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骨瓣转移或移植治疗骨不连 被引量:5
1
作者 范启申 李庆喜 +6 位作者 张尔坤 任志勇 郭德亮 王成琪 周建国 张成进 黄冬达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06-107,共2页
我们采用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的髂骨瓣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股骨颈陈旧性骨折、下肢短缩并髋关节半脱位、胫骨骨缺损18例,其中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14例;吻合血管的髂骨瓣游离移植4例。髂骨瓣大小约为3×2.5—6×4cm。X 线片随访... 我们采用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的髂骨瓣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股骨颈陈旧性骨折、下肢短缩并髋关节半脱位、胫骨骨缺损18例,其中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14例;吻合血管的髂骨瓣游离移植4例。髂骨瓣大小约为3×2.5—6×4cm。X 线片随访,骨愈合时间为2—4个月。文中介绍了应用解剖,并讨论了该术式的优点,适应症及获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血管 髂骨瓣移植 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骨瓣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陈振光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43-544,共2页
关键词 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骨瓣 解剖 临床研究 髂嵴 形态学 阔筋膜张肌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大转子骨瓣修复股骨中上段的解剖及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钟桂午 郑和平 +1 位作者 张发惠 陈日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31-233,共3页
目的:为股骨干骨缺损、骨折骨不连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标本上对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进行解剖学观察,设计了以该血管为蒂大转子骨瓣转位修复股骨干中、上段及股骨头颈部骨折、骨缺损。结果:该动脉外径2.5mm,长度... 目的:为股骨干骨缺损、骨折骨不连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标本上对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进行解剖学观察,设计了以该血管为蒂大转子骨瓣转位修复股骨干中、上段及股骨头颈部骨折、骨缺损。结果:该动脉外径2.5mm,长度5.1cm,在股外侧肌深面和外缘发出2~4支外径在0.4~1.1mm的骨膜支到大转子前外侧,供应范围3.5cm×2.0cm×3.5cm。结论: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大转子骨瓣移位修复股骨中段或上段骨缺损具有可行性,临床应用15例,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转子骨瓣 旋股外侧血管 骨干缺损 修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股外侧血管蒂复(联)合组织瓣移植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23
4
作者 冯运垒 叶淦湖 +2 位作者 腾范文 冯仕华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3-535,共3页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血管蒂复(联)合组织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50侧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类型及其分布。结果: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主要有3型:Ⅰ型:旋股外侧动脉发升支、横支和降支占76%;Ⅱ型:升支、横支、降...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血管蒂复(联)合组织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50侧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类型及其分布。结果: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主要有3型:Ⅰ型:旋股外侧动脉发升支、横支和降支占76%;Ⅱ型:升支、横支、降支由两干从股深动脉或股动脉发出占20%;Ⅲ型:升支、横支、降支单独从股深动脉或股动脉发出占4%。升支恒定分支分布于阔筋膜张肌和髂嵴前外侧部;横支分支分布于股外侧肌上部和大转子前外侧部;降支分支分布于股外侧肌和股前外侧部皮肤。结论:76%可以旋股外侧血管为蒂形成:①升支阔筋膜张肌皮瓣和/或髂骨瓣;②横支大转子骨瓣或骨膜瓣;③降支股前外侧皮瓣。20%则可以升支和横支或横支和降支共干形成相应两个组织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血管 升支 横支 降支 复(联)合组织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旋股外侧血管升支为蒂的髂骨移位术 被引量:5
5
作者 钟桂午 陈明凡 +5 位作者 区勇 马志林 张庆林 孙晓穗 徐达传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8年第2期110-112,125,共4页
报告了6例用旋股外侧血管升支为蒂的髂骨移位术,用以治疗股骨颈骨折。
关键词 旋股外侧血管 髂骨瓣 骨移位术 无菌性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和横支骨瓣转位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9
6
作者 赵德伟 陈明玉 +7 位作者 李建军 毛延润 崔旭 宋鹏龙 卢建民 廉皓屹 姜前 辛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99-301,共3页
目的:为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和横支的骨瓣转位,治疗股骨干中下段骨不连的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经4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对旋股外侧血管的升支、横支和降支的走行和分布进行了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结果:设... 目的:为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和横支的骨瓣转位,治疗股骨干中下段骨不连的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经4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对旋股外侧血管的升支、横支和降支的走行和分布进行了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结果:设计了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和横支的骨瓣,以降支为带转移到股骨干中下段的手术方法。结论:本研究证明了该方法治疗股骨干中下段骨不连的可行性,并有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血管 升支 横支 骨瓣转位 骨不连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2
7
作者 康仲涵 郑崇礼 蔡华秀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4年第4期247-249,共3页
解剖了年龄在2—12岁童尸的41对下肢,观察和测量了旋股外侧血管的升支。我们把升支分为竖段和横段,竖段恒定地走行于股直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直接位于髋关节来的表面,平均长23.3mm,外径为1.0mm。结果表明,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竖段是治疗儿... 解剖了年龄在2—12岁童尸的41对下肢,观察和测量了旋股外侧血管的升支。我们把升支分为竖段和横段,竖段恒定地走行于股直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直接位于髋关节来的表面,平均长23.3mm,外径为1.0mm。结果表明,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竖段是治疗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时,作为植入股骨头和股骨颈的理想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头缺血性坏死 直肌 旋股外侧血管 升支 关节囊 阔筋膜 儿童 血管 动脉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外侧肌皮瓣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6
8
作者 陆春才 陈雨田 戴松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7年第2期104-106,126-127,共5页
在30例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股外侧肌的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肌的血供主要来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肌的神经来自股神经的一根较大的肌支。肌的下2/3具有较恒定的血管神经蒂,该蒂入肌后沿肌纤维长轴下行呈单干型、双干型和三干型分布... 在30例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股外侧肌的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肌的血供主要来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肌的神经来自股神经的一根较大的肌支。肌的下2/3具有较恒定的血管神经蒂,该蒂入肌后沿肌纤维长轴下行呈单干型、双干型和三干型分布。肌的下2/3有较恒定的肌皮动脉供养其表面的皮肤。本文讨论了股外侧肌皮瓣转位的应用解剖学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 旋股外侧血管降支 肌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血管蒂的大转子骨与筋膜瓣转移髋关节成形术 被引量:1
9
作者 肖嵩华 赵德伟 +2 位作者 刘宇鹏 李静东 王岩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932-933,共2页
目的 经 17例 18侧带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大转子骨与筋膜瓣髋关节成形术探讨一种新的手术方法。方法 在解剖学基础上 ,设计带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大转子骨与筋膜瓣 ,进行髋关节成形术 17例 18侧 ,经过 6年 2个月~ 8年 2个月随访 ,观察手术... 目的 经 17例 18侧带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大转子骨与筋膜瓣髋关节成形术探讨一种新的手术方法。方法 在解剖学基础上 ,设计带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大转子骨与筋膜瓣 ,进行髋关节成形术 17例 18侧 ,经过 6年 2个月~ 8年 2个月随访 ,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10例疼痛消失 ,1例有轻度疼痛 ,5例行走接近正常 ,2例疾走时有跛行 ;髋关节活动范围 ,屈伸 6 0°~ 12 0°,内收 5°~ 15°,外展 5°~ 10°,内旋 0°~ 5°,外旋 0°~ 5°;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明显增宽或接近正常 ,股骨头轮廓清晰 ,大转子骨和股骨头愈合较好。结论 带血管蒂大转子骨与筋膜瓣覆盖在股骨头上不仅易于愈合 ,而且又以软骨样化生 ,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转子 筋膜瓣 髋关节成形 旋股外侧血管横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股前肌皮瓣再造臀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崇敬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5年第2期86-88,共3页
臀部肿瘤或深度烧伤行半骨盆切除后的巨大缺损,用大型股前肌皮瓣作皮蒂移位术再造臀,是一种可行的术式。本文在60例下肢标本上对该区的应用解剖学进行了研究。供体的血管神经蒂为旋股外侧血管和股神经。旋外股侧动、静脉的表面投影在腹... 臀部肿瘤或深度烧伤行半骨盆切除后的巨大缺损,用大型股前肌皮瓣作皮蒂移位术再造臀,是一种可行的术式。本文在60例下肢标本上对该区的应用解剖学进行了研究。供体的血管神经蒂为旋股外侧血管和股神经。旋外股侧动、静脉的表面投影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分别为5.6±1.6cm和7.4±1.2cm,该动脉外径5.4±1.4mm,静脉外径10.5±2.2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皮瓣 四头肌 旋股外侧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