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方法的异质与共构--以新移民文学为中心
1
作者 李洪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23,共12页
新移民文学是世界华文文学新的生长点,代表了世界华文文学发展的新力量和新方向。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新移民文学在题材领域、思想内涵和话语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新质素。本文借鉴希利斯·米勒等的异质理论和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将“异... 新移民文学是世界华文文学新的生长点,代表了世界华文文学发展的新力量和新方向。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新移民文学在题材领域、思想内涵和话语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新质素。本文借鉴希利斯·米勒等的异质理论和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将“异质”与“共构”作为方法,尝试为新移民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和思路。新移民文学的“异质”研究,即在共构视域中,把新移民文学的特质作为重点,研究新移民文学在主体构成、书写对象、审美情感、话语风格等方面的新特点。新移民文学的共构研究,就是把新移民文学纳入海外华人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或居住国文学等场域,探讨其如何参与不同文学场域的建构,及其与场域中他者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异质”与“共构”研究突破了区域研究或个案研究的零散性,进而拓展新移民文学的研究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移民文学 异质 共构 场域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移民文学的崭新突破——评华人作家张翎"跨越边界"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26
2
作者 饶芃子 蒲若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4期65-70,共6页
华人作家张翎的长篇小说,在题材选择、语言、叙事手法及其对原乡和异乡的认同态度等方面,展示了当代海外新移民作家在突破历史与现实、中西文化传统、原乡与异乡边界上所作的探索。这种"跨越边界"的努力,反映出作者崭新的历... 华人作家张翎的长篇小说,在题材选择、语言、叙事手法及其对原乡和异乡的认同态度等方面,展示了当代海外新移民作家在突破历史与现实、中西文化传统、原乡与异乡边界上所作的探索。这种"跨越边界"的努力,反映出作者崭新的历史、族群和文化观,对于海外华人文学研究有着深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翎 新移民文学 边界 跨越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自我殖民到后殖民解构——论新移民文学的女性叙事 被引量:4
3
作者 吴奕锜 陈涵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3-77,159,共5页
新移民文学作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衍生物,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民族寓言的性质。尤其是新移民文学中的女性叙事,以其从自我殖民到后殖民解构的运行轨迹,生动展示了后殖民语境所赋予的文化政治学方面的丰富含义。
关键词 新移民文学 女性叙事 自我殖民 后殖民解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美新移民文学中的家国寻根与多重认同 被引量:6
4
作者 汤俏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4-170,共7页
全球化语境中,社会流动和跨国离散随时都在打破不同族裔文化之间的边界,离散群体通过第三空间的文化杂交不断地进行自我确认和家国想象,在多种文化的共生场中最终形成糅合了家族寻根和本土认同的双重甚至多重认同。21世纪以来北美新移... 全球化语境中,社会流动和跨国离散随时都在打破不同族裔文化之间的边界,离散群体通过第三空间的文化杂交不断地进行自我确认和家国想象,在多种文化的共生场中最终形成糅合了家族寻根和本土认同的双重甚至多重认同。21世纪以来北美新移民文学中的寻根叙事不仅在传统的美学经验之上试图开启多元化的历史解读,尝试以敞开式的、多面向的叙事结构来重述华族的历史之维,同时在这种家国情怀的观照之下得以理性审视自我与他者,生发出一种立足于族裔历史而兼具本土与世界的文化眼光和多重认同,获得超越离散、多元复合的全球化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新移民文学 全球化 离散 家国寻根 多重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辞、语境与叙事策略——新移民文学抗战叙事的史料化倾向与意义建构 被引量:1
5
作者 程国君 刘雪娥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5-74,共10页
近些年,新移民作家的抗战叙事常常用大量的史料入文,文本呈现出明显的"史料化"倾向。这种倾向是作家进入历史的一种可能途径和方式,也是新移民作家在跨文化书写语境中吸纳和融合多元文化的表征。其在营造真实的历史叙事质感... 近些年,新移民作家的抗战叙事常常用大量的史料入文,文本呈现出明显的"史料化"倾向。这种倾向是作家进入历史的一种可能途径和方式,也是新移民作家在跨文化书写语境中吸纳和融合多元文化的表征。其在营造真实的历史叙事质感、造就各具特色的创作风格的同时,也体现了新移民作家的叙事声音和价值立场。而且,这些史料的运用与新移民文学抗战叙事的意义生成也具有内在契合性——它使新移民文学抗战叙事更注重开掘个体生命受难和人性拷问的向度,突破了抗战叙事单一的国族话语立场,既呈现出可贵的创新魅力,也为海外华文文学叙事提供了颇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移民文学 抗战叙事 史料化倾向 意义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移民文学的“经典”与“经典化” 被引量:5
6
作者 江少川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移民文学是孕育文学经典的文化土壤,这从移民文学的边缘化状态、双重人生经验、创作的自由度、双语思维与创作能力等方面得以体现。在追溯新移民文学30年的发展轨迹与恢弘实绩、国际性影响之后,从跨域性传播、时代精神与经典的评价等三... 移民文学是孕育文学经典的文化土壤,这从移民文学的边缘化状态、双重人生经验、创作的自由度、双语思维与创作能力等方面得以体现。在追溯新移民文学30年的发展轨迹与恢弘实绩、国际性影响之后,从跨域性传播、时代精神与经典的评价等三方面可以确证新移民文学所蕴含的经典要素。新移民文学经典化面临一些困境,如厚古薄今、重"洋"轻"华"、解构多而建构少。新移民文学的研究现状也不容乐观:研究滞后,队伍薄弱,力量分散。新移民文学的经典化研究,要敢于挑战传统经典观念、走出困境,同代学者要勇做经典化研究的"发现者"与"拓荒人",要集结学术队伍,谋划研究策略、路径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移民文学 文学经典 文学经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华文文学有别于中国文学的特质--以海外新移民文学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庄伟杰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9-53,128,共6页
海外华文文学和中国本土文学两者之间,除了有某些文学共相和作为文学自身的特殊规律外,由于华族文化向外位移和流散于域外之后的创造性转换和重建,在文学形态和审美书写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有别中国本土文学的新质。以海外新移民文... 海外华文文学和中国本土文学两者之间,除了有某些文学共相和作为文学自身的特殊规律外,由于华族文化向外位移和流散于域外之后的创造性转换和重建,在文学形态和审美书写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有别中国本土文学的新质。以海外新移民文学为例,从共时态的横向关联上,就海外华文文学有别于中国本土文学的特质或因素加以对照探析,从中可以寻找出带有启示性的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海外华文文学 新移民文学 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北美新移民文学的历史发展与总体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奕锜 陈涵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4-100,208,共7页
近二十多年来,北美新移民文学在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按照自身的特定轨迹向前推进,并演绎出清晰可见的发展脉络;与此同时,北美新移民文学作为全球化历史进程中"中国故事"与作为东/西(中/外)两种异质文化之间冲... 近二十多年来,北美新移民文学在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按照自身的特定轨迹向前推进,并演绎出清晰可见的发展脉络;与此同时,北美新移民文学作为全球化历史进程中"中国故事"与作为东/西(中/外)两种异质文化之间冲突与融合的文化表征,使其在总体特征上呈现出明显的寓言性与文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新移民文学 历史发展 寓言性 文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移民文学生产的危与机 被引量:3
9
作者 朱崇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共9页
新移民文学的创作与研究话语生产,蓬蓬勃勃。这显然值得肯定,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其中的危与机。我们要警惕并修正其间的权宜性和画地为牢的封闭性特征,这会限制我们的研究视域和问题意识更新。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利用机遇提升自我,比如可... 新移民文学的创作与研究话语生产,蓬蓬勃勃。这显然值得肯定,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其中的危与机。我们要警惕并修正其间的权宜性和画地为牢的封闭性特征,这会限制我们的研究视域和问题意识更新。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利用机遇提升自我,比如可兼具本土性与中国性的双重优势,同时又要具有超越性,让质变后的“华人移民文学”脱胎换骨、多出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移民文学 权宜性 本土中国性 超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两岸三地发现诗意——论傅天虹诗歌创作与新移民文学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洪承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75-179,共5页
傅天虹先生是当代华文诗坛有影响的重要诗人。他以自己鲜明个性的诗歌创作和系列诗歌工程的建设,予以了新移民文学实实在在的内容。他凭借独特两岸三地的丰富生活孕育了他的诗情诗意;其特有的文化身份带来了他深邃的诗思,书写了一个坚... 傅天虹先生是当代华文诗坛有影响的重要诗人。他以自己鲜明个性的诗歌创作和系列诗歌工程的建设,予以了新移民文学实实在在的内容。他凭借独特两岸三地的丰富生活孕育了他的诗情诗意;其特有的文化身份带来了他深邃的诗思,书写了一个坚强奋斗者的执著人生之歌。同时,他对诗歌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其敏锐的感触捕捉生活本身丰富的细节,形成了自己朴素写实中透视的象征,现代意识中包孕的传统人文的诗思和诗的意境之美。他的努力丰富了当代华文诗歌,推进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天虹 诗歌 诗意表达 新移民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祛魅、英雄重构与身份追寻--论北美新移民文学的战争书写 被引量:2
11
作者 彭贵昌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6-151,共6页
北美新移民文学的战争书写在中西跨文化视域下,以人道主义立场关注中国近代以来的战争以及海外华人经历的战争灾难,挖掘被集体记忆遗忘的历史,反思战争的残酷性;以独特视角关注底层、边缘群体,塑造另类英雄的光辉形象;以流散书写隐喻自... 北美新移民文学的战争书写在中西跨文化视域下,以人道主义立场关注中国近代以来的战争以及海外华人经历的战争灾难,挖掘被集体记忆遗忘的历史,反思战争的残酷性;以独特视角关注底层、边缘群体,塑造另类英雄的光辉形象;以流散书写隐喻自我身份,凭借全球化视野消解西方霸权,建构身份的合法性。这些作品,突显了写作主体的双重视野,彰显着中西文化的碰撞与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移民文学 战争书写 跨文化写作 流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美新移民文学中的“中国书写” 被引量:2
12
作者 汤俏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5-120,共6页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北美新移民文学经过三十余年的沉淀和发展,创作主题逐渐从"异国书写"流转到对中国故事、中国经验的书写,大致可分为"大历史中国书写""民间乡土中国书写"和"当下...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北美新移民文学经过三十余年的沉淀和发展,创作主题逐渐从"异国书写"流转到对中国故事、中国经验的书写,大致可分为"大历史中国书写""民间乡土中国书写"和"当下中国书写"三种类型,呈现出人物命运、历史传承、文化身份认同三位一体的开阔气象。北美新移民作家跨越"自我"和"他者"的文化离散体验对中国故事、中国经验的书写,可以视为一种文化"翻译"。笔者认为:北美新移民作家的"中国书写"是个人自我身份确认的需要,同时也是对西方视角下中国形象的反拨,通过多元文化冲击下展现的中国与世界的对话方式,重构世界版图中的中国图像,具有深远的文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新移民文学 中国故事 中国经验 中国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他者——北美新移民文学研究的新思考 被引量:2
13
作者 池雷鸣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4-89,162,共6页
新世纪以来,北美新移民文学呈现出某些新的特点,可简约地归纳为:异族形象的着力塑造、杂居体验的深入认识以及文化视野的真正拓展,而当下的北美新移民文学研究,因缺乏应有的比较意识和平等对话的跨文化视野而表现出某种偏颇与滞后。比... 新世纪以来,北美新移民文学呈现出某些新的特点,可简约地归纳为:异族形象的着力塑造、杂居体验的深入认识以及文化视野的真正拓展,而当下的北美新移民文学研究,因缺乏应有的比较意识和平等对话的跨文化视野而表现出某种偏颇与滞后。比较意识要求能把握到异族交往与杂居体验的双向性,而平等对话的跨文化视野要求在研究中不仅要超越"文化中心主义",还要尊重文化差异以及正视文化的外在性。而"异族叙事",践行"面向他者"的精神,是当前北美新移民文学研究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新移民文学 比较意识 平等对话 异族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华人新移民文学的意义、局限与进阶路向 被引量:2
14
作者 欧阳婷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9-157,共9页
美国华人新移民文学对世界华人文学发展、对全球化时代中国形象传播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都具有积极影响。其所体现的现代跨文化意义、身份皈依感的诗性审美探索,以及基于超验性体验的中国文化传播,使其成为世界华文创作的一支劲旅。... 美国华人新移民文学对世界华人文学发展、对全球化时代中国形象传播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都具有积极影响。其所体现的现代跨文化意义、身份皈依感的诗性审美探索,以及基于超验性体验的中国文化传播,使其成为世界华文创作的一支劲旅。但作为一种“他者”语境的流散写作,美国华人的新移民创作也存在早期作品写作主题单一、“淘金者文学”功利心态的文学表达、“非母语”写作中“中国想象”的记忆落差与本土生活的隔膜等局限。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新移民作家需要直面自己的创作局限,在全球化时代选择好进阶路向,迈过“两栖文化”门槛,将民族文化语境难题消弭在跨文化创作的历史进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语境 美国华人新移民文学 中国形象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移民文学的电影改编与中国女性形象书写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阿婷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71-74,共4页
从新移民文学电影改编视角出发,以双向的视角交构了我者和他者眼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分析了中国女性形象书写的区域表征、典型主题及美学范式,并对电影改编作品中的中国女性形象进行同步的文化解读,关照了中国女性形象电影建构的他者维度... 从新移民文学电影改编视角出发,以双向的视角交构了我者和他者眼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分析了中国女性形象书写的区域表征、典型主题及美学范式,并对电影改编作品中的中国女性形象进行同步的文化解读,关照了中国女性形象电影建构的他者维度和交构机制,以及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担负理解当代中国、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同时浅析了中国电影业蓬勃发展中的“她题材”如何助力“她经济”这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移民文学 电影改编 中国女性形象 跨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自我东方化”的批评尺度看后殖民主体建构问题--以"新移民文学"批评为个案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邓伟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4-139,共6页
如何把握"自我东方化"的批评尺度问题,是后殖民批评面对的难题之一。通过对萨伊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和德曼等人相关理论的"对位批评",结合对新移民文学批评个案的分析,我们发现,在以往的后殖民批评中,后... 如何把握"自我东方化"的批评尺度问题,是后殖民批评面对的难题之一。通过对萨伊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和德曼等人相关理论的"对位批评",结合对新移民文学批评个案的分析,我们发现,在以往的后殖民批评中,后殖民主体存在被忽视甚至抹煞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对"殖民者"和"被殖民者"间权力关系的简单化层面上。具有"混杂性"特征的后殖民主体可以采用"模拟"、"文化翻译"和对民族文化的"挪用"与改造等策略,借助"第三空间"完成自身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主体 自我东方化 对位批评 新移民文学 第三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澳洲新移民文学的主题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奕锜 陈涵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60,158,共5页
近二十多年来的澳洲新移民文学以其独特的主题开掘凸显出丰富的文学与文化内蕴,总括起来看,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特征,即身份焦虑的全面表达、"死亡情结"的深度开掘和"原乡"与"异乡"的交错探寻。
关键词 澳洲新移民文学身份焦虑“死亡情结”“原乡”与“异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门新移民文学的语境及发展前景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国恩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6-119,123,共5页
留学欧美的留学生文学和移居东南亚、港澳地区的新移民文学具有风格上的差异。东南亚华人移民文学正在凸现所在国的文化主体性,港澳的新移民文学则加强了与大陆的文化联系。澳门新移民文学的发展必须置于这一大背景下,从纵向的本土文化... 留学欧美的留学生文学和移居东南亚、港澳地区的新移民文学具有风格上的差异。东南亚华人移民文学正在凸现所在国的文化主体性,港澳的新移民文学则加强了与大陆的文化联系。澳门新移民文学的发展必须置于这一大背景下,从纵向的本土文化承传与横向的跟大陆的现实联系两个维度上加以考察。澳门文学的历史经验为文学创作处理好不同文化冲突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而写出新移民的澳门经验,则是澳门新移民文学发展的一大优势。关键在于,处理好新移民题材的独特性和普遍人性价值的关系,关注新移民题材的丰富性,把澳门与大陆的现实联系落实到创作中,同时办好一份文学刊物,开展文学交流,以扩大澳门文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新移民文学 语境 前景 发展方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移民文学”中的另类写作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奕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4期87-92,共6页
如果把那些以作者对事件的亲历性去感动人的“新移民文学”作品视为已有的“表达范式”的话 ,那么 ,对那些以其独具的言说形式逸出了我们已有的认知经验的作品 ,则可归入“另类写作”的范畴。它们的出现 ,对改变“新移民文学”的言说形... 如果把那些以作者对事件的亲历性去感动人的“新移民文学”作品视为已有的“表达范式”的话 ,那么 ,对那些以其独具的言说形式逸出了我们已有的认知经验的作品 ,则可归入“另类写作”的范畴。它们的出现 ,对改变“新移民文学”的言说形式 ,提高整个“新移民文学”的艺术层次 ,无疑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移民文学 华文文学 海外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祛魅与复魅之间——新移民文学视域中的“南京大屠杀”叙事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良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3-40,共8页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倚仗坦克大炮长驱而入古城南京。其后六周之内,日军将人类的兽性极致发挥,机枪和屠刀朝向无辜市民和被俘官兵。历史是书写过去的最佳方式之一,对于如此惨痛的一次人类浩劫,后来人给予文学叙写也应是必要,即使这...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倚仗坦克大炮长驱而入古城南京。其后六周之内,日军将人类的兽性极致发挥,机枪和屠刀朝向无辜市民和被俘官兵。历史是书写过去的最佳方式之一,对于如此惨痛的一次人类浩劫,后来人给予文学叙写也应是必要,即使这叙写可能只是出于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最起码的义务、最基础的感情。从张纯如到严歌苓、哈金和郑洪,境外华人作家南京大屠杀相关叙事接续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新移民文学 叙事 视域 复魅 祛魅 侵华日军 1937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