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施磷方式对干播湿出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张妍婷 张永强 +5 位作者 雷钧杰 陈慧 陈传信 徐其江 聂石辉 徐文修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6,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磷肥施用方式对干播湿出小麦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干播湿出模式下滴灌小麦磷肥施用方式。【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新冬22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造墒播种(F)和干播湿出(D)2种... 【目的】研究不同磷肥施用方式对干播湿出小麦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干播湿出模式下滴灌小麦磷肥施用方式。【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新冬22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造墒播种(F)和干播湿出(D)2种出苗水方式;副区在总施磷量一致条件下设置3种磷肥施用方式,100%基施(P_(1))、70%基施+30%滴施(P_(2))、50%基施+50%滴施(P_(3)),分析不同施磷方式对干播湿出小麦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磷肥后移显著增加了小麦的叶片SPAD值和LAI,分别提高0.88%~7.63%和7.25%~49.38%。在小麦光合特性中,各指标均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呈下降趋势,其中DP_(3)处理表现最佳,P_(n)、T_(r)和G_(s)在开花期分别为25.59μmol/(m^(2)·s)、18.21mmol/(m^(2)·s)和0.73mmol/(m^(2)·s),C_(i)最低为324.88μmol/mol,且处理间差异显著。磷肥后移有效提高了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较FP_(1)处理提高了1.36%~18.43%、0.59%~4.06%和0.77%~7.21%。籽粒产量表现为DP_(3)>DP_(2)>FP_(3)>FP_(2)>DP_(1)>FP_(1),与FP_(1)相比,各处理增产幅度均在4.5%以上。【结论】DP_(3)处理(50%基施+50%追施)冬小麦光合有促进作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表现最佳,有利于磷肥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播湿出 滴灌小麦 施磷方式 光合生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磷方式对高产春玉米磷素吸收与磷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6
2
作者 范秀艳 杨恒山 +3 位作者 高聚林 张瑞富 王志刚 张玉芹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2-320,共9页
以高产春玉米"金山27"为供试品种,研究了在3个施磷水平(P2O5100、150和200 kg/hm2)下,不同施磷方式(分层施磷和传统施磷)对其磷素吸收、转运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磷水平下,分层施磷较传统施磷方式玉米植株磷含量和... 以高产春玉米"金山27"为供试品种,研究了在3个施磷水平(P2O5100、150和200 kg/hm2)下,不同施磷方式(分层施磷和传统施磷)对其磷素吸收、转运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磷水平下,分层施磷较传统施磷方式玉米植株磷含量和磷积累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完熟期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施磷方式间,茎鞘、叶片、穗部营养体各生育时期磷含量和磷积累量差异多数不显著,但完熟期子粒磷含量和磷积累量分层施磷均显著高于传统施磷方式。同一施磷水平下,叶片、茎鞘和穗部营养体中磷素的转运量均表现为分层施磷高于传统施磷,但差异多数未达到显著水平。转运率及对子粒贡献率的差异规律性不明显。磷肥吸收效率、利用效率、偏生产力和利用率均以分层施磷高于传统施磷方式,且差异多数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分层施磷方式能促进春玉米对磷素的吸收,可提高磷肥的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施磷方式 磷素积累与转运 磷肥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季施磷结合秸秆还田提高油菜–水稻轮作体系的产量和磷肥利用率 被引量:4
3
作者 黄正 张琪 +5 位作者 周宁宁 阿什日轨 冯婷煜 马鹏 周林 张荣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09-1420,共12页
【目的】探究秸秆还田和减磷处理对油–稻轮作周年物质生产和磷素利用的影响。【方法】田间试验在四川绵阳进行,种植制度为油菜–水稻复种。设置秸秆不还田(T1)和秸秆还田(T2)两种模式,4个施磷模式:油–稻两季均不施磷(P1)、油菜施P_(2)... 【目的】探究秸秆还田和减磷处理对油–稻轮作周年物质生产和磷素利用的影响。【方法】田间试验在四川绵阳进行,种植制度为油菜–水稻复种。设置秸秆不还田(T1)和秸秆还田(T2)两种模式,4个施磷模式:油–稻两季均不施磷(P1)、油菜施P_(2)O_(5)120 kg/hm^(2)–水稻季施P_(2)O_(5)90 kg/hm^(2)(P2)、油菜季施P_(2)O_(5)120 kg/hm^(2)–水稻季不施磷(P3)、油菜季不施磷–水稻季施P_(2)O_(5)90 kg/hm^(2)(P4)。分析了油菜、水稻及周年干物质积累、产量以及磷素利用。【结果】施磷显著提高了油–稻轮作周年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吸磷量。与P2相比,P3提高了油–稻两季干物质积累量、花后茎叶干物质转出量和吸磷量,其油–稻周年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吸磷量分别提高10.14%~27.65%、8.39%~9.71%、1.86%~5.65%;而P4处理较P2处理提高水稻季干物质积累量、花后茎叶干物质转运量和水稻产量,但降低了油菜季干物质积累量和油–稻两季的吸磷量,其周年产量增加4.47%~14.88%,但周年干物质量和吸磷量分别降低3.03%~10.07%、14.27%~22.76%。在磷肥利用方面,P3、P4较P2周年磷肥吸收利用率分别增加92.70%、51.72%。秸秆还田提高油菜–水稻周年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吸磷量。【结论】油菜–水稻轮作体系下,将全年磷肥用量降低至P_(5)O_(2)120 kg/hm^(2)且全部施在油菜上,不仅满足油菜对磷肥的需求,而且水稻对油菜秸秆还田带来的磷素营养的吸收利用显著高于磷肥,进而显著促进了油菜–水稻体系的周年磷素吸收和利用,提高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实现轮作体系的高产高效。相反,仅在水稻季施磷肥,无论是否水稻秸秆还田,都难以满足油菜的磷素营养,降低轮作体系的周年产量和磷肥效率。因此,在油–稻轮作体系,采用油菜季施磷120 kg/hm^(2),配合秸秆还田是实现减磷并稳产高效的组合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水稻轮作 秸秆还田 施磷方式 干物质积累 磷素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肥施用方式对滴灌小麦生长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陈传信 张永强 +4 位作者 聂石辉 赛力汗·赛 徐其江 张宏芝 雷钧杰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712-2718,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磷方式对滴灌小麦生长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滴灌小麦磷肥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在大田滴灌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新冬41号为材料,在等量养分条件下,设置6个磷肥施用方式,F_(0):不施磷、F_(1):100%基施、F_(2):... 【目的】研究不同施磷方式对滴灌小麦生长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滴灌小麦磷肥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在大田滴灌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新冬41号为材料,在等量养分条件下,设置6个磷肥施用方式,F_(0):不施磷、F_(1):100%基施、F_(2):75%基施+25%追施、F_(3):50%基施+50%追施、F_(4):25%基施+75%追施、F_(5):100%追施,分析不同施磷方式对滴灌小麦干物质及养分积累量、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施磷显著增加了小麦的干物质、养分积累量,施磷处理提高了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施磷处理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比F_(0)处理增加5.93%~23.99%、0.32%~8.76%、1.78%~6.45%,施磷显著提高了产量。不同施磷方式下小麦产量和构成因素存在差异。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以F_(3)处理表现最好,F_(3)处理产量比F_(5)处理增加10.21%,且差异显著。F_(3)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和养分积累量表现最好。F_(3)处理的磷肥利用率、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效率比F_(1)处理分别增加11.00%、4.81 kg/kg、4.80 kg/kg。【结论】F_(3)处理(50%基施+50%追施)群体产量构成因素表现最好,具有较高的养分积累量和肥料利用率,利于磷肥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施磷方式 生长 磷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产栽培下磷肥运筹对春玉米根系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1
5
作者 范秀艳 杨恒山 +3 位作者 高聚林 张瑞富 王志刚 张玉芹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62-570,共9页
以金山27为供试品种,研究了超高产栽培下不同施磷量(P2O50、100、150和200 kg/hm2)和施用方式(传统施磷和分层施磷)对春玉米根系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重、40—60 cm土层根幅及根系活力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根系SOD和POD活... 以金山27为供试品种,研究了超高产栽培下不同施磷量(P2O50、100、150和200 kg/hm2)和施用方式(传统施磷和分层施磷)对春玉米根系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重、40—60 cm土层根幅及根系活力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根系SOD和POD活性随施磷量的增加而提高,MDA含量则随施磷量的提高而降低。同一施磷水平下,分层施磷不仅能促进春玉米根重的增加和下层土壤中根条数的增多;同时能延缓生育后期不同土层中根系活力下降,提高根系SOD和POD活性,降低MDA含量。在100 kg/hm2施磷量下,分层施磷较传统施磷增产7.1%,产量差异达到5%显著水平;在150 kg/hm2和200 kg/hm2施磷量条件下,分层施磷与传统施磷的产量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超高产 施磷 施磷方式 根系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