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诗传播与接受中的治疗功能
1
作者 赵小琪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3-162,共10页
新诗传播与接受的治疗功能系统主要由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补偿、同情、超越功能构成。新诗传播与接受的补偿功能,一是强化了个体的自然化的身体意识,为自然化的身体表现提供了合法性前提;二是肯定了身体的欲望,建构了表现身体欲望... 新诗传播与接受的治疗功能系统主要由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补偿、同情、超越功能构成。新诗传播与接受的补偿功能,一是强化了个体的自然化的身体意识,为自然化的身体表现提供了合法性前提;二是肯定了身体的欲望,建构了表现身体欲望和快乐的多元、开放的路径。新诗传播与接受的同情功能主要表现为,对话双方超越原来各自的视野,达致一种相互理解之境。新诗传播与接受的超越功能主要表现为,一是赋予时间共时和循环的特性,将生命从一维的时间状态中解救出来;二是强化空间的交融性特性,将自我从个体与他人、自然的分离、隔绝状态中解救出来。大致来说,在新诗传播与接受的治疗功能系统中,补偿功能为基石,同情功能为中心,超越功能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传播 新诗接受 补偿功能 同情功能 超越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想象、公共传播与知识生产——论《小说月报》对早期新诗的运作 被引量:1
2
作者 仲雷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1-46,40,共7页
1921年伊始,全面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文学研究会首个会刊,取消了文言诗词的发表而转向倡导、刊发白话新诗,对早期新诗的传播产生积极影响。《小说月报》深度介入现代传媒空间的建构,将域外诗歌作为新诗探寻的重要资源,翻译与评介并举... 1921年伊始,全面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文学研究会首个会刊,取消了文言诗词的发表而转向倡导、刊发白话新诗,对早期新诗的传播产生积极影响。《小说月报》深度介入现代传媒空间的建构,将域外诗歌作为新诗探寻的重要资源,翻译与评介并举,为国人输入现代观念,突破了新诗的表现范围,表现出对"诗歌"的现代想象;《小说月报》搭建展示新诗创作试验的平台,大力扶持新诗作家,注重培育新诗读者,并在与读者的互动中,探讨诗学观念与艺术形态,拓展新诗的传播空间,在公共性的场域中,为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与新诗知识增长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月报》 译诗资源 新诗传播 读者批评 知识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胡适新诗倡导中的话语策略 被引量:2
3
作者 胡朝雯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97-100,共4页
现代白话新诗取代古典诗歌取得诗歌正宗的地位,不是一个自然的、渐变的过程,而是通过一场有计划、有目的运动来实现的。胡适是策划、推动这场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对于胡适在这场新诗运动中的创作和理论实绩,历来毁誉参半。其实如果我... 现代白话新诗取代古典诗歌取得诗歌正宗的地位,不是一个自然的、渐变的过程,而是通过一场有计划、有目的运动来实现的。胡适是策划、推动这场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对于胡适在这场新诗运动中的创作和理论实绩,历来毁誉参半。其实如果我们不拘泥于就事论事,而是从传播策略的角度来考察胡适的新诗理论与实践,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评价胡适的新诗运动,而且对于我们更贴切地理解文学史、探究新诗的发展历程也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新诗传播 “矫枉过正” 重述文学史 “戏台内喝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汉语诗歌传播接受研究丛书”出版
4
作者 吴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2022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泽龙教授主编的“现代汉语诗歌传播接受研究丛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丛书共收入《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诗歌》《节奏与中国现代诗歌》等七部论著。该丛书是王泽龙教授所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 2022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泽龙教授主编的“现代汉语诗歌传播接受研究丛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丛书共收入《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诗歌》《节奏与中国现代诗歌》等七部论著。该丛书是王泽龙教授所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的最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诗歌 现代汉语诗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研究丛书 数据库建设 新诗传播 华中师范大学 传播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英诞诗歌的沉默意识及其书写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泽龙 张皓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0-157,共8页
作为“沉默的冥想者”,朱英诞以沉默处世、以沉默入诗,将沉默融入其诗情、诗思与诗艺。沉默形成了诗人静观的物我关系,呈现出一个隐士的多重生命体验:他以外物之静自况,表达对缄默之不得已的悲哀;他“身心俱隐”、心意宁静;他做到物我合... 作为“沉默的冥想者”,朱英诞以沉默处世、以沉默入诗,将沉默融入其诗情、诗思与诗艺。沉默形成了诗人静观的物我关系,呈现出一个隐士的多重生命体验:他以外物之静自况,表达对缄默之不得已的悲哀;他“身心俱隐”、心意宁静;他做到物我合一,感受希言自在。沉默也帮助诗人在静观中冥想,在澄明忘我的状态中表达诗性的感受,通过对感觉的意象化,在跳跃的诗思间“以理识为诗”,表现出充满慧性的“灵魂之丘壑”。沉默还是朱英诞诗歌“语默”语言观的重要内容,是一种“贤明的节制”,表现为对声音的编织、对有无的把握、对抒情的克制。从沉默切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朱英诞的人生态度、诗思方式与审美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英诞 现代诗歌 沉默意识 语默观 新诗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