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新解释学及其后现代性
被引量:5
- 1
-
-
作者
刘文旋
-
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
-
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37-43,共7页
-
文摘
新解释学虽然象旧解释学一样仍然以研究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为主要目标,但它几乎在“解释学并不是一种获得真理的方法”这个观念的支配下改变了每一个解释学命题的传统意义。新解释学为“成见”和“循环”正名,并把它们归结为理解活动的本质,由此获得了一种历史意识。由于确信人是通过语言拥有世界的,语言问题就成为新解释学的灵魂。这些见解导致新解释学否定了西方传统的理性观,表现在它不再承认理解的确定性和解释的客观性。由此,新解释学被认为具有强烈的后现代性。从本质上看,新解释学意味着一种丧失了客观性的世界观。
-
关键词
新解释学
旧解释学
理解
解释
后现代性
客观性
-
分类号
B089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后现代主义诗学品格
被引量:3
- 2
-
-
作者
王岳川
-
机构
北京大学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52-59,共8页
-
文摘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当代世界性的文化美学思潮,在整个文化思想界引起了一场“人震”,导致了“知识话语”的转型和“美学范型”的解体,并进一步深入到整个人类存在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美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威廉·斯潘诺斯则在美国文论家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所扩展的后现代主义范围中,进一步将后现代主义范围国际化,从而提出一种与其他后现代主义完全不同的后现代世界观、宇宙观,并以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身份,积极推进后现代主义。
-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思想
后现代世界
存在主义
现代主义诗学
本体论意义
海德格尔
斯潘
历史意识
新解释学
现象学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