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5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省南部新石器时代人地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李月丛 胡金华 许清海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1-96,共6页
该文通过考古及古环境资料,分析了河北省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特点、古环境演变规律和人地关系,认为环境对于人类活动及人类文化发展的制约是主要的,环境不仅影响遗址的数量及分布位置,而且影响文化的性质及存续时间。在气候温暖... 该文通过考古及古环境资料,分析了河北省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特点、古环境演变规律和人地关系,认为环境对于人类活动及人类文化发展的制约是主要的,环境不仅影响遗址的数量及分布位置,而且影响文化的性质及存续时间。在气候温暖期,河北省南部地区较多受中原文化及山东文化区系的影响,而在气候变冷或变干期,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或受北方文化影响较大。但人类活动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变化,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局部地区的原始植被,特别是森林植被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使得先民们不得不频繁迁移,因此在河北省南部,多数遗址文化层较薄且少有叠压现象。太行山区植被的破坏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环境 人地关系 新石器时代 文化序列 河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陶瓷碎片残留物确定蜂蜡的存在——为新石器时代人类对蜜蜂的利用提供确切证据
2
作者 蒋侠森 胡福良 《中国蜂业》 2016年第3期60-61,共2页
蜜蜂在全球农业经济及生态环境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人类食物中有约1/3的植物需要蜜蜂授粉。因此,蜜蜂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这种关系由来已久。人们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文明中发现了描绘人与蜜蜂的图像,类似的图像在... 蜜蜂在全球农业经济及生态环境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人类食物中有约1/3的植物需要蜜蜂授粉。因此,蜜蜂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这种关系由来已久。人们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文明中发现了描绘人与蜜蜂的图像,类似的图像在史前岩画中也同样出现了。但由于早期蜜蜂化石的缺失,到底人类最早什么时候开始广泛利用蜜蜂,我们并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蜂授粉 新石器时代 人类 陶瓷碎片 利用 残留物 证据 蜂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安高陵田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3
作者 王自力 高杨(执笔/绘图) +6 位作者 王红英 王焕 方辉 刘善沂(绘图) 任芳(绘图) 董兴华(绘图) 于江(摄影)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2,共10页
田家村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2020年11月至次年1月,为配合西安地铁十号线水景公园站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山东大学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一批仰韶文化晚期遗存,包括陶窑、水井、灰坑等遗迹,出土了较多的陶... 田家村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2020年11月至次年1月,为配合西安地铁十号线水景公园站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山东大学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一批仰韶文化晚期遗存,包括陶窑、水井、灰坑等遗迹,出土了较多的陶、石、骨器等遗物。根据遗迹组合及空间分布特征,初步推断该遗址为制陶作坊遗址,其为仰韶晚期制陶手工业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西安市 田家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陶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与XGBoost算法的山东省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预测模型研究
4
作者 田洁 朱有晨 +3 位作者 李林芝 朱星 李文然 安雪莲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404,共11页
构建考古遗址预测模型可以精准识别遗址的潜在空间范围,有助于对尚未发现的遗址进行前瞻性保护.本文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收集了1916个新石器时代遗址(不含墓葬)作为研究样本,按照1∶1的比例随机提取1916个非遗址点作为负样本,并选取高... 构建考古遗址预测模型可以精准识别遗址的潜在空间范围,有助于对尚未发现的遗址进行前瞻性保护.本文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收集了1916个新石器时代遗址(不含墓葬)作为研究样本,按照1∶1的比例随机提取1916个非遗址点作为负样本,并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剖面曲率、平面曲率、微地貌、坡位、濒水距离8个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因子,构建考古遗址预测模型的指标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XGBoost算法,构建考古遗址预测模型.基于该模型进行了潜在遗址点的空间范围预测,同时分析了影响因子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XGBoost算法构建的考古遗址预测模型可获取较高的精度,本研究的AUC测试值为0.85;2)用最佳样本训练后的模型,将结果划分为低、中、高3种等级,并绘制出考古遗址概率空间分布图,得出遗址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3)XGBoost算法对影响因子重要性分析表明,坡位、微地貌、高程是影响山东省新石器时代遗址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自然地理因子.研究发现,XGBoost算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构建的模型为考古遗址预测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并为考古发掘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揭示了新石器时代遗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GBoost算法 GIS 考古遗址预测模型 新石器时代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农耕经济与社会进步互动发展研究
5
作者 王会斌 刘海峰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3,共6页
在漫长的新石器时代,全新世大暖期致使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发生突变。由于拥有黄淮大平原这一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优势,中原地区的农耕技术、农作物栽培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从新石器时代农业考古成果来看,代表最先进农业技术的锄耕、... 在漫长的新石器时代,全新世大暖期致使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发生突变。由于拥有黄淮大平原这一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优势,中原地区的农耕技术、农作物栽培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从新石器时代农业考古成果来看,代表最先进农业技术的锄耕、犁耕技术已在中原地区萌芽,五谷等粮食作物在中原地区全面种植。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为大型氏族部落的聚集、中华古文化的发展、中华古文明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建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农耕技术 农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海贝之路”与东西交通
6
作者 范杰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91,共9页
距今5000年左右,中国北方地区已形成经由河西走廊或欧亚草原地带,获取地中海和印度洋海贝的“海贝之路”。黄河中上游主要依靠河西走廊获得海贝,并将其视为身份象征或文化传统向外传播;东北地区以欧亚草原为通道获取海贝,其中将海贝视... 距今5000年左右,中国北方地区已形成经由河西走廊或欧亚草原地带,获取地中海和印度洋海贝的“海贝之路”。黄河中上游主要依靠河西走廊获得海贝,并将其视为身份象征或文化传统向外传播;东北地区以欧亚草原为通道获取海贝,其中将海贝视为祭祀用品的红山文化与中亚、西亚地区构建起了“社会上层交流网”。新石器时代海贝的传播为后世“绿洲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史前基础”,深刻影响了三代社会对海贝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 新石器时代 海贝之路 河西走廊 欧亚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大河村新石器时代遗存及相关问题探讨
7
作者 秦存誉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5-65,共11页
本文通过对大河村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剖析,同时结合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可将其归为后岗一期文化、庙底沟文化、秦王寨文化、后岗二期文化四种考古学文化遗存。这四支文化及此前的李家沟、裴李岗文化基本代表了郑州地区新石器... 本文通过对大河村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剖析,同时结合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可将其归为后岗一期文化、庙底沟文化、秦王寨文化、后岗二期文化四种考古学文化遗存。这四支文化及此前的李家沟、裴李岗文化基本代表了郑州地区新石器时代6个阶段的文化格局和演变历程,各阶段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反映出“多元共存、主次协调、融合拓新”的演变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河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文化遗存 郑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石器时代广西地区橄榄属植物研究现状
8
作者 汪静怡 吴妍 谢光茂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0-175,共6页
新石器时代先民对植物资源利用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橄榄属植物是广西地区重要植物资源,然而有关橄榄属的系统研究十分缺乏。本文系统综述了国内外所发现的橄榄属遗存及其研究方法,进一步强调了拓宽识别方法对橄榄属遗存研究的重... 新石器时代先民对植物资源利用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橄榄属植物是广西地区重要植物资源,然而有关橄榄属的系统研究十分缺乏。本文系统综述了国内外所发现的橄榄属遗存及其研究方法,进一步强调了拓宽识别方法对橄榄属遗存研究的重要性。本文对橄榄属遗存及其研究方法的梳理,不仅有助于理解新石器时代广西地区先民对橄榄属植物的利用情况,也为解读橄榄属植物在这一地区的驯化史、环境史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橄榄属 新石器时代 植物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部分新石器时代遗址水稻硅酸体形状特征初探 被引量:17
9
作者 郑云飞 郑云飞 +6 位作者 藤原宏志 游修龄 俞为洁 刘斌 丁金龙 王才林 宇田津彻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5-30,共6页
为了探讨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稻的亚种属性,对浙江省的罗家角、马家水、邱城、南河、喇叭、水田贩和江苏省的龙南、徐家湾等遗址出土的陶片、红烧土及土壤,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在26份材料中有11份检出稻的机动细胞硅酸体,它们... 为了探讨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稻的亚种属性,对浙江省的罗家角、马家水、邱城、南河、喇叭、水田贩和江苏省的龙南、徐家湾等遗址出土的陶片、红烧土及土壤,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在26份材料中有11份检出稻的机动细胞硅酸体,它们分属于马家、崧泽和良渚等三个文化阶段。硅酸体的形状特征解析表明: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期的硅酸体的纵长、横长比马家文化期分别增加了15.73%、15.15%和11.73%、15.19%;粒子组分中小颗粒明显减少,大颗粒增加。显示出向以大型硅酸体为特征的粳稻方向进化的趋势。判别结果表明:崧泽和良渚文化期为粳稻;马家 文化早期的判别值有负值,但绝对值较小,和现代栽培的籼稻有差异。从演化过程看,硅酸体特征似籼的早期的栽培稻已具向粳稻分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亚种 硅酸体 新石器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三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玉玦科技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董俊卿 孙国平 +3 位作者 王宁远 楼航 李青会 顾冬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905-2913,共9页
玉玦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广泛出现的一类重要玉器。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玉玦,具有鲜明时代和地域特征,为探索中国玉文化起源和传播提供了重要实物。为获取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玉玦的基础材料学信息(如主要矿物组成、硬度... 玉玦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广泛出现的一类重要玉器。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玉玦,具有鲜明时代和地域特征,为探索中国玉文化起源和传播提供了重要实物。为获取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玉玦的基础材料学信息(如主要矿物组成、硬度等),以及探索玉料随时间演变规律和可能的原料来源,本文以浙江省境内3个代表性新石器时代遗址——田螺山、仙坛庙和江家山遗址出土的玉玦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PIXE)分析技术对其进行了无损分析检测。研究结果表明:从河姆渡文化至崧泽文化晚期,所分析玉玦的主要组成矿物为萤石、迪开石、石英、白云母、透闪石和蛇纹石等,以萤石、玉髓和迪开石为主,且时代早于透闪石和蛇纹石。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相关遗址出土玉玦的原料随时间变化特征、原料来源,以及玉玦的材料学特征与加工工艺之间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玉玦 无损分析 玉材 可能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文化断层的成因探讨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生 朱诚 +1 位作者 张强 李德文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4-73,共10页
多年来考古发掘表明 ,太湖地区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许多新石器文化遗址中普遍存在多期文化断层 ,取而代之的是在连续的文化层序中出现不含文化遗物的自然沉积地层 .本文通过对太湖地区文化断层与特征沉积物 (埋藏古树和埋藏泥炭 )时... 多年来考古发掘表明 ,太湖地区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许多新石器文化遗址中普遍存在多期文化断层 ,取而代之的是在连续的文化层序中出现不含文化遗物的自然沉积地层 .本文通过对太湖地区文化断层与特征沉积物 (埋藏古树和埋藏泥炭 )时空分布的比较研究 ,并结合典型剖面所反映的古气候演变状况 ,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太湖地区普遍存在着两层埋藏古树和埋藏泥炭层 ,它们的年代与文化断层形成时代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各期文化断层的形成均非海侵造成 ,而是与全新世中晚期气候—海面波动有关 .崧泽晚期文化断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面上升 ,地下水位抬高 ,引起地表低洼处泥炭沼泽的扩大所致 ,而良渚晚期文化断层则是因大规模的陆地洪水泛滥 ,引起地表水域扩张造成的 ;唐宋前期文化断层与太湖水系的变迁密切相关 .在整个历史时期 ,太湖水系大致沿着三江→湖泊→水网化的方向演变 .本区湖面曾几度扩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环境考古 文化断层 中国 新石器时代 文化遗址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炭化稻米的发现、形态学研究及意义 被引量:24
12
作者 陈报章 王象坤 张居中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27-134,共8页
应用扩散筛选法,从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样品中发现了大量炭化稻米。形态学研究表明,贾湖古稻多数为栽培粳与偏粳稻(L/W为1.88~2.48),少部分为栽培籼与偏籼稻(L/W为2.50~3.00)。该遗址文化层14C测... 应用扩散筛选法,从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样品中发现了大量炭化稻米。形态学研究表明,贾湖古稻多数为栽培粳与偏粳稻(L/W为1.88~2.48),少部分为栽培籼与偏籼稻(L/W为2.50~3.00)。该遗址文化层14C测年树轮校正值为8942~7868aBP,这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炭化稻米。这一发现对于我国乃至世界稻作起源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还从古环境及农业起源机制方面,分析了贾湖先民较早开始稻作文化的原因,并提出了具有古气候边缘过渡效应的淮河流域或许是我国栽培稻起源地之一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化稻米 稻作起源地 形态学 新石器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下河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活动初探 被引量:15
13
作者 尚雪 张鹏程 +4 位作者 周新郢 邱振威 屈亚婷 王炜林 王昌燧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59,103,共6页
综合花粉、炭化种子等生物指标记录可以提供有关早期植被与农业活动方面的信息。研究显示,下河遗址地区在距今5300~4700 cal a BP之间植被类型以草原为主,仅在河谷地区与山区有少量乔木生长;该地先民在仰韶时代晚期农业活动以旱作农业... 综合花粉、炭化种子等生物指标记录可以提供有关早期植被与农业活动方面的信息。研究显示,下河遗址地区在距今5300~4700 cal a BP之间植被类型以草原为主,仅在河谷地区与山区有少量乔木生长;该地先民在仰韶时代晚期农业活动以旱作农业为主,广泛种植粟类作物,伴随少量黍类作物;另外,较多数量草木犀植物种子的出现可能暗示该地先民利用植物资源饲养牲畜,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获得更多证据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河遗址 新石器时代 早期农业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南部新石器时代末期彩绘陶器颜料的科学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晓毅 南普恒 金普军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8-113,共6页
利用扫描电镜及其附带的能谱仪对山西南部三处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址或墓地出土陶器表面的彩绘颜料进行了显微元素分析,并结合激光拉曼、X射线衍射及红外三种微损结构分析技术对元素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显示,红色颜料均为朱砂,白... 利用扫描电镜及其附带的能谱仪对山西南部三处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址或墓地出土陶器表面的彩绘颜料进行了显微元素分析,并结合激光拉曼、X射线衍射及红外三种微损结构分析技术对元素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显示,红色颜料均为朱砂,白色颜料为方解石,黑色颜料为石墨,绿色颜料为孔雀石。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对此地区颜料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南部 新石器时代末期 彩绘陶器 颜料 陶寺 下靳 清凉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金坛新石器时代环境变迁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强 朱诚 宋友桂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91-99,共9页
对江苏金坛三星村新石器遗址 JS98T0 82 0号探坑南壁剖面进行采样 ,对样品做了粒度、地球化学、孢粉、微体古生物 (有孔虫和介形类 )等环境替代指标的测定与分析 ,并据此初步研究和恢复了该区新石器时代古环境演变状况 ,得出以下几点认... 对江苏金坛三星村新石器遗址 JS98T0 82 0号探坑南壁剖面进行采样 ,对样品做了粒度、地球化学、孢粉、微体古生物 (有孔虫和介形类 )等环境替代指标的测定与分析 ,并据此初步研究和恢复了该区新石器时代古环境演变状况 ,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本区自全新世以来 ,气候有从暖湿向干冷变化的总趋势。 (2 ) P2 O5 的含量在马家浜墓葬层和崧泽文化层可达生土层的 5~ 6倍 ,充分反映了当时人类活动日益频繁 ,同时也反映了环境变迁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3)生土层样品中没有发现有孔虫、介形类等微体古生物 ,粒度分析反映该生土层 (下蜀土层 )主要成因是河流冲积而成。因此 ,江苏金坛地区是否有过海侵仍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另外 ,通过对该生土层孢粉分析可看出该层形成的气候环境是逐渐增暖的 ,而且湿度渐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文化 环境变迁 江苏 全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威塔儿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及五坝山墓葬发掘简报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辉 周广济 +4 位作者 魏文斌 吴荭 庞耀先 赵吴成 方毅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11,共4页
ansu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Abstract Taerwan site and Wubashan tombs have been officially excavated in the Hexi Corridor,belonging to Majayao Cultue.Judging by unearthed objects and house remains of chara... ansu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Abstract Taerwan site and Wubashan tombs have been officially excavated in the Hexi Corridor,belonging to Majayao Cultue.Judging by unearthed objects and house remains of characteristic style,the site and tombs should belong to the early and middle period of the Majiayao Type,Banshan Type and Machang Type.Combined with the other excavated pottery from Hexi Corridor equal to Majayao Culture ,the Majayao Culture in Hexi Corrider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Hehuang(河湟)region and this is of great value in study of Neolithic culture in the Hexi Corrid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塔儿湾遗址 武威市 五坝山墓葬 出土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家梁新石器时代遗址古人类的食谱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法军 金海燕 +2 位作者 朱泓 张全超 魏东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01-1007,共7页
对河北省阳原县姜家梁新石器时代17个个体的人骨进行了9种微量元素的分析研究.从聚类结果看不出姜家梁古代居民同种系多类型复合体居民之间体质发育差异的分布规律.结合考古学文化研究和古DNA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这17个个体在摄取食物的... 对河北省阳原县姜家梁新石器时代17个个体的人骨进行了9种微量元素的分析研究.从聚类结果看不出姜家梁古代居民同种系多类型复合体居民之间体质发育差异的分布规律.结合考古学文化研究和古DNA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这17个个体在摄取食物的方式、种类和数量上可能存在差异,或许暗示这个群体中确实存在食物占有和分配上的差异或某种饮食习惯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家梁 新石器时代 食物结构 食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气候与环境 被引量:13
18
作者 靳桂云 王传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5-363,共9页
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已经基本建立,重建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气候与环境演化过程,是深入理解人类文化发展背景和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前提。现有的考古学和古环境科学研究成果显示,距今7000—6000年前后,山东西南部的汶泗流域... 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已经基本建立,重建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气候与环境演化过程,是深入理解人类文化发展背景和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前提。现有的考古学和古环境科学研究成果显示,距今7000—6000年前后,山东西南部的汶泗流域生长着现今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扬子鳄;距今5000—4000年前后,山东东南部的日照一带生长着刚竹,而现代的刚竹自然生长区域是在江淮之间;辽东半岛和华北平原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孢粉等记录了全新世早期的温暖湿润气候和全新世中期气候逐渐冷干的变化过程。这些研究成果说明,在整个新石器时代海岱地区的气候都比现在温暖湿润,相当于现代的江淮地区。目前关于该地区古气候和古环境的研究,取得的认识远少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研究成果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低;(2)年代学问题需要深入研究;(3)海岸线变迁问题有待深入;(4)对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问题关注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岱地区 新石器时代 气候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征类型初探 被引量:19
19
作者 张振标 王令红 欧阳莲 《古脊椎动物学报》 1982年第1期72-80,共9页
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征类型。作者认为他们同属一个大人种——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依照他们体征间的差异,可以分为三个地区类型:1)中原地区类型;2)华南地区类型;3)关中地区类型。这些地区类型形成的时间可能... 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征类型。作者认为他们同属一个大人种——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依照他们体征间的差异,可以分为三个地区类型:1)中原地区类型;2)华南地区类型;3)关中地区类型。这些地区类型形成的时间可能是在较新石器时代为早的时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坡组 岩组 新石器 宝鸡 陕西 颅型 石山组 齿槽面角 黄色人种 蒙古人种 阔上面型 中国新石器时代 体征 初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浐河灞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人地关系的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虎勤 刘博 赵文明 《工程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41-848,共8页
以新石器时代遗址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目标,本文研究了西安地区灞河、沪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特征,确定了可量化表征因素,采用多项式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河流之间人地关系的数学模型。模型表明遗址距河流距离与遗址面积... 以新石器时代遗址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目标,本文研究了西安地区灞河、沪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特征,确定了可量化表征因素,采用多项式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河流之间人地关系的数学模型。模型表明遗址距河流距离与遗址面积、河流流量、遗址位置、河流比降有显著关系。模型运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河流之间关系符合考古学研究结论,构建的数学模型对西安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点群考古发掘具有前瞻性指导作用,对新石器时代遗址环境考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遗址 人地关系 多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