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C法在海口江东新区新近纪-第四纪地层精细划分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钟宙灿 蔡水库 +4 位作者 刘巧霞 张前 章雪松 张匡华 王富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6期15393-15403,共11页
微动探测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已成为工程地质勘察及隐伏地质构造探测的重要手段。基于微动探测空间自相关(spatial autocorrelation,SPAC)法基本原理,选取研究区内121个微动测点及6个地质钻孔,比对单点S波速度结构与钻... 微动探测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已成为工程地质勘察及隐伏地质构造探测的重要手段。基于微动探测空间自相关(spatial autocorrelation,SPAC)法基本原理,选取研究区内121个微动测点及6个地质钻孔,比对单点S波速度结构与钻孔岩性结构,结果显示岩性界面探测精度在0.44%~5.54%,表明微动探测法划分岩性差异较大的地层界面是可靠的;结合二维视横波速度剖面识别出区内地层单元及隐伏地质构造,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为海口江东新区新近纪-第四纪地层单元划分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法 海口江东新区 新近-第 S波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口江东新区新近纪-第四纪标准地层与组合分区 被引量:12
2
作者 梁定勇 许国强 +5 位作者 肖瑶 陈晓清 李孙雄 麦发海 文健 符彩花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6期11052-11063,共12页
在新近纪-第四纪地层发育沿海地区,开展地层对比划分以及沉积特征研究,对于恢复古沉积环境、指导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地质灾害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选取海南岛北部海口江东新区内264个200 m以浅地质钻孔,以新近纪-第四系沉积... 在新近纪-第四纪地层发育沿海地区,开展地层对比划分以及沉积特征研究,对于恢复古沉积环境、指导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地质灾害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选取海南岛北部海口江东新区内264个200 m以浅地质钻孔,以新近纪-第四系沉积环境与地貌、岩石地层划分标准为指标,结合微体古生物、光释光测年等分析手段,系统分析海口江东新区新近纪-第四纪地层的分布范围、岩石组合和结构特征,建立起江东新区新近纪-第四纪标准地层。在平面上划分出滨海堆积平原Ⅰ区、三角洲平原Ⅱ区、河流阶地Ⅲ区、冲积平原Ⅳ区、火山岩台地Ⅴ区共5个一级地貌-地层区,结合纵向地层特征进一步划分了21种地层组合序列,拓展了区域第四纪地质应用研究,有利于提升海口江东新区内水工环调查精度和研究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口江东新区 新近-第沉积 标准地层 地层组合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浅层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研究大兴断裂北段新近纪—第四纪的构造特征 被引量:9
3
作者 何付兵 徐锡伟 +5 位作者 何振军 张晓亮 刘立岩 张巍 魏波 倪敬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93-908,共16页
跨大兴断裂北段的3条浅层二维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大兴断裂北段所在区的新近系—第四系结构与断裂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兴断裂北段所在区域的新近系-第四系内可识别出T01-T03、TQ和T11-T13共计7组强反射同相轴,与其下的古近系及更... 跨大兴断裂北段的3条浅层二维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大兴断裂北段所在区的新近系—第四系结构与断裂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兴断裂北段所在区域的新近系-第四系内可识别出T01-T03、TQ和T11-T13共计7组强反射同相轴,与其下的古近系及更早期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大兴断裂是一条地壳深度的断裂,其在浅部不同构造位置的产状、断距等有所差异,宏观呈现由SW向NE倾角减缓(80°~60°)、上断点埋深变深(160~600m)、新近系断距(80~0m)减小的特征。在断裂NE末端表现为与三剪运动有关的变形加宽三角带,而不是一条持续的断层。断裂的几何结构和形态揭示其于新近纪—早第四纪仍延续了古近纪的伸展正断活动,晚更新世以来无明显活动,现今沿线发育的地震可能与此构造的关系不大。大兴断裂的北段走向NNE,长约23km,与夏垫断裂呈右阶排列,形成一个长约13km的断裂重叠区。这种断裂组合在伸展构造背景下独立演化,分别控制廊固、大厂次级凹陷的发育,并最终在断裂交接重叠区形成成熟型的转换斜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断裂北段 浅层地震 新近-第 构造特征 断层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冈底斯当穹错—许如错一带新近纪—第四纪地堑的基本特征
4
作者 徐祖丰 刘细元 +1 位作者 罗小川 邹爱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22-826,共5页
新近纪以来,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期后和抬升阶段发育的新构造和“老构造”的活化,在青藏高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中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南北向展布的张性构造带和北东、北西向展布的走滑断层,尤以南北向张性构造带活动最为明显,也是... 新近纪以来,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期后和抬升阶段发育的新构造和“老构造”的活化,在青藏高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中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南北向展布的张性构造带和北东、北西向展布的走滑断层,尤以南北向张性构造带活动最为明显,也是现今仍具强烈活动特点的构造带。当穹错-许如错南北向断裂带就是其中之一,由其控制的当穹错-许如错新近纪—第四纪地堑,南北长约190km,东西宽5~25km,由当穹错、当惹雍错、许如错3个子盆地组成。盆缘断裂的形成始于新近纪,第四纪全新世仍有活动,由差异升降导致盆地沉积中心在地堑中自南往北具有由东→西→东的变化趋势,地震、地热等活动南强北弱,反映了青藏高原具整体有限隆升、局部差异升降、新构造活动南强北弱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冈底斯 地堑 活动断裂 新近-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中-新生界伸展构造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34
5
作者 赵岩 李曰俊 +5 位作者 孙龙德 郑多明 刘亚雷 王道轩 魏红兴 管文胜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557-2568,共12页
中-新生代伸展构造一直是中亚地区地质研究的薄弱环节。作为中亚地区的一个重要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塔里木盆地也不例外。精细的地震资料解释发现,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发育大量中-新生代伸展构造。这些伸展构造由一系列规模不大的正断层... 中-新生代伸展构造一直是中亚地区地质研究的薄弱环节。作为中亚地区的一个重要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塔里木盆地也不例外。精细的地震资料解释发现,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发育大量中-新生代伸展构造。这些伸展构造由一系列规模不大的正断层组成。这些小型正断层往往构成左阶或右阶式雁列束,平面上,组成多条张扭性正断层带;剖面组合形态则是小型堑-垒构造或阶梯状正断层束。根据伸展构造的空间展布、构造样式、组合关系、形成演化时间和成因分析,可以划分出侏罗纪-白垩纪早期和白垩纪晚期-新近纪两期伸展构造。前者是南天山碰撞造山后应力松弛阶段的产物,后者的成因是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远程效应引起的塔里木相对于南天山向东偏南方向的构造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新生代伸展构造 张扭性断层带 侏罗-白垩早期 白垩晚期-新近 造山后应力松弛 构造逃逸 地震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生代晚期的剑齿象(剑齿象科,长鼻目)及其扩散事件 被引量:8
6
作者 陈冠芳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7-392,共16页
对我国新生代晚期的剑齿象(Stegodon)进行再研究,提出了下列几点看法:1)依据Ste-godon的特征,可将已命名的中国剑齿象种分为3类。一类为有效的剑齿象种,包括晚中新世的S.licenti Teilhard & Trasseart,1937;上新世的S.zdanskyi Hopw... 对我国新生代晚期的剑齿象(Stegodon)进行再研究,提出了下列几点看法:1)依据Ste-godon的特征,可将已命名的中国剑齿象种分为3类。一类为有效的剑齿象种,包括晚中新世的S.licenti Teilhard & Trasseart,1937;上新世的S.zdanskyi Hopwood,1935和S.officinalis Hopwood,1935;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早期的S.zhaotongensis Chow & Zhai,1962;更新世的S.chiai Chow & Zhai,1962,S.orientalis Owen,1870,S.sinensis Owen,1870和S.huananensis sp.n.等种。另一类是从剑齿象属中分出,归入到其他属或科的种。属于这一类的有可能置入真象类(Elephantoidae)的Stegodon parahypsilophus He,1984,S.guizhouensis Li & Wen,1986,Stegodon cf.S.hypsilophus和S.primitium Liu et al.,1973以及归入Stegolophodon的Ste-godon baoshanensis Yun,1975。第三类为属种分类位置未定的种,以S.wushanensis Huang et al.,1991为代表。2)南亚更新世的S.elephantoides(Clift),1828可能在我国不存在。3)我国的剑齿象化石相当丰富,发现于东经99°以东、北纬38°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山西、陕西和甘肃以及华中、华南、西南和部分华东等地区),生存时代为晚中新世晚期至更新世。4)在新生代晚期我国的剑齿象可能经历了3次大的由北向南的扩散和迁移事件。第一次发生在晚中新世,第二次在晚中新世晚期至早上新世早期,第三次在更新世早期。5)剑齿象可能起源于亚洲。S.licenti是我国出现时代最早的剑齿象,也可能是剑齿象最原始的一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新近晚期-更新世 剑齿象 扩散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额盆地及周缘的两期晚新生代伸展构造:喜马拉雅碰撞造山远程效应的两个构造间歇期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令喜 张洪安 +9 位作者 李继东 李曰俊 陈清棠 史大海 赵岩 李程 赵甜玉 韩波 高艳艳 师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86-397,共12页
银额盆地是中亚造山带南缘的一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在2017~2018年的野外地质调查期间,我们在银额盆地及周缘发现了多处晚新生代的伸展构造。这些伸展构造主要是一系列的正断层,还有同期的“X”共轭节理。相邻的两条倾向相对的正断层... 银额盆地是中亚造山带南缘的一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在2017~2018年的野外地质调查期间,我们在银额盆地及周缘发现了多处晚新生代的伸展构造。这些伸展构造主要是一系列的正断层,还有同期的“X”共轭节理。相邻的两条倾向相对的正断层形成地堑。杭乌拉南正断层和鼎新镇北地堑形成于第四纪晚期,北山煤矿的正断层活动时间可能也是第四纪晚期。第四纪晚期正断层走向近E-W;伴生的鼎新镇北“X”共轭节理由走向NE-SW和NW-SE两组近直立的节理组成。苏宏图背斜上发育的正断层形成于新近纪晚期—第四纪早期,走向近E-W。古应力场分析,两期伸展构造的最大主拉张应力方向都是近N-S。这两期晚新生代伸展构造属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的远程效应的组成部分,代表了远程效应脉动式演化过程的两个构造间歇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构造 第四晚期 新近纪晚期-第四纪早期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远程效应 构造间歇期 银额盆地 中亚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生物气的地化特征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英 戴金星 +1 位作者 李剑 王晓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0-23,共4页
虽然目前我国生物气的勘探开发程度较低,但它却是未来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基于已发表文献,系统收集、整理笔者近年来采集样品的分析测试结果,分析了生物气的组分、烷烃气碳同位素、二氧化碳碳同位素和甲烷氢同位素特征,总结了我... 虽然目前我国生物气的勘探开发程度较低,但它却是未来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基于已发表文献,系统收集、整理笔者近年来采集样品的分析测试结果,分析了生物气的组分、烷烃气碳同位素、二氧化碳碳同位素和甲烷氢同位素特征,总结了我国目前发现的生物气在层位、深度和区域上的分布特征:①生物气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新近系—古近系、白垩系;②生物气藏埋深普遍较浅,最深的约1900m,最浅的只有十几米;③生物气藏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区性,东部显示多,西部储量大,与这些地区的生物气源岩的"量"和"质"密切相关。结论认为:①应积极在规模较大、具备较好烃源条件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寻找大中型生物气田;②松辽盆地浅层、渤海湾盆地、柴达木盆地东部是我国今后生物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生物气 地球化学特征 分布 第四 新近-古近 白垩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凹陷周缘的晚新生代张扭性断层带 被引量:23
9
作者 李曰俊 孙龙德 +7 位作者 杨海军 张光亚 齐英敏 桑洪 王月然 刘亚雷 张强 文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9-123,共15页
塔里木盆地西北部的阿瓦提凹陷周缘发育晚新生代正断层,其中第四纪的正断层活动是塔里木盆地构造地质研究的新发现。这些正断层受先存基底断裂控制,平面上沿沙井子断裂带、阿恰断裂带和吐木休克断裂带右阶式雁列状分布,构成右阶左旋张... 塔里木盆地西北部的阿瓦提凹陷周缘发育晚新生代正断层,其中第四纪的正断层活动是塔里木盆地构造地质研究的新发现。这些正断层受先存基底断裂控制,平面上沿沙井子断裂带、阿恰断裂带和吐木休克断裂带右阶式雁列状分布,构成右阶左旋张扭性正断层带。剖面上,向下断达下古生界后不清楚,向上断至第四系上部,构成阶梯状或小型地堑(或负花状构造)构造。生长系数计算结果表明,正断层带形成于新近纪末,第四纪早-中期持续活动,到第四纪晚期停止活动。这些张扭性正断层带的成因是阿瓦提地块相对于周边地质体的顺时针旋转而致,其动力学来源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陆一陆碰撞,在晚喜马拉雅山期依然持续作用而导致的远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西北部 阿瓦提凹陷 上新世晚期-第中期 正断层 张扭性断层带 顺时针旋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