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生成式人工智能将通向隐秘的社会?——一个叠合黑箱的逻辑与实践
被引量:
5
1
作者
郭全中
李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1-96,共16页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化,其技术体系正深刻塑造着社会运行方式。从语言到思维的模仿目标,不仅推动了人工智能的拟人化,也奠定了其“黑箱化”的宿命。从技术模型到数据训练,再到生成结果,每一环节的复杂性和隐蔽性都强化了人类...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化,其技术体系正深刻塑造着社会运行方式。从语言到思维的模仿目标,不仅推动了人工智能的拟人化,也奠定了其“黑箱化”的宿命。从技术模型到数据训练,再到生成结果,每一环节的复杂性和隐蔽性都强化了人类难以洞察的技术壁垒。这种“黑箱”性质不仅引发了技术风险的担忧,也重塑了社会对技术透明性的期待。尽管可解释人工智能的研发正试图缓解这一挑战,但距离真正的可解释似乎仍旧非常遥远,“可解释—类人”的逻辑悖论进一步放大了技术与伦理的张力。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嵌入社会的过程中,“新黑箱社会”逐渐成形,既带来技术赋能的可能,也引发对社会治理和人类思维能力的深刻挑战。这一进程正在重构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迫使人们重新审视技术透明性与社会信任的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智能
黑
箱
可解释人工智能
新黑箱社会
思考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生成式人工智能将通向隐秘的社会?——一个叠合黑箱的逻辑与实践
被引量:
5
1
作者
郭全中
李黎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出处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1-96,共16页
基金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重点项目“首都互联网平台企业社会责任与协同治理体系研究”(22XCA002)。
文摘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化,其技术体系正深刻塑造着社会运行方式。从语言到思维的模仿目标,不仅推动了人工智能的拟人化,也奠定了其“黑箱化”的宿命。从技术模型到数据训练,再到生成结果,每一环节的复杂性和隐蔽性都强化了人类难以洞察的技术壁垒。这种“黑箱”性质不仅引发了技术风险的担忧,也重塑了社会对技术透明性的期待。尽管可解释人工智能的研发正试图缓解这一挑战,但距离真正的可解释似乎仍旧非常遥远,“可解释—类人”的逻辑悖论进一步放大了技术与伦理的张力。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嵌入社会的过程中,“新黑箱社会”逐渐成形,既带来技术赋能的可能,也引发对社会治理和人类思维能力的深刻挑战。这一进程正在重构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迫使人们重新审视技术透明性与社会信任的边界。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智能
黑
箱
可解释人工智能
新黑箱社会
思考比率
Keywords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telligent black-box
explain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eoblack-box society
thinking ratio
分类号
TP18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生成式人工智能将通向隐秘的社会?——一个叠合黑箱的逻辑与实践
郭全中
李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