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出游模式的旅游交通碳排放核算与低碳优化研究--以厦门市为例
1
作者 卢璐 曾坚 于天虎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160,共9页
旅游交通碳排放量核算与低碳优化研究对低碳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出游模式策划明确旅游交通碳排放核算与低碳优化的原理,阐明出游距离和交通设施类型对旅游交通碳排放的影响过程,进而构建研究框架并以厦门市为例进行实证。结... 旅游交通碳排放量核算与低碳优化研究对低碳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出游模式策划明确旅游交通碳排放核算与低碳优化的原理,阐明出游距离和交通设施类型对旅游交通碳排放的影响过程,进而构建研究框架并以厦门市为例进行实证。结果表明:出游模式能充分反映旅游交通碳排放的形成过程和原理,为旅游交通碳排放核算和低碳优化提供较可靠的核算方法;厦门市游客出游需求与目的地吸引力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错位,游客对交通设施的选择受出游目的地、出游距离、气候条件多种因素影响;在厦门市旅游交通碳排放总量中,以景点为目的地的出租车出游碳排放量占比最大;旅游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与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密切相关,服务设施优化定点具有明显的碳减排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交通碳排放 出游模式 减排 旅游服务设施 厦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省份旅游交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厉建梅 李曼 +1 位作者 元敏丽 李觅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5-152,173,共9页
旅游交通是旅游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研究旅游交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1年各省份的面板数据,以大运河文化带沿线8个省份为研究单元,采用“自下而上”法测算各省份旅游交通碳排放... 旅游交通是旅游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研究旅游交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1年各省份的面板数据,以大运河文化带沿线8个省份为研究单元,采用“自下而上”法测算各省份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并在分析旅游交通碳排放时空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借助地理探测器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从时间上看,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省份旅游交通碳排放整体上呈现波动递增态势,但于2020年出现断崖式下跌。(2)从空间上看,旅游交通碳排放呈现“京豫苏三足鼎立”的分布格局,北京、河南和江苏基本处于高碳排放区或较高碳排放区,而其他省域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相对较低。(3)经济发展水平、游客规模、服务业发展水平及能源效率对旅游交通碳排放时空分异的影响作用较强,文化要素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弱,但呈现加强态势。由此,为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省份降低旅游交通碳排放以及实现文化、生态和旅游的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文化带 旅游交通碳排放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交通碳排放的空间结构与情景分析 被引量:41
3
作者 肖潇 张捷 +2 位作者 卢俊宇 钟士恩 尹立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7540-7548,共9页
旅游业作为全球第一大产业,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碳排放的相关研究近年来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关注。选择了九寨沟风景区、西安碑林博物馆、南京珍珠泉风景区3个旅游交通模式差异明显的案例地为例,根据实地问卷调查数据估算了... 旅游业作为全球第一大产业,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碳排放的相关研究近年来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关注。选择了九寨沟风景区、西安碑林博物馆、南京珍珠泉风景区3个旅游交通模式差异明显的案例地为例,根据实地问卷调查数据估算了九寨沟风景区、西安碑林博物馆、珍珠泉旅游风景区2010年的旅游交通碳排放总量分别为654.18,108.44和15.92 Gg。通过比较九寨沟、西安碑林和珍珠泉的碳排放累积曲线,得出不同旅游平均距离的景区的碳排放结构均衡度有所不同,旅游平均距离偏低景区的碳排放结构最不均衡。同时,旅游景区的交通碳排放在距离上具有分段性,不同旅游平均距离的景区交通碳排放的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通过4种不同的交通情景分析发现,旅游平均距离高和距离中等的景区对飞机的碳减排敏感度较高,旅游平均距离偏低的景区自驾车的碳减排效果最为明显。研究结果为旅游管理部门根据碳排放结构有针对性的制定差异化的旅游交通碳减排政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交通碳排放 排放累积曲线 空间结构 情景分析 减排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旅游交通碳排放格局及影响因素解析 被引量:26
4
作者 郭向阳 穆学青 +1 位作者 明庆忠 丁正山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9-136,共8页
旅游交通碳排放是引致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其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30个省域为研究单元,在构建旅游交通碳排放模型基础上,采用空间变差函数、趋势面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等定量方法探讨旅游交通碳排放的时... 旅游交通碳排放是引致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其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30个省域为研究单元,在构建旅游交通碳排放模型基础上,采用空间变差函数、趋势面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等定量方法探讨旅游交通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8年中国旅游交通碳排放呈递增态势,绝对差异逐渐增大,相对差异呈现阶段性波动变化特征;2)旅游交通碳排放总体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呈现由东至西递减态势,这与中国“东强西弱”的旅游交通网络格局及“沿主要交通干线及航空枢纽”布局的旅游客流量、流向空间特征一致;3)省域旅游交通碳排放存在空间相互作用及联动效应,总体上东—西方向空间差异趋向最大,其他方向空间分异程度较小;4)经济发展水平、对外旅游开放度和游客接待规模是引致旅游交通碳排放的主因,较大程度塑造了中国旅游交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格局,而服务业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对旅游交通碳排放具有不同程度的引致或抑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交通碳排放 格局演变 影响因素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赋能中国旅游交通碳减排:基于系统动力学多情景仿真
5
作者 童昀 李浩 庞丽 《旅游科学》 2025年第6期20-45,共26页
作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双碳”目标赋予中国旅游交通全新的发展情景,并使之处于低碳转型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通过构建中国旅游交通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双碳”目标所引致的外部性变化对旅游交通碳排放规模和... 作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双碳”目标赋予中国旅游交通全新的发展情景,并使之处于低碳转型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通过构建中国旅游交通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双碳”目标所引致的外部性变化对旅游交通碳排放规模和结构的远期影响。结果表明:(1)基准情景下,旅游交通碳排放量至2035年将达42405.8万吨,飞机和自驾车为最主要碳源。(2)“双碳”目标对旅游交通碳减排具有赋能效应,在“双碳”目标低速、中速、高速推进情景下,自驾车、火车碳排放系数将持续显著降低,使2035年旅游交通碳排放较基准情景分别减少5.93%、11.72%、17.32%,但均不能使旅游交通碳排放如期达峰。(3)所有情景下自驾车碳排放量均实现达峰,飞机和客车碳排放量均持续增长,火车碳排放量在中速、高速推进情景下可于2034年和2031年达峰。(4)政策上旅游业应从理念和措施两个层面,积极对接“双碳”目标的外部性变革机遇,放大“双碳”目标对旅游交通碳减排赋能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交通碳排放 “双”目标 系统动力学 仿真模拟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