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PA的旅游目的地意象整合营销传播——两个江南水乡古镇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50
1
作者 周永博 魏向东 梁峰 《旅游学刊》 CSSCI 2013年第9期53-60,共8页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旅游目的地意象的传播、接收方式处于急速变革之中,为旅游目的地营销带来新的挑战。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大众媒体、营销机构、旅行商乃至旅游者共同参与旅游目的地意象信息的创造、接收、筛选、加工和传播。旅游...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旅游目的地意象的传播、接收方式处于急速变革之中,为旅游目的地营销带来新的挑战。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大众媒体、营销机构、旅行商乃至旅游者共同参与旅游目的地意象信息的创造、接收、筛选、加工和传播。旅游目的地意象整合营销传播即通过一套完整的营销传播计划,协调各类旅游目的地意象信息来源,根据营销传媒特征和潜在旅游者信息偏好,通过各类媒介有针对性地投放旅游目的地意象信息,借助媒介与内容的双重整合,实现旅游目的地意象营销传播效率最大化。文章结合两个江南水乡古镇案例,基于大样本抽样调查,采用经改良的"重要性—绩效"复合分析(IPA)工具,探索旅游目的地意象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与方法,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地意象整合营销传播提供策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意象 江南水乡古镇 整合营销传播 I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国潜在游客的中国旅游目的地意象认知与行为意图 被引量:50
2
作者 白凯 陈楠 赵安周 《旅游科学》 CSSCI 2012年第1期82-94,共13页
旅游目的地意象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理学和旅游学等学科交叉生成的研究命题,是旅游目的地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及竞争分析的重要工具。本文选择中国近缘文化群体客源市场,也是中国最大的入境客源市场韩国为研究对象,以非结构式和结构式... 旅游目的地意象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理学和旅游学等学科交叉生成的研究命题,是旅游目的地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及竞争分析的重要工具。本文选择中国近缘文化群体客源市场,也是中国最大的入境客源市场韩国为研究对象,以非结构式和结构式研究相互结合的方式,研究分析了韩国潜在游客对中国的旅游目的地意象认知及行为意图,研究结果显示:(1)韩国潜在游客对中国的旅游目的地意象认知由四个基本维度构成,分别是平和、愉悦、动感与现代,其中,平和、愉悦和现代与旅游目的地意象呈正相关关系;(2)韩国潜在游客对中国的旅游目的地意象认知与其行为意图呈正相关关系;(3)中国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平和、愉悦特征对韩国潜在游客行为意图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旅游目的地意象 认知 行为意图 韩国潜在游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目的地意象的游客感知及形成过程——基于符号学理论视角 被引量:20
3
作者 余志远 王楠 韵江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9-134,共6页
基于符号学理论视角,选择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作为案例地,运用隐喻抽取技术探讨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意象及其形成过程。结果表明:(1)旅游目的地意象是一个包含意象符号“再现体”“对象”和“解释项”等子系统在内的复杂系统,通过对自然符... 基于符号学理论视角,选择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作为案例地,运用隐喻抽取技术探讨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意象及其形成过程。结果表明:(1)旅游目的地意象是一个包含意象符号“再现体”“对象”和“解释项”等子系统在内的复杂系统,通过对自然符号、人为符号和社会符号的审美关照,游客在心中构建起一个“让人心向往之的人间仙境”“历史悠久的地方”和“令人感动的苗家人”的完整意象;(2)游客感知视角下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形成可视为景观符号化的过程,游客经由身体参与,与旅游目的地各类景观符号进行互动,解读符号的意义并形成对意象的感知和认识,此过程中,游客的文化背景、族群经验、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和共情等因素均产生影响;(3)隐喻抽取技术与符号学分析思维具有互通性,该方法非常适用于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分析,可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意象 符号学 隐喻抽取技术 西江千户苗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方情感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建构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琼达 赵宏杰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5-112,共8页
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建构的研究多数以微观经济学、认知心理学与市场营销学等为基础理论,较少从个体与地方感情连结的视角探讨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决策行为。文章以旅游目的地选择为研究主轴概念,结合地方情感概念中的旅游目的地意象和地... 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建构的研究多数以微观经济学、认知心理学与市场营销学等为基础理论,较少从个体与地方感情连结的视角探讨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决策行为。文章以旅游目的地选择为研究主轴概念,结合地方情感概念中的旅游目的地意象和地方依恋,根据研究文献梳理结果、基础理论界定模型建构的路径变量与逻辑框架,进而提出基于地方情感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及模型过程步骤。文章建构模型表明,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始于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形成,随着整体认知意象的深化,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将产生地方认同感,再通过选择决策行为选择意向的旅游目的地从事旅游活动,通过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体验的功能满足产生依赖感,最终形成对旅游目的地的地方依恋感。研究成果对于旅游目的地选择具有交叉研究的创新价值,对于旅游目的地市场战略规划实践活动而言具有参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 地方情感 旅游目的地意象 地方依恋 模型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街区旅游意象对环境责任行为的驱动性研究——以满意度为中介变量 被引量:33
5
作者 陈虎 梅青 +2 位作者 王颖超 张博 李爽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6-116,共11页
历史街区是一种承载着深刻社会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吸引物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但通常会被不良行为破坏。而对作为环境责任行为实施主体的旅游者进行引导是可以促进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大量研究显示,满意度在... 历史街区是一种承载着深刻社会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吸引物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但通常会被不良行为破坏。而对作为环境责任行为实施主体的旅游者进行引导是可以促进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大量研究显示,满意度在可以有效评价旅游意象的同时还能有效地驱动环境责任行为。研究基于旅游目的地意象、文化遗产和历史街区的相关理论,对历史街区旅游意象进行了合理的维度划分,还构建了可以解释旅游意象、满意度和环境责任行为三个变量间,直接和间接关系的模型。为了以实证分析的方法验证研究的理论模型,将历史街区旅游意象划分为真实性、保存性、设施与服务性、消费性、环境与安全性5个维度。对赴芙蓉街进行观光旅游行为的600位旅游者进行了现场随机调整,经筛选从中提取了577个有效样本,回收率达到88.85%。以SPSS Amos 21.0对回收样本进行了信效度分析。模型拟合度验证和假设检验。研究发现:(1)历史街区旅游意象的真实性、保存性、设施和服务性、消费性以及环境和安全性5个要素对旅游者满意度均存在有效地驱动性。(2)历史街区旅游意象的真实性、保存性、设施和服务性以及环境和安全性4个要素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均存在有效地驱动性。(3)满意度不仅本身对环境责任行为存在有效的驱动性,并且在历史街区旅游意象各个要素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驱动性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助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街区'旅游目的地意象 满意度 旅游者责任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