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兴安岭新石器时代晚期肃慎人原始农业新探 被引量:1
1
作者 项福库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055-2056,共2页
从小兴安岭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诸遗址的发掘、考证得知,最晚从3 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东北古老的肃慎人便在境内从事着原始的农业生产,只是这种农业生产尚处于初级阶段,耕作面积小,整地、播种、中耕、收获和加工等技术比较原... 从小兴安岭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诸遗址的发掘、考证得知,最晚从3 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东北古老的肃慎人便在境内从事着原始的农业生产,只是这种农业生产尚处于初级阶段,耕作面积小,整地、播种、中耕、收获和加工等技术比较原始,并且这种原始农业的产生具有多源性,与黄河流域、辽燕地区、辽西辽东地区相比还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晚期 肃慎人 农业生产 小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农业考古概述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岩 《农业考古》 1988年第1期149-154,共6页
珠江流域地处岭南,属亚热带的湿热气候,雨量充沛。著名的珠江三角洲位于它的南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珠江水系的上、中游有东、西、北江三大支流。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区域内,很早就有我们的祖先生活、繁衍,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原始文化。而... 珠江流域地处岭南,属亚热带的湿热气候,雨量充沛。著名的珠江三角洲位于它的南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珠江水系的上、中游有东、西、北江三大支流。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区域内,很早就有我们的祖先生活、繁衍,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原始文化。而且,在中国文明起源的历史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农业又是与人类文明的起源密不可分的,在珠江流域的许许多多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农业考古资料,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流域 新石器时代晚期 石峡文化 农业考古 珠江三角洲 西樵山 遗址 亚热带 区域内 生产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区新石器中晚期聚落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杜心宇 胡希军 +2 位作者 金晓玲 龚维 曹诗怡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2年第6期135-143,共9页
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与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探讨洞庭湖区新石器中晚期聚落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利于深入了解该时期人地关系的演变,对史前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运用ArcGIS分析工具,结合因子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 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与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探讨洞庭湖区新石器中晚期聚落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利于深入了解该时期人地关系的演变,对史前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运用ArcGIS分析工具,结合因子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聚落时空变化规律。得到结论:第一,新石器中晚期聚落倾向于在地势平坦且距水较近的区域分布。气候特征依次表现为大暖期、气温下降、气温回暖、恶化期,聚落集中分布在年降水量1150~1250 mm、等温21~23℃区域。三个文化时期可耕地区域主要分布在坡度0~25°,步行距离0~40 min范围内;第二,工具技艺进步为古人生产、生活及交通提供了便利,聚落文化重心主要为大型聚落城址,且重心由洞庭湖西北向南迁移;第三,聚落选址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聚落规模空间分布受地形位指数和年均降水量因素的影响,并随时间变化地形位指数因素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而年均降水量因素的影响力逐渐增强;第四,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聚落之间的社会矛盾激化,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文化南迁,对长江流域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遗址 新石器晚期 时空分异 ARCGIS 洞庭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泥质黑陶遗存看两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格局的转换 被引量:1
4
作者 范梓浩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1-41,共11页
考古学的研究优势在于能够关注时间流逝中不停变化的物质意义。本文通过研究交缠于泥质黑陶的技术、社会及精神文化诸方面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石并用时期的变化过程,以此窥见这一阶段两湖地区文化格局核心的转换过程。从油子岭文化早期... 考古学的研究优势在于能够关注时间流逝中不停变化的物质意义。本文通过研究交缠于泥质黑陶的技术、社会及精神文化诸方面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石并用时期的变化过程,以此窥见这一阶段两湖地区文化格局核心的转换过程。从油子岭文化早期始,江南洞庭湖区的影响力开始减弱,而江北的汉东地区则逐渐超越洞庭湖区,并为屈家岭——石家河文化高度一致的文化格局埋下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黑陶 新石器时代晚期 两湖地区 文化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视域下新石器时代晚期内蒙古中南部农业研究——兼论早期畜牧业的起源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瑞强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28,共9页
新石器时代晚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经济模式以农业为主、狩猎为辅、间以渔猎,其核心特征是混合经济;当地农业是一种粗犷型旱地农业经济,这种生业模式与中原地区的典型旱作农业不同,狩猎在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长城沿线地带的气候环境... 新石器时代晚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经济模式以农业为主、狩猎为辅、间以渔猎,其核心特征是混合经济;当地农业是一种粗犷型旱地农业经济,这种生业模式与中原地区的典型旱作农业不同,狩猎在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长城沿线地带的气候环境是此地混合经济存在的自然基础,随着环境逐渐变冷,该地族群逐步适应环境变迁,主动调整生业模式,即农业整体下降,畜牧成分不断上升,朱开沟遗址一到五期遗存生业模式的变化,生动反映出畜牧经济脱胎于当地混合经济的历史进程。至迟到商代前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畜牧经济已经初步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晚期 内蒙古中南部 粗犷型旱地农业 混合经济 畜牧业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论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改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7-46,共10页
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的研究,对于认识中国葬俗的起源及早期墓葬的区域性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至迟在距今3.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北方的山顶洞遗址中已有墓葬发现,具有居葬合一、注重随葬装饰品的特点,其出现可能... 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的研究,对于认识中国葬俗的起源及早期墓葬的区域性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至迟在距今3.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北方的山顶洞遗址中已有墓葬发现,具有居葬合一、注重随葬装饰品的特点,其出现可能与现代人的扩散有关。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同时期墓葬均表现出居葬合一、结构简单的特点,但在埋葬地点、葬式、随葬习俗流行程度和随葬品种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与人群来源、文化传统和人群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 墓葬 葬俗起源 区域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石铲遗存看桂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农业 被引量:2
7
作者 覃彩銮 《农业考古》 1984年第2期60-65,共6页
广西位于我国的南疆,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广西南部地区,发现了一批文化独特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出土了大批的铲形石器(暂名石铲)。这些石铲数量众多,形制多样,分布地域广阔,造型美观... 广西位于我国的南疆,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广西南部地区,发现了一批文化独特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出土了大批的铲形石器(暂名石铲)。这些石铲数量众多,形制多样,分布地域广阔,造型美观独特,制作技术精良,为其它省区所罕见,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这些石铲遗存的发现,引起了我国考古和民族学界的关注,它为我们探讨新石器时代晚期桂南地区农业发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南地区 新石器时代晚期 原始农业 生产工具 农业生产 遗存 新石器时代早期 地方民族特色 有肩石斧 广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石器时代初期人类生存环境的初步考察 被引量:1
8
作者 翟霖林 陈钢 《文博》 2006年第6期30-32,共3页
  一、前言   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世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历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大理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也称冰后期,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人类迎来了新石器文明.据历史气候地理的研究表明,从距今1000...   一、前言   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世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历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大理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也称冰后期,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人类迎来了新石器文明.据历史气候地理的研究表明,从距今10000年到5000年时段的气候演变趋势与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的繁荣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新石器时代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原始人群对生存环境的选择多受自然因素的制约,考察这些遗存有助于了解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同时有助于我们对古环境地理的探索,以此促进我们对早期人类社会的研究.本文通过选择一些已发表的资料,对全国范围内的典型遗址进行分析,在对动植物遗存的考察基础上来阐述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居住环境的特点及其生活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庄头遗址 仙人洞 遗物 石片石器 蚌器 洞穴遗址 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石器时代陶器艺术形式美 被引量:2
9
作者 熊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85-88,共4页
我国陶瓷艺术,自它发明之后,一直连绵不断,久盛不衰。直至今天,它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中,乃占极其重要的地位。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的遗址出土的陶器造型,就显示了我国制陶先民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裴李岗文化遗址... 我国陶瓷艺术,自它发明之后,一直连绵不断,久盛不衰。直至今天,它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中,乃占极其重要的地位。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的遗址出土的陶器造型,就显示了我国制陶先民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陶钵,半圆形钵体,配之以三个等距离的高矮粗细相近的陶支脚,显得稳重匀整。该遗址出土的陶壶,球腹,对称双耳和圆颈,有机地揉和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晚期 陶瓷造型 陶器 造型艺术 文化遗址 裴李岗文化 出土 艺术表现力 制陶 先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新石器时代的镰和刀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吉怀 《农业考古》 1988年第2期180-188,共9页
原始农业的出现,为人类进步史上的一块丰碑,它记载着我们的祖先从依赖自然到利用、改造自然的功绩。从原始农业发明起,人类才结束了完全依靠自然恩赐的局面,踏上了自取谋生的道路。农业的发展,又要归功于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晚期 生产工具 裴李岗文化 原始农业 切割工具 农业生产 农业工具 农作物 出土 考古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石器时代绿松石文化 被引量:8
11
作者 郝用威 郝飞舟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147-150,共4页
关键词 绿松石矿 绿松石珠 新石器时代文化 新石器文化 中国历史博物馆 中国歷史博物馆 考古学报 夏家店上层文化 青铜时代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 青铜时代 玉鸟 遗址 福泉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吴县出土新石器时代稻谷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志新 《农业考古》 1983年第2期84-84,共1页
1974年6月,南京博物院和吴县文管会在吴县车坊公社摇城遗址(即澄湖遗址)发掘时,从一口古井中,清理出数十粒稻谷(图一),和这些稻谷共存伴出的,还有一件夹砂灰陶鬶。这件鬶通高23.8厘米,细颈、三袋足、裆内积满烟灰痕,肩部饰有篦纹和断凿... 1974年6月,南京博物院和吴县文管会在吴县车坊公社摇城遗址(即澄湖遗址)发掘时,从一口古井中,清理出数十粒稻谷(图一),和这些稻谷共存伴出的,还有一件夹砂灰陶鬶。这件鬶通高23.8厘米,细颈、三袋足、裆内积满烟灰痕,肩部饰有篦纹和断凿附加堆纹,口部经捏扁前端成流状,后端成注水入口(图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谷 出土 吴县 南京博物院 古井 新石器时代晚期 遗址 浙江嘉兴 澄湖 口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新石器时代的家畜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兴永 《农业考古》 1987年第1期370-377,共8页
一一九七九年笔者在讨论云南铜石并用时代的动物群时曾指出:“从此或之前家马开始引进,马的引进与古代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目前来看马的引进至少可能从滇西北一带”。本文试图通过考古材料,系统地论述云南新石器时代的家畜及有关问题。饲... 一一九七九年笔者在讨论云南铜石并用时代的动物群时曾指出:“从此或之前家马开始引进,马的引进与古代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目前来看马的引进至少可能从滇西北一带”。本文试图通过考古材料,系统地论述云南新石器时代的家畜及有关问题。饲养业是新石器时代物质生产的重要部门,是获得稳定的肉食品来源的最重要的手段。新石器时代饲养业的知识的来源是通过对这时期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骨的综合研究而获知的。这些成果为进一步阐明家畜、家禽的起源、演化、传播和品种改良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遗址 云南地区 新石器时代晚期 家畜 新石器时代早期 大墩子 饲养业 铜石并用时代 出土 动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石器时代遗存 被引量:1
14
《文博》 1997年第3期15-21,共7页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陕西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主要包括沙苑文化和老官台文化.曾被认为是中石器时代的沙苑文化以狩猎经济为主,时代距今约1万年左右,是陕西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遗存集中分布在关中大荔渭河与洛河交汇处的沙...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陕西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主要包括沙苑文化和老官台文化.曾被认为是中石器时代的沙苑文化以狩猎经济为主,时代距今约1万年左右,是陕西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遗存集中分布在关中大荔渭河与洛河交汇处的沙丘地带,在已发现的20多个地点中都未见陶片,遗物均暴露于地表.沙丘底部的地层里往往杂有零星炭粒,属于全新世堆积.在遗存的大量细石器中,有船底形、楔形、圆锥形石核、石叶、小型刮削器、石镞等,尤以制作精致的尖状器、刮削器和石镞等石片石器最具特征.另外,还发现了介于现代智人与现代人之间、轻微石化的挠骨.部分学者认为,沙苑文化是黄河中游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重要文化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早期 遗址 新石器时代晚期 客省庄文化 龙山时代 丹江上游 文化层 遗存 尖底瓶 庙底沟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南方新石器时代考古
15
作者 曾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3期95-102,94,共9页
本文所指的南方,是指北纬33°以南,东经108°以东的中国东南方(包括台湾、海南省)。以行政区域划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淮河以南)、河南(南阳地区)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的大部分,四川的东部三峡地区。总的地貌特征是... 本文所指的南方,是指北纬33°以南,东经108°以东的中国东南方(包括台湾、海南省)。以行政区域划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淮河以南)、河南(南阳地区)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的大部分,四川的东部三峡地区。总的地貌特征是湖泊、川泽、冲积平原及海洋地貌均有,涉及的水域包括:长江中下游、汉水、淮河、珠江水系及洞庭湖、太湖、鄱阳湖区。南岭山脉横枕本区中部、向南向北逐渐过渡为山地、丘陵。本区东边、南边濒临太平洋,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本地区总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仅占我国版图1/6强,但自然资源丰富,气候适当、土地肥沃,新石器时代之初的采集者们在本区的东北部发展起早期的稻作农业。有线索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即有部分人群自山东半岛向东南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考古 新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文化 屈家岭文化 新石器文化 石峡文化 长江中游 几何印纹陶 青莲岗文化 三峡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試論黃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畜牧业的作用——中國父系氏族制时代考古問題討論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敦愿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62年第S4期69-76,共8页
黄河流域母系氏族制转化为父系氏族制是通过怎样道路的問題,去年《考古》上的一些論爭已經涉及,表现为两种对立的意見:(一)石陶《黄河上游的父系氏族社会——齐家文化社会經济形态探索》(《考古》,1961年第1期)和考古研究所《庙底沟和... 黄河流域母系氏族制转化为父系氏族制是通过怎样道路的問題,去年《考古》上的一些論爭已經涉及,表现为两种对立的意見:(一)石陶《黄河上游的父系氏族社会——齐家文化社会經济形态探索》(《考古》,1961年第1期)和考古研究所《庙底沟和三里桥》(科学出版社,1959年)引用恩格斯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指示,认为是通过畜牧业的道路;(二)批評这两篇著作的文字,认为是通过农业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牧业 黄河流域 父系氏族 新石器时代晚期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农业 考古研究 农业生产 齐家文化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瓦店遗址地层记录的龙山晚期古环境与人类活动
17
作者 李中轩 吴国玺 +2 位作者 孙艳丽 张曼 谷蕾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0-186,共7页
龙山晚期是中华文明酝酿形成的关键时期,位于颍河上游的瓦店遗址文化层较完整地记录了这一时期的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文章测定了瓦店遗址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地层沉积物的粒度、常量元素、磁化率和木炭屑密度等环境指标;结果表明,龙山晚... 龙山晚期是中华文明酝酿形成的关键时期,位于颍河上游的瓦店遗址文化层较完整地记录了这一时期的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文章测定了瓦店遗址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地层沉积物的粒度、常量元素、磁化率和木炭屑密度等环境指标;结果表明,龙山晚期的下段地层(约4.2~4.1kaBP)的炭屑密度指标(M/F比值)处于高值区间、Cr/Cu值较低,Pb、Cu元素含量较高、粒度频率分布的细尾端为单峰曲线,表明该时期气候干旱但农业活动相对活跃,但地层沉积动力主要为洪积作用。龙山晚期的上段(约4.1~3.9kaBP)Cr/Cu值较高,Pb、Cu含量下降,炭屑的M/F值走低,沉积物频率曲线的细粒端出现双峰现象,表明地层形成时期为湿润气候,沉积动力多元化,遗址地貌发生了变迁,人类活动的强度较早期有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店遗址 新石器晚期 古环境 龙山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稻作农业与岭南史前文化格局的转变
18
作者 韩恩瑞 孔婷婷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7,共7页
距今5000年以后稻作农业在岭南地区传播扩散进程加快,形成了石峡文化和其他一些小规模农业群体。这一时期也是岭南史前文化交流格局转变时期,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广西影响广东变为相反方向,并且在原有东西向文化格局的基础上,南北向的... 距今5000年以后稻作农业在岭南地区传播扩散进程加快,形成了石峡文化和其他一些小规模农业群体。这一时期也是岭南史前文化交流格局转变时期,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广西影响广东变为相反方向,并且在原有东西向文化格局的基础上,南北向的分布格局也很明显。不同的是在广东地区南北互动明显,在广西则是南宁周边地区呈现出绝对优势而缺少南北互动。这与不同时期稻作农业对岭南不同地区的适应密切相关,石峡文化的崛起和扩张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 稻作农业 文化格局 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区新石器文化特征之一:印紋陶 被引量:8
19
作者 呂荣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59年第2期45-56,共12页
一引言印紋陶是一种指在陶器表面印有各种几何形紋飾,質料較硬,且为泥質与夾砂質的陶器。这种陶器主要分佈在我國东南地区的?ā⒄憬⒔铡不铡⒑薄⒑稀⒔鳌⑻场⒐愣⑾愀垡粠?并向东傳播至菲律濱、印度支那、南洋群島及太... 一引言印紋陶是一种指在陶器表面印有各种几何形紋飾,質料較硬,且为泥質与夾砂質的陶器。这种陶器主要分佈在我國东南地区的?ā⒄憬⒔铡不铡⒑薄⒑稀⒔鳌⑻场⒐愣⑾愀垡粠?并向东傳播至菲律濱、印度支那、南洋群島及太平洋諸島。在我國东南地区,由印紋陶与有段石錛二种典型遺物所構成的中國东南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形成了沿海地区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体系,它不同于國內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而自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系統,是一个正在研究中而帶有國际性的学術問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文化 新石器时代遗址 东南地区 中国东南区 文化特征 新石器遗址 新石器时代晚期 文化体系 陶器 江苏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河西走廊东灰山和西灰山作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魏益民 杨谊时 +4 位作者 张影全 赵博 李明 张波 郭波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27-1333,共7页
河西走廊是古代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叉地带,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为了给研究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作用提供实物证据,对甘肃民乐东灰山和西灰山现有材料采用遗址剖面土壤样本浮选、分拣、鉴定和理化分析方... 河西走廊是古代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叉地带,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为了给研究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作用提供实物证据,对甘肃民乐东灰山和西灰山现有材料采用遗址剖面土壤样本浮选、分拣、鉴定和理化分析方法,以现代作物种子为对照,确定遗址炭化作物籽粒的种类、性状差异及年纪。结果显示,东灰山遗址发现了炭化小麦、大麦、谷子(粟)、糜子(黍、稷)、黑麦、荞麦和燕麦籽粒,以及胡桃壳、枣核等;西灰山遗址发现了炭化小麦、谷子、糜子和大麦籽粒;两个遗址的作物种植结构基本一致。东灰山和西灰山发现的作物以小麦最为古老,距今在3800~3600年之间,西灰山小麦种植历史稍早于东灰山。在新石器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河西走廊的粮食生产已有比较合理的作物种类结构,包括小麦、大麦、谷子、糜子、黑麦、荞麦和燕麦等。炭化小麦籽粒较小,且大小不均匀,说明人工选育程度低。如对东灰山和西灰山作物和植物遗存开展系统性发掘,可能还会有更多新发现或新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遗存 籽粒特性 河西走廊 西灰山 东灰山 新石器晚期 青铜器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