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水平时空格局及障碍因子识别——以湖南洞庭湖区为例
1
作者 贺小荣 杨嘉艺 +1 位作者 汤礼莎 刘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8-213,共16页
【目的】对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水平进行评估,识别影响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水平提升的障碍因子。【方法】以湖南洞庭湖区24个县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泰尔指数、马尔科夫链、障碍度模型等方... 【目的】对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水平进行评估,识别影响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水平提升的障碍因子。【方法】以湖南洞庭湖区24个县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泰尔指数、马尔科夫链、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分析湖南洞庭湖区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发展的时空格局与障碍因子。【结果】1)2013—2022年湖南洞庭湖区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水平发展态势良好,韧性水平的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13—2016年的探索提升阶段、2017—2019年的稳步发展阶段和2020—2022年的对抗扰动阶段。2)随着时间的变化,湖南洞庭湖区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水平逐渐呈现出距离洞庭湖水域“近高远低”的分布格局。进一步将区域整体划分为三个片区,分析可知湖南洞庭湖区三大片区间的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指数差异始终占据主要因素,而湖南洞庭湖区各片区内的人居环境韧性水平差异均逐渐减小。3)各个县域人居环境韧性发展演化受邻域类型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4)湖南洞庭湖区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来自保障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污水年排放量、人均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旅游收入总值、旅游业从业人员数、3A及以上旅游景点数量、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等为影响湖南洞庭湖区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结论】湖南洞庭湖区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建设存在一定的发展障碍,且空间差异性较大。因此,应强化湖南洞庭湖区县域间的协调合作与资源共享;完善乡村旅游地的保障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建设;针对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因子,应进一步优化、细化区域内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乡村人居环境 韧性评价 障碍因子 洞庭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2
作者 孟凯 王强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0-178,共19页
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研究话题,文章全面梳理与总结了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对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的未来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启示意义。文章基于Google Scholar和CNKI学术搜索工具,对乡... 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研究话题,文章全面梳理与总结了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对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的未来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启示意义。文章基于Google Scholar和CNKI学术搜索工具,对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研究的国内外典型文献进行全面检索,从主体、动因、过程、结果、方法等逻辑要素出发对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研究进行科学系统性回顾、归纳与述评,以此提出了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未来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5个方向:(1)科学构建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的“个体-农户-社区”尺度系统理论框架;(2)加强探讨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的个体主观意愿;(3)从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双重视角科学揭示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的过程机制、微观路径及动态生成逻辑;(4)从“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观”和“社区福祉观”出发评价生计转型过程与结果的可持续性;(5)加强“混合”与“后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生计 转型 进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域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儿童不当行为现象的生成与治理机制研究——以阿者科计划为例
3
作者 林小入 杨兵 保继刚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4-159,共16页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部分旅游地出现了儿童向游客要钱等不当行为的现象,影响目的地秩序与儿童成长,但缺乏相关研究。文章以云南红河阿者科村为案例,基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通过田野观察与访谈资料,探讨儿童要钱行为的生成机制及其治...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部分旅游地出现了儿童向游客要钱等不当行为的现象,影响目的地秩序与儿童成长,但缺乏相关研究。文章以云南红河阿者科村为案例,基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通过田野观察与访谈资料,探讨儿童要钱行为的生成机制及其治理路径。研究发现,旅游凝视与扶贫结构共同构建出儿童不当行为的实践场域,在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互动中,儿童形成了被动接受与符号展演相结合的惯习,并通过模仿与创造不断复制和强化该行为。在治理方面,以“阿者科计划”为代表的第三方社会力量,通过设立经济惩罚规则、引导游客理性捐赠、营造儿童成长性文化空间,实现了对不当行为的有效干预与儿童主体性的积极塑造。研究揭示了旅游地社会结构、行动者惯习与实践逻辑的复杂交织,拓展了旅游地儿童研究的视角,并为乡村旅游社会问题治理提供了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儿童不当行为 乡村治理 场域理论 阿者科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路合作的乡村旅游地协同演化路径
4
作者 朱其静 杨效忠 +2 位作者 刘昌琪 李磊 蒋鹏飞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819-3830,共12页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实现代谢循环为旅游地演化提供了较好的理论视角。研究通过类比提出旅游地光合作用,来理解一种基于旅游线路合作实现从单体到多个乡村旅游地的协同演化路径,运用中国皖南川藏线旅游业态时空演化和多主体访谈数据的混合...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实现代谢循环为旅游地演化提供了较好的理论视角。研究通过类比提出旅游地光合作用,来理解一种基于旅游线路合作实现从单体到多个乡村旅游地的协同演化路径,运用中国皖南川藏线旅游业态时空演化和多主体访谈数据的混合研究验证了假设。皖南川藏线旅游地生长经历了发育、生长、成熟三个阶段,政策和资本是旅游地光合作用最关键的外部因素。旅游地光合作用是一种合作演化思维和生态化空间规划策略,旅游地不是走向衰弱而是处于不断代谢循环中。通过引入旅游地光合作用的隐喻作为类比来描述一种乡村旅游地的协同演化模式,从旅游业态时空变化的供给侧视角,而不是历时性到访人数的需求侧视角,填补了旅游地演化理论的研究空白,为类似的旅游地演化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地光合作用 乡村旅游地 线路合作 协同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旅游地农户发展脆弱性的评价与优化——以广东珠海典型村为例
5
作者 吴清 焦义彬 冯嘉晓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8-168,共11页
该文以珠海市斗门区典型乡村旅游地为案例地,运用半结构访谈、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收集一手数据,借助综合指数与K值聚类法,对农户发展脆弱性进行评价与策略探究.研究表明:1)珠海市斗门区四个典型乡村旅游地总体脆弱性指数为0.409,中度... 该文以珠海市斗门区典型乡村旅游地为案例地,运用半结构访谈、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收集一手数据,借助综合指数与K值聚类法,对农户发展脆弱性进行评价与策略探究.研究表明:1)珠海市斗门区四个典型乡村旅游地总体脆弱性指数为0.409,中度脆弱性农户占36.33%,次低脆弱性农户占39.67%,次高级脆弱性农户占12%;2)采用熵值法确定乡村旅游地农户发展脆弱性总体情况,得出农户暴露性综合指数均值为0.332,最高为人为风险和市场风险.敏感性综合指数为0.409,适应力综合指数为0.332,社会资本排名最前.进一步做均值象限分析可得,大多数农户在低敏感-低暴露或低暴露-低适应阶段.借助t检验分析旅游主导型与兼营旅游型农户的脆弱性差异,结果表明在整体脆弱性和敏感性上,旅游主导型农户显著高于兼营旅游型农户.基于上述分析,该研究从提升乡村旅游地高脆弱性农户抗风险能力、精准施策改善农户生计、多元措施提升旅游主营型农户的发展基础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农户发展脆弱性 优化对策 珠海市斗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功能视角下陕西省乡村旅游地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机制
6
作者 陈千千 王晓峰 马丽雅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75,共15页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揭示乡村旅游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对于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生”功能理论,以陕西省30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揭示乡村旅游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对于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生”功能理论,以陕西省30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陕西省乡村旅游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陕西省乡村旅游地整体沿中低海拔平缓地势、交通干线和河流湖泊集聚分布,呈现极化发展、片状扩散的发展趋势。生产功能主导型乡村旅游地对交通和水文条件的空间依赖性最大。2)不同功能主导的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及演化存在一定差异,生产功能主导的乡村旅游地集聚度最高,呈现连片蔓延发展态势,多位于地势平坦、河网密集地区;生活功能主导的乡村旅游地分布与整体趋同,密度核心区集聚度显著增强;生态功能主导的乡村旅游地外扩趋势明显,多以点带轴分布于市区交界区域,在秦岭南麓形成高密度分布区。3)不同功能主导的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不同。生产功能主导型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受相关政策影响最强,生活功能主导型乡村旅游地对人口分布和周边景区的空间依赖性较高,生态功能主导型乡村旅游地受气候条件和空气质量影响显著。4)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经济发展水平是关键驱动力,社会政治条件是导向性因素,资源禀赋对各功能类型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的驱动作用突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交互增强效应大于社会政治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时空分布特征 影响机制 “生产-生活-生态”功能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优化策略
7
作者 远萌 闫思雨 +1 位作者 刘家汝 周园 《农村农业农民》 2025年第2期44-47,共4页
科学分析乡村旅游地发展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有助于优化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目前呈现“豫西、豫南起步早,豫北、豫中强势发展,豫东较弱”的时空分布特征。受地形地貌、城镇化水平、私人车辆拥有... 科学分析乡村旅游地发展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有助于优化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目前呈现“豫西、豫南起步早,豫北、豫中强势发展,豫东较弱”的时空分布特征。受地形地貌、城镇化水平、私人车辆拥有量、人口、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因素影响,存在发展不够均衡、不够充分的问题。为进一步因地制宜优化河南省乡村旅游地格局,建议不断强化“三山一滩”乡村旅游地理格局,打造“多点开花”式近郊乡村旅游格局,鼓励特殊类型地区乡村旅游地开发,以文化产业赋能提升乡村旅游地建设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乡村旅游地 空间分布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文旅融合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8
作者 杨鑫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7期94-97,共4页
优化乡村旅游空间格局有助于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农文旅”融合的重要手段。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458个乡村旅游地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结合最近邻指数、地理联系率等多维测度方法,对其类型及空间... 优化乡村旅游空间格局有助于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农文旅”融合的重要手段。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458个乡村旅游地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结合最近邻指数、地理联系率等多维测度方法,对其类型及空间分异规律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广西乡村旅游地类型丰富,可以划分为自然风景、特色文化和休闲农业3类;旅游地整体分布呈现“两核多点”的趋势,休闲农业类分布最为集聚,自然风景类分布较为分散;良好的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发达的河流水系、完善的交通路网和丰富的城市客源对乡村旅游开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文旅融合 乡村旅游地 空间分异 广西 旅游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效率导向下乡村旅游地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侧优化策略分析——以新疆乌鲁木齐县六乡镇为例
9
作者 韩鹤 吴文婕 濮荣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211-214,231,共5页
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对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和融合发展的作用,以新疆乌鲁木齐县6乡镇为例,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结合乡镇统计数据,量化评估公共服务设施的综合效率,探讨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侧完善程度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板... 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对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和融合发展的作用,以新疆乌鲁木齐县6乡镇为例,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结合乡镇统计数据,量化评估公共服务设施的综合效率,探讨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侧完善程度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板房沟镇和甘沟乡的公共服务设施综合效率未达到有效状态。提出了构建乡村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结合需求侧调整财政供给、建设城乡公交一体化路径、调整产业结构提升造血能力4项对策,以整体提升乌鲁木齐县公共服务设施效率,推动乡村旅游及乡村产业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公共服务设施 综合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 供给侧优化策略 新疆乌鲁木齐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施州乡村旅游地农户返贫风险评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乔花芳 许建波 +2 位作者 刘荣 郭子钰 谢双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49,共11页
有效预防返贫风险是后脱贫时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关键.该研究将风险的概率纳入返贫风险评估体系,从发生概率和破坏程度两方面综合评估其返贫风险,系统反映返贫风险的可能性和破坏性,进而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农户... 有效预防返贫风险是后脱贫时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关键.该研究将风险的概率纳入返贫风险评估体系,从发生概率和破坏程度两方面综合评估其返贫风险,系统反映返贫风险的可能性和破坏性,进而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农户各维度的返贫风险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个体风险、家庭风险、社会风险和自然风险,农户受家庭风险和个体风险影响较大,存在明显的内生性、个体化特征.2)依据风险的发生概率和破坏程度,返贫风险可分为“高概率-高破坏”型、“高概率-低破坏”型和“低概率-低破坏”型3种类型,其中,“高概率-高破坏”型风险包括非农就业能力和教育负担,返贫风险指数最高,对农户返贫的威胁最大.3)抚养人数和户主的文化程度等家庭特征是影响返贫风险的主要因素,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模式不同导致农户的返贫风险存在显著差异.在返贫防治实践中,应因户施策,重点防治内生性返贫,同时要根据返贫风险发生概率及破坏程度的差异,制定合理的返贫风险预警机制及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施州 乡村旅游地 返贫风险指数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化差异及影响机理——基于长三角核心-边缘区比较实证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泰 卫嫚 席建超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2-501,共10页
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利用集对分析法、向量自回归、系统动力学仿真等多元集成方法,对比分析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化机理和路径差异。研究发现:①旅游业能够推动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一体... 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利用集对分析法、向量自回归、系统动力学仿真等多元集成方法,对比分析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化机理和路径差异。研究发现:①旅游业能够推动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一体化均衡发展,恢复力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②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系统内部复杂交互、协同有序发展。社会、经济和生态子系统互为非线性动态因果关系,在此非线性复杂自组织力作用下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良好发展趋势。③通过复杂系统多情景模拟,核心区乡村旅游地发展路径以协调发展型或生态保护型为主,边缘区以旅游优先型为主。④驱动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演化的要素系统具有差异性。在系统层面,生态系统对核心区影响程度最高,社会系统对边缘区的影响程度最高;在因素层面,生态因素是影响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的共同要素,核心区能够通过生态修复提升生态韧性,边缘区能够利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进而均能显著提升乡村旅游地恢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 演化差异 核心-边缘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组态影响研究——以成都市幸福村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文斌 楚雪莲 刘阳杰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2-126,共15页
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是一个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系统,其组态影响研究对于转变当前研究的简单线性思维、深化推动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组态影响理论模型,以成都市... 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是一个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系统,其组态影响研究对于转变当前研究的简单线性思维、深化推动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组态影响理论模型,以成都市典型乡村旅游地幸福村的农户为案例,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究复杂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组态影响,以揭示农户可持续生计发展背后更为深刻的效应机理。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受经济、社会、生态等外因与内因的组态影响,单一因素难以构成影响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必要条件,内生动力、旅游产业、土地利用、政策制度、社区治理和自然环境是组态路径中的6大核心影响因素;2)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组态路径包括4类正向驱动路径和3类负向抑制路径,同向组态路径彼此等价且条件之间具有互补和替代关系,异向组态路径间具有因果关系的非对称性;3)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多重并发路径的形成受旅游区位和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发现提出管理启示,旨在为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影响机制研究提供复杂组态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可持续生计 乡村旅游地 组态效应 复杂视角 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旅游地民宿经营者咨询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蔡建刚 刘嘉媚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3,共6页
乡村民宿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而民宿经营者的咨询网络是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张家界龙尾巴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收集数据,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该村民宿经营者的咨询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乡村民宿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而民宿经营者的咨询网络是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张家界龙尾巴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收集数据,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该村民宿经营者的咨询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龙尾巴村民宿经营者咨询网络规模较小、密度较低,经营者M6处在网络的中心位置;民宿经营者之间形成了6个派系,显现出一定的内部凝聚性,但部分接近中心度高的经营者呈现出较低的度数中心度与中间中心度;M6、M8、M10、M1、M7等民宿经营者处于结构洞位置,具有信息获取和传播的优势。为了优化咨询网络结构、促进乡村民宿发展,龙尾巴村要吸引多元主体参与民宿发展,加强咨询网络内外部联系,加深经营主体之间的战略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宿经营者 咨询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乡村旅游地 龙尾巴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海岛乡村空间演化路径——以福建平潭国际旅游岛北港村为例
14
作者 王建英 孙琦 邹利林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39-1049,共11页
以福建平潭国际旅游岛北港村为例,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解析海岛乡村空间重构过程与演化路径,为探索海岛乡村空间可持续演化提供新视角。研究发现:①北港村空间演化是一个多阶段、多主体参与及其相互竞争与协商推进的过程,并逐渐形成了一... 以福建平潭国际旅游岛北港村为例,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解析海岛乡村空间重构过程与演化路径,为探索海岛乡村空间可持续演化提供新视角。研究发现:①北港村空间演化是一个多阶段、多主体参与及其相互竞争与协商推进的过程,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由异质行动者共同缔结的行动者网络;②北港村行动者网络转换过程中异质行动者的加入使得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征召、动员和异议出现再转译和角色转变,关键行动者与强制通行点(OPP)也发生了转换和更替;③由于内源力与外源力的交错,北港村空间演化路径实现了从“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推动”向“上下互动的多元主体参与”的转变,反映了异质行动者在乡村社会变迁过程中的被动应对与主动调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乡村 乡村空间重构 乡村旅游地 行动者网络 平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乡村旅游地景观文化原真性开发与治理体系研究
15
作者 陈超群 胡伏湘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217-220,共4页
区块链作为一种新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具有去中心化、防篡改、开放性的特征,为乡村旅游地景观文化的开发与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阐释了区块链在乡村旅游地景观文化开发的优势,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地景观文化原真性开发与治理所存在问... 区块链作为一种新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具有去中心化、防篡改、开放性的特征,为乡村旅游地景观文化的开发与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阐释了区块链在乡村旅游地景观文化开发的优势,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地景观文化原真性开发与治理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最后从结构层、数据层、合约层、应用层等维度构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乡村旅游地景观文化原真性开发与治理体系模型,并提出了具体的运营保障措施,该模型可以实现乡村旅游地景观文化进行原真性的开发与治理,助推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块链技术 乡村旅游地景观文化 原真性开发与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客共享视域下城郊乡村旅游地的社会空间演化研究——以武汉柏泉古镇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盛雨 冯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0-158,共9页
城市郊区是城市和乡村过渡的重要地带,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热点区域.城郊乡村旅游地受到旅游化和城市化双重作用,社会空间演化相对复杂.该研究以旅游地生命周期和空间生产理论等为基础,运用非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观察、深入访谈以及扎根... 城市郊区是城市和乡村过渡的重要地带,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热点区域.城郊乡村旅游地受到旅游化和城市化双重作用,社会空间演化相对复杂.该研究以旅游地生命周期和空间生产理论等为基础,运用非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观察、深入访谈以及扎根理论分析法等对典型城郊乡村旅游地柏泉古镇的社会空间演变过程及机制展开了实证分析与研究.研究发现:1)柏泉古镇尚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中的参与阶段,社会总体满意度较高,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矛盾较弱,呈现出良性互动的主客交往关系.2)从空间生产的视角来看,柏泉古镇社会空间演化过程可以分为物质环境日趋完善、政策资本逐步累积、主客共享协调发展三个层面.3)“东道主-游客”权利交互作用成为柏泉古镇社会空间演化的主导力量,具体表现为主客生产推动空间实践变迁、主客需求影响空间表征方向、主客共享体验表征空间和谐三个方面.主客共享驱动,也是其他城郊型乡村旅游地实践和相关研究借鉴的思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空间 主客共享 乡村旅游地 柏泉古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乡村旅游地时空分布特征及动态演化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艳霞 宋晓晓 +2 位作者 王海燕 陈蕾伊 韩亚利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3-160,共8页
通过最邻近指数和核密度分析方法探究2006-2022年河北省乡村旅游地的时空演变和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河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结果显示: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可分为起步萌芽期、缓慢发展期、快速成长期和稳定上升... 通过最邻近指数和核密度分析方法探究2006-2022年河北省乡村旅游地的时空演变和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河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结果显示: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可分为起步萌芽期、缓慢发展期、快速成长期和稳定上升期4个阶段;依据乡村旅游地资源类型和特色,可将其划分为休闲观光类、风景名胜类、乡村文化类、遗址遗存类和特色产业类5类;总体乡村旅游地集聚特征愈发明显,且集聚点稳步增长,形成以平泉-平山为分界线、东侧团状集聚、西侧分散、东多西少的格局,呈现“沿路”“临水”“近山”“环城”“近景”分布特征;各类乡村旅游地均呈集聚发展趋势,时空结构演化不同,呈现独特且鲜明的特征;总体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受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市场区位和旅游基础的共同影响,其中地理环境因素是基础,休闲观光类、风景名胜类、乡村文化类、遗址遗存类和特色产业类乡村旅游地的主导因素分别为地理环境、A级景区数量、交通通达距离、地形地势和水文条件、经济环境和市场区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时空分布特征 动态演化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旅游地返乡从业居民“人的再生产”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圆刚 田文娟 +1 位作者 王亚楠 郭佳昕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0-82,共13页
返乡从业居民是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其个体发展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议题。文章从人本位出发,分析了乡村旅游地返乡从业者“人的再生产”概念。首先,研究探索了“人的再生产”维度,包括人地关系再嵌入、文化价值观再生产... 返乡从业居民是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其个体发展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议题。文章从人本位出发,分析了乡村旅游地返乡从业者“人的再生产”概念。首先,研究探索了“人的再生产”维度,包括人地关系再嵌入、文化价值观再生产、人际关系再生产、劳动形式再生产和自我再实现。第二,研究建构了“人的再生产”模型,其中,人地关系和劳动形式再生产构成“人的再生产”物质与时空基础,文化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再生产构成文化与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返乡者实现了阶段性主-客身份转换和自我存在方式重构。第三,研究分析了乡村旅游地返乡从业者“人的再生产”阶段历程及策略,准备阶段,策略包含心态建设、人际筹备、职业搜寻与确认;初返阶段,策略包含逃避、对抗、纠偏;适应阶段,策略包含记忆回归、情感联结、社会合作;稳定到发展阶段,策略包含资源复盘、发展对比、未来规划。研究可为乡村旅游地的返乡政策制定和治理提供理论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返乡居民 返乡从业 人的再生产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修订IPA分析法的乡村旅游地居民土地利用绩效满意度研究
19
作者 刘昕 高云红 +1 位作者 罗文斌 鲁玉莲 《农业展望》 2024年第12期24-32,共9页
乡村旅游地居民作为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其对土地利用的满意度关乎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协调。本研究从土地利用绩效视角出发,以长沙市光明村和关山村为案例地,结合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从结构、程度、效益三方面构建了... 乡村旅游地居民作为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其对土地利用的满意度关乎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协调。本研究从土地利用绩效视角出发,以长沙市光明村和关山村为案例地,结合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从结构、程度、效益三方面构建了旅游地居民土地利用绩效的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以旅游地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多阶段抽样的策略,获取302份有效问卷,运用修正IPA分析法以满意度和引申重要性对旅游地居民土地利用绩效满意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地居民土地利用满意度评价和重要性感知之间存在差异,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土地的旅游产值满意度最高,农业产值满意度最低;对土地利用率的重要性感知最高,旅游产值重要性感知最低;修正IPA分析可得,旅游地居民对闲置土地结构、旅游用地占比、耕地利用结构和就业人数4项因子的重视度较高,但满意度低,亟须重点改进。最后,根据案例地满意度评价结果,从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强化土地管理和用地补偿,深挖乡村土地农业文化价值、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和人地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提高乡村旅游地居民土地利用满意度、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居民 土地利用 满意度 修正IPA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文旅时代乡村旅游地劳动力返乡:新特点、新角色、新挑战
20
作者 张圆刚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15,共2页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浪潮中,数字文旅已成为乡村旅游地发展的新动能。数字化发展推动乡村文旅生产突破传统生产力的边界,不仅代表了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更象征着劳动方式的革新。这一质的飞跃,正在引领乡村旅游地经济和社会结构进入一个...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浪潮中,数字文旅已成为乡村旅游地发展的新动能。数字化发展推动乡村文旅生产突破传统生产力的边界,不仅代表了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更象征着劳动方式的革新。这一质的飞跃,正在引领乡村旅游地经济和社会结构进入一个以知识、技术和创新为主导的新时代。作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场域,乡村旅游地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迎来诸多新情境。其中,因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而引发的劳动力返乡成为一个日益凸显的新现象。城市劳动力返乡至乡村旅游地,不仅是经济层面的个体选择,更是社会文化现象的体现,已成为社会转型的一个缩影。从“走出去”到“回家来”,乡村劳动力返乡不仅是对城市化压力的一种回应,同时也是乡村价值重估和生活方式选择变化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乡村旅游产业 乡村劳动力 价值重估 个体选择 新动能 返乡 经济层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