设条件,可实现闭环系统的全局滑模控制.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将系统模型变换为由两个子系统组成的级联形式;随后,针对内环子系统设计了一种虚拟控制输入,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一种新颖的滑模面并设计了相应的滑模控制器;最后,通过严格的数学分析证明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及系统状态的渐近收敛性,利用数值仿真测试检验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控制性能.通过与已有方法进行仿真对比可知,本文方法在镇定控制与鲁棒性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控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有旋转激励的平移振荡器 欠驱动系统 滑模控制 基于级联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磁激励式圆形压电振子发电机 被引量:4
7
作者 阚君武 于丽 +3 位作者 王淑云 杨振宇 李洋 金贤芳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4-118,共5页
为满足旋转机构监测系统自供电需求,设计旋磁激励式圆形压电振子发电机,并着重研究磁铁尺寸、磁铁间距、压电振子厚度等对压电振子一次受激产生的最大输出电压及总能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其它条件确定时,增加磁铁尺度或减小磁铁... 为满足旋转机构监测系统自供电需求,设计旋磁激励式圆形压电振子发电机,并着重研究磁铁尺寸、磁铁间距、压电振子厚度等对压电振子一次受激产生的最大输出电压及总能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其它条件确定时,增加磁铁尺度或减小磁铁间距均可有效提高发电机输出电压及有效速带宽度。试验获得输出电压大于12 V 的转速范围为100~2850 r/min。压电振子厚度对输出电压及总发电量均有较大影响,低转速时采用薄压电振子、高转速时采用厚压电振子有助于提高发、供电能力。0.2mm、0.4mm、0.6mm 厚压电振子最佳转速分别为707.5 r/min、1301.8 r/min、2490.4 r/min,0.2mm 厚压电振子一次受激产生的电能/功率分别为0.4mm、0.6mm 压电振子的3.1/1.7倍、6.4/2.0倍。以输出5 V 供电电压为例,912 r/min 时0.4mm 厚压电振子输出电能为0.6mm 厚压电振子的5倍,1710 r/min 时0.6mm 厚压电振子的输出电能为0.4mm 压电振子的1.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 发电 旋转激励 磁力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前庭系统膜迷路生物力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沈双 孙秀珍 刘迎曦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56-60,共5页
为了验证机械压痕激励取代旋转激励使前庭系统膜迷路产生相同的生物响应的可行性,运用拉格朗日法数值模拟了两种激励实验前庭系统膜迷路液固耦合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当旋转轴通过感觉上皮细胞时,机械压痕激励可以取代旋转激励获得所刺激... 为了验证机械压痕激励取代旋转激励使前庭系统膜迷路产生相同的生物响应的可行性,运用拉格朗日法数值模拟了两种激励实验前庭系统膜迷路液固耦合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当旋转轴通过感觉上皮细胞时,机械压痕激励可以取代旋转激励获得所刺激半规管相同的生物力学响应,但是其余半规管生物力学响应相差较大.研究证明拉格朗日法分析内淋巴液-平衡感受器体系是可靠的,为深入研究前庭力学及其与平衡机理的关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耳 前庭系统膜迷路 拉格朗日法 正弦旋转激励 正弦机械压痕激励 有限元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RA转子位置反馈的稳定控制方法 被引量:8
9
作者 高丙团 孙国兵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8-62,共5页
针对具有单电机驱动的欠驱动TORA(Translational oscillators with rotating actuator),设计只需要转子位置反馈实现系统两自由度稳定的控制算法。基于TORA的动力学模型,从能量的角度出发,证明了系统的无源特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包... 针对具有单电机驱动的欠驱动TORA(Translational oscillators with rotating actuator),设计只需要转子位置反馈实现系统两自由度稳定的控制算法。基于TORA的动力学模型,从能量的角度出发,证明了系统的无源特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包含系统能量项的控制李亚普诺夫函数,通过李亚普诺夫稳定性定理得到只需要反馈系统驱动自由度状态变量的控制器。进一步设计高通滤波器,通过驱动转子位置高质量复现其转动角速度,从而得到只需要驱动转子位置反馈的稳定控制算法。采用拉萨尔不变性原理分析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数字仿真实验证明了控制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驱动 旋转激励平移振荡器 基于能量的控制设计 滤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传感器对风力机塔架轴向及横向振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涛 高志鹰 +2 位作者 蒋祥增 侯熠 汪建文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6-80,共5页
采用振动测试分析系统对小型水平轴风力机塔架不同高度测点位置的轴向及横向振动信号进行测试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塔架非共振(以塔架一阶弯振频率作为共振的对照频率)时,塔架横向振动幅度大于轴向振动;风轮旋转基频与塔架一阶弯振固... 采用振动测试分析系统对小型水平轴风力机塔架不同高度测点位置的轴向及横向振动信号进行测试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塔架非共振(以塔架一阶弯振频率作为共振的对照频率)时,塔架横向振动幅度大于轴向振动;风轮旋转基频与塔架一阶弯振固有频率接近时,塔架发生共振,塔架轴向振动幅度大于横向振动。工程应用中利用该规律,可以对小型水平轴风力机进行监控预警避免塔架共振,也可在设计阶段加强塔架横向结构,增加塔架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轴风力机 风轮 塔架结构 振动 应变 旋转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转速判断涡轮盘行波谐振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继桐 黄道琼 郭景录 《火箭推进》 CAS 2005年第3期14-22,共9页
为找出液体火箭发动机涡轮盘疲劳裂纹故障产生的原因,对包含燃气在冲击式涡轮腔内形成的旋转激励与盘行波模态耦合谐振在内的盘的各种可能的耦合谐振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其它耦合谐振的可能性被排除后,将前者作为研究重点,并给出发生此... 为找出液体火箭发动机涡轮盘疲劳裂纹故障产生的原因,对包含燃气在冲击式涡轮腔内形成的旋转激励与盘行波模态耦合谐振在内的盘的各种可能的耦合谐振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其它耦合谐振的可能性被排除后,将前者作为研究重点,并给出发生此种行波谐振的危险耦合转速范围计算公式。对某发动机大量热试转速数据作了分析,给出判断此类耦合谐振的判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波模态 旋转激励 涡轮盘 耦合转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θ-D方法的欠驱动TORA系统非线性最优控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宇 李芦钰 +1 位作者 郭源博 张晓华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01-1410,共10页
针对TORA(Translational oscillator with rotating actuator)系统的镇定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θ-D方法的非线性最优控制方案.应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TORA系统的数学模型,为保证状态空间形式的TORA系统数学模型中状态向量系数矩阵A(x)能... 针对TORA(Translational oscillator with rotating actuator)系统的镇定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θ-D方法的非线性最优控制方案.应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TORA系统的数学模型,为保证状态空间形式的TORA系统数学模型中状态向量系数矩阵A(x)能够分离出常值矩阵,且其能与控制位置矩阵构成可控对,采用不同于传统形式的解耦坐标变换对TORA系统进行了处理,以此为基础为TORA系统设计基于θ-D方法的非线性最优控制器,该控制方案可离线得到控制输入的显示表达式.通过数值仿真以及与基于局部线性化的线性最优控制方案进行比较,验证了所提非线性最优控制方案所具有的良好瞬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有旋转激励的平移振荡器 最优控制 坐标变换 非线性控制 HJB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RWMS的旋磁式压电悬臂梁发电机 被引量:1
13
作者 阚君武 李胜杰 +3 位作者 王淑云 李洋 严梦加 曾平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81-485,591,共5页
为了满足列车轮对监测系统(railway wheelset monitoring system,简称RWMS)自供电需求,提出一种通过旋转磁铁非接触轴向激励悬臂梁压电振子构成的压电发电机(即旋磁式压电悬臂梁发电机),介绍了其结构原理,研究了磁力(磁铁数量与配... 为了满足列车轮对监测系统(railway wheelset monitoring system,简称RWMS)自供电需求,提出一种通过旋转磁铁非接触轴向激励悬臂梁压电振子构成的压电发电机(即旋磁式压电悬臂梁发电机),介绍了其结构原理,研究了磁力(磁铁数量与配置方式)及其转速对发电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 360r/min转速范围内存在多阶最佳转速,使发电机输出电压出现峰值。当压电悬臂梁端磁铁数固定,增加旋转磁铁数量时,各阶最佳转速值不变,但其所对应的电压增加。当转速为1 042.5r/min时,转盘同一位置安装2,4,8,12个磁铁所对应的最大电压分别为13.2,16.6,23.8,27.8V。当旋转磁铁数量固定、压电悬臂梁端部磁铁数量增加时,各阶最佳转速值降低,而其所对应的峰值电压增加。当转盘上安装2个磁铁,悬臂梁端安装1,3,5,7个磁铁时,第9阶最佳转速及电压分别为1 056.4,861.8,750.6,611.6r/min和13.2,34.4,48,64V。此外,其他参数确定时,1次激励所生成的电能(电压及其波形数量)还与转速有关,低转速(264.1r/min)时仅生成1个电压波形,而高转速(1 024.5r/min)时生成4个电压波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 发电 旋转激励 磁力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欠驱动TORA系统的仿真实验
14
作者 赵海滨 颜世玉 +2 位作者 陆志国 刘冲 于清文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4-97,共4页
根据垂直欠驱动TORA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建立仿真模型。设计了高通滤波器,通过对小球的角度进行高通滤波,来获取小球的伪角速度。通过小球的角度反馈进行TORA系统的PD控制。采用Matlab/Simulink软件设计了TORA系统的仿真实验系统。最后,... 根据垂直欠驱动TORA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建立仿真模型。设计了高通滤波器,通过对小球的角度进行高通滤波,来获取小球的伪角速度。通过小球的角度反馈进行TORA系统的PD控制。采用Matlab/Simulink软件设计了TORA系统的仿真实验系统。最后,对仿真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该仿真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欠驱动系统的理论、仿真和控制等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驱动系统 旋转激励平移振荡器 PD控制器 高通滤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RA系统周期性动态轨迹的模糊控制设计 被引量:4
15
作者 郑功倍 高丙团 +1 位作者 刘传德 谢吉华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29-1034,共6页
欠驱动(Translational Oscillators with Rotating Actuator,TORA)系统的传统控制目标是实现平衡点的稳定控制,文中针对系统的周期性振荡轨迹给出易于实现的模糊控制设计方法。首先,基于欠驱动TORA系统的动力学分析,考虑振荡平台的振荡... 欠驱动(Translational Oscillators with Rotating Actuator,TORA)系统的传统控制目标是实现平衡点的稳定控制,文中针对系统的周期性振荡轨迹给出易于实现的模糊控制设计方法。首先,基于欠驱动TORA系统的动力学分析,考虑振荡平台的振荡频率,设计一种振荡平台周期运动、转动小球匀速转动的周期性目标动态轨迹。其次,基于对状态变量的分析,选择能量误差作为模糊控制系统的输入量以降低模糊控制器的维度,采用单边论域隶属度函数设计模糊控制规则,采用重心法进行解模糊化,得到易于实现的模糊控制器。最后,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激励平移振荡器 欠驱动 轨迹跟踪 模糊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欠驱动TORA振荡轨迹跟踪的模糊控制设计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传德 高丙团 +1 位作者 郑功倍 孙国兵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7-122,共6页
欠驱动TORA(Translational oscillators with rotating actuator)传统控制目标是实现平衡点的稳定控制。针对系统的周期性振荡轨迹,研究实用的轨迹跟踪控制方案。通过分析TORA系统的动力学,得到平移小车的自然振荡周期,在此基础之上设... 欠驱动TORA(Translational oscillators with rotating actuator)传统控制目标是实现平衡点的稳定控制。针对系统的周期性振荡轨迹,研究实用的轨迹跟踪控制方案。通过分析TORA系统的动力学,得到平移小车的自然振荡周期,在此基础之上设计一种平移小车周期运动和旋转小球保持定值的动态轨迹。为实现系统动态轨迹的跟踪控制,基于系统状态变量的轨迹跟踪误差设计模糊控制系统;通过设计融合函数合并系统状态变量,将模糊控制器的输入数由4减少到2,再设计模糊控制规则,得到易于实现的模糊控制器。最后,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案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驱动 旋转激励平移振荡器 模糊控制 轨迹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内耳前庭系统膜迷路流固耦合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17
作者 沈双 孙秀珍 刘迎曦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15-421,共7页
基于健康志愿者右侧颞骨完整的组织切片数据,将人内耳前庭系统膜迷路内内淋巴液描述成不可压缩牛顿流体,将位于膜迷路壶腹端的平衡感受器壶腹嵴视为大变形线弹性材料,数值模拟人在立位转身、回顾时膜迷路内复杂的流固耦合作用,建立了内... 基于健康志愿者右侧颞骨完整的组织切片数据,将人内耳前庭系统膜迷路内内淋巴液描述成不可压缩牛顿流体,将位于膜迷路壶腹端的平衡感受器壶腹嵴视为大变形线弹性材料,数值模拟人在立位转身、回顾时膜迷路内复杂的流固耦合作用,建立了内耳前庭系统膜迷路的三维有限元生物力学模型,分别得到不同旋转速度激励内淋巴液的压强场和壶腹嵴的位移场.研究结果有助于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定量分析人在旋转时前庭膜迷路内内淋巴液和壶腹嵴相互作用的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耳 前庭系统膜迷路 三维有限元模型 旋转速度激励 流固耦合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施励磁场作用下电工钢片的趋肤效应和涡流损耗(英文)
18
作者 曲宝军 杨庆新 +2 位作者 李永建 李劲松 王艺淇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6-10,16,共6页
通过应用电磁扩散方程分析了基于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交变激励条件下电工钢片的趋肤效应。考虑到在高频下趋肤效应更为明显,提出对扩散方程的无量纲化处理,并在考虑和不考虑趋肤效应两情况下计算涡流损耗。同时,利用三维磁性测试系统... 通过应用电磁扩散方程分析了基于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交变激励条件下电工钢片的趋肤效应。考虑到在高频下趋肤效应更为明显,提出对扩散方程的无量纲化处理,并在考虑和不考虑趋肤效应两情况下计算涡流损耗。同时,利用三维磁性测试系统得到一种典型电工钢的宽带磁损耗和分离,来分析旋转激励下它的趋肤效应。提出了磁本构方程的简化,并将其引入扩散方程,采用有限元耦合弗雷德霍姆方程求解,最终写出具有趋肤效应的旋转涡流损耗分量的近似表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工钢片 趋肤效应 涡流损耗 电磁扩散和磁本构方程 交变和旋转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欠驱动RTAC的滑模自抗扰镇定控制 被引量:4
19
作者 檀盼龙 秦华阳 +3 位作者 孙明玮 刘俊杰 孙青林 陈增强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085-2093,共9页
针对欠驱动RTAC(rotational/translational actuator)的镇定问题,提出了一种滑模自抗扰控制方法,通过对总扰动的观测和补偿降低了未知扰动对RTAC的影响.为克服RTAC的欠驱动特性,所提方法通过将可驱动的摆球角度和无驱动的小车位置两个... 针对欠驱动RTAC(rotational/translational actuator)的镇定问题,提出了一种滑模自抗扰控制方法,通过对总扰动的观测和补偿降低了未知扰动对RTAC的影响.为克服RTAC的欠驱动特性,所提方法通过将可驱动的摆球角度和无驱动的小车位置两个状态相结合,构建出虚拟被控量作为系统输出,从而使RTAC的动力学模型转换为非欠驱动模型.基于重建的模型设计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linear extended state observer,LESO)和滑模控制器,并采用Lyapunov方法证明RTAC的闭环稳定性,实现了RTAC的镇定控制,有效抑制了小车的振荡.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和硬件实验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与已有方法的对比分析证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抗扰控制 欠驱动系统 旋转激励平移振荡器 滑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