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运输通道内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研究综述
1
作者 田志强 靳欣妮 +2 位作者 王付霞 连惠 吴文娟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29,共13页
为了深入理解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研究脉络,首先分析了支撑该研究领域的效用最大化理论、前景理论及广义费用理论,并深入探讨了个人属性和出行方式特征如何影响旅客的出行决策过程。同时,研究了旅客对综合运输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的选择偏... 为了深入理解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研究脉络,首先分析了支撑该研究领域的效用最大化理论、前景理论及广义费用理论,并深入探讨了个人属性和出行方式特征如何影响旅客的出行决策过程。同时,研究了旅客对综合运输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的选择偏好,阐释了在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方法和分析工具,最后指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旅客的出行选择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经济状况、时间偏好、出行目的以及交通方式的特征,如便捷性和舒适度等。特别是在出行需求多样化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旅客的决策行为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模式。未来,旅客出行选择行为与其他优化目标的深度融合以及构建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预测行为将会成为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客运输组织 旅客出行选择行为 行为调查 意向调查 LOGIT模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双层规划模型和算法 被引量:74
2
作者 史峰 邓连波 霍亮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0-116,共7页
在既有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建设路网发展规划,分析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相关费用和优化目标,均衡考虑企业利益和旅客需求,将列车开行方案与旅客换乘方案结合起来,以客流在铁路换乘网络上的分配作为下层规... 在既有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建设路网发展规划,分析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相关费用和优化目标,均衡考虑企业利益和旅客需求,将列车开行方案与旅客换乘方案结合起来,以客流在铁路换乘网络上的分配作为下层规划,建立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的双层规划模型。通过抽象归纳制定开行方案的经验,将开行方案优化与客运径路确定、旅客列车换乘网络设计、旅客换乘的客流分配、旅客列车停站优化、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评价指标分析等相关子问题结合起来,设计基于模拟退火算法求解的优化算法。根据优化模型和求解算法,开发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系统,对某客运专线的开行方案实例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优化质量和运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客运输组织 列车开行方案 旅客换乘方案 多类用户平衡 双层规划 模拟退火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经济效益的高速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冯鑫 罗金宝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9-143,共5页
从铁路企业和旅客双方的经济效益出发,基于旅客出行需求、旅客舒适度和列车虚糜,建立了高速铁路列车发车方案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首先,列举出所有可能的开行方案,接着利用智能算法去除那些可以不开行的方案,最后剩下的方案就... 从铁路企业和旅客双方的经济效益出发,基于旅客出行需求、旅客舒适度和列车虚糜,建立了高速铁路列车发车方案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首先,列举出所有可能的开行方案,接着利用智能算法去除那些可以不开行的方案,最后剩下的方案就是可以满足旅客出行需求的最优方案。利用遗传算法对问题进行了求解,可以快速求出高速铁路旅客列车发车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客运输组织 高速铁路行车组织 旅客OD平衡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旅客列车运行图编制要点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刚 史峰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7-38,共2页
旅客列车运行图是铁路旅客运输组织的综合性计划和行车组织基础。结合铁路实施提速战略的实际,从基础理论出发,分析了旅客列车运行图编制的原则和要素,客流基础和设备能力的保证,提出了当前铁路旅客列车运行图的一些新特点。
关键词 旅客列车运行图 铁路旅客运输组织 编制原则 行车组织 客流 设备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快慢车混合运行时线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被引量:12
5
作者 高国飞 张星臣 +1 位作者 罗强 沈景炎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6-165,共10页
为顺应当前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快慢车混合运行的运输组织发展趋势,提出1种可适应不同列车开行方案与开行比例的线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考虑列车最小追踪间隔时间、快慢车开行比例、区间快车越行节约时间、列车在各站的停站时间等重要因素... 为顺应当前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快慢车混合运行的运输组织发展趋势,提出1种可适应不同列车开行方案与开行比例的线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考虑列车最小追踪间隔时间、快慢车开行比例、区间快车越行节约时间、列车在各站的停站时间等重要因素,分越行(设越行站)、追踪(不设越行站)2种运输组织模式,推导所有可能情况下的线路通过能力计算式,构建通用的快慢车混合运行时线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依托广州地铁14号线实际运营数据,计算特定条件下的线路通过能力。结果表明:快慢车开行数量相等时的线路通过能力最小,此时越行模式和追踪模式下的线路通过能力分别为20和13列·h-1;越行模式下,线路最大通过能力为28列·h-1,且随着快车开行数量的增加,通过能力逐渐降低;追踪模式下,以慢车为主和以快车为主的2种开行方案的线路最大通过能力分别为26和30列·h-1,且以快车为主的开行方案的线路通过能力大于以慢车为主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 快慢车混合运行 线路通过能力 列车开行方案 旅客运输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