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重要素流动与经济地理新均衡:新经济地理学自由企业家模型的新拓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邓菊秋 叶连广 何雄浪 《西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113,共18页
大多数新经济地理模型主要关注单要素流动的情形,忽略了对地区间多重要素流动情形的考察,使得对多重要素流动的一般均衡关系研究停滞不前。本文在何雄浪(2014,2019)假定企业家与普通劳动力保持等比例跨区域流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假定企业... 大多数新经济地理模型主要关注单要素流动的情形,忽略了对地区间多重要素流动情形的考察,使得对多重要素流动的一般均衡关系研究停滞不前。本文在何雄浪(2014,2019)假定企业家与普通劳动力保持等比例跨区域流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假定企业家和普通劳动力可以非等比例流动,进而在对产业空间均衡进行分析的同时,探讨普通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及其福利效应,并得出以下新的结论:普通劳动力的空间均衡由企业家流动引致效应和贸易成本效应共同决定;贸易自由度处于中等水平时普通劳动力追随企业家流动,随着贸易自由度的进一步提升,普通劳动力流动份额会逐渐降低,贸易完全开放后普通劳动力停止流动;多重要素流动并不能完全消除地区间的福利水平差距,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大量集聚使核心区的社会福利水平远高于边缘区,这种福利水平差距即使在贸易完全开放后也不会消失;随着贸易自由度的提升,普通劳动力福利水平的地区差距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应实施适度差别化的区域一体化政策,着力打造地方品质,积极探索地区间要素双向流动新机制,从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要素流动 均衡结构 新经济地理学 自由企业家模型 企业家 普通劳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零碳能源规模化发展与产业空间格局重构——新经济地理学产业空间集聚模型的适用性辨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保留 潘家华 陈梦玫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138,共17页
新经济地理学从集聚力和分散力的角度来阐述空间结构变化,并且大多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重点研究了产业空间分布和知识溢出、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关系,考虑到具有垄断特质的化石能源在碳中和时代导向下转向具有分散特质的零碳可再生能源为主... 新经济地理学从集聚力和分散力的角度来阐述空间结构变化,并且大多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重点研究了产业空间分布和知识溢出、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关系,考虑到具有垄断特质的化石能源在碳中和时代导向下转向具有分散特质的零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大趋势,进而对产业空间分布特征产生相应的影响。在传统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中心和外围地区为基础的经济地理模型,涵盖了非能源、化石能源(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三个不同部门,同时考虑了劳动力、资本和能源三个要素,并将可再生能源消费份额的提升作为重要的分散力。研究发现: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份额的大小会影响中心和外围地区的资本收益率差异的长期均衡效用水平,并且可再生能源份额上升会导致中心地区的影响力趋于减弱;通过数值模拟来分析贸易自由度变化对产业空间均衡分布的影响,发现提高零碳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后,在产业空间分布格局所呈现的“中心-外围”形式中,中心地区的集聚力趋于弱化,外围地区的分散力得以强化;以零碳能源为要素的可再生能源系统能够使得产业空间组织方式发生变化,并推动经济空间集聚发展向均衡发展方向转变。可见可再生能源发展对产业空间布局所产生的影响,表现为推动能源生产结构由垄断集中向扁平分散化方向转移的动能,从而提速零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革命,加速转轨别离化石能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碳能源转型 产业空间分布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短期均衡 长期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新经济地理学:继承与创新 被引量:1
3
作者 年猛 王垚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7,共8页
主流经济学由于缺乏合适的技术工具而长期缺失空间维度,D-S模型的出现和新贸易理论的创立为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新经济地理学只关注宏观异质性而缺乏微观基础,"新"新贸易理论则为"新"新经济地理学的... 主流经济学由于缺乏合适的技术工具而长期缺失空间维度,D-S模型的出现和新贸易理论的创立为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新经济地理学只关注宏观异质性而缺乏微观基础,"新"新贸易理论则为"新"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微观理论基础。基于微观异质性,"新"新经济地理学推动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其理论模型主要基于三大分析框架,即D-S垄断竞争分析框架、OTT分析框架和BEKJ分析框架。中国学者应积极借鉴"新"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视角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经济实际,从简单的应用、模仿转向创新、突破,深入研究中国经济活动空间格局形成的内在机制和优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贸易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 ""贸易理论 企业异质性 空间格局 区域经济 空间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经济地理学”与“地理经济学”——兼论西方经济学与地理学融合的新趋向 被引量:29
4
作者 顾朝林 石爱华 王恩儒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9-135,共7页
经济学家廖士 (AugustLsch)十分重视空间和区位的关系 ,他在德国传统的区位理论基础上从事经济与空间配置的研究 ,提出了经济景观学说。廖士曾希望他的研究能够形成一个新的领域———空间经济学 ,并能引起经济学自身的重构。但实际上 ... 经济学家廖士 (AugustLsch)十分重视空间和区位的关系 ,他在德国传统的区位理论基础上从事经济与空间配置的研究 ,提出了经济景观学说。廖士曾希望他的研究能够形成一个新的领域———空间经济学 ,并能引起经济学自身的重构。但实际上 ,经济景观学说对经济学并没有多少影响。相反 ,在 19世纪 5 0~ 6 0年代 ,他的名著《区域经济学》却对经济地理学发展和区域科学孕育产生了巨大贡献。最近几年来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西方经济学家又开始对地理学产生兴趣 ,新经济地理学或地理经济学应运而生。主要就其研究内容和发展动向进行综述介绍 ,并在此基础上对西方经济学与地理学融合的新趋向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经济 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 地理经济 空间 区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经济地理学及其对经济地理学范式的修正 被引量:14
5
作者 朱华友 丁四保 高斌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2003年第6期1-5,共5页
文章从理论、方法和实证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背景,进而对其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概述。认为,正如经济地理学所言,新经济地理学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如对研究空间的模糊化、强调研究方法的模型化、外部经济的片面... 文章从理论、方法和实证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背景,进而对其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概述。认为,正如经济地理学所言,新经济地理学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如对研究空间的模糊化、强调研究方法的模型化、外部经济的片面化、区位形成的历史偶然性等,但是新经济地理学在很多方面,如对市场结构的强调、对过于经验化描述的摒弃以及报酬递增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影响等表现出对经济地理学范式的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乡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关系研究——一种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被引量:12
6
作者 安虎森 吴浩波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5-90,140,共6页
通过构建城乡结构和谐度指数,对我国城乡结构的不和谐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乡结构不和谐的实质是城镇化滞后于就业结构的非农化,就业结构的非农化又滞后于产业结构的非农化。根据新经济地理学原理,贸易成本的下降是推进... 通过构建城乡结构和谐度指数,对我国城乡结构的不和谐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乡结构不和谐的实质是城镇化滞后于就业结构的非农化,就业结构的非农化又滞后于产业结构的非农化。根据新经济地理学原理,贸易成本的下降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我国城乡之间制度性障碍的存在(譬如户籍制度)造成城乡之间贸易成本的高企。这就要求在厘清市场与政府、效率与公平、短期与长期关系的基础之上,以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为目的,以继续放宽城镇户籍准入条件为手段,不断降低城乡之间的贸易成本,切实破除城镇化的制度约束,以加快城镇化为抓手促进城乡结构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结构 城镇化 城乡结构和谐度指数 新经济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经济地理学方法在城市成长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波 谢燮 刘江涛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14,共6页
新经济地理学具有很强的区域分析能力,将其应用于城市空间成长的研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二者的结合点是新经济地理学方法适用于城市空间成长的机理研究和不同政策背景下的情景分析。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基本假设与关注重点进... 新经济地理学具有很强的区域分析能力,将其应用于城市空间成长的研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二者的结合点是新经济地理学方法适用于城市空间成长的机理研究和不同政策背景下的情景分析。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基本假设与关注重点进行梳理,阐述了新经济地理学与城市空间成长管理关注重点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提出了新经济地理学应用于城市成长管理的基本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城市成长管理 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企业效率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文雯 金祥荣 朱希伟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2-36,共5页
本文在新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结合1999—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年鉴数据,运用无条件分布特征-参数对应的计量方法,研究了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对我国213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8个制造业行业企业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集聚效应对于不同... 本文在新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结合1999—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年鉴数据,运用无条件分布特征-参数对应的计量方法,研究了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对我国213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8个制造业行业企业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集聚效应对于不同行业企业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大城市拥有更强的集聚效应;劳动密集型行业在中小城市拥有更强的集聚效应。选择效应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些结果说明,推动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能提高企业效率;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加快市场化进程,则能发挥城市中市场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进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集聚效应 选择效应 企业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DI与高技术产业集聚互动机理探讨——新经济地理学视角 被引量:14
9
作者 曾鹏 孔令乾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2,共12页
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逐渐成为共识。文章以2000-2014年中国30个省(市、区)相关面板数据为基础,首先对FDI与高技术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进行探... 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逐渐成为共识。文章以2000-2014年中国30个省(市、区)相关面板数据为基础,首先对FDI与高技术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然后通过相关理论分析,得出新经济地理因素、FDI与高技术产业集聚三者之间内在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区位熵指数,建立三者之间的面板联立方程实证模型(SEM),并分别对全国省域和东中西部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整体上FDI与高技术产业集聚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新经济地理因素也有利于高技术产业集聚;但分地区而言,东中西部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DI 高技术产业集聚 新经济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经济地理学的进展与评价 被引量:8
10
作者 郭利平 沈玉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73-76,共4页
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地理学应被作为一个核心的分支学科回归到主流经济学中去 ,为此他们创立了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是对传统经济地理学的严重挑战 ,它是以报酬递增 ,不完全竞争作为假设前提 ,以数学建模为工具 ,研... 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地理学应被作为一个核心的分支学科回归到主流经济学中去 ,为此他们创立了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是对传统经济地理学的严重挑战 ,它是以报酬递增 ,不完全竞争作为假设前提 ,以数学建模为工具 ,研究区域产业聚集、经济增长和贸易活动的新学科。它的产生对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 ,但严重依赖数学建模、区域过分抽象化、缺乏实证研究是它发展的不足 ,不利于经济地理学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报酬递增 产业聚集 数学模型 区域规模 区域产业聚集 经济增长 贸易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外贸易与国内产业地理:来自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12
11
作者 许德友 梁琦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3-73,82,共12页
一国的对外贸易往往是塑造国内产业地理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综述了对外贸易与国内产业地理的相关研究,着重从理论渊源、城市经济、地区差距等角度分析一国贸易开放后国内制造业分布的空间变化,并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与... 一国的对外贸易往往是塑造国内产业地理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综述了对外贸易与国内产业地理的相关研究,着重从理论渊源、城市经济、地区差距等角度分析一国贸易开放后国内制造业分布的空间变化,并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与东中西部产业空间结构的文献做了评述。在总结目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文章最后得出了相关研究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贸易 产业地理 新经济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燕 王志强 崔永涛 《现代管理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17,共3页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自由资本垂直联系模型,利用1998 年-2013 年空间面板数据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实证研究表明,新经济地理学所强调的规模报酬递增机制、市场规模相对大小以及交通的相对便捷度因素对产业集...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自由资本垂直联系模型,利用1998 年-2013 年空间面板数据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实证研究表明,新经济地理学所强调的规模报酬递增机制、市场规模相对大小以及交通的相对便捷度因素对产业集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地区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相对进程等制度因素也对产业集聚具有显著正效应,而人力资本相对优势对区域产业集聚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 新经济地理学 自有资本垂直联系模型 制度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产业转移的研究进展评述与展望——基于传统贸易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的比较 被引量:10
13
作者 毛琦梁 董锁成 +1 位作者 王菲 李俊 《区域经济评论》 2014年第2期138-147,共10页
凭借在传统贸易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两种理论框架6下,试图对我国产业转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展进行较为全面梳理,以总结我国目前产业转移的主要趋势与行业特征以及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同时,也进一步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从理论的角度上... 凭借在传统贸易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两种理论框架6下,试图对我国产业转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展进行较为全面梳理,以总结我国目前产业转移的主要趋势与行业特征以及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同时,也进一步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从理论的角度上看,以传统贸易理论为视角对我国产业转移的研究居多,以新经济地理学为视角的研究较少。对比两种理论的优点与不足以及空间尺度的适应性,提出合理的区域产业转移研究的理论框架,分析一国内区域间的产业区位演变,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更为适合,但也要吸取新古典贸易理论的适用性,综合多种区位理论也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传统贸易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经济地理学诞生的理论基石 被引量:7
14
作者 谢燮 杨开忠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3-57,共5页
20世纪 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经济地理学”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其一报酬递增思想的演进 ,其二是复杂科学所强调的自组织、路径依赖和“锁定”等概念 ,其三是垄断竞争的Dixit Stiglitz模型框架及其应用。复杂科学的路径依赖与“锁定”... 20世纪 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经济地理学”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其一报酬递增思想的演进 ,其二是复杂科学所强调的自组织、路径依赖和“锁定”等概念 ,其三是垄断竞争的Dixit Stiglitz模型框架及其应用。复杂科学的路径依赖与“锁定”等概念为新经济地理学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提供了基本的认识论基础。Dixit 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为经济学处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提供了技术的可能 ,其在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中的应用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应用做好了铺垫。在此基础上 ,新经济地理学应运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外部经济 垄断竞争 增长理论 贸易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国省际劳动力迁移机制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敖荣军 李家成 唐嘉韵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4-79,共6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非农产业和迁移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同向集中的态势持续强化。利用1982-2010年全国4次人口普查和3次人口抽样调查提供的劳动力就业和省际迁移数据,对省际劳动力迁移机制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前向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非农产业和迁移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同向集中的态势持续强化。利用1982-2010年全国4次人口普查和3次人口抽样调查提供的劳动力就业和省际迁移数据,对省际劳动力迁移机制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前向联系的存在性,即市场进入性引导下的劳动力迁移是中国产业集聚累积循环过程的基本动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市场一体化和地区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市场进入性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度逐渐提升。不仅是迁入地工业品的可获得性,其周边地区工业品的供给规模对迁移决策的影响也日益提高,由此导致了中国工业和迁移劳动力在东部沿海地区的连片集中。因此,推进市场一体化和生产专业化,提高市场进入性,是促进产业地理集中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进入性 省际劳动力迁移 产业集聚 新经济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脉络梳理与展望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勇兵 康吉红 王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0,158,共8页
加入了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着重从微观企业层面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本文阐述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介绍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基准模型和分析框架,对"新"新经济地理学经... 加入了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着重从微观企业层面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本文阐述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介绍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基准模型和分析框架,对"新"新经济地理学经验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中发掘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视角的拓展、理论框架和模型方法的完善以及与相关研究领域的融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企业异质性 集聚经济 城市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演变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爱民 孙久文 《江淮论坛》 CSSCI 2014年第1期65-71,共7页
新经济地理学从聚集力和分散力的角度解释区域发展空间结构,具有很强的现实解释力。沿用其分析框架,本文构建包括基本公共服务部门的2×3×3结构的NEG模型。从边缘区域的角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直接提升区域效用水平,从而成为... 新经济地理学从聚集力和分散力的角度解释区域发展空间结构,具有很强的现实解释力。沿用其分析框架,本文构建包括基本公共服务部门的2×3×3结构的NEG模型。从边缘区域的角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直接提升区域效用水平,从而成为促使区域格局由聚集到分散的重要力量。分散均衡使稳定性均衡成为可能,决定了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遵循"集中与分散并存,动态演进至全国均衡"的演进机制,并沿着类似"8"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演变路径,最终实现区域均衡、协调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描绘了广阔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分散均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区域发展总体格局 核心—边缘结构 演变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向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秀山 汤学兵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7-34,共8页
克鲁格曼Krugman(1991)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NEG)虽然将空间因素带入了主流经济学分析框架,但一系列严格的假定极大地限制了理论的现实解释力。近年来,NEG不管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证方面,都在放宽其假设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本文... 克鲁格曼Krugman(1991)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NEG)虽然将空间因素带入了主流经济学分析框架,但一系列严格的假定极大地限制了理论的现实解释力。近年来,NEG不管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证方面,都在放宽其假设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本文总结了NEG研究的最新进展,并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指出了NEG可能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经济集聚 规模报酬递增 运输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最优规模与劳动力实际工资率关系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旭 陶小马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20,共9页
在新经济地理学提供的从微观个体推演宏观区位的理论方法基础上,建立厂商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三种效应影响下的,以城市劳动力实际工资率衡量的城市最优规模的理论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对三种效应分别进行单一效应的... 在新经济地理学提供的从微观个体推演宏观区位的理论方法基础上,建立厂商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三种效应影响下的,以城市劳动力实际工资率衡量的城市最优规模的理论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对三种效应分别进行单一效应的模拟比较静态分析和三种效应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在城市的实际工资率与城市最优规模存在着倒U型的稳定关系,也即理论上存在着使得劳动力获得最高工资率的城市最优规模;三种效应对城市最优规模的影响不同,发展城市最优规模需要综合考虑三种效应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最优规模 劳动力实际工资率 新经济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策高地”与区域产业集聚——新经济地理学两区域模型扩展的解释 被引量:4
20
作者 杜凤莲 马慧峰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5-42,共8页
"政策高地"作为招商引资战略之一,一直受到各地区的推崇。"政策高地"是否会达到预期目的?为什么不同地区"政策高地"效果不同?通过将优惠性政策引入到新经济地理学两区域模型中,分析并推导优惠政策吸引企... "政策高地"作为招商引资战略之一,一直受到各地区的推崇。"政策高地"是否会达到预期目的?为什么不同地区"政策高地"效果不同?通过将优惠性政策引入到新经济地理学两区域模型中,分析并推导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发生"叛逃"的临界条件,从优惠性政策和交通运输成本两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研究发现,当地区间的运输成本较低时",政策高地"可以吸引企业向落后地区迁移,最终实现地区间平衡发展。但是当基础条件不足,地区的优惠性政策不能吸引产业向该地区集聚。另外一种现象是,当运输成本非常高,地区封闭现象较严重时,地区本身的需求会促使本地企业产生,此时优惠政策会起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高地 产业集聚 运输成本 新经济地理学 两区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