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原位方解石U-Pb定年与包裹体分析技术恢复储集层成岩-成藏过程——以准噶尔盆地南缘高泉地区白垩系清水河组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桂丽黎 卓勤功 +7 位作者 鲁雪松 杨文霞 陈玮岩 吴海 范俊佳 贺银军 曹日洲 余小庆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09-1220,共12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成岩-成藏复杂性制约了其下组合油气勘探的进程。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四棵树凹陷高泉构造油气藏为例,在白垩系清水河组储集层岩相及成岩作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原位方解石U-Pb定年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标定盆地热演化史... 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成岩-成藏复杂性制约了其下组合油气勘探的进程。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四棵树凹陷高泉构造油气藏为例,在白垩系清水河组储集层岩相及成岩作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原位方解石U-Pb定年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标定盆地热演化史,刻画高泉构造下组合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表明,储集层中发育两期方解石胶结和3期油气充注,方解石形成年龄分别为(122.1±6.4),(14.2±0.3)~(14.4±1.0)Ma,油气充注事件为距今14.2~30.0 Ma低熟油充注,距今14.2 Ma以来成熟原油充注和距今2 Ma以来高熟天然气充注,油气藏以成熟油和高熟天然气充注贡献为主。距今2 Ma以来受喜马拉雅晚期南北向挤压冲断构造活动的影响,高泉构造圈闭发生了调整,主要成藏期有效圈闭规模明显减小,导致构造中低部位油气显示相对较弱,说明关键成藏期的圈闭有效性控制该区下组合的油气富集与分布。储集层方解石U-Pb定年技术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耦合,为精细刻画中国中西部复杂构造带的复杂成岩-成藏过程提供了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原位方解石U-Pb 成岩序列 成藏时间 四棵树凹陷 准噶尔盆地南缘 白垩系 清水河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风化壳储层内多期次方解石的成因及其地质启示
2
作者 任静 苏中堂 +4 位作者 黄浩 高星 吴浩文 魏柳斌 裴文超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5-360,共16页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风化壳储层受不同期次方解石影响,厘清方解石成因及其影响有助于明确储层形成机理。对盆地富县地区奥陶系风化壳膏模孔与溶缝内充填的方解石进行了矿物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方解石可分为白色原...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风化壳储层受不同期次方解石影响,厘清方解石成因及其影响有助于明确储层形成机理。对盆地富县地区奥陶系风化壳膏模孔与溶缝内充填的方解石进行了矿物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方解石可分为白色原生方解石、红色次生方解石、白色次生方解石三类。其中,充填于膏模孔与溶缝内的白色原生方解石,溶孔方解石解理发育,溶缝方解石解理不发育,地球化学显示具有明显的Ce负异常,少数溶孔充填方解石具Eu正异常,阴极发光呈红色、橙红色,U-Pb年龄分别为333.3±3.3 Ma和332.8±3.5 Ma,表明该类方解石形成于早石炭世地表-近地表环境,石膏被大气淡水溶蚀形成Ca^(2+),在膏模孔及溶缝处与富含CO_(3)^(2-)的大气淡水反应而成。红色方解石为交代去白云石化次生方解石,多保留白云石晶型,地球化学显示高Mn、低Sr、高Sr同位素以及C、O同位素负偏的特征,阴极发光呈橘红色,未能获得定年数据,系地表-近地表环境中大气淡水等摩尔交代白云石晶体而成。白色次生方解石呈嵌晶状,中粒结构,解理发育,阴极发光呈橘红色,具有高Sr、高Sr同位素、Ce负异常、O同位素相对稳定、C同位素发生负偏的特征,U-Pb年龄为212.0±19.0 Ma,表明该类方解石在晚三叠世排烃期由酸性流体与Ca^(2+)反应而成。各类方解石是不同成岩阶段不同成岩流体的产物,易形成于相对低洼的滞水地带,导致岩石孔隙度降低,因此寻找有效储层应关注古岩溶地貌高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方解石 去白云石化作用 岩溶作用 风化壳储层 方解石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MC-ICP-MS方解石U-Pb定年技术 被引量:6
3
作者 谢博航 吴石头 +4 位作者 杨岳衡 王浩 赵子福 黄超 谢烈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6-248,共13页
方解石在成岩过程、生物作用、热液过程等多种地质环境中广泛形成,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方解石U-Pb定年技术在解决关键地质问题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方解石中U含量相对低(<5.0×10^(-6)),普通Pb占比高(238 ... 方解石在成岩过程、生物作用、热液过程等多种地质环境中广泛形成,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方解石U-Pb定年技术在解决关键地质问题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方解石中U含量相对低(<5.0×10^(-6)),普通Pb占比高(238 U/206 Pb<1),这对仪器灵敏度提出了高要求。相比于Q-ICP-MS和SF-ICP-MS,MC-ICP-MS具有同位素同时测定优势,分析精度更高。前人优化了仪器参数,对提高灵敏度进行了一些尝试,为了最大化的提高灵敏度,本研究基于Neptune Plus型号MC-ICP-MS,系统优化锥组合和辅助氮气,使得U和Pb元素灵敏度最优。研究表明采用Jet+X锥结合氮气增敏(N 2=4.0mL·min^(-1))条件下仪器灵敏度最高,相比于常规条件(S+H锥未结合氮气增敏),U和Pb的信号强度分别提高4倍和3倍。同时我们发现氮气增敏情况与锥组合有很大的关系,当采用X型号截取锥时,氮气的引入可以使得U的信号强度提高,而采用H型号截取锥时,氮气的引入并没有改变信号强度。基于优化后的仪器参数,本文建立了高空间分辨率(~85μm)LA-MC-ICP-MS方解石U-Pb定年方法。采用三个方解石U-Pb定年标准物质对方法进行了验证,所得结果与ID-TIMS定值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证明我们的方法对低U(~0.03×10^(-6))样品的分析是有效的。初步测定了两个实验室内部标准物质:TLM和LSJ07。一次测量TLM的结果为219.8±2.3Ma(2s,n=30),两次测量LSJ07的结果为26.4±0.2Ma(2s,n=30)和26.7±0.2Ma(2s,n=30)。这两个标准物质的普通铅占比相对较低,是潜在的方解石U-Pb定年标准物质。我们发现激光束斑大小的改变明显影响到结果的准确度,这可能与不同束斑下的分馏效应差异性有关,特别是当束斑小于60μm时。因此我们建议在进行方解石U-Pb定年时,标样和未知样品要严格匹配激光参数,最后初步讨论了方解石U-Pb体系的封闭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解石U-Pb LA-MC-ICP-MS 低U副矿物 高灵敏度 Jet采样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九龙方解石矿床成因——来自方解石矿物化学、流体包裹体、C-O同位素组成和U-Pb年代学的证据
4
作者 周红琳 魏爱英 +2 位作者 王维 张佳慧 薛传东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31-1447,共17页
九龙方解石矿床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滇中古生代盆地北西部,是滇中地区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个大型巨晶方解石矿床,其成因目前尚不明确。本文选取由矿体内至围岩依次出现的巨晶方解石矿石、白云石化带以及近矿灰岩中的团块状方解石为对象,在... 九龙方解石矿床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滇中古生代盆地北西部,是滇中地区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个大型巨晶方解石矿床,其成因目前尚不明确。本文选取由矿体内至围岩依次出现的巨晶方解石矿石、白云石化带以及近矿灰岩中的团块状方解石为对象,在地质调查、岩相学观测的基础上,分别对不同分带的方解石及围岩进行了矿物化学、C-O同位素组成及流体包裹体分析,并开展了矿石方解石U-Pb定年。结果显示,九龙方解石矿床主要矿体顺层产出,部分以大脉状赋存于顺层及高角度切层的断裂带中,下二叠统茅口组(P_(1)m)中上部层位灰岩是主要赋矿围岩,NE-SW向文林复向斜两翼及次级的"穹-盆"构造过渡部位是有利的赋矿部位,热液交代充填成矿、构造控矿特点突出,属后生低温热液型矿床;成矿流体为Cl-Na·Ca型盆地卤水,成矿物质主要源自赋矿围岩和下伏地层的循环作用,并存在深部岩浆热液的贡献;温度变化小、成核速率缓慢、结晶时间长是巨晶方解石大规模成矿的主要机制;其成矿时代为36.0±4.0 Ma(始-渐新世)。因而,九龙方解石矿床的成矿是喜马拉雅期区域性盆地流体活动的产物,代表了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作用在滇中古生代盆地的远程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化学 C-O同位素组成 方解石U-Pb 后生热液成因 九龙方解石矿床 滇中古生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解石原位U-Pb测年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约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构造演化 被引量:11
5
作者 杨鹏 任战利 +4 位作者 Jianxin Zhao Ai Duc Nguyen Yuexing Feng 祁凯 王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89-1201,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油气资源丰富,盆地西南部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沉积厚度大、有机质丰度较高,烃源岩热演化达到过成熟生干气阶段,但是构造演化缺乏深入研究,早期构造事件具体时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在详细的野外调...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油气资源丰富,盆地西南部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沉积厚度大、有机质丰度较高,烃源岩热演化达到过成熟生干气阶段,但是构造演化缺乏深入研究,早期构造事件具体时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在详细的野外调查、显微结构特征、原位微量元素分析和区域沉积-埋藏演化历史的约束下,结合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及其断裂破碎带内次生方解石原位U-Pb测年与磷灰石裂变径迹时间-温度曲线模拟结果,揭示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晚奥陶世、晚三叠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末期—新生代以来的4期构造事件。结果表明研究区晚奥陶世(452±13)Ma存在一期热液改造事件,可能与加里东期原特提斯洋俯冲闭合密切相关;印支期(214±22)Ma的断裂活动是引起区域构造-热事件的重要原因,印支期构造事件规模有限;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强烈,造成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大幅度隆升和强烈剥蚀。盆地西南部多阶段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导致油气保存条件破坏严重,对寻找古生界天然气藏不利,应重视盆地天然气保存条件的研究。研究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油气勘探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将低温热年代学与断裂带方解石原位U-Pb定年相结合分析构造演化的新思路,为解析复杂叠合盆地盆缘带构造演化及其后期改造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解石U-Pb 裂变径迹 构造演化 下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地块雪峰陆内无序冲断构造与陆相湖盆演化
6
作者 邓宾 徐宏远 +7 位作者 李英强 涂国煜 姜磊 李智 刘重江 何泽亮 雍自权 刘树根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65-2580,共16页
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普遍受控于浅表构造剥蚀-沉积作用过程及其相关耦合机制,从而具有复杂的三维空间构造变形特征与演化过程。上扬子地块雪峰陆内褶皱冲断带,受板块碰撞的远源效应影响下,形成了无序的冲断构造。本文基于研究区内... 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普遍受控于浅表构造剥蚀-沉积作用过程及其相关耦合机制,从而具有复杂的三维空间构造变形特征与演化过程。上扬子地块雪峰陆内褶皱冲断带,受板块碰撞的远源效应影响下,形成了无序的冲断构造。本文基于研究区内边界主断裂带构造解析、断层方解石U-Pb年代学以及对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对雪峰陆内褶皱冲断带的变形过程进行了梳理:(1)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00 Ma),初步发生陆内褶皱冲断变形,慈利-保靖断裂开始活动;(2)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60~120 Ma),多层系滑脱致使冲断变形扩展至鄂渝湘黔地区,此时建始-彭水断裂开始活动;(3)晚白垩世—早古近纪(71~52 Ma),恩施-酉阳、鹤峰-来凤断裂开始活动,进一步发生挤压褶皱冲断变形作用。断层年代学与研究区内变形应力场特征共同揭示雪峰陆内冲断系统印支期前展式冲断扩展变形过程、燕山期背驼式构造变形过程,共同形成了扬子陆块内部低楔顶角角度、宽变形域前陆冲断带结构特征,控制着上扬子地块古扬子陆相湖盆形成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解石U-Pb 背驼式冲断 褶皱冲断带 古扬子湖盆 上扬子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山地区超浅层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7
作者 王千军 周健 +8 位作者 张发强 于洪洲 吴倩倩 鲁红利 刘庆新 周瑜 程明 闫建钊 吕延防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1-505,共15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山山前超剥带油气资源丰富,具有多层系含油、源-藏关系复杂的特点。超浅层是目前哈山地区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明确其油气藏充注时期和调整过程等成藏机理问题,对于研究哈山油藏富集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通...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山山前超剥带油气资源丰富,具有多层系含油、源-藏关系复杂的特点。超浅层是目前哈山地区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明确其油气藏充注时期和调整过程等成藏机理问题,对于研究哈山油藏富集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通过对哈山山前地区油气藏样品进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水包裹体盐度特征以及定量颗粒荧光、方解石U-Pb定年等分析,开展油气包裹体特征、地层古温度和古油藏流体界面的研究,标定热事件时间,探讨该区超浅层油藏成藏机制、特征及成藏期次和聚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类型多样,其荧光颜色和强度变化表明发育多期不同成熟度的烃类流体,且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70~90℃和100~130℃区间。定量颗粒荧光技术显示,油气运移具有明显的动态过程,主要表现为从南向北的多次调整和聚集,侏罗系和白垩系分别以持续充注型和晚期充注型颗粒荧光特征为主,反映了不同地层的油气充注特征。方解石的U-Pb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分别于133 Ma和73 Ma发生过至少2次热事件。结合流体包裹体盐水均一温度测量和定量颗粒荧光分析,揭示研究区经历了2期油气充注和调整过程,油气成藏时间为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应用流体包裹体、定量颗粒荧光和方解石U-Pb定年耦合技术为复杂构造带油气成藏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手段,为厘定成藏期次提供了精确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山超剥带 流体包裹体 颗粒荧光技术 方解石U-Pb 油气运移 成藏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跃参地区YJ1X井超深层油藏演化 被引量:15
8
作者 杨鹏 刘可禹 +2 位作者 LI Zhen MCINNES Brent Ian Alexander 刘建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2-273,共12页
基于原位方解石U-Pb定年、原油与储集岩烃类地球化学特征对比以及流体包裹体分析,恢复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西南部跃参地区YJ1X井奥陶系一间房组超深层油藏的充注与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原油、游离油以及包裹体油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 基于原位方解石U-Pb定年、原油与储集岩烃类地球化学特征对比以及流体包裹体分析,恢复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西南部跃参地区YJ1X井奥陶系一间房组超深层油藏的充注与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原油、游离油以及包裹体油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其对应的烃源岩在相同的沉积环境中形成;②原油、游离油以及包裹体油具有相似的成熟度,计算得到的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值为0.80%~0.96%;③储集层中识别出两种不同类型的油包裹体组合,其中Ⅰ类代表充注过程中最初进入圈闭、气体相对饱和的原油,Ⅱ类代表油藏发生轻微轻烃泄漏后残留的欠饱和原油;④该油藏在距今约425 Ma的早泥盆世发生过1期油充注,尽管在中泥盆世发生过部分轻烃泄漏,但之后一直保存完好。该研究表明在盖层发育良好、构造相对稳定的含油气盆地超深层中存在潜在的古老油气藏,可为下步的超深层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保存 方解石U-Pb 流体包裹体 奥陶系 超深层 碳酸盐岩油藏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