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新诗格律化尝试——论赵朴初的“自度散曲”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钟扬
-
机构
南京财经大学
-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8-133,共6页
-
文摘
赵朴初于诗、词、曲皆精,其中尤以曲传神。他笔下之曲,非一般意义上的散曲,而是一种既规范又自由的“自度散曲”,既有传统散曲之韵味,又具新体诗之洒脱。可视之为一种新的格律诗。
-
关键词
赵朴初
自度散曲
新诗格律化
-
分类号
I22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新诗格律化的三条可行之路
- 2
-
-
作者
毛翰
-
机构
华侨大学文学院
-
出处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3-232,共10页
-
文摘
关于新诗格律化,闻一多有倡导之功,惟其言说多属急就章,缺少学理的缜密。其后,新诗格律化继续探索前行,却是道阻且长,至今尚未走出困境。在中国新诗格局中,自由诗与格律诗各有所长,将会长期共存。人们期待中的现代格律诗的几种主导体裁,应该是:萧三、毛泽东倡导的所谓古典加民歌的三顿体,闻一多、何其芳倡导的突破古典和民歌的四顿体,以及鲁迅倡导的嘴唱的歌词体。
-
关键词
新诗格律化
三顿体
四顿体
歌词体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闻一多前期新诗理论的贡献
- 3
-
-
作者
李乐平
-
机构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28-130,共3页
-
文摘
闻一多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如今,这一惨案已过去整整60年。为了纪念闻一多殉难60周年,中国闻一多研究会、武汉大学文学院、闻一多基金会联合主办了"闻一多殉难6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7月),本期文学版特从会议论文中组织了这一组笔谈。其中,闻黎明的《美国对李公朴、闻一多被刺事件的反应与对策》,回到历史现场,仔细分析了李闻惨案后美国的反应与对策,有助于透视当时国际主要政治力量的整合与变动。陈国恩的《书信中所呈现的闻一多人格》则从解读闻一多的书信入手,详尽分析了闻一多的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人格。李乐平的《闻一多前期新诗理论的贡献》认为,作为诗论家的闻一多在其前期提出的艺术观点都有针对性,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邓乔彬、赵晓岚的《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研究了闻一多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重点强调了闻一多的学术史贡献。刘殿祥的《闻一多与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则在中国现代学术史背景下观照闻一多的学术史价值,很有针对性。许祖华、孙红震的《闻一多大学教育理念的现代意蕴》研究了作为大学文学院院长与教授的闻一多对现代大学教育的新理念及其启示意义。
-
关键词
新诗理论
闻一多
前期
新诗创作
新诗格律化
诗的格律
地方色彩
诗论家
-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中国现代格律诗选》
- 4
-
-
作者
余见
-
出处
《当代文坛》
1986年第5期78-79,共2页
-
文摘
听说有些人还不知现代格律诗为何物。如仅止于“不知”,也还算好;遗憾的是,在诗界尚有人视之为异端,根本不承认它的存在,似乎它就是呆板僵化的化身,束缚诗神的镣铐。
-
关键词
中国现代格律诗
新诗创作
音乐性
还算好
诗神
“不知”
创作实绩
镣铐
新诗格律化
新诗形式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卞之琳的诗歌创作
被引量:1
- 5
-
-
作者
蒋勤国
-
出处
《中国文学研究》
1991年第2期76-82,46,共8页
-
文摘
“诗以人名,人尤以诗名”,极目古今中外的诗歌园地,莫不如此。作为一位致力于研究和探索我国新诗格律化的现代诗人,一向被人有意无意地忽视的卞之琳的诗作在海内外文坛上的声誉正日见其隆。诚然,文学时尚和欣赏习惯的演变常常会带来意料之外的契机,但在这里,艺术本身的素质仍然是成功的最主要同时也最重要的内在依据。 卞之琳是一位律己甚严的诗人。他独具一种艺术家的“洁癖”——“喜爱淘洗,喜爱提炼,期待结晶,期待升华”,从不厌弃精致,绝不容忍粗滥甚或瑕疵,面对着历史的考验,卞之琳从不以“创作丰富”自娱。
-
关键词
卞之琳
诗歌创作
“顿”
新诗格律化
阴韵
格律体
“非个人化”
音组
韵脚
小说化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