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河流域土壤湿度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异常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9
1
作者 孙丞虎 李维京 +1 位作者 张祖强 何金海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利用中国东部1990~2000年旬平均土壤湿度、降水和气温观测资料,通过对0~50cm层次土壤湿度进行旋转主分量分析(REOF),重点分析了淮河流域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初步研究了土壤湿度与前期、同期和后期不同时段降水与气温的关系。发... 利用中国东部1990~2000年旬平均土壤湿度、降水和气温观测资料,通过对0~50cm层次土壤湿度进行旋转主分量分析(REOF),重点分析了淮河流域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初步研究了土壤湿度与前期、同期和后期不同时段降水与气温的关系。发现春季以30cm为界,30cm以上各层土壤湿度异常的第一旋转空间模态十分相似,其大值中心主要位于淮河流域,而30cm以下(30~50cm)各层的第二旋转空间模态与之亦十分类似,因此称该模态为“淮河型”,而夏季和秋季虽然该模态也很显著,但特征不如春季突出。该模态在各层次土壤中具有明显的持续性特征,均存在40旬左右的显著周期;并与前期和同期降水(气温)呈显著正(负)相关关系,与约半年后的降水(气温)呈负(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土壤 湿度 时空分布特征 气候变化 旋转主分量分析 REOF 持续性分析 空间分型 周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用于中国年最高(低)气温区划的新的聚类方法 被引量:23
2
作者 刘吉峰 李世杰 +1 位作者 丁裕国 陆其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66-973,共8页
采用聚类分析和旋转主分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案,对我国年最高(低)气温的年际变化型态进行地理区划。这种两者相结合的分区方案可以互相补充,使区划更具客观性。结果表明,中国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年际变化分别可划为12和11个不同类型的区... 采用聚类分析和旋转主分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案,对我国年最高(低)气温的年际变化型态进行地理区划。这种两者相结合的分区方案可以互相补充,使区划更具客观性。结果表明,中国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年际变化分别可划为12和11个不同类型的区域。对前者(高温)来说,各区域的年际差异比较大,气温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有所不同;对后者(低温)来说,各区域具有较强的增温一致性,但增温的特点和幅度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最高(低)气温和平均温度的关系在各区域是不同的。总体来说,年代际变化的一致性要好于年际变化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聚类统计检验 旋转主分量分析 气候区划 地理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与分区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向旬 王冀 +1 位作者 王绪鑫 徐琪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3-80,共8页
利用1961—2000年全国550个台站的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资料计算出热浪指数和暖夜指数并对两个指数分别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极端气温指数的前2种模态基本代表了该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热浪指数和暖夜指数的第一特征向量的荷载... 利用1961—2000年全国550个台站的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资料计算出热浪指数和暖夜指数并对两个指数分别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极端气温指数的前2种模态基本代表了该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热浪指数和暖夜指数的第一特征向量的荷载场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全区为一致的增加和减少趋势,并且在时间变化上存在着明显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利用REOF和CAST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热浪指数和暖夜指数进行分区,将全国热浪指数和暖夜指数分别分成11个和10个变化区。经过验证发现该方法既克服了前者确定荷载值界限的主观性,又避免了后者选择气候中心的不确定性,使区划结果更具有客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指数 聚类统计检验 旋转主分量分析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