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旋滑工况下非牛顿椭圆接触热弹流润滑问题数值分析
1
作者 李伟 刘晓玲 +1 位作者 龙涛 郭峰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共8页
为了研究旋滑条件下润滑油膜热特性,基于Carreau流变模型,建立旋滑椭圆接触弹流润滑模型,求解旋滑热弹流数值解,比较等温及热条件下弹流润滑特性,并分析角速度、载荷、自旋因数及椭圆比对旋滑弹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旋滑条件下油膜... 为了研究旋滑条件下润滑油膜热特性,基于Carreau流变模型,建立旋滑椭圆接触弹流润滑模型,求解旋滑热弹流数值解,比较等温及热条件下弹流润滑特性,并分析角速度、载荷、自旋因数及椭圆比对旋滑弹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旋滑条件下油膜厚度明显减小,表明热效应不可忽略;角速度、载荷、椭圆比及自旋因数的增加均导致自旋效应增强,进而增加了油膜分布的不对称性;随着角速度的增大,静止固体与油膜温度增大,运动固体温度变化较小且呈先增后降趋势;随着最大赫兹压力增大,固体及油膜温度呈线性增加;自旋因数对油膜压力、膜厚及温度影响不大,但会增加膜厚及温度不对称分布;椭圆比只在特定范围内对旋滑弹流润滑特性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滑 Carreau流变模型 热效应 弹流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滑条件下弹流润滑数值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许桢 栗心明 郭峰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3-37,共5页
建立旋滑条件下椭圆接触弹流润滑的数学模型,用多重网格法求得该条件下的完全数值解,研究速度、载荷、偏心距和椭圆比对油膜厚度、形状和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偏心距较小时,油膜厚度和形状都与普通弹流有明显的不同;速度、载荷和椭圆... 建立旋滑条件下椭圆接触弹流润滑的数学模型,用多重网格法求得该条件下的完全数值解,研究速度、载荷、偏心距和椭圆比对油膜厚度、形状和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偏心距较小时,油膜厚度和形状都与普通弹流有明显的不同;速度、载荷和椭圆比增加及偏心距减小,均会导致接触区两侧最小膜厚的差值增大,油膜形状的非对称性增强;速度、椭圆比增加,油膜厚度增加,接触区压力减小,载荷增加或偏心距减小,油膜厚度减小,接触区压力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滑 多重网格 椭圆接触 弹流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国地区旋滑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廖思平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129-133,共5页
通过兴国地区基底褶皱、盖层褶皱、弧形构造及岩浆活动的研究 ,阐述了该区旋滑构造的特征 。
关键词 旋滑构造特征 形成机制 江西 岩浆穹隆带 挤压褶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南八仙背斜上新世—第四纪右旋压扭变形解析及地质意义
4
作者 张关龙 王大华 +7 位作者 陈乾威 肖永军 杨帅 刘俊民 陈云锋 张俊锋 王勇 毛黎光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3-959,共7页
柴达木盆地具有克拉通结晶基底,其内部变形研究对理解青藏高原北缘构造演化意义重大。本文以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背斜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析。南八仙背斜位于马海隆起西北角,呈东西走向。地震剖面揭示其不同部位断裂系... 柴达木盆地具有克拉通结晶基底,其内部变形研究对理解青藏高原北缘构造演化意义重大。本文以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背斜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析。南八仙背斜位于马海隆起西北角,呈东西走向。地震剖面揭示其不同部位断裂系统特征各异,相干水平切片显示断裂系统有4组样式,分别为轴向伸展相关正断层、斜列式正断层、滑脱逆冲断层和基底右旋压扭断层。研究认为南八仙背斜形成于基底断裂的右旋压扭作用,西部地区滑脱面阻隔基底走滑应变的向上传导,使之转换为滑脱褶皱及褶皱长轴方向伸展,东部地区则为负花状右旋走滑断裂控制的垮塌背斜。本研究印证了柴达木盆地中新世晚期以来盆内变形受控于右旋剪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马海隆起 南八仙背斜 变形 脱褶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山—麻栗坡断裂北段晚第四纪活动地质地貌证据与滑动速率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鉴林 常祖峰 +3 位作者 阿拉塔 刘昌伟 杜浩国 徐俊祖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9-198,共10页
文山—麻栗坡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块体运动的前锋部位,地处川滇块体、华南块体和印支块体结合地带,研究其新构造活动特征对认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运动格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卫星影像上显示出该断裂北段线性特征清晰,沿线新生代盆... 文山—麻栗坡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块体运动的前锋部位,地处川滇块体、华南块体和印支块体结合地带,研究其新构造活动特征对认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运动格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卫星影像上显示出该断裂北段线性特征清晰,沿线新生代盆地呈串珠状分布。据野外地质调查,白沙坡、热水塘一带多个第四纪剖面揭示出自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的证据,发育在盘龙河T_(2)阶地上的白沙坡断层断错了晚更新世末期阶地堆积,其被错地层^(14)C测试年龄为(15420±40)a。该断裂运动性质以右旋走滑为主兼有一定的正断分量,据阶地堆积物变形数据估算,其水平滑动速率为1.6~1.9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山—麻栗坡断裂北段 晚第四纪活动 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巴山城口弧形断裂带右旋走滑构造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8
6
作者 邓宾 李智武 +4 位作者 刘树根 孙东 钟勇 李金玺 汤聪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01-1516,共16页
大巴山弧形构造带是几何学上对称平顶型、内部形迹削截的弧凸结构带,区域走向总体呈北西向延伸,其主边界城口断裂由北向南发生偏转(由近南北向→北西向→近东西向),内部构造形迹与边界断裂呈明显削截和交切关系,弧形带凸顶方向与构造带... 大巴山弧形构造带是几何学上对称平顶型、内部形迹削截的弧凸结构带,区域走向总体呈北西向延伸,其主边界城口断裂由北向南发生偏转(由近南北向→北西向→近东西向),内部构造形迹与边界断裂呈明显削截和交切关系,弧形带凸顶方向与构造带南西向逆冲推覆极性一致。基于野外构造解析和15个样品的显微构造分析,对城口弧形断裂带右旋逆冲走滑构造特征和变形-变质特点及其沿走向的变化进行研究。宏观上,城口断裂带体现出早期近东西走向线理和平行于主断裂带弧形展布的后期线理两期世代和序列性,同时展现出强烈右旋走滑剪切变形特征,且走滑剪切变形强度由北西向南东减弱。微观构造上,断裂带构造岩普遍发生弱-中等强度变质,北段以中-高绿片岩相为主,右旋逆冲走滑剪切指向运动学标志体发育、变形强烈。断裂带南段以低绿片岩相为主,右旋走滑逆冲剪切指向运动学标志体相对稀疏、变形微弱。城口断裂带宏观与微观特征表明变质和(右旋走滑剪切)变形强度总体上由北西向南东逐渐减弱,呈非对称性。构造运动学上的非对称性和强烈右旋走滑剪切运动特征主要取决于印支期以来华南和华北板块汇聚过程中(尤其是燕山期)汉南能干性基底由南向北的强烈楔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非对称性 弧形构造 城口断裂带 大巴山 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西麓断裂右旋走滑的地质地貌证据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7
7
作者 雷启云 张培震 +4 位作者 郑文俊 杜鹏 王伟涛 俞晶星 谢晓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97-1315,共19页
贺兰山西麓断裂的水平运动性质对厘定阿拉善地块与华北地块的现今界线,探讨青藏高原向NE扩展的影响范围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发现:贺兰山西麓断裂切割了新近系背斜的西翼,干河沟组和清水营组之间的地质界线被右旋错动,... 贺兰山西麓断裂的水平运动性质对厘定阿拉善地块与华北地块的现今界线,探讨青藏高原向NE扩展的影响范围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发现:贺兰山西麓断裂切割了新近系背斜的西翼,干河沟组和清水营组之间的地质界线被右旋错动,位移>800m;在断裂附近的第四纪洪积高台地上,多处发育了与主断裂相交的次级张性节理(裂隙),其锐角指示主断裂具有右旋走滑性质;贺兰山西麓断裂南端发育的与主断裂斜交的正断层,表明断裂西盘向N运动并在端部形成拉张调整区,反映了主断裂水平运动为右旋走滑;形成于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冲沟跨断裂发生了明显的右旋扭动。因此,贺兰山西麓断裂的水平运动是右旋走滑,而非前人认为的左旋走滑。从断裂活动和新生代地层变形的相互关系分析,认为晚新生代以来,在贺兰山西麓断裂附近存在2个阶段的构造变形:即早期褶皱变形,后期断裂活动。这2次构造变形是青藏高原对阿拉善地块的持续推挤,导致其向NE侧向挤出的结果。青藏高原扩展的影响范围在上新世末已抵达贺兰山西麓地区,并导致贺兰山西麓断裂的右旋走滑运动,形成了阿拉善地块和华北地块的现今边界,也是青藏高原扩展的最新前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西麓断裂 青藏高原东北缘 构造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揭示青藏高原东缘岷山地区一条新的左旋走滑断裂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岳桥 董树文 贾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377-2387,共11页
2017年8月8日,青藏高原东缘川西九寨沟地区发生Ms7.0地震。基于震源机制解和余震分布特征,结合历史地震和区域新构造分析,揭示了一条新的左旋走滑断裂:九寨沟-虎牙断裂,该断裂斜切岷山隆起,呈弧形展布,北接塔藏罗叉断裂,南连虎牙断裂,... 2017年8月8日,青藏高原东缘川西九寨沟地区发生Ms7.0地震。基于震源机制解和余震分布特征,结合历史地震和区域新构造分析,揭示了一条新的左旋走滑断裂:九寨沟-虎牙断裂,该断裂斜切岷山隆起,呈弧形展布,北接塔藏罗叉断裂,南连虎牙断裂,是东昆仑左旋走滑断裂的最新东延。新构造研究结果表明,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东部巴颜喀拉地块向东挤出,在其东缘岷山地区边界运动学性质发生了明显的转换:早-中更新世之交的昆黄运动时期(1.0~0.6Ma),向东挤出运动主要转换为地壳缩短变形和块体隆升,沿岷山隆起东西两侧发生逆冲断裂作用;而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ca 120ka),地块向东挤出伴随着块体顺时针旋转,构造变形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主要集中在塔藏-九寨沟-虎牙断裂带。新构造运动性质的转换使得一些早期强烈活动的断裂,如岷江断裂、漳扎断裂等,其现今活动性明显减弱,而新的左旋走滑断裂正在孕育诞生。这一活动断裂演化图像的新认识为本地区未来强震评估和预测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Ms7.0地震 塔藏-岷山-虎牙左断裂 巴颜喀拉地块 地块挤出与 青藏高原东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西部海域伸缩型右旋走滑双重构造系统及其动力学过程 被引量:17
9
作者 刘海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1-17,共7页
万纳断裂带为一典型的右旋走滑系统,由其南段前锋的拉奈—沙捞越走滑-收缩叠瓦扇、北段尾端的南海西南次海盆西南端走滑-伸展叠瓦扇和中段的万安盆地走滑-拉分双重构造所组成,其动力主要源自中生代末以来华南—印支陆缘岩石圈的拆... 万纳断裂带为一典型的右旋走滑系统,由其南段前锋的拉奈—沙捞越走滑-收缩叠瓦扇、北段尾端的南海西南次海盆西南端走滑-伸展叠瓦扇和中段的万安盆地走滑-拉分双重构造所组成,其动力主要源自中生代末以来华南—印支陆缘岩石圈的拆沉作用和南海海底扩张,它的走滑拉分作用直接导致了万安盆地的产生,对该海域油气等资源的形成与聚集起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缩型 系统 动力学 南中国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右旋走滑活动对东濮凹陷构造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阵东 谭浩林 +4 位作者 吴伟 王光绪 刘惟庆 魏国营 贾天让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2-79,共8页
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改变,造成郯庐断裂由左旋向右旋走滑转变,渤海湾盆地东部各个凹陷对该构造事件响应明显,盆地西部的东濮凹陷是否受其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直接影响东濮地震解释方案的制定。结合三维地震和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兰聊... 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改变,造成郯庐断裂由左旋向右旋走滑转变,渤海湾盆地东部各个凹陷对该构造事件响应明显,盆地西部的东濮凹陷是否受其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直接影响东濮地震解释方案的制定。结合三维地震和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兰聊断层的控盆特征;根据雁列断层组合演化与区域年代资料,探讨雁列组合与区域构造活动的耦合关系;通过低序级断层走向统计,明确该区新生代所处的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兰聊断层西部分支是控制东濮凹陷整体结构的关键断层;雁列断层组合形成时间与区域右旋走滑耦合性差;东濮地区古近纪应力场稳定,未见板块俯冲方向改变前后的明显差异;拉张应力是东濮新生代构造演化主要动力,右旋扭应力对该区构造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 东濮凹陷 边界断层 雁列组合 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剖面中走滑断层旋向判断模型——以塔东阿拉干北断层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卢华复 王胜利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6-48,共3页
地震剖面解释中尚无走滑断层旋向的直接判别标志,本文提出了一个在地震剖面解释中直接判断走滑断层旋向的模型。该模型假定断层作用前既存的某个地层厚度有变化,则垂直或斜交地层厚度变化方向的走滑断层必定在穿过断层的地震剖面中两盘... 地震剖面解释中尚无走滑断层旋向的直接判别标志,本文提出了一个在地震剖面解释中直接判断走滑断层旋向的模型。该模型假定断层作用前既存的某个地层厚度有变化,则垂直或斜交地层厚度变化方向的走滑断层必定在穿过断层的地震剖面中两盘地层厚度不等。确定了地层厚度变化方向,又测定了剖面中两盘地层厚度,则走滑断层的旋向就可以唯一地确定下来。穿过塔里木盆地东部阿拉干北右行走滑断层的地震剖面资料证实了这一模型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剖面走断层 阿拉干北右行走断层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影像的宽滩山北缘断裂带右旋走滑特征及其构造意义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长辉 李安 +1 位作者 刘睿 张世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84-800,共17页
阿尔金断裂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酒西盆地附近左旋走滑特征逐渐消失,而其东侧的宽滩山断裂和黑山北缘断裂表现为逆冲构造。在宽滩山北侧分布的2条断裂,分别是塔尔湾-池家刺窝断裂和干峡山断裂,这2条断裂也表现出明显的活动特征。前人认为塔... 阿尔金断裂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酒西盆地附近左旋走滑特征逐渐消失,而其东侧的宽滩山断裂和黑山北缘断裂表现为逆冲构造。在宽滩山北侧分布的2条断裂,分别是塔尔湾-池家刺窝断裂和干峡山断裂,这2条断裂也表现出明显的活动特征。前人认为塔尔湾-池家刺窝断裂是1条低活动速率的逆冲断裂,并未对其水平运动进行详细研究。宽滩山北缘断裂带是否存在水平走滑运动,对于进一步探讨阿尔金走滑断裂和祁连山北缘逆冲断裂的构造转换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通过无人机Sf M摄影测量等野外工作,对宽滩山北缘的塔尔湾-池家刺窝断裂和干峡山断裂的走滑运动特征进行研究,并获得了2点初步认识:1)宽滩山北缘断裂是具有右旋兼有逆冲的活动断裂,通过对宽滩山北缘断裂带的河流冲沟和阶地的位错量进行统计,初步估计其晚更新世右旋走滑速率为0.2~0.25mm/a,全新世右旋走滑速率为0.5~1.5mm/a;2)宽滩山北缘断裂所在的河西走廊西端位置的构造主要驱动力来自于祁连山向北的挤压作用,造成了宽滩山北缘断裂的右旋走滑和酒西盆地内多条断裂的逆冲运动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尔湾-池家刺窝断裂 干峡山断裂 无人机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河—箐河断裂带右旋走滑变形的证据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尹启航 李海龙 +2 位作者 王强茂 张岳桥 范艳霞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1-383,共13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以来的演化是认识高原向东扩展的关键。位于该区的金河—箐河断裂带总体呈NE向展布,现今表现为左行走滑特征。最新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金河—箐河断裂带的北段发育一套具有典型韧性剪切变形特征的糜棱岩,其原岩为... 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以来的演化是认识高原向东扩展的关键。位于该区的金河—箐河断裂带总体呈NE向展布,现今表现为左行走滑特征。最新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金河—箐河断裂带的北段发育一套具有典型韧性剪切变形特征的糜棱岩,其原岩为泥盆纪的火山凝灰岩和中—上元古界的流纹质火山岩。剪切带的显微构造特征及岩层的变形特征指示断裂带发生了右旋剪切变形。对剪切带内特征矿物显微构造分析,结合EBSD测试限定整条韧性剪切带的变形温度为~400℃。目前对这期右行走滑的时代缺乏研究,结合区域相关资料,推断其可能发生在晚始新世—早中新世。这对于完善和认识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早期的构造变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金河—箐河断裂 韧性剪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构造控制边坡平面旋扭式滑移特征及对策——以高陂水利枢纽尾水渠右岸边坡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震涛 邵鹏 尚彦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5期10190-10197,共8页
与一般圈椅状倾向直线式滑坡形态不同,受断层控制滑坡呈侧缘结构差异明显的平面旋扭式滑移,难以划出连续滑面且向临空面单向变形量不突出,给边坡破坏模式判识和稳定性分析带来困难。以梅州市大埔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尾水渠右岸边坡为例,据... 与一般圈椅状倾向直线式滑坡形态不同,受断层控制滑坡呈侧缘结构差异明显的平面旋扭式滑移,难以划出连续滑面且向临空面单向变形量不突出,给边坡破坏模式判识和稳定性分析带来困难。以梅州市大埔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尾水渠右岸边坡为例,据工程地质勘察和变形监测数据,分析该风化花岗岩边坡地质结构特征及不同开挖阶段监测点位移,发现2019年2月24日该边坡出现裂缝以来滑动受构造控制:断裂控制后缘拉裂缝、节理密集带控制东侧缘沟谷、与斑状花岗岩伴生的辉绿岩脉控制西边界。断层与岩脉联合控制边坡发生顺时针右旋滑移破坏:滑体西边界上拉下压,上部压剪和下部扩容使边缘裂缝近直立且光滑平直,平面上呈右列式断续分布,在公路内侧和下部坡脚出现集中线状排泄泥流;东边界上压下拉,内侧界限不明显,公路内侧坡厚重钢筋砼挡墙拉剪破坏。整个斜坡和沟谷呈“S”形地貌形态,说明历史上曾发生过此类侧旋滑移而使坡体倾角异常变缓、滑体堆积物变密实。基于上述科学认识采取封闭中部公路、裂缝覆盖充填、补充边坡地质勘探、加强变形体监测、滑体中上部快速削方卸载等抢险措施;随后采取保护西缘辉绿岩脉之下起抗剪支撑作用的块状斑状花岗岩体、减少西侧缘坡脚开挖范围并及早回填砼挡土墙、滑坡前缘从两边向中间(西侧剪出口)合拢而逐步加固的包饺子式开挖等加固处理措施,取得预期效果,保证了坡脚尾水渠挡土墙下挖期间施工安全,为工程按期完工赢得时间。变形监测结果显示该边坡总体变形已趋稳定。多方论证后该路段2019年7月20日开始通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陂水利枢纽工程 右岸边坡 构造控制 辉绿岩脉 扭式蠕 精细化施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新近纪构造旋转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杨用彪 孟庆泉 +4 位作者 宋春晖 胡思虎 张平 刘平 陈传飞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75-784,共10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的研究是认识高原隆起过程、机制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重要途径。柴达木盆地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后南北向挤压应力为动力背景的高原东北部内陆盆地,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周边山地,完整的保存了新生代以来...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的研究是认识高原隆起过程、机制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重要途径。柴达木盆地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后南北向挤压应力为动力背景的高原东北部内陆盆地,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周边山地,完整的保存了新生代以来高原隆升的详细记录。通过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瑙格剖面精细古地磁及构造旋转研究发现,20.1~15.1Ma以及15.1~8.2Ma柴达木盆地分别发生了9.7°±7.4°和6.4°±4.4°的顺时针旋转,约8.2Ma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瑙格地区发生了16°±7.5°的逆时针快速旋转。通过分析认为,前两次的顺时针构造旋转事件可能与阿尔金断裂的左旋走滑有关。而约8.2Ma以来的逆时针旋转事件属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瑙格地区的局部旋转,可能与温泉断裂的右旋走滑有关,说明青藏高原东北部在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三条巨型断裂系左旋相对运动的宏观控制下形成的NNW向温泉右旋走滑断裂开始走滑的年代为约8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新近纪 柴达木盆地 阿尔金左断裂 温泉右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江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滑动速率分析 被引量:21
16
作者 王洋 张波 +1 位作者 侯建军 艾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77-1192,共16页
曲江断裂位于川滇菱形块体的东南端,沿该断裂地震活动强烈,是1970年M_s7.7通海地震的发震断裂。基于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和构造地貌观测结果、断裂几何学及运动学解析,总结认为曲江断裂第四纪以来以右旋走滑为主且具有倾滑运动... 曲江断裂位于川滇菱形块体的东南端,沿该断裂地震活动强烈,是1970年M_s7.7通海地震的发震断裂。基于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和构造地貌观测结果、断裂几何学及运动学解析,总结认为曲江断裂第四纪以来以右旋走滑为主且具有倾滑运动分量,沿断裂走向运动学存在差异。NW段以右旋走滑为主,局部有明显正断分量;SE段为右旋走滑兼NE盘向SW盘逆冲。曲江断裂在全新世活动强烈,沿走向错断地貌广泛发育,累积水平位错量3.7~830m。通过对错断地质体、地貌单元的断距进行测量,并对其进行14C或光释光定年,得到断裂晚第四纪平均滑动速率为2.3~4.0mm/a。断裂活动速率的变化与运动学分段有很好的响应:NW段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滑动速率〉3.0mm/a,存在0.6~0.8mm/a的构造抬升;由于受到小江断裂的影响,断裂sE段逆冲分量增加,滑动速率相应降低(〈3.0mm/a),存在1.1mm/a的构造抬升,表明断裂NW段和SE段存在差异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江断裂 晚第四纪 错断地貌 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蕴断裂:低应变速率条件下断层滑动习性 被引量:11
17
作者 徐锡伟 孙鑫喆 +6 位作者 谭锡斌 李康 于贵华 Marie Etchebes Yann Klinger Paul Tapponnier J.Van Der Woerd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06-617,共12页
富蕴断裂是阿尔泰地区低应变速率条件下的典型右旋走滑断层之一。野外考察和3个观测点的3D陆地LiDAR扫描DEM影像断错地貌恢复、重建,结合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等进一步证实,1931年富蕴地震同震右旋走滑位移平均值为(6.3±1.2)m,且... 富蕴断裂是阿尔泰地区低应变速率条件下的典型右旋走滑断层之一。野外考察和3个观测点的3D陆地LiDAR扫描DEM影像断错地貌恢复、重建,结合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等进一步证实,1931年富蕴地震同震右旋走滑位移平均值为(6.3±1.2)m,且沿富蕴断裂向南北两端缓慢、平稳衰减,中部同震位移最大值为(6.7±0.5)m,而不是前人给出的10~14m;包含2~5次地震的同震累积位移值为1931年富蕴地震相同地点同震位移的整数倍,表明富蕴断裂大地震复发服从特征地震模型。2个观测点多级地貌面宇宙成因核素(10Be)系统测年数据,进一步限定富蕴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右旋走滑速率为(0.76±0.24)mm/a,大地震复发间隔(9700±3300)a。低滑动速率和长周期特征地震复发模型可能为板块间相互作用产生的远程应变效应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蕴断裂 同震右位移 特征地震复发模型 阿尔泰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晚新生代川滇地体旋扭构造体系地壳变形特征的古地磁学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仝亚博 杨振宇 +6 位作者 张旭东 吴中海 赵越 王恒 徐颖超 高亮 安纯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57-2070,共14页
通过对川滇地体、思茅地体白垩纪、古近纪地层古地磁数据以及新生代地壳构造特征的分析,结合青藏高原东南缘GPS监测研究结果,揭示了新生代时期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块体的旋转变形特征.根据古地磁数据模拟计算得出~5Ma以来哀牢山-红河走... 通过对川滇地体、思茅地体白垩纪、古近纪地层古地磁数据以及新生代地壳构造特征的分析,结合青藏高原东南缘GPS监测研究结果,揭示了新生代时期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块体的旋转变形特征.根据古地磁数据模拟计算得出~5Ma以来哀牢山-红河走滑断裂带(ARF)受川滇地体挤压而发生弯曲变形的南北向偏移速率至少为~13.05mm/a,奠边俯左旋走滑断裂带(DBPF)西侧思茅地体内部自~5Ma以来至少存在~2.08mm/a的东西向伸展分量,而DBPF 5Ma以来的南北向平均左旋走滑速度则至少为~1.66mm/a,与现今GPS监测结果基本一致.证明鲜水河-小江左旋走滑断裂带(XXF)的左旋走滑运动虽然没有切断ARF,但是川滇地体的南向顺时针旋转挤压作用导致了断裂带的南向弯曲变形,从而吸收了部分左旋走滑速率,造成左旋走滑运动在跨过ARF传递到DBPF后走滑速率发生了突变,由~10mm/a减小于2~3mm/a.缅泰地块和思茅地体在经历了渐新世-中新世时期以高黎贡山-实楷右旋走滑断裂带和ARF为边界的东南侧向顺时针旋转挤出运动之后,自5Ma开始,至少思茅地体与川滇地体一起,以XXF和DBPF为旋转边界发生了以东喜马拉雅构造节为近似中心的旋转挤出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体 思茅地体 白垩纪 鲜水河-小江左断裂带 奠边俯左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辽西凹陷北部走滑断裂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9
作者 黄雷 刘池洋 +3 位作者 王飞龙 吴奎 王广源 赵志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8-267,共10页
利用研究区的地震勘探资料对辽西凹陷北部断裂体系进行分析,发现区内存在典型的走滑断层,这些走滑断裂均在前新生界基底收敛于新生代辽西凹陷中心部位,应该为先存基底断层在新生代始新世沙河街组三段沉积以来(40 Ma左右)右旋走滑再活动... 利用研究区的地震勘探资料对辽西凹陷北部断裂体系进行分析,发现区内存在典型的走滑断层,这些走滑断裂均在前新生界基底收敛于新生代辽西凹陷中心部位,应该为先存基底断层在新生代始新世沙河街组三段沉积以来(40 Ma左右)右旋走滑再活动的产物。其与辽河西部凹陷内新生代郯庐右旋走滑断层可较好地延伸走向相连或平行相接,在活动时间和展布特征上与辽河拗陷陆上部分及辽东凹陷内的新生代郯庐右旋走滑断层均具有很好的走向连续一致性,这表明40 Ma以来,郯庐断裂带在整个辽河拗陷均具有东西两支平行展布的特征,且该特征应源于郯庐断裂带在该区前新生代东西两支的发育模式。区内走滑断层的存在,在凹陷内部形成系列洼中隆构造构成的中央构造带,这一构造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力圈闭发育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辽河拗陷 郯庐断裂带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河台右旋韧性剪切带及其对金矿的控制 被引量:15
20
作者 蔡建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69-1080,共12页
广东河台金矿位于广东西部的广宁杂岩体之中,为典型的韧性剪切类型矿床。几何学、运动学分析表明,河台韧性剪切带具有右旋性质,陡倾(>60°),走向N60°~80°E,与含金矿脉产状近于一致,与区域性N45°E走向韧性剪切带... 广东河台金矿位于广东西部的广宁杂岩体之中,为典型的韧性剪切类型矿床。几何学、运动学分析表明,河台韧性剪切带具有右旋性质,陡倾(>60°),走向N60°~80°E,与含金矿脉产状近于一致,与区域性N45°E走向韧性剪切带明显不同,为两个N45°E走向的右旋走滑断裂带间派生的右旋伸展走滑构造带。糜棱岩中石英包裹体和多硅白云母温度压力分析表明,韧性变形发生于中等温度压力(300~500℃、0.3~0.6GPa)的绿片岩相条件下,适宜金矿成矿。糜棱岩中提取的多硅白云母获得了187~192Ma的40Ar/39Ar坪年龄,表明韧性剪切导致的糜棱岩化及金矿化可能发生于早侏罗世。区域构造对比分析显示,河台金矿右旋韧性剪切带可能是太平洋构造域早侏罗世开始阶段诱导的远程斜向应力场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河台金矿 韧性剪切带 早侏罗世 糜棱岩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