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绿洲生态区袋栽黑木耳催耳芽技术 被引量:3
1
作者 贾培松 罗影 +6 位作者 王振津 李娅娅 李芝芳 贾文捷 努尔孜亚.亚力买买提 郝敬喆 魏鹏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4-351,共8页
【目的】开发有效的袋栽黑木耳催耳芽方法,为袋栽黑木耳栽培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小孔出耳和集中催芽方法,对菌床菌袋的不同遮盖物和通风方式进行对比试验。【结果】主动通风和保湿性好的催芽方式出芽率最高,为93.28%;... 【目的】开发有效的袋栽黑木耳催耳芽方法,为袋栽黑木耳栽培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小孔出耳和集中催芽方法,对菌床菌袋的不同遮盖物和通风方式进行对比试验。【结果】主动通风和保湿性好的催芽方式出芽率最高,为93.28%;自然通风和具有一定保湿性的催芽方式出芽率也较高,可达80%以上;而通风差,保湿性好的催芽方式出芽率最差,在45%以下,且污染率和烧菌程度高。【结论】袋栽黑木耳催耳芽效果受湿度、温度、通风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在温度、湿度适宜的条件下,通风流畅可以明显提高出芽率和整齐度,降低污染率和烧菌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袋栽黑木耳 新疆绿洲生态区 催耳芽 出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绿洲生态区播期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强 顾元国 +3 位作者 王娟 贾东海 张乐 陈跃华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8-62,共5页
本文针对花生在新疆地区特殊生态条件下不同播种期对其生长发育及其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花生播种-花针期日数减少、全生育期明显缩短;5月7日之前播种的花生LAI波动较大,LAI峰值明显高于5月12日以后播种;叶绿素含... 本文针对花生在新疆地区特殊生态条件下不同播种期对其生长发育及其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花生播种-花针期日数减少、全生育期明显缩短;5月7日之前播种的花生LAI波动较大,LAI峰值明显高于5月12日以后播种;叶绿素含量峰值出现较早,峰值时晚播处理叶绿素含量高于早播,而且播期较早处理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快;群体生长率和光合势指标均以5月7日播期较高,其百果重、百仁重、荚果产量和含油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绿洲生态区 花生 播期 生长发育 产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玉米螟田间药效研究及经济效益评价 被引量:13
3
作者 丁新华 刘芳慧 +8 位作者 解玉梅 李翠梅 何江 付开贇 吐尔逊 阿不都热合曼.胡吉 阿卜杜热伊木.阿卜杜热西提 许建军 郭文超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3-672,共10页
【目的】开展玉米螟田间药效研究及经济效益评价,为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玉米螟的科学防治提供指导。【方法】对不同药剂的平均防效、挽回产量情况、用药成本、投入产出比和经济效益等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玉米螟田间防治... 【目的】开展玉米螟田间药效研究及经济效益评价,为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玉米螟的科学防治提供指导。【方法】对不同药剂的平均防效、挽回产量情况、用药成本、投入产出比和经济效益等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玉米螟田间防治的最佳使用药剂及用药量。【结果】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喷施4m L/667m^2的防效、可挽回产量、纯增效益及投入产出比均最高,分别达95.29%、201.13 kg/667m^2、355.63元/667m^2和1∶56.57。其次是45%甲维·虱螨脲(普克猛)水分散粒剂,喷施10 g/667m^2的防效、可挽回产量、纯增效益及投入产出比分别为92.10%、192.50 kg/667m^2、336.50元/667m^2和1∶34.65。再次是阿维·氯苯酰(亮泰),喷施30 m L/667m^2的防效、可挽回产量、纯增效益则为92.60%、193.69 kg/667m^2和330.64元/667m^2。此外,撒施3%辛硫磷(掌声)、1%联苯·噻虫胺(家保福)、0.4%氯虫苯甲酰胺(科德抗)等颗粒剂则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较低,依次为60.39%、70.25%和79.28%。【结论】生产上玉米螟防治最佳使用的药剂种类及用药量为: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4 m L/667m^2、45%甲维·虱螨脲(普克猛)水分散粒剂10 g/667m^2、阿维·氯苯酰(亮泰)30 m L/667m^2、24%甲氧虫酰肼(雷通)40 m L/667m^2、氯虫·高氯氟(福奇)12.5m L/667m^2、氯虫·噻虫嗪(福戈)8 g/667m^2、22%噻虫·高氯氟(阿立卡)20 m L/667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荒漠绿洲生态 玉米螟 药效试验 经济效益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绿洲生态区玉米茎腐病发生分布与危害 被引量:4
4
作者 宋子硕 杨杰 +4 位作者 丁新华 付开赟 吐尔逊·阿合买提 何江 郭文超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50-956,共7页
【目的】研究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各玉米主产区玉米茎腐病田间最新发生分布与危害,为新疆灌溉玉米产区玉米茎腐病科学监测与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5点随机取样法系统调查新疆南北疆6个地州市17个县市区玉米茎腐病的最新发病情况,并... 【目的】研究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各玉米主产区玉米茎腐病田间最新发生分布与危害,为新疆灌溉玉米产区玉米茎腐病科学监测与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5点随机取样法系统调查新疆南北疆6个地州市17个县市区玉米茎腐病的最新发病情况,并综合分析栽培模式、品种因素与其发病程度的关联性。【结果】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玉米茎腐病平均病田率为77.32%,平均病株率为39.66‰,其中北疆春播玉米产区(97.22%、51.86‰)显著重于南疆复播玉米产区(30.00%、17.70‰),且各地州病害发生程度不同,博州(100%、78‰)、伊犁州(100%、68.04‰)发病最重,其次是乌鲁木齐(100%、55.50‰)、塔城地区(93.33%、38.80‰)中度发生,而昌吉州(92.86%、13.43‰)、喀什地区(30%、17.70‰)整体发病较轻。以县市为单位统计,全疆范围内新源县危害(100%、126.2‰)最重,其次为博乐市(100%、117.14‰),而伽师县、疏勒县、疏附县暂未发现玉米茎腐病发生。商品玉米平均病株率(48.12‰)是制种玉米(15.56‰)的3.09倍。4种栽培模式(滴灌覆膜、滴灌无膜、漫灌覆膜、漫灌无膜)的病株率无显著差异(P>0.05),滴灌覆膜(95.12%)、漫灌覆膜(31.82%)分别低于滴灌无膜(100%)、漫灌无膜(69.77%)。【结论】玉米茎腐病在新疆各玉米主产区普遍发生且北疆重于南疆。商品玉米品种整体抗病不强,覆膜栽培条件有利减轻病害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荒漠绿洲生态 玉米茎腐病 病田率 病害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