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1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优势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张素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20期1872-1873,共2页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旋转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菲利浦INTEGR IS C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对2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比较二者在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颈的宽窄...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旋转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菲利浦INTEGR IS C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对2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比较二者在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颈的宽窄及其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评价旋转DSA的诊断优势。结果本组共检查217例患者,常规DSA检出139例患者153个动脉瘤,检出率为64.1%,旋转DSA检出156例患者177个动脉瘤,检出率为71.9%,两组患者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DSA检查95个动脉瘤清晰显示;旋转DSA检查157个动脉瘤清晰显示,排除5例常规DSA呈假阳性的患者;旋转DSA较常规DSA在显示动脉瘤瘤颈和瘤体形态及与载瘤动脉关系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旋转DSA均能在适当的角度,使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与周围动脉关系清晰地显示出来,从而提高诊断动脉瘤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 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Flow技术预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大截肢事件
2
作者 李锐东 李承志 +2 位作者 张艳 王晓白 李王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iFlow技术用于预测急性下肢缺血(ALLI)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发生大截肢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310例接受血运重建术ALLI患者,根据术后30天内接受大截肢手术与否将其分为大截肢组(n=36)与无大截...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iFlow技术用于预测急性下肢缺血(ALLI)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发生大截肢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310例接受血运重建术ALLI患者,根据术后30天内接受大截肢手术与否将其分为大截肢组(n=36)与无大截肢组(n=274)。对血运重建后DSA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iFlow参数,包括达峰时间(TTP)和峰值(Peak);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TTP和Peak预测术后大截肢的最佳截断值并将其转换为二分类变量,与其他参数共同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可用于预测术后大截肢的独立因素。结果大截肢组TTP高于、而Peak低于无大截肢组(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TTP及Peak预测术后30天内大截肢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1及0.712,其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6 s及1.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AF)[OR(95%CI)=3.048(1.076,8.632)]、皮肤花斑[OR(95%CI)=6.035(2.323,15.677)]、血运重建后TTP≥16 s[OR(95%CI)=8.414(3.116,22.723)]及术后48 h高肌红蛋白[OR(95%CI)=1.001(1.001,1.001)]均为ALLI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发生大截肢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而Peak二分类变量并非独立预测因子[OR(95%CI)=0.485(0.183,1.283),P=0.145]。结论DSA iFlow参数中的TTP可用于预测接受血运重建术ALLI患者30天内发生大截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下肢 截肢术 外科性 血管造影术 数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高分辨率分割网络设计 被引量:1
3
作者 崔颖 付瑞 +3 位作者 朱佳 高山 陈立伟 张广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6-793,共8页
针对现存卷积神经网络对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割精度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Net的改进网络(IC-Net)。通过融合使用Inception和CAM通道注意力模块,以多种感受域提取更丰富的血管特征信息,并对特征信息进行筛选。增加7×... 针对现存卷积神经网络对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割精度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Net的改进网络(IC-Net)。通过融合使用Inception和CAM通道注意力模块,以多种感受域提取更丰富的血管特征信息,并对特征信息进行筛选。增加7×7卷积层,通过压缩特征层分辨率的方式减少训练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量。本文所提模型与U-Net、R2U-Net、Attention U-Net相比,IOU、Accuracy、F1-Score和ROC曲线下面积4项指标平均提升了1.82%、0.014%、1.19%和0.73%。结果验证了IC-Net模型明显提升了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虚弱血管和血管末端的检测能力,提升了分辨伪影噪声的能力,为医生识别脑血管中产生的病变提供有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分割 特征提取 血管 数字血管造影 U-Net Inception模块 通道注意力 降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减影CE-Boost技术联合低对比剂用量用于CT肺动脉血管造影
4
作者 徐伟健 毕正宏 +5 位作者 郭怡菁 沈蕾蕾 陆金娟 赵梓程 曾蒙苏 王明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50-1153,共4页
目的观察柔性减影CE-Boost技术结合低对比剂用量用于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68例疑诊肺栓塞(PE)而接受CTPA检查患者,以区组随机化法将其均分为试验组(n=34)与对照组(n=34)。对试验组以流率2.5 ml/s注射25 ml对... 目的观察柔性减影CE-Boost技术结合低对比剂用量用于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68例疑诊肺栓塞(PE)而接受CTPA检查患者,以区组随机化法将其均分为试验组(n=34)与对照组(n=34)。对试验组以流率2.5 ml/s注射25 ml对比剂、对照组以流率3.5 ml/s注射50 ml对比剂,之后以相同参数行CTPA。对试验组先行混合迭代重建、后行柔性减影CE-Boost后处理,获得CE-Boost CTPA图像;以混合迭代重建获得对照组常规CTPA图像。对比组间图像质量主、客观评价结果;以临床最终诊断为标准,对比2组CTPA诊断PE准确率。结果于试验组检出7例肺动脉主干PE、15例肺叶级肺动脉PE,于对照组分别检出8及17例。组间CTPA图像主观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CTPA所示肺动脉主干、双侧肺动脉干及双肺下叶肺动脉CT值、信噪比及对比度噪声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诊断肺动主干PE[100%(7/7)vs.100%(8/8)]及肺叶级肺动脉PE[86.67%(13/15)vs.88.24%(15/17)]准确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柔性减影CE-Boost技术联合低对比剂用量用于CTPA可降低对比剂用量而不影响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 血管造影术 柔性CE-Boost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入路与常规桡动脉入路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任伟超 杨海华 +3 位作者 袁景林 段春苗 马宁 王铁军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0-646,共7页
目的对比远端桡动脉入路(distal 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dTRA)与常规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pproach,TRA)行DSA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优化神经介入治疗的穿刺入路策略。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7月—2023年1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 目的对比远端桡动脉入路(distal 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dTRA)与常规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pproach,TRA)行DSA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优化神经介入治疗的穿刺入路策略。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7月—2023年1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拟行DSA的患者,按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的方法,将患者分为dTRA组和TRA组。将按照预定入路成功完成穿刺的患者纳入分析,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既往病史等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穿刺血管内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等手术过程指标,以及手臂疼痛、麻木、肿胀、桡动脉闭塞、动静脉瘘等术后并发症情况。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dTRA首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20例拟行DSA的患者,其中306例患者纳入分析,dTRA组和TRA组各153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TRA组的穿刺血管内径较TRA组更小[(1.97±0.42)mm vs.(2.23±0.44)mm,P<0.001]。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TRA组相比,dTRA组的穿刺时间更长(P=0.008)、穿刺次数更多(P=0.022)、总手术时间更长(P=0.003)、射线剂量更大(P=0.027)。与TRA组相比,dTRA组术后手臂疼痛评分更低(P<0.001),麻木、肿胀发生率更低(P<0.001),桡动脉闭塞发生率更低(P=0.002);TRA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动静脉瘘,dTRA组有2例患者发生动静脉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远端桡动脉内径(OR 3.860,95%CI 1.364~10.924,P=0.011)及心房颤动病史(OR 0.121,95%CI 0.018~0.831,P=0.032)是影响dTRA首次穿刺成功率的危险因素。结论与TRA相比,dTRA可降低患者桡动脉闭塞、麻木、肿胀以及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血管造影 远端桡动脉入路 常规桡动脉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显微解剖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贤俊民 杨伟民 +2 位作者 武庆杰 苗磊 丰育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9-643,共5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显微解剖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观察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3月在菏泽市立医院行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50例(100侧)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观测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形态构成... 目的探讨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显微解剖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观察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3月在菏泽市立医院行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50例(100侧)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观测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形态构成、走行路径、并测量其管径。将20具(40侧)尸头标本的动、静脉分别使用红、蓝色乳胶进行灌注,显微镜下观测中央区浅静脉的形态构成、走行路径、并测量其管径。然后将两者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DSA图像显示中央区浅静脉构成有6型:①中央前静脉型,②Trolard静脉型,③中央沟静脉型,④中央后静脉型,⑤混合型,⑥中央区浅静脉缺如型。中央前静脉管径:左(3.84±1.24)mm,右(3.68±1.43)mm;中央沟静脉管径:左(4.12±1.11)mm,右(4.03±1.16)mm;Trolard静脉管径:左(1.12±0.41)mm,右(1.21±0.48)mm;中央后静脉管径:左(1.07±0.78)mm,右(1.14±0.67)mm。显微解剖观察发现20具(40侧)标本中,中央区浅静脉共有5型:①中央前静脉型,②中央沟静脉型,③混合型,④Trolard静脉型,⑤中央后静脉型。中央前静脉管径:左(3.79±1.04)mm,右为(3.51±0.97)mm;中央沟静脉管径:左(4.02±1.07)mm,右(3.93±1.03)mm;Trolard静脉管径:左(1.06±0.61)mm,右(1.13±0.59)mm;中央后静脉管径:左(1.45±0.44)mm,右为(1.72±0.75)mm。两种方法所测量的管径大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解剖、影像学显影发现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形态构成和回流位置是多种多样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影像学资料,均能为神经外科医师提供较详细的中央区浅静脉的形态学信息,有利于手术医师的术前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 神经解剖学 数字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经鞘管内钳夹活检辅助诊断肺动脉梗阻性疾病
7
作者 侯荣娜 周学良 +5 位作者 宋梦瑶 张程智 孙占国 方毅 韩新巍 焦德超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0-392,共3页
目的 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鞘管内钳夹活检辅助诊断肺动脉梗阻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因肺动脉梗阻性疾病而接受经股静脉途径钳夹活检患者资料,记录其临床表现,以取材满足病理学诊断所需为技术成功... 目的 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鞘管内钳夹活检辅助诊断肺动脉梗阻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因肺动脉梗阻性疾病而接受经股静脉途径钳夹活检患者资料,记录其临床表现,以取材满足病理学诊断所需为技术成功;根据病理学结果诊断恶性病变,将活检病理为良性且其后半年及以上病情无明显变化,或手术病理良性者归为良性病变,二者均不符合为“未确诊”。记录钳夹活检操作时间、技术成功率、诊断效能、并发症及活检前、后肺动脉压改变。结果 16例中,9例表现为间断胸闷、4例胸痛伴胸闷、2例胸痛、1例无明显症状;10例病灶位于左肺、6例位于右肺,增强CT显示病变肺动脉内存在充盈缺损。对16例共行16次钳夹活检,平均操作时间(31.02±6.02)min,技术成功率100%。10例恶性肿瘤中,1例肺癌钳夹活检结果呈假阴性;6例良性病变中,钳夹活检均正确诊断。活检后2例出现一过性胸痛伴胸闷加重,均经对症治疗后缓解。活检前[(53.38±14.28)mmHg]、后[(53.69±14.15)mmHg]肺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引导下经鞘管内钳夹活检能安全、有效地辅助诊断肺动脉梗阻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 血管造影术 数字 活组织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OLOX目标检测模型用于自动识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中的血管腔内介入器械 被引量:3
8
作者 丰蕊 冯浩 +2 位作者 宋超 夏士博 陆清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0-104,共5页
目的 观察YOLOX目标检测模型用于自动识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中的血管腔内介入器械的价值。方法 收集37例接受腹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患者的DSA资料,截取4 435幅图像作为数据集,并按照9∶1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3 991)与验证集(n=444... 目的 观察YOLOX目标检测模型用于自动识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中的血管腔内介入器械的价值。方法 收集37例接受腹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患者的DSA资料,截取4 435幅图像作为数据集,并按照9∶1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3 991)与验证集(n=444)。对数据集中的6种介入器械进行标记后,以YOLOX算法对训练集数据进行深度学习训练,构建YOLOX目标检测模型;基于验证集评估该模型自动识别DSA图中的介入器械的效能。结果共对4 435幅DSA图像设置6 668个标签,分别针对Terumo 0.035in泥鳅导丝(n=587)、Cook Lunderquist超硬导丝(n=990)、Optimed 5F带刻度猪尾导管(n=1 680)、Cordis MPA多功能导管(n=667)、Boston Scientific V-18可控导丝(n=1 330)及Terumo 6F长鞘(n=1 414);训练集分别含上述标签527、875、1 466、598、1 185及1 282个,验证集分别含60、115、214、69、145及132个。YOLOX目标检测模型自动识别验证集中上述器械的像素准确率分别为95.23%、97.32%、99.18%、98.97%、97.60%及98.19%,平均像素准确率达97.75%。结论 YOLOX目标检测模型能够自动识别DSA图中的多种血管腔内介入器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 手术器械 深度学习 自动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程钢戈 朴龙松 +7 位作者 董连强 杜庆广 张晖 武琛 刘智良 马宏伟 黄永安 张宝国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30-1131,共2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三维重建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公司数字减影机,对35例疑有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行普通二维DSA及旋转DSA检查,并行血管三维重建,获得关于动脉瘤的定... 目的探讨脑血管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三维重建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公司数字减影机,对35例疑有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行普通二维DSA及旋转DSA检查,并行血管三维重建,获得关于动脉瘤的定位、方向、瘤颈、动脉瘤清晰度、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分支的立体解剖图像,将旋转DSA及三维影像与普通二维DSA结果比较。结果常规DSA检查发现动脉瘤36个(30例),其中7例动脉瘤的方向及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解剖关系显示不清,3例动脉瘤的颈部显示不清;5例未见明显动脉瘤染色。加摄旋转DSA并行三维重建后,又发现3例微小动脉瘤,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39个(33例),2例仍未见动脉瘤。动脉瘤的全貌,瘤颈的位置、宽窄,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分支的解剖关系清晰显示,避免了因血管重叠而产生的对动脉瘤的遮挡。结论旋转DSA可从270°旋转视角更清晰地连续显示动脉瘤、瘤颈及周围的血管解剖结构,加三维重建后,动脉瘤的大小、方向、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的关系呈立体解剖影像,既提高了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的灵敏度,降低了漏诊率,又为手术和介入治疗提供了更为全面、准确的影像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 颅内动脉瘤 成像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10
作者 刘高飞 李达文 +1 位作者 朱敏 夏磊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81-1183,共3页
目的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中评估经桡动脉穿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脑血管病患者200例,按血管入路随机分为桡动脉组100例和股动脉组100例,对比分析2组穿刺成功率、选择性造影成功率、曝光时间... 目的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中评估经桡动脉穿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脑血管病患者200例,按血管入路随机分为桡动脉组100例和股动脉组100例,对比分析2组穿刺成功率、选择性造影成功率、曝光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93.0%vs 100.0%,4.0%vs 10.0%,P<0.05),曝光时间明显长于股动脉组[(10.26±2.23)min vs(4.57±1.07)min,P<0.01],2组造影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可以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中开展,但是其操作难度及时间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障碍 桡动脉 穿刺术 血管造影术 数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菊祥 白如林 +6 位作者 黄承光 卢亦成 严昺 陈怀瑞 吴小军 章国海 魏文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54-58,共5页
目的探讨旋转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3D-DSA)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DSA及3D-DSA检查。比较二者在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瘤颈的宽窄及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中的作... 目的探讨旋转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3D-DSA)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DSA及3D-DSA检查。比较二者在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瘤颈的宽窄及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中的作用。对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介入栓塞或开颅夹闭术,应用3D-DSA对术后部分患者评价诊治效果。结果常规DSA发现139例(64.1%)153个动脉瘤;3D-DSA检出156例(71.9%)177个动脉瘤(检出率提高7.8%,P<0.01),其中有常规DSA漏诊的、直径<2mm的微小动脉瘤3个,发现5例常规DSA呈假阳性的患者;3D-DSA在显示动脉瘤瘤颈、瘤体形态及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方面明显优于常规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弹簧圈栓塞97例,夹闭52例,保守治疗7例;应用3D-DSA随访术后84例介入栓塞和45例开颅夹闭患者,效果良好。结论3D-DSA技术显著提高动脉瘤检出率,能多角度立体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瘤颈的宽窄及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为治疗和评价诊治效果提供精确丰富的数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数字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动静脉畸形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及栓塞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陈耀庭 许林锋 +1 位作者 林天歆 孙宏亮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40-444,共5页
【目的】探讨肾动静脉畸形(rAVM)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价值及经动脉栓塞治疗(TAE)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9年1月期间我院5例以肉眼血尿为主要表现的rAVM患者的诊断经过以及TAE治疗的效果,术后随访1... 【目的】探讨肾动静脉畸形(rAVM)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价值及经动脉栓塞治疗(TAE)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9年1月期间我院5例以肉眼血尿为主要表现的rAVM患者的诊断经过以及TAE治疗的效果,术后随访10~60个月(平均38个月)。【结果】患者经DSA检查后均诊断为静脉曲张型rAVM,自发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是此型rAVM的惟一临床表现。肾动脉DSA能清晰显示rAVM的畸形血管和动静脉瘘,其中1例副肾动脉供血,1例第2次DSA时出现自然消退。DSA后5例均顺利以PVA和(或)微钢圈行超选择TAE,术后栓塞肾与全肾的体积平均比为(8.51±4.84)%(范围4.52%~18.31%)。术后肉眼血尿于1h明显改善,15~48h(平均28h)内消失,随访期间未见血尿复发,无并发症。【结论】临床诊断rAVM困难,在所有影像学检查中,肾动脉DSA是诊断rAVM的金标准。PVA和(或)微钢圈TAE治疗rAVM安全、简单、微创,中远期临床疗效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静脉畸形 数字血管造影术 栓塞 经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头颈部恶性肿瘤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唐岳鹏 黄桂林 +3 位作者 胡小华 张霓霓 易杰 姚礼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82-784,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头颈部恶性肿瘤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0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控下,经颞浅动脉逆行插管,然后行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结果:所有化疗泵插管都获成功。术中显影剂准确...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头颈部恶性肿瘤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0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控下,经颞浅动脉逆行插管,然后行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结果:所有化疗泵插管都获成功。术中显影剂准确灌注入靶动脉;化疗前行亚甲蓝灌注,病变区域显色良好。化疗后8例患者的目标肿瘤病灶长径总和缩小率≥30%。结论: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进行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定位准确、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血管造影术 灌注化疗 头颈部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3
14
作者 张志伟 吕发金 +1 位作者 曾勇明 何映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50-452,共3页
目的探讨一种快速有效的自动去骨技术——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术(DS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7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DSCTA的扫描方法采集数据。即制定两组扫描参数相同的计划螺旋采集平扫与增强扫描。然后用增强数... 目的探讨一种快速有效的自动去骨技术——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术(DS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7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DSCTA的扫描方法采集数据。即制定两组扫描参数相同的计划螺旋采集平扫与增强扫描。然后用增强数据逐层减去平扫数据,自动去除骨与脑组织,只剩下血管影像。由两位放射医师分别在工作站上行常规与减影的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方法分析颅内血管。全部病例均行DSA检查。最后用四分法(4分很好;3分好;2分;可以接受;1分差)来评价DSCTA图像质量。结果27例患者中,DSA发现38个动脉瘤,DSCTA发现38个动脉瘤,常规CTA发现36个动脉瘤。DSCTA图像质量分析4分,6例(22.2%),3分,15例,(55.6%),2分,6例(22.2%);没有一例图像质量评为差或不能诊断。结论DSCTA能快速准确的自动去骨,更清晰显示颅内血管,特别是提高了颅底段血管的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 X线计算机 数字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对椎动脉发育不全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5
作者 谢首佳 胡俊 +5 位作者 吴虹辰 谭琼 杨源瑞 郑波 陈康宁 史树贵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55-958,共4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椎动脉发育不全(vertebral artery hypoplasia,VAH)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患者DSA影像学表现将VAH分为5型,按照分型回顾性分析在我科行DSA检查的500例脑梗死患者,分...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椎动脉发育不全(vertebral artery hypoplasia,VAH)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患者DSA影像学表现将VAH分为5型,按照分型回顾性分析在我科行DSA检查的5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前循环脑梗死组(362例)及后循环脑梗死组(138例),统计2组患者常见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前后循环脑梗死组患者VAH比例、各型VAH的比例及VAH患者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A)开放情况。结果 362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中诊断VAH 61例(16.85%),后循环脑梗死组138例,诊断VAH 47例(34.06%),2组患者抽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循环脑梗死组VAH明显多于前循环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0例脑梗死患者共有108例诊断VAH,VAH以右侧VAH最常见(61.11%),左侧占27.78%,双侧最少见(11.11%)。5型VAH以Ⅰ型最常见(41.67%),Ⅲ型次之(22.22%),Ⅳ型、Ⅴ型各占15.74%及11.11%,Ⅱ型最少见(9.26%)。VAH患者后交通动脉开放较非VAH患者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AH可能是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DSA能明确诊断各型VAH,并能明确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对VAH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血管造影术 椎动脉发育不全 脑梗死 危险因素 后交通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板数字减影血管成像三维旋转血管造影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戚春厚 赵庆花 +3 位作者 李明军 李俊 黄兆栋 宗焕波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86-788,共3页
目的探讨平板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三维旋转血管造影(3DR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3mm)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8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利用平板DSA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再行3DRA检查,并利用其工作站行三维重建,分析其二维(2D)与3DRA... 目的探讨平板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三维旋转血管造影(3DR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3mm)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8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利用平板DSA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再行3DRA检查,并利用其工作站行三维重建,分析其二维(2D)与3DRA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差异,并分析3DRA对微小动脉瘤的最佳显示角度,制订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案。结果平板DSA常规全脑血管造影检出颅内动脉瘤69例,微小动脉瘤1例;利用其3DRA检出动脉瘤82例,微小动脉瘤14例。13例3DRA显示而2D未显示的颅内动脉瘤均为微小动脉瘤,两者在动脉瘤检出率方面(93.18%对7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00,P<0.05)。14例微小动脉瘤中,2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7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3DRA显著提高了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是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和栓塞治疗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数字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21
17
作者 汪沁芳 厉春林 李莉 《护理学杂志》 2005年第2期19-20,共2页
回顾性总结 4 6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配合。提出术前全面评估病情、做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术中注重全身肝素化、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密切观察术中、术后病情变化 ,积极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是成功配合脑血管造影术的关键。
关键词 数字 血管造影术 护理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颅内静脉系统病变 被引量:4
18
作者 宋清伟 郎志谨 +2 位作者 孙美玉 徐斌 魏强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9年第2期155-158,共4页
目的应用椭圆中心野规序和动态MR数字减影造影术(DSA-MRV)对颅内静脉系统进行成像及评价。方法对31例患者应用椭圆中心野规序的DSA-MRV进行颅内静脉系统成像,并与2D-TOF法MR血管造影进行比较。结果31例患者中,DSA-MRV法显示10例正常、1... 目的应用椭圆中心野规序和动态MR数字减影造影术(DSA-MRV)对颅内静脉系统进行成像及评价。方法对31例患者应用椭圆中心野规序的DSA-MRV进行颅内静脉系统成像,并与2D-TOF法MR血管造影进行比较。结果31例患者中,DSA-MRV法显示10例正常、11例静脉窦血栓、9例脑动静脉畸形和1例毛细血管瘤。在正常10例中,6例一侧横窦在2D-TOF法未显示,而DSA-MRV法可显示,DSA-MRV对静脉窦血栓显示率高于2D-TOF法,在11例静脉窦血栓中,5例2D-TOF法未显示而DSA-MRV法可显示。毛细血管瘤1例于2D-TOF法未见显示。结论应用椭圆中心野规序技术的DSA-MRV是一种无创伤、高分辨力的颅内静脉血管造影术,对颅内正常静脉及静脉窦解剖显示满意,对脑静脉血栓、脑动静畸形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动态 数字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冯勋刚 郑俊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920-1921,共2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不同病因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检出率。方法对临床和影像学诊断为自发性SAH的180例患者行DSA检查,并对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80例患者经DSA检查诊断为颅内动脉瘤142例,脑动静脉畸形8例,...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不同病因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检出率。方法对临床和影像学诊断为自发性SAH的180例患者行DSA检查,并对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80例患者经DSA检查诊断为颅内动脉瘤142例,脑动静脉畸形8例,烟雾病3例,动静脉瘘3例,其中2例位于颅颈交界区,总检出率为86.67%,阴性24例。结论 DSA可以作为SAH患者病因诊断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造影术 数字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加重建技术在硬脊膜动静脉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何跃 于加省 +5 位作者 陈如东 李振强 杨勇 陈洋 胡威 雷霆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12期1387-1390,共4页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重建技术在硬脊膜动静脉瘘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6月8例经旋转DSA及重建后处理的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完整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二维与三维DSA图像均能清晰的显示瘘口位...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重建技术在硬脊膜动静脉瘘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6月8例经旋转DSA及重建后处理的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完整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二维与三维DSA图像均能清晰的显示瘘口位置。经MPR软件重建后,还能显示瘘口、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与周围骨质结构的关系。6例选择手术治疗的病例经图像90°翻转模拟手术入路,2例选择介入治疗的病例经重建后指导微导管超选到位。所有患者均成功地切断或闭塞瘘口。结论:旋转DSA加重建技术可多角度立体观察,更清晰的显示瘘口及周围结构的关系,指导手术或介入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有效的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 动静脉瘘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