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侧凸椎体旋转半脱位三种测量方法的可重复性和可信度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世海 刘万友 +2 位作者 史本龙 朱泽章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05-609,共5页
目的:分析MB法(midbody,MB)、EP法(endplate,EP)和C法(centroid,C)在椎体旋转半脱位(rotatory subluxation,RS)测量中的可重复性和可信度,探讨三种测量方法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20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 目的:分析MB法(midbody,MB)、EP法(endplate,EP)和C法(centroid,C)在椎体旋转半脱位(rotatory subluxation,RS)测量中的可重复性和可信度,探讨三种测量方法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20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手术治疗的59例脊柱侧凸畸形患者,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5例,特发性脊柱侧凸9例,退变性脊柱侧凸16例,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19例;男17例,女42例,平均年龄34.0±18.8岁。3名脊柱外科医师均使用MB法、EP法及C法分别间隔两周测量RS值,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对三种测量方法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59例患者平均主弯Cobb角为64.2°±23.9°。RS节段分别为T4/5节段1例(1.7%)、T5/6节段2例(3.4%)、T6/7节段3例(5.1%)、T7/8节段3例(5.1%)、T9/10节段1例(1.7%)、T10/11节段1例(1.7%)、T12/L1节段6例(10.2%)、L1/2节段5例(8.5%)、L2/3节段9例(15.3%)、L3/4节段16例(27.1%)、L4/5节段12例(20.3%)。MB法、EP法、C法测量的RS值分别为16.5±7.1mm、8.5±4.2mm、14.2±6.3mm。三种方法的观察者内一致性分别为MB法0.77-0.91、EP法0.78-0.81、C法0.82-0.94;观察者间一致性分别为MB法0.87、EP法0.90、C法0.86。结论:MB法、EP法和C法在RS的测量中均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及可信度,其中C法的组内一致性最高、EP法的组间一致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旋转半脱位 MB法 EP法 C法 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旋转半脱位的非特发性脊柱畸形患者如何降低术中神经并发症 被引量:2
2
作者 钱邦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86-488,共3页
Trammell等最早将脊椎旋转半脱位定义为头侧椎体相对于尾侧椎体在轴位上发生旋转,冠状面上向侧弯凸侧平移,矢状面上向前方平移。其发生机制为两个弯的交界区脊椎反向旋转,进而在两个弯的交界区形成后凸。表现为严重的侧后凸畸形。这... Trammell等最早将脊椎旋转半脱位定义为头侧椎体相对于尾侧椎体在轴位上发生旋转,冠状面上向侧弯凸侧平移,矢状面上向前方平移。其发生机制为两个弯的交界区脊椎反向旋转,进而在两个弯的交界区形成后凸。表现为严重的侧后凸畸形。这类患者常伴有脊柱特征性萎缩性改变。脊椎旋转半脱位在非特发性脊柱畸形中并不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半脱位 脊柱畸形 特发性 神经并发症 患者 后凸畸形 发生机制 交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法整复寰枢关节旋转性半脱位治疗三叉神经痛4例报告 被引量:4
3
作者 郭韧 张路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8期1048-1050,共3页
目的:初步分析寰枢关节旋转性半脱位与三叉神经痛发病间的关系。方法:手法整复寰枢关节旋转性半脱位并观察对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4例患者在接受手法复位治疗后三叉神经痛症状均在1周内消失,期间患者未接受... 目的:初步分析寰枢关节旋转性半脱位与三叉神经痛发病间的关系。方法:手法整复寰枢关节旋转性半脱位并观察对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4例患者在接受手法复位治疗后三叉神经痛症状均在1周内消失,期间患者未接受其他干预,平均随访半年,最长11年。3例患者未出现三叉神经痛症状,1例11年中复发2次,每次复发平均间隔5年,采用同样手段治疗后,症状消除。结论:寰枢关节旋转性半脱位与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可能存在相关性,目前尚需观察更大样本寰枢关节旋转性半脱位、三叉神经痛并发病例进一步探讨二者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旋转脱位 三叉神经痛 手法整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52例病例资料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闫明 王超 王圣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82-790,共9页
目的:总结慢性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atlantoaxial rotatory fixation/dislocation,AARF/AARD)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探讨其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2017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52例慢性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总结慢性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atlantoaxial rotatory fixation/dislocation,AARF/AARD)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探讨其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2017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52例慢性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3例,女29例,发病年龄5~17岁,平均11.04±2.73岁;32例有明确发病诱因,其中18例有过颈部轻微外伤史;46例有明确记载从发病到我院就诊时间,为2~18个月,平均6.0±3.2个月;患者均有斜颈、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等症状体征,3例有轻微神经损害。所有患者通过影像学测量寰齿前间隙(ADI)并观察寰枢侧块关节旋转和脱位的移位方向。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分类,探讨不同分类的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三种类型。A类:ADI<5mm,一侧寰椎侧块向前移位,另一侧后移位,共7例,称之为寰枢关节旋转固定(atlanto-axial rotatory fixation,AARF);B类:ADI>5mm,寰椎侧块出现旋转移位,矢状位和水平位可见寰枢侧块关节面之间失去接触,共44例,称之为寰枢关节旋转脱位(atlanto-axial rotatory dislocation,AARD),其中11例一侧寰椎侧块向前脱位,另一侧原位(B1类),24例一侧寰椎侧块向前脱位,另一侧向后脱位(B2类),9例双侧寰椎侧块不对称性向前脱位,两侧轻重有别(B3类);C类:ADI>5mm,寰枢关节旋转脱位合并寰枕关节反向旋转脱位,共1例,称之为枕寰枢关节旋转脱位(occipital-atlanto-axial rotatory dislocation,OAARD)。4例A类患者通过牵引治愈,3例A类患者经保守治疗失败后来我院行寰枢椎间植骨融合术,A类患者的病程在3个月左右。26例B类患者颅骨牵引复位后行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钛板固定融合术;18例B类患者需要经口咽入路松解复位寰枢关节后行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钛板固定融合术。B类患者的病程在6个月左右。1例C类患者病程4个月,经颅骨牵引复位失败,放弃治疗。手术患者术后随访均获骨性融合。结论:AARF/AARD多发生于儿童,无明显性别差异;颈部轻微创伤是常见诱因;A类患者病程短,保守治疗有治愈的可能性,B类患者病程长,需要手术复位和融合寰枢关节。目前还没有C类患者的治疗经验。本文观察到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本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旋转固定 旋转半脱位 Grisel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复位前后寰枕关节影像学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闫明 王圣林 张有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31-337,共7页
目的:总结慢性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患者的寰枕关节在寰枢旋转或脱位复位前后的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2019年6月间因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在我院诊治的患者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5~17岁,平均11.2±2.8岁,病程... 目的:总结慢性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患者的寰枕关节在寰枢旋转或脱位复位前后的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2019年6月间因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在我院诊治的患者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5~17岁,平均11.2±2.8岁,病程2~36个月,平均6.0±5.7个月,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5.7±3.1个月。其中A类(3例),寰枢关节旋转固定;B类(36例),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性脱位(其中B1类10例,一侧寰椎侧块前脱位,另一侧原位;B2类21例,一侧寰椎侧块前脱位,另一侧后脱位;B3类5例,双侧寰椎侧块不对称前脱位);C类(1例),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性脱位合并寰枕关节反向脱位。A类病例中1例牵引治愈、2例做了Halovest外固定下寰枢间植骨融合术;36例B类和1例C类患者都做了寰枢复位内固定植骨术。利用CT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影像,观察治疗前后寰枕关节面对合情况和关节间隙的变化。结果:大部分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患者寰枕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向旋转移位、对合异常的现象,不同分类间其旋转程度有差异,寰枢关节旋转复位后,寰枕关节的旋转和关节面的对合关系也有不同程度改善。复位前、后都有寰枕关节自发骨性融合的现象。本次治疗前寰枕关节的情况:(1)除1例A类、3例B1类和5例B3类病例的寰枕关节对合正常外;其余病例的寰枕关节都有不同程度的旋转移位,对合不正常;1例C类双侧寰枕关节脱位;(2)2例出现寰枕关节自发融合,B1类和B3类各有1例。剩余38例经过治疗寰枢关节旋转矫正后寰枕关节的情况:(1)22例寰枕关节正常(包括A类3例,B1类6例,B2类10例和B3类3例);(2)寰枕关节自发骨性融合8例(包括B1类1例,B2类6例和B3类1例);(3)寰枕关节残留旋转移位、对合不正常4例(包括B2类3例,C类1例);(4)寰枕关节间隙变窄、模糊4例(包括B1类和B2类各2例)。结论:大部分A类和B1类患者以及全部B2类患者在治疗前出现寰枕关节反向旋转移位,其中个别B类患者在治疗前有寰枕关节自发融合的现象。复位后A类、B1类和B3类患者的寰枕关节恢复正常对合关系,但B类患者中有近一半出现寰枕关节对合不正常、关节间隙狭窄模糊、关节自发融合等不良问题,多见于B2类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旋转固定 寰枢旋转半脱位 Grisel综合征 寰枕关节脱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症治疗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6
6
作者 郑召民 李中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73-676,共4页
退变性脊柱侧凸是由于椎间盘与小关节等退变引起的椎间隙塌陷、椎体旋转半脱位或侧方滑移在冠状面上形成的侧凸,Cobb角〉10°。主要发病于50岁以上,女性较常见。常有腰痛、神经根压迫或椎管狭窄引起的下肢痛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影... 退变性脊柱侧凸是由于椎间盘与小关节等退变引起的椎间隙塌陷、椎体旋转半脱位或侧方滑移在冠状面上形成的侧凸,Cobb角〉10°。主要发病于50岁以上,女性较常见。常有腰痛、神经根压迫或椎管狭窄引起的下肢痛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影像学表现除冠状面上的脊柱侧凸外还伴有腰椎前凸消失、胸腰椎后凸等矢状面失衡。矢状面平衡因与生存质量密切相关,手术恢复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成为近年研究热点之一。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外科治疗重点在于彻底解除神经压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脊柱侧凸症 外科治疗 旋转半脱位 Cobb角 间歇性跛行 神经根压迫 影像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