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旋转主成分分析的颜色组分预测 被引量:7
1
作者 许法强 万晓霞 朱元泓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8-523,共6页
针对传统主成分分析法在建立光谱色彩空间时所产生的"负指标"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旋转主成分分析的颜色组分预测方法。该方法在最大程度地保持重要主成分对原始多光谱空间信息的累积方差贡献率的同时,将初始特征向量旋转变换... 针对传统主成分分析法在建立光谱色彩空间时所产生的"负指标"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旋转主成分分析的颜色组分预测方法。该方法在最大程度地保持重要主成分对原始多光谱空间信息的累积方差贡献率的同时,将初始特征向量旋转变换为一组可作为实际基础颜色组分的全正向量,这些特征向量中的元素应按列向0或1分化。采用MunsellMatte Collection I光谱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了实验,其中96%以上色块的光谱重构误差都控制在可容许的3个色差单位内。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新的预测方法不仅能很好地揭示目标图像的真实颜色成分,还具有较高的光谱数据重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色匹配 颜色组分预测 旋转主成分分析 极大方差法 全正向量 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日降雨量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崔茂常 朱海 +2 位作者 白学志 克劳斯.阿珀 妮迪娅.杜梅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19-526,共8页
将旋转主成分分析和复变量莫莱特小波分析应用于 1 4a中国境内实测与ECMWF再分析日降雨量资料 ,研究其年际、季际与季节内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再分析日降雨量资料的有效性。结果表明 :从实测资料中分析的降水特征 ,都可以由再分析资料... 将旋转主成分分析和复变量莫莱特小波分析应用于 1 4a中国境内实测与ECMWF再分析日降雨量资料 ,研究其年际、季际与季节内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再分析日降雨量资料的有效性。结果表明 :从实测资料中分析的降水特征 ,都可以由再分析资料再现出来。除周内振荡大有出入外 ,其余频率的振荡二者大致相符或基本吻合。因此 ,周内振荡还不能被再分析数据较好地刻划 ,但是与旱涝灾害和季风爆发联系密切的周际以上振荡 ,在再分析日降雨量中基本上能被正确地表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降雨量 中国 分析数据 旋转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上游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4
3
作者 赵琛 张兰慧 +8 位作者 李金麟 田杰 吴维臻 金鑫 张喜风 蒋忆文 王晓磊 贺缠生 白晓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8-347,共10页
通过原位观测及大范围多尺度采集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地黑河上游土壤含水量数据,得到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并运用旋转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黑河上游土壤含水量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在黑河上游,影响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子是地... 通过原位观测及大范围多尺度采集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地黑河上游土壤含水量数据,得到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并运用旋转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黑河上游土壤含水量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在黑河上游,影响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子是地形因子,土壤物理属性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地形因子中坡度和坡向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含水量在坡向作用下呈现北坡高于南坡的趋势,海拔与土壤含水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上游 土壤含水量 空间分布 环境因子 地统计 旋转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春季降水的基本和异常特征 被引量:32
4
作者 王澄海 王式功 +1 位作者 杨德保 董安祥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04-111,共8页
应用西北地区 85个站 1961~ 1995年 3~ 5月的降水资料 ,分析了西北地区春季降水的基本特征和异常特征 .结果表明 :西北地区春季 3~ 5月降水的年际变率大 ,且表现为很强的地域性 :青海高原和塔里木盆地以正偏为主 ,而青海高原东北侧... 应用西北地区 85个站 1961~ 1995年 3~ 5月的降水资料 ,分析了西北地区春季降水的基本特征和异常特征 .结果表明 :西北地区春季 3~ 5月降水的年际变率大 ,且表现为很强的地域性 :青海高原和塔里木盆地以正偏为主 ,而青海高原东北侧的陇东、陕西、新疆西部、北部以负偏为主 .西北地区降水的峰度较正态分布为小 ,即随机性较大 ,西北大部分地区春季发生干旱的频率高 .西北降水的时空异常特征分析表明 :西北地区 3~ 5月降水空间上存在着 6个异常敏感区 :高原东北侧区、青海高原区、河西西部区、天山北部区、南疆区和沙漠盆地区 .它们分别解释了该地方差的60 %~ 90 % .各个区内的降水随时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其中高原东北侧、河西西部、南疆等地的降水趋势呈下降趋势 ,表现出与中国东部相同的趋势 ;青海高原、天山以北地区和沙漠盆地等地呈现出上升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降水 旋转主成分分析 基本特征 异常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08年中国西北东部旱涝异常分布及干旱变化特征 被引量:30
5
作者 赵红岩 王有恒 +1 位作者 王兴 谭丹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2-558,共7页
应用主成分分析和旋转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陕、甘、宁、青四省(区)170个测站,对1961-2008年大气干旱指数S=ΔT/δT-ΔR/δR的地域相关和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旱涝异常在空间上表现为较高的整体一致性,其次表... 应用主成分分析和旋转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陕、甘、宁、青四省(区)170个测站,对1961-2008年大气干旱指数S=ΔT/δT-ΔR/δR的地域相关和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旱涝异常在空间上表现为较高的整体一致性,其次表现为东西相反和南北相反的变化趋势。西北地区东部旱涝异常存在三个基本相关的区域:甘肃东南部及陕西、河西走廊及河套地区、青海区。50 a来,各区在1974-1977年间和1982-1985年间湿润多雨,1994年以后相对少雨干旱。进一步分析发现,研究区域中西部尽管降水是增加的,但干旱指数变化不明显,而区域东部地区干旱指数变化很明显,说明区域中西部地区变湿不明显,而区域东部暖干化趋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东部 正交旋转主成分分析 干旱指数 地域相关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冬季地温场变化特征及与夏季降水场的关系 被引量:18
6
作者 赵红岩 李栋梁 郭维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2-58,共7页
利用我国 141个测站 1980— 1997年间 12月~ 2月 3.2m深度地温资料和中国 16 0个测站195 1— 1997年间 6~ 8月降水资料 ,采用主成分、旋转主成分分析 ,对冬季地温的空间异常特征、时间变化规律以及与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 利用我国 141个测站 1980— 1997年间 12月~ 2月 3.2m深度地温资料和中国 16 0个测站195 1— 1997年间 6~ 8月降水资料 ,采用主成分、旋转主成分分析 ,对冬季地温的空间异常特征、时间变化规律以及与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未旋转的前 3个载荷向量场可以较好地反映中国冬季地温整体异常结构 ,即全区一致的高温或低温 ;东西相反的东高 (低 )西低 (高 )型 ;南北相反的南高 (低 )北低 (高 )型。旋转后的前 4个载荷向量场可较好地代表中国冬季地温的 4个主要异常敏感区 :北方区、淮河区、西北区和江南区。旋转主分量和代表站资料反映出 90年代以来西北区、华南区冬季地温呈下降趋势 ,北方区、淮河区、江南区呈明显上升趋势。当北方冬季地温偏高时 ,有利于 7月黄河以北大部分地方降水偏多 ;当淮河区冬季地温偏高时 ,有利于 7月江淮流域降水偏多 ,而使黄河以北、长江以南降水偏少 ;当西北区冬季地温偏高时 ,有利于 7月江淮流域降水偏少 ;当江南冬季地温偏高时 ,有利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 旋转主成分分析 时空变化特征 汛期降水 夏季 降水场 中国 冬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地区可利用降水量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13
7
作者 郭渠 程炳岩 +1 位作者 孙卫国 李瑞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2-121,共10页
利用长江上游地区107个观测站1960-2008年气温、降水观测资料,采用陆面蒸发经验模型计算得到各观测站的月蒸发量,再根据水量平衡关系,得到可利用降水量,采用数理统计、REOF分析和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长江上游地区可利用降水量的气候... 利用长江上游地区107个观测站1960-2008年气温、降水观测资料,采用陆面蒸发经验模型计算得到各观测站的月蒸发量,再根据水量平衡关系,得到可利用降水量,采用数理统计、REOF分析和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长江上游地区可利用降水量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可利用降水量季节变化显著,5-9月长江上游可利用降水出现2-3个高值中心且中心位置稳定少变,10-4月可利用降水基本上呈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特征.长江上游夏半年可利用降水的空间分布类型可分为长江上游东南区、东北区、中部区、西北区、北部区和西南区.大气降水在可利用降水量中起决定性作用.当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偏南偏东)时,长江上游东部地区可利用降水量偏少(多);当东亚(南亚)夏季季风偏强(弱)时,长江上游东部(西北部)可利用降水量偏少(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利用降水量 气候特征 旋转主成分分析 长江上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汛期降水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35
8
作者 刘会玉 林振山 张明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9-418,共10页
利用湖南19个测站23年(1959~2001年)4-9月的降水量资料,用EOF、REOF、小波分析对湖南汛期降水的特征场分布、分区特征、周期性和突变性等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研究结果表明:EOF分析得到的前三个典型场可以很好的反映湖南汛期... 利用湖南19个测站23年(1959~2001年)4-9月的降水量资料,用EOF、REOF、小波分析对湖南汛期降水的特征场分布、分区特征、周期性和突变性等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研究结果表明:EOF分析得到的前三个典型场可以很好的反映湖南汛期降水空间分布的异常结构,即具有整体一致的空间结构,南北相反的空间结构,中部和周围地区相反变化的空间结构。旋转后的前6个空间模态可以较好地代表湖南汛期降水的6个异常敏感区:湘北、湘中、湘南、湘东南、湘西、湘东北。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湖南汛期降水的周期性及其突变性发现,湖南汛期降水存在着明显的3年、7年和23年的特征时间尺度和周期性振荡;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湖南汛期的降水将逐年减少,并将转入干旱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汛期降水异常 旋转主成分分析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敏感因子在威海湾沉积环境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郝榕荣 杨怡红 +2 位作者 朱龙海 朱颖涛 袁晓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63-777,共15页
环境敏感因子是沉积环境演化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其提取方法有多种,不同方法在海湾内应用成果相对较少。文章根据山东半岛威海湾WH-05岩心(钻探深度18.2 m)高分辨率(2 cm)粒度分析结果,采用基本端元模拟算法(BasEMMA)、粒级—标准偏差法... 环境敏感因子是沉积环境演化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其提取方法有多种,不同方法在海湾内应用成果相对较少。文章根据山东半岛威海湾WH-05岩心(钻探深度18.2 m)高分辨率(2 cm)粒度分析结果,采用基本端元模拟算法(BasEMMA)、粒级—标准偏差法和粒级旋转主成分分析法(V-PCA)提取了环境敏感因子,结合AMS14C数据,对不同方法提取的环境敏感因子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其对季风强度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8.4 ka B.P.以来威海湾沉积物类型均为粉砂,粉砂含量为主、黏土含量次之、砂含量较少,以跳跃组分为主,悬浮组分次之。BasEMMA和粒级—标准偏差法提取的3个敏感粒级范围(2.6~11.0μm、31.3~63.4μm、256.9~500.0μm)总体一致,能较好地反映东亚季风长周期变化事件(8.4~6.5 ka B.P.东亚季风强度减弱;6.5 ka B.P.至今东亚季风强度增强);V-PCA提取的环境敏感因子,能较好地反映东亚季风短周期变化事件(如明清小冰期、西汉小冰期事件等)。以上三种方法提取的环境敏感因子指示了研究区气候变化,对研究区沉积环境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海湾 环境敏感因子 基本端元模拟算法 粒级—标准偏差法 粒级旋转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计降尺度方法的夏季降水精细化预报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惠镕 郭品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5期449-458,共10页
利用1999—2009年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60个县市站夏季逐日降水资料和安庆市探空站逐日资料,研究了中低层不同风向配置下局地降水与大尺度降水场之间的关系,以3种不同预报对象及相应的预报因子分别采用神经网络和线性回归方法设计6种预报... 利用1999—2009年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60个县市站夏季逐日降水资料和安庆市探空站逐日资料,研究了中低层不同风向配置下局地降水与大尺度降水场之间的关系,以3种不同预报对象及相应的预报因子分别采用神经网络和线性回归方法设计6种预报模型对观测资料进行逼近和优化,从而实现空间降尺度.分析对比6种预报模型46站逐日降水量的拟合和预报效果,结果表明:采取相同的预报对象及预报因子的BP神经网络模型在拟合和预报效果上均好于线性回归模型,可见夏季降水场之间以非线性相关为主;神经网络模型预报结果同常用的Cressman插值预报相比,能很好地反映出降水的基本分布及局地特征;预报对象为单站降水序列的神经网络模型在以平原、河流为主要地形的区域预报效果较好,预报对象为REOF主成分的神经网络模型则在山地和丘陵地形区域预报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降尺度 日降水 BP神经网络 旋转主成分分析(RE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春季降水异常时空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振华 钱锦霞 +1 位作者 王雁 赵丽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13-217,共5页
采用主成分分析(EOF)、旋转主成分分析(REOF)、小波分析方法,对山西省1960~2004年春季降水标准化距平场进行分区,并对春季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春季降水的主要空间异常型表现为全省... 采用主成分分析(EOF)、旋转主成分分析(REOF)、小波分析方法,对山西省1960~2004年春季降水标准化距平场进行分区,并对春季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春季降水的主要空间异常型表现为全省一致的多雨或少雨型,这是山西省春季降水异常的主要特征。降水异常区域大致可划分为3个区,即北部区、中部区、南部区。各异常区春季降水都存在10a以上长周期和3—10a短周期振荡,但其显著周期及其年代变化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分分析 旋转主成分分析 小波分析 春季降水 时空分布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