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设计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05
1
作者 陈胜华 徐达传 +3 位作者 周小兵 安高 钟光明 吴坤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7-241,共5页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重点观察动脉进入股外侧肌的部位,及其在股外侧肌内的分支、分布与吻合情况。结果 (1)80.8%的降支发自旋股...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重点观察动脉进入股外侧肌的部位,及其在股外侧肌内的分支、分布与吻合情况。结果 (1)80.8%的降支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外径(3.7±0.9)mm,于股直肌深面,沿股外侧肌前缘下降,在起始下方(9.0±3.5)cm处分为内、外两侧支。(2)外侧支营养股外侧肌,肌外血管蒂长(8.1±3.3)cm,在股外侧肌中段肌内行走的全程发出6.6支口径1.0mm的肌支或肌皮支,平均支间距(1.9±0.9)cm。(3)股前外侧部出现皮支(2.5±1.2)支,外径(0.8±0.3)mm,其中肌间隙穿支占23.8%,而肌皮穿支占76.2%。57.7%(15侧)肢体有高位皮动脉出现。结论 (1)可以设计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并用不同部位的血管支的距离来调整肌瓣和肌皮瓣的叶间距离,修复不同的创面。(2)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是临床修复复杂创面的一种极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分叶肌皮瓣 外侧皮瓣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单穿支分叶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庞晓阳 吴攀峰 +3 位作者 张兴 肖勇兵 潘丁 唐举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83-988,共6页
目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皮瓣需要解剖共I级源血管的2个或多个穿支,是修复宽大而不规则创面的理想选择,然而穿支血管的不确定性制约了该术式的开展,本研究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单穿支分叶皮瓣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旋股外侧... 目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皮瓣需要解剖共I级源血管的2个或多个穿支,是修复宽大而不规则创面的理想选择,然而穿支血管的不确定性制约了该术式的开展,本研究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单穿支分叶皮瓣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皮瓣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其中15例患者仅存在单穿支。根据术中探测结果设计单穿支分叶皮瓣,其穿支穿出点位于分叶皮瓣交界线附近。按“逆行四面解剖法”常规游离穿支血管和I级源血管后,在显微镜辅助下,在浅筋膜层内游离亚穿支血管,达到合适自由度后,将皮瓣进行分割并重新组合拼接,确认单穿支分叶皮瓣血运良好后断蒂并移植至受区。结果:15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单穿支分叶皮瓣面积8.0 cm×5.0 cm+6.0 cm×5.5 cm~16.0 cm×9.5 cm+24.0 cm×9.0 cm;术后皮瓣存活良好,未发生皮瓣缺血坏死,外形满意,供区实现一期闭合。术后随访3~12(平均6)个月。皮瓣色泽正常,质地良好。结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单穿支分叶皮瓣只需解剖一个穿支、吻合一组血管、牺牲一个供区,是修复四肢宽大而不规则创面和解决股前外侧体区穿支血管不确定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穿皮瓣 分叶皮瓣 皮肤软组织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皮瓣在小腿难治性创面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刘伟 刘圣曜 +5 位作者 刘强 陈铭青 严志强 区广鹏 黄瑞良 余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2340-2343,共4页
目的: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皮瓣在小腿难治性创面修复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0月至2016年1月,先用VSD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待肉芽组织生长满意后再应用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解剖特点设计皮瓣,修复创面缺损患者12例,旋髂... 目的: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皮瓣在小腿难治性创面修复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0月至2016年1月,先用VSD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待肉芽组织生长满意后再应用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解剖特点设计皮瓣,修复创面缺损患者12例,旋髂浅腹股沟皮瓣8例,切取皮瓣后与受区血管吻合修复缺损创面。结果:20例患者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全部成活,仅1例皮瓣边缘小面积坏死,经换药创面愈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股四头肌肌力正常,膝关节伸、屈0°-150°。结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皮瓣修复难治性创面软组织缺损,皮瓣供区直接缝合,缩短治疗周期,安全有效,因此是修复创面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皮瓣 难治性创面 软组织缺损 显微外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肌皮支或肌间隙皮支缺如1例
4
作者 张功林 章鸣 +4 位作者 吴发林 王干生 郭翱 郁辉 王顺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9-229,共1页
患者,男,42岁。因左手机械性损伤2.5h入院。检查:右手背较广泛性软组织缺损,创面约12cm×10cm伸肌腱与部分掌骨外露,难以用常规植皮方法修复,决定用切取左股前外侧阔筋膜瓣,行吻合血管移植联合游离植皮修复(图1)。手术分... 患者,男,42岁。因左手机械性损伤2.5h入院。检查:右手背较广泛性软组织缺损,创面约12cm×10cm伸肌腱与部分掌骨外露,难以用常规植皮方法修复,决定用切取左股前外侧阔筋膜瓣,行吻合血管移植联合游离植皮修复(图1)。手术分两组进行,一组行右手清创,清除坏死组织,显露好受区吻合的血管,另一组按以往介绍的方法,在左侧股部切取吻合血管的阔筋膜瓣术中切开阔筋膜前缘时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肌间隙 吻合血管移植 缺如 阔筋膜瓣 游离植皮 机械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供血动脉层次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5
作者 丁红梅 唐茂林 +5 位作者 谭建国 苏波 何慧 谭双香 王泽军 卢书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8-200,共3页
目的:为股前外侧带感觉神经逆行岛状皮瓣的设计提供动脉层次关系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4侧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末端与膝周围动脉吻合的层次关系及股外侧皮神经的血供来源。结果:①在浅筋膜层内,股外侧皮神经的血供来... 目的:为股前外侧带感觉神经逆行岛状皮瓣的设计提供动脉层次关系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4侧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末端与膝周围动脉吻合的层次关系及股外侧皮神经的血供来源。结果:①在浅筋膜层内,股外侧皮神经的血供来源是多源性,分节段的,这些营养血管互相吻合成网穿过皮下组织达皮肤。②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末端在膝关节上方的深筋膜层与膝周围动脉的吻合有三个类型。结论:以股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截取股前外侧带感觉神经逆行岛状皮瓣可用于膝周软组织缺损或膝下截肢创面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皮神经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岛状皮瓣 外科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6
作者 朱孜冠 唐举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7-350,共4页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系徐达传等[1]于1983年首先发现,随后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得到了推广应用。该皮瓣优点众多而誉有"万能皮瓣"之称,但也因其包含全层皮下脂肪和阔筋膜,部分患者受区外形臃肿、功能恢复差,供区...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系徐达传等[1]于1983年首先发现,随后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得到了推广应用。该皮瓣优点众多而誉有"万能皮瓣"之称,但也因其包含全层皮下脂肪和阔筋膜,部分患者受区外形臃肿、功能恢复差,供区遗留难看疤痕甚至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皮瓣 穿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皮下脂肪 功能恢复 功能障碍 先发现 徐达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移植修复巨大胸壁缺损 被引量:2
7
作者 于峻懿 宋达疆 +7 位作者 李赞 周波 吕春柳 唐园园 易亮 罗振华 张锐 杨丽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5-559,共5页
目的总结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移植修复肿瘤根治术后遗留大面积胸壁全层缺损的疗效和经验。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使用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钛合金支架或骨水泥重建完成22例胸壁全层重建术,患者胸壁缺损面积为300~700... 目的总结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移植修复肿瘤根治术后遗留大面积胸壁全层缺损的疗效和经验。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使用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钛合金支架或骨水泥重建完成22例胸壁全层重建术,患者胸壁缺损面积为300~700 cm^(2)(中位面积360 cm^(2)),共设计切取44块肌皮瓣,其中皮肤面积(173.55±67.78)cm^(2),肌瓣面积(158.68±94.93)cm^(2)。将皮瓣转移至胸壁缺损处,动脉行端-端吻合,根据可用受区动脉数量,采取外增压或内增压的方式重建2块肌皮瓣动脉血运。吻合静脉时,根据血管蒂及受区静脉数量与形态,采取不同的吻合策略。结果肌皮瓣全部存活,其中1块肌皮瓣远端部分坏死,清创后创面愈合。双侧大腿供区伤口全部顺利愈合,遗留线性瘢痕。术后随访6~36月,平均(18.27±8.62)月,所有患者未见局部复发,1例乳腺癌患者出现骨转移。重建胸壁质地良好,患者呼吸无明显异常,双下肢肌力、关节活动正常,患者满意度高。结论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移植能很好地覆盖胸壁缺损,根据不同的血管解剖特点切取肌皮瓣能最大程度保护供区功能,是行胸壁重建术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肌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血管吻合 胸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前外侧皮瓣奔赴新的山海 被引量:1
8
作者 唐茂林 崔怀瑞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0-503,共4页
1984年,是皮瓣外科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徐达传等[1],宋业光等[2],罗力生等[3]同期向国内、外首先报道了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并为ALTF穿支定位的基准线(髂-髌线,A-P线)提... 1984年,是皮瓣外科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徐达传等[1],宋业光等[2],罗力生等[3]同期向国内、外首先报道了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并为ALTF穿支定位的基准线(髂-髌线,A-P线)提供了详细的解剖学依据。历经40年的发展,ALTF已广泛应用于头颈、躯干、四肢等全身各部多种组织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皮瓣 徐达传 穿 宋业光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基准线 组织缺损 里程碑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前外侧分叶肌皮瓣的应用解剖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会仁 刘德群 +4 位作者 刘小坡 王国强 项力源 刘志旺 于占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91-493,共3页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分叶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8例成人16侧下肢标本,解剖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起点及主干口径,降支的外侧支、内侧支的起始位置及起始点至入肌前血管长度和股神经的分支伴行情况。结果...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分叶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8例成人16侧下肢标本,解剖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起点及主干口径,降支的外侧支、内侧支的起始位置及起始点至入肌前血管长度和股神经的分支伴行情况。结果:14侧旋股外侧动脉起始处距腹股沟韧带中点(5.3±0.8)cm,口径为(5.8±0.9)mm,内、外侧支起始点距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起始点距离为(5.4±1.5)cm,外侧支入肌点距分支点距离(4.8±0.8)cm,内侧支入肌点距分支点起始处(10.2±2.6)cm;2侧内、外侧支共干起自股深动脉。股外侧肌神经全程伴同名血管走行分支。结论:①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分支可以用于设计成为分叶肌皮瓣;②可以按需要选择不同血管分支以调节各瓣间的距离(叶间距),肌瓣切取后剩余股外侧肌仍保留动力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动脉 肌皮瓣 外侧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前外侧皮瓣主要皮血管的体表定位 被引量:26
10
作者 高建华 罗力生 +2 位作者 陈林峰 郝廷智 关国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4年第3期161-163,共3页
在100侧成人的股前外侧皮区,用超声多普勒仪探测了主要皮血管的声点。有92%的声点分布在以髂前上棘至髌骨外上缘连线中点为圆心,3cm为半径的圆内,其中在圆的外下1/4区最为集中,占80%。提示临床设计股前外侧皮瓣时可参考此划线区进行主... 在100侧成人的股前外侧皮区,用超声多普勒仪探测了主要皮血管的声点。有92%的声点分布在以髂前上棘至髌骨外上缘连线中点为圆心,3cm为半径的圆内,其中在圆的外下1/4区最为集中,占80%。提示临床设计股前外侧皮瓣时可参考此划线区进行主要皮血管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皮瓣 临床设计 声点 点字声调符号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血管 动脉穿 体表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持多普勒超声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部缺损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国雷 李文庆 +2 位作者 朱小弟 王文胜 谭荣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97-599,共3页
目的利用手持多普勒超声观察研究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穿支血管的体表位置与数量,为ALTF设计提供依据。方法术前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α线),其中点(A点)与腹股沟韧带股动脉搏动点(B点)连线(β线),β线即... 目的利用手持多普勒超声观察研究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穿支血管的体表位置与数量,为ALTF设计提供依据。方法术前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α线),其中点(A点)与腹股沟韧带股动脉搏动点(B点)连线(β线),β线即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体表投影。应用手持多普勒超声于β线及以A点为中心半径为3 cm圆形区域内寻找皮穿支,予以标记,以穿支搏动最明显处设计股前外侧皮瓣。我科于2016.04-2019.09,临床应用8例,均为下肢软组织缺损,皮瓣最大21 cm×10cm,最小8 cm×6 cm。结果股前外侧皮瓣皮穿支大部分位于A点周围,其中粗大的穿支均位于A点下外侧。本组皮瓣8例,7例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后自行愈合。术后门诊随访512个月,皮瓣成活,外形及功能良好。结论术前应用手持多普勒超声,能有效定位股前外侧皮瓣可靠的穿支,从而提高皮瓣切取的准确性与安全性,减少手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穿皮瓣 创面修复 软组织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常用皮瓣的应用解剖学要点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牧之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7年第3期181-187,共7页
股前外侧皮瓣一、血管蒂旋股外侧动静脉降支及其分支(图1),属于肌皮血管穿支型血管^((1))。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4—9条肌皮动脉穿支^((2))。第一肌皮动脉上方3cm处,降支的外径2.1(1.1~2.8)mm。静脉: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两侧有同... 股前外侧皮瓣一、血管蒂旋股外侧动静脉降支及其分支(图1),属于肌皮血管穿支型血管^((1))。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4—9条肌皮动脉穿支^((2))。第一肌皮动脉上方3cm处,降支的外径2.1(1.1~2.8)mm。静脉: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两侧有同名伴行静脉,外径分别为2.3mm和1.8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血供 外侧 足底内侧 肌皮动脉 血管蒂 动脉穿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解剖学 小隐静脉 皮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构真皮下薄型皮瓣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文杰 邓宇杰 +3 位作者 何学银 陈明俊 谢峰 刘相燕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0-181,共2页
目的:探讨预构知名血管真皮下薄型皮瓣的可行性以及修复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用新西兰大白兔45只,将大白兔耳后动脉静脉预置在颈部皮下,分别在2、3、4、5、6周制成岛状皮瓣,14d内分组进行观察皮瓣成活情况。自2001年1月起,用同样技... 目的:探讨预构知名血管真皮下薄型皮瓣的可行性以及修复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用新西兰大白兔45只,将大白兔耳后动脉静脉预置在颈部皮下,分别在2、3、4、5、6周制成岛状皮瓣,14d内分组进行观察皮瓣成活情况。自2001年1月起,用同样技术,临床应用预置旋股外侧血管降支于大腿内侧真皮下,5周切取该血管为蒂的真皮下薄型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掌、手背、足背等处的皮肤缺损11例。结果:8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皮瓣边缘少许坏死,换药治愈,创面得到满意修复。结论:预构以旋股外侧血管降支的真皮下薄型皮瓣可行,为临床治疗复杂皮肤缺损提供了一种有效修复方法。但预构皮瓣的基础理论及扩大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构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血管束植入 外科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