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通可达性与冰雪旅游经济联系空间关系
1
作者 孔令佳 何淦 吕利娜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5-179,共5页
本文基于黑龙江2015、2019、2023年公路和铁路交通及经济数据,建立评估模型,衡量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而探讨其耦合协调关系和空间模式。结果表明:(1)交通可达性东西差异显著但逐年改善,西部优于东部,相对差距由463.033降至3... 本文基于黑龙江2015、2019、2023年公路和铁路交通及经济数据,建立评估模型,衡量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而探讨其耦合协调关系和空间模式。结果表明:(1)交通可达性东西差异显著但逐年改善,西部优于东部,相对差距由463.033降至377.176。(2)旅游经济联系呈现“核心-边缘”极化格局,以哈尔滨为辐射中心,与齐齐哈尔、绥化形成高强度联系,边缘区衰减显著。(3)交通与旅游经济系统协调性不足,耦合协调水平集中于勉强协调与濒临失调,主体模式为中交通可达性-低旅游经济(M-L)。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快东部地区交通建设,以交通带动旅游经济发展,为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可达性 旅游经济联系 引力模型 冰雪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大高铁对东北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影响 被引量:117
2
作者 郭建科 王绍博 +2 位作者 李博 彭飞 王丹丹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1-529,共9页
基于GIS平台,构建可达性模型分析哈大高铁开通后东北各城市旅游交通网络可达性变化特征,然后通过修正引力模型,从时空压缩效应、高铁旅游带的形成、旅游通勤圈空间分异、加剧旅游极化效应等方面分析哈大高铁对东北各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 基于GIS平台,构建可达性模型分析哈大高铁开通后东北各城市旅游交通网络可达性变化特征,然后通过修正引力模型,从时空压缩效应、高铁旅游带的形成、旅游通勤圈空间分异、加剧旅游极化效应等方面分析哈大高铁对东北各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铁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大大强化了东北城市的旅游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整个通勤圈时空压缩2 h左右,提升幅度均呈现距离高铁增加而衰减现象,且省际城市间的变化大于省内城市间的变化,东三省的变化大于内蒙东部区域的变化。沿线城市在高铁开通后将获得更大的旅游发展动能,并加快哈大高铁旅游带的形成。沿线城市"一日游"和"两日游"受益明显,偏远城市则在"七日游"方面受益较多;东北旅游应以高铁为契机,精心开发沿线旅游精品线路,加快旅游一体化合作,打造东北旅游新形象。高铁使旅游市场空间分布上出现"极化效应",提升旅游产业供求效率的同时,拉大了城市间旅游差距,不利于旅游产业协调性发展。今后应以高铁为核心完善快速交通干线布局,将更多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纳入高铁通勤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可达性 城市旅游经济联系 高铁旅游 旅游通勤圈 旅游极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及旅游经济联系——以四川省为例 被引量:42
3
作者 杨国良 张捷 +2 位作者 艾南山 刘波 王瑞霞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4-30,共7页
四川省旅游城市、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具有局部分形性质.以2004年为例,通过分析城市旅游流规模结构是否满足齐夫法则,进一步印证了四川省旅游系统空间分形特征的存在.借助引力模型分析了四川省旅游系统内部旅游经济联系的强度和方向,旅... 四川省旅游城市、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具有局部分形性质.以2004年为例,通过分析城市旅游流规模结构是否满足齐夫法则,进一步印证了四川省旅游系统空间分形特征的存在.借助引力模型分析了四川省旅游系统内部旅游经济联系的强度和方向,旅游经济联系量主要集中在少数城市,其中成都的联系量占全省的32.2%.旅游经济联系的方向以成都为强中心,向外形成两个同心圆圈层:第一圈层包括德阳、绵阳、乐山、眉山、资阳5个城市,构成强旅游经济联系圈;第二圈层包括遂宁、南充、广安、内江、自贡、泸州、宜宾、雅安、马尔康等城市,它们与成都有较强的旅游经济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城市 旅游景点 空间分形 旅游经济联系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网络视角下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被引量:110
4
作者 于洪雁 李秋雨 +1 位作者 梅林 刘继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29-1436,共8页
基于引力模型获取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作为基础数据,采用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借助Ucinet6.0软件构建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评价指标和模型,通过节点的中心度、结构洞和网络的密度、中心势、核心-边缘模型、角色划分来... 基于引力模型获取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作为基础数据,采用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借助Ucinet6.0软件构建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评价指标和模型,通过节点的中心度、结构洞和网络的密度、中心势、核心-边缘模型、角色划分来探讨空间结构特征,最终构建旅游地的空间等级体系和空间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 2007~2012年,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呈现出西南部、东南部密集,北部、东北部稀疏的格局。网络密度、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增长,而重点城市的中间中心度与结构洞水平下降,更多节点在网络中占据较多的结构洞位置,发挥了相应的核心作用。网络空间结构逐渐由松散走向紧密状态,由不均衡趋于均衡。2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核心区与边缘区,并细分为4个角色群体以定位城市节点的地位及属性。3黑龙江省城市旅游地可划分为核心旅游地、重要旅游地、一般旅游地和边缘旅游地4个等级,网络空间呈现出"一核、两翼、三轴三圈"的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联系 空间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耦合分析——以陕西向15个典型省市转移为例 被引量:15
5
作者 胡巧娟 马耀峰 +1 位作者 张岩君 高楠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7-91,共5页
以陕西向15个典型省市转移的入境旅游流为例,借助SPSS统计软件,利用转移态、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相关分析和耦合分析等方法,对15条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之间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陕西入境旅游流转移具有经济、... 以陕西向15个典型省市转移的入境旅游流为例,借助SPSS统计软件,利用转移态、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相关分析和耦合分析等方法,对15条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之间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陕西入境旅游流转移具有经济、资源和交通导向性;(2)陕西与北京、上海、广东等旅游资源丰富及可进入性好的省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较大;(3)浙江属于非耦合区域,江苏和广西属于低度耦合区域,山东、上海、重庆和云南属于中度耦合区域,北京、河北、辽宁、贵州、天津、广东、福建和四川属于高度耦合区域.在此基础上对陕西与15个典型省市旅游业如何更好的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境旅游 转移态 旅游经济联系强度 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分析——基于改进引力模型 被引量:25
6
作者 刘晓萌 胡叶星寒 刘妮雅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1-128,共8页
在引力模型框架下,将城市间物理距离改进为基于交通时间和货币上的相对距离,构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计算2012年和2018年京津冀城市群主要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及旅游影响力,并运用ArcGIS10.2软件对京津冀地区旅游经济联系空间... 在引力模型框架下,将城市间物理距离改进为基于交通时间和货币上的相对距离,构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计算2012年和2018年京津冀城市群主要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及旅游影响力,并运用ArcGIS10.2软件对京津冀地区旅游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旅游经济联系格局从以北京为中心的"单中心放射型"演变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双核心网络型";北京的旅游影响力在京津冀城市群处于绝对优势,天津次之;河北省主要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以及各城市的旅游影响力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仍有巨大上升空间。京津冀三地应联动整合旅游资源,开发跨区域旅游大市场,扩大市场规模;建立区域旅游创新合作机制,搭建平台使旅游发展低阶梯度地区能够直接承接高阶地区的前沿旅游创新成果;在政府引导下通过促进行业协会、旅游龙头企业、旅游相关企业之间的对接与合作,发挥旅游企业的主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旅游经济联系 空间演化 引力模型 旅游影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昊 韩增林 +3 位作者 乔国荣 王辉 王宏业 段冶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44-1354,共11页
基于2010、2015、2019年时间截面数据,通过修正引力模型、社会网络方法分析黄河流域89个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及时空演化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分析黄河流域旅游经济联系变化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网络东西向的多核... 基于2010、2015、2019年时间截面数据,通过修正引力模型、社会网络方法分析黄河流域89个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及时空演化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分析黄河流域旅游经济联系变化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网络东西向的多核心网络结构逐渐形成,城市间区域分化、省际阻隔效应特征显著。(2)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经历两极分化、阻隔较大的初级阶段,有机联结、互动增强的过渡阶段,趋于均衡、团块发展的巩固阶段。(3)以西安市、郑州市为代表的少数节点核心城市在旅游经济联系网络中发挥的中介作用较强。(4)产业结构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和环境质量是旅游经济联系的主要影响因子,各因子间存在的交互作用能增强对旅游经济联系的解释力。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联系 社会网络分析 地理探测器 影响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对中国省会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影响 被引量:52
8
作者 倪维秋 廖茂林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0-168,共9页
研究高速铁路影响下的中国省会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格局、特征,对于当今在"一带一路"国家倡议背景下,客观解读高铁在省会城市间旅游一体化发展中表征的角色和政策含义,有助于国家、不同城市群、不同地区层面合理布局与重构优... 研究高速铁路影响下的中国省会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格局、特征,对于当今在"一带一路"国家倡议背景下,客观解读高铁在省会城市间旅游一体化发展中表征的角色和政策含义,有助于国家、不同城市群、不同地区层面合理布局与重构优化高铁旅游资源要素、为高铁黄金时代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政府决策的盲目性,同时也为优化以高铁为核心的跨国旅游空间结构组织提供参考与借鉴。基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密度、中心度、凝聚子群等探讨高速铁路影响下的中国省际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及其网络结构、特征、空间格局等,研究表明:(1)中国整体高铁旅游经济联系松散,尚未形成一种大规模或占有中国绝对影响地位的高铁旅游经济的集散场,总体呈现相对分散、孤立的空间格局,其中西部高铁旅游经济联系断裂显著,东、中部出现小范围区域或城市群尺度的"小集聚"现象,目前呈现中国东北、西部、东南与中南4个高铁旅游经济派系。(2)高铁旅游经济辐射区集中在京沪、京广、沪昆高铁线交叉的地域,高铁旅游经济集聚区分布在京沪、京广、杭福深高铁线交叉的"金三角",胡焕庸线以南对旅游经济要素掌控程度大于以北地域,东北与西部高铁旅游经济辐射流动相对滞缓,整体呈长三角、京津冀、海峡西岸、长江中游等东部向中部继而向东北、西北与西南延伸拓展的态势。(3)高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的城市对相对较少,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杭州、上海—南京等,其中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南京等东部省际城市旅游经济综合强度位于全国前列,中部与东北省际城市居中,西部省际城市较为落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旅游经济联系 社会网络分析 空间格局 中国省会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和网络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华 王丽娜 俞路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02-107,共6页
文章运用旅游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度中国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的强度及其网络特征。从“关系”的角度构建我国旅游经济联系矩阵,揭示各地区旅游经济联系关系和强度特征,选取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和聚集子群分析等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文章运用旅游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度中国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的强度及其网络特征。从“关系”的角度构建我国旅游经济联系矩阵,揭示各地区旅游经济联系关系和强度特征,选取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和聚集子群分析等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各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旅游经济联系总量的空间分布从东往西呈放射状逐渐减少,沿海地区和长江中游的旅游经济联系最紧密。中国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的整体网络点出中心势大于点入中心势,旅游经济的扩散和吸引作用的不平衡现象也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联系 空间关系 网络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对京津冀旅游经济联系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郭伟 王伟伟 孙鼎新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76-79,共4页
随着高速铁路(以下简称高铁)的全国性建设与运营,旅游城市之间的联动性将得到加强,城市组团发展的新型组织形态优势会越发明显,旅游合作的空间格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化,这这对城市群选择旅游发展战略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选取京津冀城市... 随着高速铁路(以下简称高铁)的全国性建设与运营,旅游城市之间的联动性将得到加强,城市组团发展的新型组织形态优势会越发明显,旅游合作的空间格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化,这这对城市群选择旅游发展战略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选取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象,对其范围内的13个城市在高铁开通前后的等变化、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和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的变化进行分析析,为京津冀城市群优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为、选择旅游开发重点领域、制定符合各地特点的战略目标、实现旅游系统联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旅游经济联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广西区中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测量与评价——基于动态分析视角:2009-2013年 被引量:6
11
作者 宫斐 吕观盛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5-78,共4页
文章基于经济引力论的相关理论,利用统计年鉴与社会统计公报数据,运用引力模型,对2009-2013年连续5年的北部湾广西区4个中心城市(南宁、北海、钦州和防城港)的旅游经济联系度进行了测度,测度结果显示:从动态角度来看,北部湾广西区各主... 文章基于经济引力论的相关理论,利用统计年鉴与社会统计公报数据,运用引力模型,对2009-2013年连续5年的北部湾广西区4个中心城市(南宁、北海、钦州和防城港)的旅游经济联系度进行了测度,测度结果显示:从动态角度来看,北部湾广西区各主要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趋势十分明显;南宁与其他3个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是4个中心城市中最强的,而北海与其他3个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则是最弱的;无论就旅游业发展水平而言,还是就区域旅游经济合作而言,北部湾广西区中心城市旅游业发展水平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最后,就北部湾广西区旅游业下一步的发展战略问题提出了相关措施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广西区中心城市 旅游经济联系 动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会琴 罗玉杰 侯林春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86-1598,共13页
从旅游经济联系视角提出城市群生命周期理论,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11—2019年北部湾新兴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空间结构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北部湾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逐步加深,2019年联系总量是2011年的37.42倍,旅... 从旅游经济联系视角提出城市群生命周期理论,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11—2019年北部湾新兴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空间结构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北部湾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逐步加深,2019年联系总量是2011年的37.42倍,旅游经济联系结构由松散发展为多核心网络结构。2)北部湾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密度翻了6.01倍,网络结构从松散联系型转变为较紧密联系型,旅游经济核心区范围不断扩大,边缘区内部的旅游经济联系仍较弱。3)城市群中心性由严重两极化及城市间发展地位悬殊,演化为较均衡发展态势;从以南宁为单一中心,演化为“3中心-7节点-5边缘”的网络型空间结构。南宁、湛江和海口是北部湾重要的旅游中心和增长极。4)北部湾城市群历经雏形期进入成长期,目前尚未成为成熟期城市群,研究提出“政府推动+交通联动+产业互动”的北部湾城市群优化发展机制,以期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联系 空间结构 城市群生命周期 北部湾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时空差异及其动力机制
13
作者 王克英 赵中花 +2 位作者 谢磊 李玉丹 李景保 《绿色科技》 2012年第12期235-239,共5页
利用山东省统计年鉴及社会统计公报数据,运用引力模型、旅游经济隶属度模型,对2004~2010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旅游经济联系的时空差异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0年山东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时空差异明显,鲁中和鲁东地区的城市旅... 利用山东省统计年鉴及社会统计公报数据,运用引力模型、旅游经济隶属度模型,对2004~2010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旅游经济联系的时空差异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0年山东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时空差异明显,鲁中和鲁东地区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于鲁西地区,城市旅游经济连系呈现不规则的"H"型空间结构模式;泰安的旅游地位和作用突出,济南和青岛的旅游影响力下降。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区位、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资源、旅游政策等因素共同构成山东省时空差异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联系 旅游经济隶属度 动力机制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距离高铁对沿线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影响及角色分析——以兰新高铁为例 被引量:29
14
作者 孔令章 李晓东 +1 位作者 白洋 江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81-688,共8页
在GIS技术支持下,基于旅游交通可达性视角,构建旅游经济联系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确定沿线城市在旅游经济联系网络中的角色,结果表明:高铁时空压缩效应促使沿线城市旅游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普遍提升,但提升幅度具有空间差异... 在GIS技术支持下,基于旅游交通可达性视角,构建旅游经济联系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确定沿线城市在旅游经济联系网络中的角色,结果表明:高铁时空压缩效应促使沿线城市旅游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普遍提升,但提升幅度具有空间差异性,廊道东侧城市优于西侧城市,各省区旅游经济基础较好城市优于基础较差城市;旅游网络结构日趋紧密,城市间旅游互动与合作逐渐频繁,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呈现协调发展趋势。深入剖析9个城市的网络角色对兰新廊道旅游空间发展模式提出相关建议:沿线地区应充分发挥乌鲁木齐、兰州核心城市的功能,同时利用酒泉次核心的集聚与扩散作用,发挥嘉峪关、张掖、西宁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承转作用,带动吐鲁番、海东、哈密等边缘城市,打造西北"旅游+高铁"丝绸之路黄金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新高铁 高铁旅游 可达性 旅游经济联系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新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孔令章 白洋 +1 位作者 江瞳 李晓东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共5页
为合理优化兰新高速铁路沿线城市旅游经济结构,以及为协调旅游交通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基于时间距离视角构建旅游经济联系模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借助Ucinet6.0软件采用核心-边缘模型、凝聚子群等评价指标探讨兰新高... 为合理优化兰新高速铁路沿线城市旅游经济结构,以及为协调旅游交通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基于时间距离视角构建旅游经济联系模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借助Ucinet6.0软件采用核心-边缘模型、凝聚子群等评价指标探讨兰新高速铁路沿线城市旅游合作发展模式。研究表明:兰新高速铁路将促使沿线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由单纯依靠地理位置的优势转变为依靠自身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强弱;旅游合作空间发展模式由单纯依靠沿线中部城市转变为东西核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沿线城市旅游合作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双核走廊式"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新高速铁路 旅游经济联系 核心-边缘模型 凝聚子群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网络对西北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影响 被引量:39
16
作者 刘强 杨东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5-99,共5页
基于GIS平台,以城市间的最短旅行时间和"小时经济圈"及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等数据为基础数据,通过可达性、修正引力模型等指标,分析了兰新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各城市旅游交通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兰新高铁提升了沿... 基于GIS平台,以城市间的最短旅行时间和"小时经济圈"及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等数据为基础数据,通过可达性、修正引力模型等指标,分析了兰新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各城市旅游交通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兰新高铁提升了沿线城市旅游交通的可达性;(2)兰新高铁带来了旅游交通格局的变化,显示出兰州为高铁线路东翼核心、嘉峪关为中翼核心、乌鲁木齐为西翼核心、东中西三翼相互抱团的空间特征;(3)兰新高铁加速了旅游业的发展,沿线城市旅游经济受高铁带动明显;(4)兰新高铁缩短了起止点城市的距离,更拉近了沿线比邻城市间的距离,催生同城效应,形成多个1 h旅游经济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 旅游可达性 旅游经济联系 西北地区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鄂边界区县域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空间耦合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甘德彬 郭向阳 潘多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7-144,共8页
省域边界区交通发展往往薄弱,限制了交通发展的旅游效应。以渝鄂边界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9年和2019年为时间截面,利用最短时间距离和引力模型,对渝鄂边界区各县市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进行耦合分析。结果表明:1)渝鄂边界区各县市... 省域边界区交通发展往往薄弱,限制了交通发展的旅游效应。以渝鄂边界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9年和2019年为时间截面,利用最短时间距离和引力模型,对渝鄂边界区各县市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进行耦合分析。结果表明:1)渝鄂边界区各县市之间交通可达性得到提升,且西部交通可达性优于东部,但区域之间交通可达性的绝对差距仍在扩大;2)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呈现西高东低格局,与交通可达性呈正比;3)旅游经济联系总量空间差异大,空间极化特征显著且呈现出“核心—边缘”空间格局;4)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交通系统和旅游经济系统均处于滞后状态,“高交通可达性—低旅游经济联系”(H-L)为研究区主体耦合模式,整体反映了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不协调的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鄂边界区 交通可达性 旅游经济联系 空间格局 耦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交通通达度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耦合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康 王坤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5-34,共10页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初期,探究交通通达度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助于了解交通与旅游经济发展现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借助耦合度评价模型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对贵州省交通通达度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耦合水平及其影响因...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初期,探究交通通达度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助于了解交通与旅游经济发展现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借助耦合度评价模型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对贵州省交通通达度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耦合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展开探究。研究结果表明:1)贵州省县域交通通达度整体处于较高水平,但区域差异明显;交通通达度空间分布密度呈现分散的点状格局以及沿高速路网分布的特征。县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整体偏弱,区域差异与首位度明显。2)贵州省交通与旅游经济复合系统整体处于拮抗阶段,乌当区、白云区、剑河县、平坝区、云岩区和碧江区6县区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低水平耦合阶段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黔北和黔西南角、黔东南角。交通通达度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耦合水平的区域差异受产业结构、市场开放程度、旅游资源禀赋与交通运载能力等因素及其空间作用强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通达度 旅游经济联系强度 耦合度 影响因素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印度洋地区旅游经济联系格局及中国角色演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孟帅康 田里 王桀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6-112,共7页
基于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收入等数据,选择环印度洋联盟发挥作用前(2010年)和发挥作用后(2019年)为时间节点,借助改进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择环印度洋地区27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分析旅游经济联系格局,并探讨中国角色演化。... 基于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收入等数据,选择环印度洋联盟发挥作用前(2010年)和发挥作用后(2019年)为时间节点,借助改进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择环印度洋地区27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分析旅游经济联系格局,并探讨中国角色演化。结果表明:(1)环印度洋地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表现为“东西强、中间弱”的特征,联系规模极不平衡。(2)环印度洋联盟发挥作用前,环印度洋地区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分为东南亚板块和中东板块;环印度洋联盟发挥作用后联系网络发生再转移和再平衡,网络由“分割”转化为“整合”,核心由“单板块”跨越到“多板块”。(3)环印度洋地区中国角色经历从“跟随者”“参与者”向“主导者”演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联系 社会网络分析 中国角色演化 环印度洋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空间关系研究——以大西高铁为例 被引量:24
20
作者 孙卿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5-104,共10页
在中国高铁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以大西高铁为例,使用城市间的矢量路网、高铁站点及各城市旅游收入、旅游人数等数据,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引力模型,对大西高铁沿线及周边城市在高铁开通前后的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进行分析... 在中国高铁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以大西高铁为例,使用城市间的矢量路网、高铁站点及各城市旅游收入、旅游人数等数据,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引力模型,对大西高铁沿线及周边城市在高铁开通前后的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进行分析,并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进行耦合协调分析。结果表明:大西高铁的开通显著提升了各城市的可达性水平,但提升程度不均衡,致使研究区交通可达性的空间公平性降低;区域内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显著增加,且沿线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提升较为明显,各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均大幅提升;高铁的开通对高铁途经城市的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的协同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高铁未途经城市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甚至出现了协调度降低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 交通可达性 旅游经济联系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