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宫颈癌术后患者静态调强放疗及旋转容积调强放疗效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刘雅胜 郑志坚 +1 位作者 马天斌 罗金锋 《内科》 2020年第3期289-292,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静态调强放疗(IMRT)及旋转容积调强放疗(VMAT)治疗子宫颈癌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子宫颈癌术后需行放疗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和治疗需要分为对照组... 目的对比分析静态调强放疗(IMRT)及旋转容积调强放疗(VMAT)治疗子宫颈癌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子宫颈癌术后需行放疗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和治疗需要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IMRT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VMA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性毒副作用出现情况及1年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直肠、小肠V40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小肠V20、V30及膀胱V20、V30、V4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消化道反应、泌尿系统反应及骨髓抑制的严重程度均显著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宫颈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中,与采用IMRT技术比较VMAT技术能更有效地保护危及器官,减轻患者放疗相关急性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1年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癌 静态调强放疗 旋转容积调强放疗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的剂量学参数与放射性肺炎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杨静 丁霞 +2 位作者 刘方 马玫丽 王军华 《循证医学》 2024年第5期304-311,共8页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的剂量学参数与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RP)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3年3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140例保乳术后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的早期乳腺癌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放疗后...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的剂量学参数与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RP)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3年3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140例保乳术后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的早期乳腺癌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放疗后是否发生RP将患者分为RP组(46例)和非RP组(94例)。所有患者中,1级RP有37例,2级RP有32例,3级RP有1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剂量学参数。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肺功能指标与剂量学参数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分析确定RP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比较不同分级RP患者的基本资料及剂量学参数。采用广义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剂量学参数与RP程度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剂量学参数与3级RP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合并糖尿病、FEV1、MLD、患侧肺V_(5)、V_(10)、V_(20)和V30方面差异明显。年龄、糖尿病、FEV1、V_(5)和V_(20)均为影响患者R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级RP患者年龄、合并糖尿病比例、FEV1<2 L比例、肺V_(5)和V_(20)明显升高(P<0.05)。广义混合效应模型结果显示,V_(5)和V_(20)与RP程度有关。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结果显示,V_(5)和V_(20)与3级RP的关联呈非线性的剂量反应关系(Pnon-linearity=0.426,0.537)。结论V_(5)和V_(20)是R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与患者RP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临床应严格控制剂量-体积参数,以降低RP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乳腺癌 保乳术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剂量学参数 放射性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晚期宫颈癌运用容积旋转调强放疗联合同步化疗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曲晨慧 张雁亭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14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中晚期宫颈癌运用容积旋转调强放疗联合同步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86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3例与研究组43例。两... 目的:探讨中晚期宫颈癌运用容积旋转调强放疗联合同步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86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3例与研究组43例。两组均实施同步放化疗,在放疗时,对照组选择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研究组选择容积旋转调强放疗。对比两组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激素指标(雌二醇、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不良反应(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膀胱反应、血小板下降)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分别为(17.58±1.87)ng/mL、(35.43±3.42)U/mL、(13.51±3.65)U/mL,研究组分别为(17.32±1.91)ng/mL、(35.07±3.60)U/mL、(13.24±3.76)U/mL,两组均比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而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对照组雌二醇、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分别为(121.79±20.58)ng/L、(11.27±2.06)U/L、(5.49±0.51)U/L,研究组分别为(147.85±24.67)ng/L、(13.59±2.27)U/L、(6.12±0.64)U/L,两组均比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而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1.62%,比对照组32.56%更低(P<0.05)。结论:在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治疗时,容积旋转调强放疗与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的疗效接近,但容积旋转调强放疗的安全性优于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容积旋转调强放疗在减少不良反应、减轻激素紊乱方面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同步放化疗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三维适形调强放疗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与静态适形调强放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对比
4
作者 赵建康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24期8-11,共4页
目的:比较容积旋转调强放疗与静态适形调强放疗在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在首钢水钢医院接受放疗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随机等量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静态适形调强放疗技术治疗,观... 目的:比较容积旋转调强放疗与静态适形调强放疗在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在首钢水钢医院接受放疗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随机等量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静态适形调强放疗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容积旋转调强放疗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放疗效果、放疗期间放射性损伤发生情况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放疗结束后,观察组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放疗期间,观察组放射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静态适形调强放疗相比,容积旋转调强放疗在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显示出更高的缓解率和更低的放射性损伤发生率,能获得较高的治疗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静态适形调强放疗 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与静态调强适形放疗在鼻咽癌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杨娜 孙毅 张建庆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34期134-139,共6页
目的比较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静态调强适形放疗(s-IMRT)在鼻咽癌(NPC)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NP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VMAT组、s-IMRT... 目的比较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静态调强适形放疗(s-IMRT)在鼻咽癌(NPC)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NP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VMAT组、s-IMRT组,各31例。VMAT组接受VMAT,s-IMRT组接受s-IMRT。比较两组肿瘤靶区(PGTV)、颈部肿大淋巴结靶区(PGTVnd)、计划靶区(PTV1、2)、危及器官的放疗剂量参数及放疗效率(机器跳数、出束时间)。比较两组放疗前及放疗后3、6个月的甲状腺功能[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变化。记录两组放疗措施对口腔黏膜、口腔唾液腺正常组织的影响。结果VMAT组PGTV、PGTVnd、PTV1、PTV2的靶区适形度指数均高于s-IMRT组,PGTVnd、PTV1、PTV2的平均剂量均低于s-IMRT组(P<0.05)。VMAT组两侧腮腺、晶状体、视神经的平均剂量及两侧腮腺的V_(30)、两侧晶状体的最大剂量、左侧颞颌关节的V_(40)均低于s-IMRT组(P<0.05)。VMAT组机器跳数低于s-IMRT组,出束时间短于s-IMRT组(P<0.05)。两组放疗后3、6个月血清FT3水平低于放疗前,TSH高于放疗前,且放疗后6个月血清FT3水平低于放疗后3个月,TSH高于放疗后3个月(P<0.05)。VMAT组放疗后3、6个月血清FT3水平高于同期s-IMRT组,血清TSH水平低于同期s-IMRT组(P<0.05)。VMAT组口腔黏膜损伤发生率低于s-IMRT组(P<0.05)。结论与s-IMRT比较,VMAT应用于NPC患者有助于调节靶区剂量,把控危及器官剂量,提高治疗效率,且能降低对甲状腺功能与口腔黏膜正常组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静态调强适形放疗 鼻咽癌 剂量学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剂量-体积直方图的宫颈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膀胱和直肠剂量预测 被引量:3
6
作者 郑平 王东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5期41-47,共7页
为预测宫颈癌容积旋转调强(VMAT)放疗膀胱和直肠剂量,建立相关模型指导临床。以44例宫颈癌VMAT放疗为例,提取靶区和危及器官膀胱和直肠的解剖空间位置关系,以宫颈癌靶区体积、靶区处方剂量、膀胱体积、直肠体积以及靶区和膀胱、直肠的... 为预测宫颈癌容积旋转调强(VMAT)放疗膀胱和直肠剂量,建立相关模型指导临床。以44例宫颈癌VMAT放疗为例,提取靶区和危及器官膀胱和直肠的解剖空间位置关系,以宫颈癌靶区体积、靶区处方剂量、膀胱体积、直肠体积以及靶区和膀胱、直肠的空间位置特征为输入量,基于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数据和Python工具包,以膀胱、直肠的V_(40)和D_(33)作为输出量,经主成分分析建立回归方程模型预测膀胱和直肠的剂量。实际值与预测值相比,膀胱和直肠的结果都较为精确,其中,直肠V_(40)的相对误差范围在1.40%~6.89%,直肠D_(33)的相对误差范围在2.12%~6.81%;膀胱V_(40)的相对误差范围在2.47%~6.67%,膀胱D_(33)的相对误差范围在0.38%~4.28%,实际值与预测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模型可以有效预测宫颈癌调强放疗计划膀胱直肠受量,对临床放疗工作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膀胱剂量 直肠剂量 模型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后免疫功能变化及对急性放射性肺炎预测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吴侃 徐晓 +3 位作者 张敏娜 王冰 夏冰 马胜林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第11期1776-1778,共3页
目的 分析肺癌患者基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技术的胸部放疗后免疫功能变化及与急性放射性肺炎(ARP)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77例经细胞学或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放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变化... 目的 分析肺癌患者基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技术的胸部放疗后免疫功能变化及与急性放射性肺炎(ARP)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77例经细胞学或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放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变化,并根据CTCAE 4.0标准进行ARP分级,评价免疫功能变化与有症状ARP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77例患者接受VMAT胸部放疗,放疗后较放疗前CD4+T细胞(P=0.003)、CD4/CD8比例(P=0.004)、B细胞(P=0.014)下降;CD8+T细胞(P=0.003)、CD8+T细胞活化(P=0.001)、补体C4(P=0.049)升高.VMAT胸部放疗后有症状ARP的发生率28.6%,有症状ARP组补体C4水平明显升高(P=0.000).结论 VMAT胸部放疗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均发生明显变化,其中补体C4水平增高对于预测和诊断有症状ARP有一定的价值,进一步机制研究可能为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提供更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肺癌 放射性肺炎 免疫功能 补体C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患者容积旋转调强放疗放射性肺炎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宋丽丽 《临床医药实践》 2021年第3期187-189,共3页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放射性肺炎(RP)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19年8月行VMAT的肺癌患者72例,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及剂量学参数信息,记录RP发生率,与无RP对比差异性,并分析行VMAT的肺癌患者RP发生的...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放射性肺炎(RP)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19年8月行VMAT的肺癌患者72例,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及剂量学参数信息,记录RP发生率,与无RP对比差异性,并分析行VMAT的肺癌患者RP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RP发生率为25.00%;RP发生在年龄、糖尿病和双肺V5,V20,V30及双肺平均剂量(MLD)方面与无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大、糖尿病、MLD高和双肺V5,V20,V30高是行VMAT的肺癌患者RP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行VMAT的肺癌患者RP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大、糖尿病、MLD高和双肺V5,V20,V30高,临床需严格控制低剂量区体积,以减少RP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放射性肺炎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野调强放疗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治疗宫颈癌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2
9
作者 黄勇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14期19-21,共3页
目的:比较固定野调强放疗(ff-IMRT)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治疗宫颈癌的临床剂量差异。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宁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放疗治疗的不同分为ff-IMRT组和VMAT组。ff-IMRT组实施ff-I... 目的:比较固定野调强放疗(ff-IMRT)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治疗宫颈癌的临床剂量差异。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宁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放疗治疗的不同分为ff-IMRT组和VMAT组。ff-IMRT组实施ff-IMRT,VMAT组实施VMAT。比较两组盆腔骨剂量分布情况、计划剂量梯度指数(GI)值、血液毒性分级情况。结果:ff-IMRT组在V_(5~45)盆腔骨组织受照射剂量体积均高于VMA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V_(50~55)盆腔骨组织受照射剂量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f-IMRT组放疗计划剂量的GI值高于VMA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ff-IMRT组白细胞下降≥1级与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3级发生率高于VMA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f-IMRT组急性血液毒性发生率高于VMA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VMAT相对于ff-IMRT能有效降低宫颈癌患者血液毒性发生率,剂量体积参数V_(5~15)更低,在降低盆腔骨组织剂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固定野调强放疗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盆腔骨组织 受照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术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技术的应用研究
10
作者 王艳洁 梁长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7期7-11,共5页
目的对比宫颈癌术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技术与和固定野动态调强放疗(DMLC-IMRT)技术的治疗剂量学差异。方法22例宫颈癌术后患者,术后均进行辅助放疗,设定相同的照射剂量参数分别行VMAT计划与DMLC-IMRT计划设计。比较VMAT和DMLC-IMR... 目的对比宫颈癌术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技术与和固定野动态调强放疗(DMLC-IMRT)技术的治疗剂量学差异。方法22例宫颈癌术后患者,术后均进行辅助放疗,设定相同的照射剂量参数分别行VMAT计划与DMLC-IMRT计划设计。比较VMAT和DMLC-IMRT技术计划靶区剂量、危及器官(OAR)剂量、体积参数及机器跳数、照射时间。结果VMAT技术D_(50%)(4978.55±51.13)cGy、均匀性指数(HI)值(0.06±0.01)均高于DMLC-IMRT技术的(4774.15±40.85)cGy、(0.05±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AT技术D_(2%)、D_(98%)、PTV_(100%)与DMLC-IMRT技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MAT技术膀胱体积V_(40)50.67(44.18,60.16)%及右股骨头体积V_(30)(24.05±9.72)%、平均剂量(D_(mean))(2547.68±207.04)cGy均低于DMLC-IMRT技术的52.61(45.88,59.06)%、(34.40±9.17)%、(2691.60±206.10)cGy,膀胱体积V_(30)(79.02±20.40)%高于DMLC-IMRT技术的(73.43±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AT技术小肠体积V_(30)、D_(mean)、D_(2%),直肠体积V_(30)、V_(40)、D_(mean)、最大剂量(D_(max)),膀胱体积V_(20)、D_(mean),左股骨头体积V_(20)、V_(30)、D_(mean)、D_(max),右股骨头体积V_(20)、D_(max)与DMLC-IMRT技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MAT技术机器跳数601.70(576.20,718.93)MU少于DMLC-IMRT技术的844.55(800.27,902.81)MU,照射时间128.23(119.05,144.52)s短于DMLC-IMRT技术的268.87(253.06,310.5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术后患者应用VMAT技术能提高靶区剂量并降低危及器官照射剂量,减少照射时间和机器跳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固定野动态调强放疗 靶区剂量 器官照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MAT与s-IMRT对鼻咽癌患者无进展生存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11
作者 贾彦召 余杰 +1 位作者 饶石磊 曹华琳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4期628-631,共4页
目的分析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与静态调强放疗(s-IMRT)对鼻咽癌患者无进展生存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3例鼻咽癌患者的资料,将接受VMAT的40例患者列为VMAT组,将接受s-IMRT... 目的分析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与静态调强放疗(s-IMRT)对鼻咽癌患者无进展生存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3例鼻咽癌患者的资料,将接受VMAT的40例患者列为VMAT组,将接受s-IMRT的23例患者列为s-IMRT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无进展生存率、机器跳数、出束时间、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 3)、游离甲状腺素(FT 4)]、血清纤维化指标[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MAT组机器跳数较s-IMRT组低,出束时间较s-IMRT组短(P<0.05);VMAT组治疗后FT 3、FT 4高于s-IMRT组,PCⅢ、LN、HA、Ⅳ-C及TSH低于s-IMRT组(P<0.05);VMAT组放射性皮炎、口腔黏膜损伤、口干、吞咽困难、听力下降发生率低于s-IMRT组(P<0.05);VMAT组6个月、1 a无进展生存率均高于s-IMRT组(P<0.05)。结论对比s-IMRT,VMAT应用于鼻咽癌患者治疗有助于改善治疗效率,减轻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改善血清纤维化,还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无进展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静态调强放疗 无进展生存率 并发症 甲状腺功能 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同步加量两种放疗技术的比较 被引量:4
12
作者 孙彦泽 钱建军 +3 位作者 周钢 朱雅群 陆雪官 田野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4期16-20,共5页
比较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同步加量三维适形野中野放疗(FIF-CRT)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技术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选取15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女性患者,对每位患者分别设计三维适形野中野放疗计划和容积旋转调强计划。在剂... 比较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同步加量三维适形野中野放疗(FIF-CRT)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技术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选取15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女性患者,对每位患者分别设计三维适形野中野放疗计划和容积旋转调强计划。在剂量体积直方图上比较靶区的适形度指数、均匀性指数、靶区覆盖率和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体积和所需机器跳数(MU),并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VMAT计划较FIF-CRT计划,PTV1处方剂量覆盖率增加了5.62%(p<0.001);瘤床PGTV处方剂量覆盖率增加了10.64%(p<0.001);VMAT计划PTV的适形度指数(CI)和均匀性指数(HI)均优于FIF-CRT计划。两种计划左肺V20,心脏的V10和Dmax均无统计学差异,但VMAT的左肺V5、V10和Dmean,心脏的V5,右乳和右肺的V5、Dmean,脊髓的Dmax明显增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VMAT的左肺V30、V40和心脏的V20低于FIF-CRT计划;VMAT和FIF-CRT的平均机器跳数分别是745 MU和250 MU(p<0.001)。早期乳腺癌保乳术瘤床同步加量VMAT放疗与FIF-CRT相比能明显改善靶区的剂量覆盖率和均匀性,但正常组织高剂量区域受照体积减少,低剂量区域受照体积增加,机器跳数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保乳术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三维适形野中野放疗 剂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放疗方案对局部晚期鼻咽癌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胡丹 马天斌 +4 位作者 陈志杰 刘伟通 林燕彬 张汉雄 黎荣光 《中国医学工程》 2022年第11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讨常规调强放疗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方案对局部晚期鼻咽癌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梅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共132例临床资料,其中62例接受常规调强放疗方案治疗(对照组),另70... 目的探讨常规调强放疗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方案对局部晚期鼻咽癌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梅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共132例临床资料,其中62例接受常规调强放疗方案治疗(对照组),另70例接受容积旋转调强放疗方案治疗(试验组);比较两组近期疗效、危及器官最大/平均剂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客观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视神经及视交叉危及器官最大/平均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内耳、脑干和脊髓危及器官最大/平均剂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急性腮腺损伤和听力损伤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调强放疗方案,容积旋转调强放疗方案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具有明显剂量学优势,能够有效降低放疗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且整体疗效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强放疗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鼻咽癌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癌术后RapidArc与IMRT放疗计划的剂量学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童铸廷 周骏 +3 位作者 潘淑豪 李锐 夏叶叶 朱倩倩 《安徽医学》 2022年第9期1017-1021,共5页
目的比较前列腺癌术后辅助放疗患者RapidArc与适形调强放疗(IMRT)计划在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2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术辅助放疗或者术后生化复发的前列腺癌患者14例,分别设计7野IMRT和Rap... 目的比较前列腺癌术后辅助放疗患者RapidArc与适形调强放疗(IMRT)计划在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2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术辅助放疗或者术后生化复发的前列腺癌患者14例,分别设计7野IMRT和RapidArc计划,对2种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进行比较。结果RapidArc计划的D_(2%)为(6645.28±242.48)cGy,低于IMRT计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_(2%)的下降导致RapidArc计划的靶区剂量均匀度指数优于IMRT计划(P<0.05);RapidArc计划的膀胱V_(40)和V_(50),直肠V_(50)以及左右侧股骨头D_(5%)均低于IMRT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pidArc计划的执行效率高于IMRT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pidArc计划在在靶区剂量均匀度,危及器官高剂量受照体积限制,以及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间方面优于IMRT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RAPIDARC 适形调强放疗 剂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乳术后乳腺癌患者VMAT与sIMRT放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及骨髓抑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娜 董世亮 +2 位作者 牛丽娜 王婵 石永刚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8年第21期3864-3866,共3页
目的观察接受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与静态调强放疗(sIMRT)的保乳术后乳腺癌患者急性骨髓抑制和放射性皮肤反应的发生率,探讨患者放疗后出现骨髓抑制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保乳... 目的观察接受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与静态调强放疗(sIMRT)的保乳术后乳腺癌患者急性骨髓抑制和放射性皮肤反应的发生率,探讨患者放疗后出现骨髓抑制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保乳术后放疗的104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接受的放疗方式分组,VMAT组65例,sIMRT组39例。观察两组放疗期间急性骨髓抑制和放射性皮肤反应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骨髓抑制的影响因素。结果 VMAT组与sIMRT组骨髓抑制发生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皮肤反应情况相比,sIMRT组Ⅱ~Ⅲ级急性皮肤反应发生率较VMAT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单因素分析显示HER-2状态和照射类型是骨髓抑制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只有照射类型是骨髓抑制的影响因素(OR=3. 040,95%CI:1. 214~7. 608,P=0. 018)。结论保乳术后乳腺癌患者采用VMAT较sIMRT急性皮肤反应发生率低,胸壁联合锁骨上照射是患者发生骨髓抑制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保乳术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静态调强放疗 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计过程控制在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射束匹配性能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肖青 李光俊 +1 位作者 张祥斌 柏森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21年第1期109-113,共5页
临床上,射束匹配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在不同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之间治疗患者的灵活性和效率。然而,除了定期对加速器机器性能进行质量保证(QA)检测外,尚缺乏对射束匹配的加速器间临床放疗性能的全面评估。通过统计过程控制(SPC)技术评估... 临床上,射束匹配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在不同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之间治疗患者的灵活性和效率。然而,除了定期对加速器机器性能进行质量保证(QA)检测外,尚缺乏对射束匹配的加速器间临床放疗性能的全面评估。通过统计过程控制(SPC)技术评估了3台射束紧密匹配的直线加速器间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的实施性能。发现3台加速器VMAT QA过程的平均和中位γ通过率差异均较小,但是过程能力等级处于3种不同水平。结果表明,SPC技术可有效评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射束匹配性能,改进特定患者的VMAT QA过程,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 射束匹配 统计过程控制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质量保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rian Edge加速器治疗长尺寸肿瘤的剂量学分析
17
作者 冯维贵 郭逸潇 +2 位作者 张利娟 蔡宏懿 杜文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5期48-55,共8页
使用Varian Edge直线加速器治疗长尺寸肿瘤的宫颈癌患者,比较新设计的计划(NewPlan)和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自动生成双中心添加射野的计划(AutoPlan),探讨二者剂量学差异,寻求更有益的治疗方式。根据加速器多叶... 使用Varian Edge直线加速器治疗长尺寸肿瘤的宫颈癌患者,比较新设计的计划(NewPlan)和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自动生成双中心添加射野的计划(AutoPlan),探讨二者剂量学差异,寻求更有益的治疗方式。根据加速器多叶光栅准直器的特点,回顾分析11例同步加量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的宫颈癌治疗计划,基于Eclipse 13.6.23版本的计划系统,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GraphPad prism 9.0软件绘制统计图,分析NewPlan与常规AutoPlan计划中计划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方案均满足剂量学指标要求。高剂量区域PGTVnd的D_(98%)、D_(50%)、D_(mean)、靶区覆盖率(Target coverage,TC)和均匀性指数(Heterogeneity index,HI)有明显差异(p<0.05);靶区CTV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划靶区PTV的D_(2%)、D_(98%)、D_(50%)、D_(mean)和HI有明显差异(p<0.05)。膀胱和直肠的D_(mean)、V_(30)、V_(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utoPlan对比,NewPlan中膀胱和直肠在受照相同剂量下所占的体积百分比更低。双侧股骨头和小肠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计划得知,NewPlan能够减少靶区内的冷点和热点,提高肿瘤区域的治疗剂量,降低危及器官受量,有利于提升疗效。基于Varian Edge加速器治疗长尺寸肿瘤患者的NewPlan设计方案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 宫颈癌 治疗计划系统 剂量学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RT与VMAT对宫颈癌术后患者效果及剂量学比较
18
作者 门娴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5年第3期549-552,共4页
目的:观察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在宫颈癌术后患者的效果及剂量学差异,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 目的:观察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在宫颈癌术后患者的效果及剂量学差异,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93例宫颈癌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分层随机分组法分成容积组(n=47)和静态组(n=46)。容积组放疗采用VMAT计划,静态组放疗采用IMRT计划。对比两组近期疗效[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oregional Recurrence-Free Survival,LRFS)、无远处转移率(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药物副作用(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直肠炎、骨髓抑制)、肿瘤靶区剂量[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适形指数(Conformity Index,CI)]、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最大剂量、接受30 Gy照射体积占总体积百分比(Volume Percentage of Organ Receiving 30Gy,V30)、及接受40 Gy照射体积占总体积百分比(Volume Percentage of Organ Receiving 40Gy,V40)]。结果:两组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容积组CI明显高于静态组(P<0.05),容积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HI、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明显低于静态组(P<0.05)。结论:对于宫颈癌术后患者,IMRT、VMAT计划在改善近期疗效方面效果相似,但VMAT计划具有显著剂量学优势,可更好地维持组织完整性,降低药物副作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调强放疗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宫颈癌 生存率 剂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