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5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西安高陵田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1
作者 王自力 高杨(执笔/绘图) +6 位作者 王红英 王焕 方辉 刘善沂(绘图) 任芳(绘图) 董兴华(绘图) 于江(摄影)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2,共10页
田家村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2020年11月至次年1月,为配合西安地铁十号线水景公园站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山东大学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一批仰韶文化晚期遗存,包括陶窑、水井、灰坑等遗迹,出土了较多的陶... 田家村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2020年11月至次年1月,为配合西安地铁十号线水景公园站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山东大学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一批仰韶文化晚期遗存,包括陶窑、水井、灰坑等遗迹,出土了较多的陶、石、骨器等遗物。根据遗迹组合及空间分布特征,初步推断该遗址为制陶作坊遗址,其为仰韶晚期制陶手工业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西安市 田家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陶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与XGBoost算法的山东省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预测模型研究
2
作者 田洁 朱有晨 +3 位作者 李林芝 朱星 李文然 安雪莲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404,共11页
构建考古遗址预测模型可以精准识别遗址的潜在空间范围,有助于对尚未发现的遗址进行前瞻性保护.本文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收集了1916个新石器时代遗址(不含墓葬)作为研究样本,按照1∶1的比例随机提取1916个非遗址点作为负样本,并选取高... 构建考古遗址预测模型可以精准识别遗址的潜在空间范围,有助于对尚未发现的遗址进行前瞻性保护.本文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收集了1916个新石器时代遗址(不含墓葬)作为研究样本,按照1∶1的比例随机提取1916个非遗址点作为负样本,并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剖面曲率、平面曲率、微地貌、坡位、濒水距离8个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因子,构建考古遗址预测模型的指标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XGBoost算法,构建考古遗址预测模型.基于该模型进行了潜在遗址点的空间范围预测,同时分析了影响因子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XGBoost算法构建的考古遗址预测模型可获取较高的精度,本研究的AUC测试值为0.85;2)用最佳样本训练后的模型,将结果划分为低、中、高3种等级,并绘制出考古遗址概率空间分布图,得出遗址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3)XGBoost算法对影响因子重要性分析表明,坡位、微地貌、高程是影响山东省新石器时代遗址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自然地理因子.研究发现,XGBoost算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构建的模型为考古遗址预测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并为考古发掘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揭示了新石器时代遗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GBoost算法 GIS 考古遗址预测模型 新石器时代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农耕经济与社会进步互动发展研究
3
作者 王会斌 刘海峰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3,共6页
在漫长的新石器时代,全新世大暖期致使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发生突变。由于拥有黄淮大平原这一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优势,中原地区的农耕技术、农作物栽培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从新石器时代农业考古成果来看,代表最先进农业技术的锄耕、... 在漫长的新石器时代,全新世大暖期致使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发生突变。由于拥有黄淮大平原这一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优势,中原地区的农耕技术、农作物栽培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从新石器时代农业考古成果来看,代表最先进农业技术的锄耕、犁耕技术已在中原地区萌芽,五谷等粮食作物在中原地区全面种植。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为大型氏族部落的聚集、中华古文化的发展、中华古文明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建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农耕技术 农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海贝之路”与东西交通
4
作者 范杰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91,共9页
距今5000年左右,中国北方地区已形成经由河西走廊或欧亚草原地带,获取地中海和印度洋海贝的“海贝之路”。黄河中上游主要依靠河西走廊获得海贝,并将其视为身份象征或文化传统向外传播;东北地区以欧亚草原为通道获取海贝,其中将海贝视... 距今5000年左右,中国北方地区已形成经由河西走廊或欧亚草原地带,获取地中海和印度洋海贝的“海贝之路”。黄河中上游主要依靠河西走廊获得海贝,并将其视为身份象征或文化传统向外传播;东北地区以欧亚草原为通道获取海贝,其中将海贝视为祭祀用品的红山文化与中亚、西亚地区构建起了“社会上层交流网”。新石器时代海贝的传播为后世“绿洲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史前基础”,深刻影响了三代社会对海贝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 新石器时代 海贝之路 河西走廊 欧亚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大河村新石器时代遗存及相关问题探讨
5
作者 秦存誉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5-65,共11页
本文通过对大河村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剖析,同时结合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可将其归为后岗一期文化、庙底沟文化、秦王寨文化、后岗二期文化四种考古学文化遗存。这四支文化及此前的李家沟、裴李岗文化基本代表了郑州地区新石器... 本文通过对大河村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剖析,同时结合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可将其归为后岗一期文化、庙底沟文化、秦王寨文化、后岗二期文化四种考古学文化遗存。这四支文化及此前的李家沟、裴李岗文化基本代表了郑州地区新石器时代6个阶段的文化格局和演变历程,各阶段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反映出“多元共存、主次协调、融合拓新”的演变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河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文化遗存 郑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新石器时代谷物加工方法演变试探 被引量:11
6
作者 马洪路 《农业考古》 1984年第2期90-98,共9页
新石器时代是原始氏族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面貌如何,在七十年代中期以前一直是不清楚的。地处黄河中游平原的河南裴李岗与河北磁山遗址的发现,迅速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极大地关注。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的发现... 新石器时代是原始氏族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面貌如何,在七十年代中期以前一直是不清楚的。地处黄河中游平原的河南裴李岗与河北磁山遗址的发现,迅速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极大地关注。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的发现,对探讨我国农业的起源和畜牧业的产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给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带来了多方面的变革。我国农业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因此,对裴李岗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裴李岗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 磨盘 新石器时代遗址 加工方法 谷物 仰韶文化 磨棒 生产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石器时代广西地区橄榄属植物研究现状
7
作者 汪静怡 吴妍 谢光茂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0-175,共6页
新石器时代先民对植物资源利用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橄榄属植物是广西地区重要植物资源,然而有关橄榄属的系统研究十分缺乏。本文系统综述了国内外所发现的橄榄属遗存及其研究方法,进一步强调了拓宽识别方法对橄榄属遗存研究的重... 新石器时代先民对植物资源利用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橄榄属植物是广西地区重要植物资源,然而有关橄榄属的系统研究十分缺乏。本文系统综述了国内外所发现的橄榄属遗存及其研究方法,进一步强调了拓宽识别方法对橄榄属遗存研究的重要性。本文对橄榄属遗存及其研究方法的梳理,不仅有助于理解新石器时代广西地区先民对橄榄属植物的利用情况,也为解读橄榄属植物在这一地区的驯化史、环境史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橄榄属 新石器时代 植物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 被引量:4
8
作者 彭适凡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4期95-108,共14页
江西这块土地上,最早什么时候有人类活动?根据乐平县涌山岩(洞)发现有旧石器晚期人类打制过的石片来看①,说明这在数万年前,江西就已有人类经营。只是由于发现的遗物太少,尚不足以反映更多的问题。目前有充分资料可据的,应该从新石器时... 江西这块土地上,最早什么时候有人类活动?根据乐平县涌山岩(洞)发现有旧石器晚期人类打制过的石片来看①,说明这在数万年前,江西就已有人类经营。只是由于发现的遗物太少,尚不足以反映更多的问题。目前有充分资料可据的,应该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江西史前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文化 新石器时代考古 新石器时代早期 江西 古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 文化特征 石器时代 文化堆积 几何印纹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新石器时代农业考古概述 被引量:20
9
作者 吴诗池 《农业考古》 1983年第2期165-171,共7页
山东新石器文化考古工作伊始于1928年,截至目前,考古调查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达近千处,其中经重点或抢救性发掘的有滕县北辛、泰安县大汶口、兖州县王因、曲阜县西夏候、章丘县城子崖、日照县东海峪、两城镇、临沂县大范庄、潍坊市姚... 山东新石器文化考古工作伊始于1928年,截至目前,考古调查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达近千处,其中经重点或抢救性发掘的有滕县北辛、泰安县大汶口、兖州县王因、曲阜县西夏候、章丘县城子崖、日照县东海峪、两城镇、临沂县大范庄、潍坊市姚官庄、胶县鲁家口、三里河、诸城县呈子、莒县陵阳河、烟台市白石村、福山县丘家庄、荣成县河口、蓬莱县紫荆山、长岛县北庄、栖霞县杨家圈,莱阳县于家店、泗水县尹家城、梁山县青堌堆、茌平县尚庄遗址等近30处。所获考古资料极为丰富,拙文仅就有关农业的考古资料作一概述,并对这些资料所反映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遗址 新石器时代早期 龙山文化 山东地区 文化遗址 北辛文化 考古资料 西夏候 考古调查 三里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谷物加工 被引量:10
10
作者 马洪路 《农业考古》 1986年第2期135-142,共8页
原始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出现一些生产工具的改革,如扁平穿孔或有肩石铲取代粗磨厚钝的石铲,轻便易制的石刀和蚌镰代替齿刃石镰等等。由于这种改革在生产力较低的背景下是非常缓慢地进行着,所以历来不甚为人注意。但是,改革的存在... 原始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出现一些生产工具的改革,如扁平穿孔或有肩石铲取代粗磨厚钝的石铲,轻便易制的石刀和蚌镰代替齿刃石镰等等。由于这种改革在生产力较低的背景下是非常缓慢地进行着,所以历来不甚为人注意。但是,改革的存在是必然的。谷物加工,是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必需的重要环节。在新石器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早期 农业生产 谷物 仰韶文化 加工工具 新石器时代遗址 捣法 龙山文化 裴李岗文化 磨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粟稻混作区简论(摘要)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星光 《农业考古》 1998年第1期400-400,共1页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粟稻混作区简论(摘要)郑州大学文博学院王星光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人们活动范围和交往的扩大,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黄河和淮河之间,逐渐形成了粟稻混作区。从考古学提供的材料...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粟稻混作区简论(摘要)郑州大学文博学院王星光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人们活动范围和交往的扩大,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黄河和淮河之间,逐渐形成了粟稻混作区。从考古学提供的材料看,在北起河南省的渑池仰韶村,南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稻混作区 中国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以来 中国早期文明 社会文明的进步 文化交流 河南省 郑州大学 自然环境因素 区域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新石器时代的家畜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兴永 《农业考古》 1987年第1期370-377,共8页
一一九七九年笔者在讨论云南铜石并用时代的动物群时曾指出:“从此或之前家马开始引进,马的引进与古代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目前来看马的引进至少可能从滇西北一带”。本文试图通过考古材料,系统地论述云南新石器时代的家畜及有关问题。饲... 一一九七九年笔者在讨论云南铜石并用时代的动物群时曾指出:“从此或之前家马开始引进,马的引进与古代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目前来看马的引进至少可能从滇西北一带”。本文试图通过考古材料,系统地论述云南新石器时代的家畜及有关问题。饲养业是新石器时代物质生产的重要部门,是获得稳定的肉食品来源的最重要的手段。新石器时代饲养业的知识的来源是通过对这时期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骨的综合研究而获知的。这些成果为进一步阐明家畜、家禽的起源、演化、传播和品种改良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遗址 云南地区 新石器时代晚期 家畜 新石器时代早期 大墩子 饲养业 铜石并用时代 出土 动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南方新石器时代考古
13
作者 曾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3期95-102,94,共9页
本文所指的南方,是指北纬33°以南,东经108°以东的中国东南方(包括台湾、海南省)。以行政区域划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淮河以南)、河南(南阳地区)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的大部分,四川的东部三峡地区。总的地貌特征是... 本文所指的南方,是指北纬33°以南,东经108°以东的中国东南方(包括台湾、海南省)。以行政区域划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淮河以南)、河南(南阳地区)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的大部分,四川的东部三峡地区。总的地貌特征是湖泊、川泽、冲积平原及海洋地貌均有,涉及的水域包括:长江中下游、汉水、淮河、珠江水系及洞庭湖、太湖、鄱阳湖区。南岭山脉横枕本区中部、向南向北逐渐过渡为山地、丘陵。本区东边、南边濒临太平洋,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本地区总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仅占我国版图1/6强,但自然资源丰富,气候适当、土地肥沃,新石器时代之初的采集者们在本区的东北部发展起早期的稻作农业。有线索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即有部分人群自山东半岛向东南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考古 新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文化 屈家岭文化 新石器文化 石峡文化 长江中游 几何印纹陶 青莲岗文化 三峡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部分新石器时代遗址水稻硅酸体形状特征初探 被引量:17
14
作者 郑云飞 郑云飞 +6 位作者 藤原宏志 游修龄 俞为洁 刘斌 丁金龙 王才林 宇田津彻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5-30,共6页
为了探讨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稻的亚种属性,对浙江省的罗家角、马家水、邱城、南河、喇叭、水田贩和江苏省的龙南、徐家湾等遗址出土的陶片、红烧土及土壤,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在26份材料中有11份检出稻的机动细胞硅酸体,它们... 为了探讨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稻的亚种属性,对浙江省的罗家角、马家水、邱城、南河、喇叭、水田贩和江苏省的龙南、徐家湾等遗址出土的陶片、红烧土及土壤,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在26份材料中有11份检出稻的机动细胞硅酸体,它们分属于马家、崧泽和良渚等三个文化阶段。硅酸体的形状特征解析表明: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期的硅酸体的纵长、横长比马家文化期分别增加了15.73%、15.15%和11.73%、15.19%;粒子组分中小颗粒明显减少,大颗粒增加。显示出向以大型硅酸体为特征的粳稻方向进化的趋势。判别结果表明:崧泽和良渚文化期为粳稻;马家 文化早期的判别值有负值,但绝对值较小,和现代栽培的籼稻有差异。从演化过程看,硅酸体特征似籼的早期的栽培稻已具向粳稻分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亚种 硅酸体 新石器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三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玉玦科技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董俊卿 孙国平 +3 位作者 王宁远 楼航 李青会 顾冬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905-2913,共9页
玉玦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广泛出现的一类重要玉器。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玉玦,具有鲜明时代和地域特征,为探索中国玉文化起源和传播提供了重要实物。为获取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玉玦的基础材料学信息(如主要矿物组成、硬度... 玉玦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广泛出现的一类重要玉器。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玉玦,具有鲜明时代和地域特征,为探索中国玉文化起源和传播提供了重要实物。为获取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玉玦的基础材料学信息(如主要矿物组成、硬度等),以及探索玉料随时间演变规律和可能的原料来源,本文以浙江省境内3个代表性新石器时代遗址——田螺山、仙坛庙和江家山遗址出土的玉玦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PIXE)分析技术对其进行了无损分析检测。研究结果表明:从河姆渡文化至崧泽文化晚期,所分析玉玦的主要组成矿物为萤石、迪开石、石英、白云母、透闪石和蛇纹石等,以萤石、玉髓和迪开石为主,且时代早于透闪石和蛇纹石。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相关遗址出土玉玦的原料随时间变化特征、原料来源,以及玉玦的材料学特征与加工工艺之间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玉玦 无损分析 玉材 可能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文化断层的成因探讨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生 朱诚 +1 位作者 张强 李德文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4-73,共10页
多年来考古发掘表明 ,太湖地区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许多新石器文化遗址中普遍存在多期文化断层 ,取而代之的是在连续的文化层序中出现不含文化遗物的自然沉积地层 .本文通过对太湖地区文化断层与特征沉积物 (埋藏古树和埋藏泥炭 )时... 多年来考古发掘表明 ,太湖地区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许多新石器文化遗址中普遍存在多期文化断层 ,取而代之的是在连续的文化层序中出现不含文化遗物的自然沉积地层 .本文通过对太湖地区文化断层与特征沉积物 (埋藏古树和埋藏泥炭 )时空分布的比较研究 ,并结合典型剖面所反映的古气候演变状况 ,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太湖地区普遍存在着两层埋藏古树和埋藏泥炭层 ,它们的年代与文化断层形成时代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各期文化断层的形成均非海侵造成 ,而是与全新世中晚期气候—海面波动有关 .崧泽晚期文化断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面上升 ,地下水位抬高 ,引起地表低洼处泥炭沼泽的扩大所致 ,而良渚晚期文化断层则是因大规模的陆地洪水泛滥 ,引起地表水域扩张造成的 ;唐宋前期文化断层与太湖水系的变迁密切相关 .在整个历史时期 ,太湖水系大致沿着三江→湖泊→水网化的方向演变 .本区湖面曾几度扩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环境考古 文化断层 中国 新石器时代 文化遗址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炭化稻米的发现、形态学研究及意义 被引量:24
17
作者 陈报章 王象坤 张居中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27-134,共8页
应用扩散筛选法,从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样品中发现了大量炭化稻米。形态学研究表明,贾湖古稻多数为栽培粳与偏粳稻(L/W为1.88~2.48),少部分为栽培籼与偏籼稻(L/W为2.50~3.00)。该遗址文化层14C测... 应用扩散筛选法,从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样品中发现了大量炭化稻米。形态学研究表明,贾湖古稻多数为栽培粳与偏粳稻(L/W为1.88~2.48),少部分为栽培籼与偏籼稻(L/W为2.50~3.00)。该遗址文化层14C测年树轮校正值为8942~7868aBP,这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炭化稻米。这一发现对于我国乃至世界稻作起源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还从古环境及农业起源机制方面,分析了贾湖先民较早开始稻作文化的原因,并提出了具有古气候边缘过渡效应的淮河流域或许是我国栽培稻起源地之一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化稻米 稻作起源地 形态学 新石器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下河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活动初探 被引量:15
18
作者 尚雪 张鹏程 +4 位作者 周新郢 邱振威 屈亚婷 王炜林 王昌燧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59,103,共6页
综合花粉、炭化种子等生物指标记录可以提供有关早期植被与农业活动方面的信息。研究显示,下河遗址地区在距今5300~4700 cal a BP之间植被类型以草原为主,仅在河谷地区与山区有少量乔木生长;该地先民在仰韶时代晚期农业活动以旱作农业... 综合花粉、炭化种子等生物指标记录可以提供有关早期植被与农业活动方面的信息。研究显示,下河遗址地区在距今5300~4700 cal a BP之间植被类型以草原为主,仅在河谷地区与山区有少量乔木生长;该地先民在仰韶时代晚期农业活动以旱作农业为主,广泛种植粟类作物,伴随少量黍类作物;另外,较多数量草木犀植物种子的出现可能暗示该地先民利用植物资源饲养牲畜,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获得更多证据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河遗址 新石器时代 早期农业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南部新石器时代末期彩绘陶器颜料的科学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晓毅 南普恒 金普军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8-113,共6页
利用扫描电镜及其附带的能谱仪对山西南部三处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址或墓地出土陶器表面的彩绘颜料进行了显微元素分析,并结合激光拉曼、X射线衍射及红外三种微损结构分析技术对元素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显示,红色颜料均为朱砂,白... 利用扫描电镜及其附带的能谱仪对山西南部三处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址或墓地出土陶器表面的彩绘颜料进行了显微元素分析,并结合激光拉曼、X射线衍射及红外三种微损结构分析技术对元素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显示,红色颜料均为朱砂,白色颜料为方解石,黑色颜料为石墨,绿色颜料为孔雀石。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对此地区颜料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南部 新石器时代末期 彩绘陶器 颜料 陶寺 下靳 清凉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金坛新石器时代环境变迁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强 朱诚 宋友桂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91-99,共9页
对江苏金坛三星村新石器遗址 JS98T0 82 0号探坑南壁剖面进行采样 ,对样品做了粒度、地球化学、孢粉、微体古生物 (有孔虫和介形类 )等环境替代指标的测定与分析 ,并据此初步研究和恢复了该区新石器时代古环境演变状况 ,得出以下几点认... 对江苏金坛三星村新石器遗址 JS98T0 82 0号探坑南壁剖面进行采样 ,对样品做了粒度、地球化学、孢粉、微体古生物 (有孔虫和介形类 )等环境替代指标的测定与分析 ,并据此初步研究和恢复了该区新石器时代古环境演变状况 ,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本区自全新世以来 ,气候有从暖湿向干冷变化的总趋势。 (2 ) P2 O5 的含量在马家浜墓葬层和崧泽文化层可达生土层的 5~ 6倍 ,充分反映了当时人类活动日益频繁 ,同时也反映了环境变迁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3)生土层样品中没有发现有孔虫、介形类等微体古生物 ,粒度分析反映该生土层 (下蜀土层 )主要成因是河流冲积而成。因此 ,江苏金坛地区是否有过海侵仍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另外 ,通过对该生土层孢粉分析可看出该层形成的气候环境是逐渐增暖的 ,而且湿度渐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文化 环境变迁 江苏 全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