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七年”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意识形态、叙事结构与女性形象 被引量:2
1
作者 邴波 聂爱文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114-119,共6页
"十七年"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党和政府传达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媒介,它们通过借鉴成功影片的意识形态策略实现政治经济政策的影像化和民族政策的影像化,通过叙事结构的功能化展示影片人物、视角、声音的意识形态选择与对立... "十七年"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党和政府传达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媒介,它们通过借鉴成功影片的意识形态策略实现政治经济政策的影像化和民族政策的影像化,通过叙事结构的功能化展示影片人物、视角、声音的意识形态选择与对立,通过淡化女性性别身份、民族身份及文化身份的方式建构女性形象来映射新疆社会的嬗变,这些都在最大程度上契合了新中国"十七年"电影"革命"和"解放"的总主题,对于中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合法性建构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意识形态 叙事结构 女性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当代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艺术特征
2
作者 朱冬梅 阿依克孜·卡德尔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7-9,共3页
当代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三部具有代表性的时代作品来考察当代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艺术的演进流程:《哈森与加米拉》是具有超前艺术表现力的起点;《冰山上的来客》为观赏性与工具性结合的... 当代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三部具有代表性的时代作品来考察当代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艺术的演进流程:《哈森与加米拉》是具有超前艺术表现力的起点;《冰山上的来客》为观赏性与工具性结合的典范;《美丽家园》体现了真正的民族性。进而勾画出当代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十七年”的艺术特征表现为讲究鲜明的主题、采用双层的叙事结构和追求圆满的故事情节,在“新时期”则注重客观写实和对人物心灵的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演进流程 艺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新趋势研究
3
作者 张金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29-133,共5页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历一次较大的创作转向,具体表现在:在描述少数民族创伤体验这个宏观问题的同时,更聚焦于少数民族的生存境遇和家庭发展问题,及微观层面少数民族个体的情感困惑与内心挣扎现象,彰显出重构之后的美学新变。...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历一次较大的创作转向,具体表现在:在描述少数民族创伤体验这个宏观问题的同时,更聚焦于少数民族的生存境遇和家庭发展问题,及微观层面少数民族个体的情感困惑与内心挣扎现象,彰显出重构之后的美学新变。从猎奇、短浅的风景式电影,到彰显宏大命题的符号性电影,到如今自觉表达普世价值,对少数民族文化予以深描的民族志电影,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与发展演变才真正昭然若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创作 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意识形态构建与类型性的隐性承续及开拓 被引量:16
4
作者 陈旭光 郝哲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23,共11页
"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是新中国电影史上颇为"边缘另类"但又无法忽视的独特存在。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一方面,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有效地发挥了教化宣传的意识形态功能,完成了新生政权的合法性营造、民族... "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是新中国电影史上颇为"边缘另类"但又无法忽视的独特存在。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一方面,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有效地发挥了教化宣传的意识形态功能,完成了新生政权的合法性营造、民族政策的宣传普及、中华民族亲如一家的想象性建构;另一方面,"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以其独特绚丽的视听风格、多样杂糅的类型融合、直白热烈的情感表达为新中国电影原本单调的主流版图增添了诸多艳丽的色调。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电影中,家国观念的意识形态构建与类型化的隐性承续及开拓也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共谋与和谐。相较于汉族主流电影类型性的不够丰富多元,类型性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有难能可贵的继承和发展,因而也成为我们今天很有价值的电影艺术与文化的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时期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意识形态 类型性 类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命名与修辞: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元问题” 被引量:9
5
作者 胡谱忠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2-112,共11页
"少数民族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具有深厚传统的电影准类型,其概念的合理性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遭遇了质疑。同时,一系列新的概念随着社会变迁被生产出来,分析其背后的知识转型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当下新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 "少数民族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具有深厚传统的电影准类型,其概念的合理性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遭遇了质疑。同时,一系列新的概念随着社会变迁被生产出来,分析其背后的知识转型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当下新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意义十分重要。当前少数民族电影文化的发展正以"去历史化"的惯性经历着话语嬗变,但现实政治将重新激活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知识传统,并对未来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文化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电影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母语电影 民族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娱乐效果与意识形态策略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帆 李骥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0-135,183,共6页
民族政策的倾斜给予了"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娱乐性上以更大的空间,通过对女性形象的丰富表现和构建阶级胜利的成功快感,以及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大量展现,"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体现出较强的娱乐性,并使得... 民族政策的倾斜给予了"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娱乐性上以更大的空间,通过对女性形象的丰富表现和构建阶级胜利的成功快感,以及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大量展现,"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体现出较强的娱乐性,并使得这些影片在意识形态的传播上具备了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娱乐效果 意识形态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在历史拐点上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写给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诞生六十周年 被引量:2
7
作者 马谛 胡志刚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68-71,共4页
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这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电影精品提供了条件和优势。本文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历史的梳理与回顾,指出了其曾经的辉煌和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面向世界的少数民族题材电... 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这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电影精品提供了条件和优势。本文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历史的梳理与回顾,指出了其曾经的辉煌和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面向世界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可行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少数民族题材 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身份认同表述 被引量:25
8
作者 邹华芬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4-15,共2页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为耀眼的电影类型,它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动人的爱情表达获得观众青睐的同时,也配合国家意识形态,巧妙宣扬了当时的民族政策。这些影片用歌舞仪式、语言、服饰、景观等符号构筑指认性的身份场...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为耀眼的电影类型,它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动人的爱情表达获得观众青睐的同时,也配合国家意识形态,巧妙宣扬了当时的民族政策。这些影片用歌舞仪式、语言、服饰、景观等符号构筑指认性的身份场景,以阶级认同重构他者阵营,在强调各兄弟民族情谊的基础上,顺利地将各族人民团结到建设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来,巩固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电影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身份认同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话语本质及其功能 被引量:10
9
作者 程郁儒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60,共5页
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通过电影这一传播方式,建立了边缘的中国诸少数民族与民族国家的关联。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话语本质是意识形态工具,是国家话语对民族问题的故事化表达。其撰述了各民族的共同历史,阐释了各民族的关系(主要... 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通过电影这一传播方式,建立了边缘的中国诸少数民族与民族国家的关联。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话语本质是意识形态工具,是国家话语对民族问题的故事化表达。其撰述了各民族的共同历史,阐释了各民族的关系(主要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其主要功能是组织全体公民对新生国家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实际上参与了民族国家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话语本质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身份与性别表述——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被引量:9
10
作者 邹华芬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90-193,共4页
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往往被表述为纯真美丽的少女和善良、宽厚的妻子和母亲。她们响应民族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召唤,勤劳致富,守护家园,传承民族文化,同时也承受各种欲望和权力的牵扯和撕裂。少数民族女性的性别特征和民族身份... 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往往被表述为纯真美丽的少女和善良、宽厚的妻子和母亲。她们响应民族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召唤,勤劳致富,守护家园,传承民族文化,同时也承受各种欲望和权力的牵扯和撕裂。少数民族女性的性别特征和民族身份得到了有意识的呈现,也开始逐渐进入到少数民族女性作为个体的内心世界和独特感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 电影 女性体验 民族身份 国家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镜像与自我:商业大片时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解读 被引量:8
11
作者 高卫华 梁春晴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3-67,共5页
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受到商业大片的强烈冲击,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面临如何在市场夹缝中生存的考验。本文聚焦于近五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运用拉康镜像理论,从模糊的女性自我、女性面具下的镜像、女性的真实存在三种类型,... 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受到商业大片的强烈冲击,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面临如何在市场夹缝中生存的考验。本文聚焦于近五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运用拉康镜像理论,从模糊的女性自我、女性面具下的镜像、女性的真实存在三种类型,分析影片中少数民族女性的生存现状与符号意义,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与民族文化传播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女性形象 镜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影化生存之思——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淼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66-71,共6页
在大众传媒日益渗透人类社会生活的今天,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电影这一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实现了其在当代社会的广泛传播,同时,电影也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但电影的文化消费属性和奇观审美性... 在大众传媒日益渗透人类社会生活的今天,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电影这一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实现了其在当代社会的广泛传播,同时,电影也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但电影的文化消费属性和奇观审美性追求,又极易破坏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和原生性。因此,只有电影工作者与民族文化工作者、文化遗产传承人三者的深入交流和紧密协作,才有助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电影 保护和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国构想与民族仪式的交合同构——“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互动仪式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力 张爱坤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2-126,共5页
传统习惯中,研究者通常将"十七年"时期电影作品当做中国电影发展史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来看待,这一时期的作品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历史遭遇总是显现出了极度相似的特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是这一时期一道别样的文化景观... 传统习惯中,研究者通常将"十七年"时期电影作品当做中国电影发展史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来看待,这一时期的作品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历史遭遇总是显现出了极度相似的特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是这一时期一道别样的文化景观,显示出了家国构想与民族仪式的双向交合特征,文章引入"互动仪式"这一社会学用语,具体从叙述者、叙述文本与叙述接受三个角度考察研究对象的整体叙述活动,最后得出结论:"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叙述活动从总体上也是一场柯林斯笔下的"互动仪式","仪式"通过微观的互动情境和人物的个体际遇塑造了一场家国神话,借助社会情感的力量起到了维系群体内部稳定和团结的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中国电影 “十七年”时期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互动仪式 叙述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民族性音乐表达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123-124,共2页
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是中国电影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首首带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的电影音乐作品,使得作品的民族风情更为浓郁,情感抒发更为炽热,成为影片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呈现出了突出的美感特征,不但有力地配合当时电影... 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是中国电影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首首带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的电影音乐作品,使得作品的民族风情更为浓郁,情感抒发更为炽热,成为影片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呈现出了突出的美感特征,不但有力地配合当时电影的发展,也给当前的电影音乐创作以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本文正是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进行了简要的回顾,总结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电影音乐作品,并进行了美感特征上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民族音乐 美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70年:以守正促创新,倚融合增团结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静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35-38,共4页
电影艺术理论家陈剑雨曾指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应具有的三种属性:“一是少数民族导演拍摄的反映本民族生活的影片;二是少数民族导演拍摄的反映其他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三是汉族导演拍摄的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1]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电影艺术理论家陈剑雨曾指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应具有的三种属性:“一是少数民族导演拍摄的反映本民族生活的影片;二是少数民族导演拍摄的反映其他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三是汉族导演拍摄的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1]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即是以展现除汉族之外的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剑雨 汉族 电影艺术理论 影片 拍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叙事结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鹏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263-265,共3页
为了实现"政治与艺术"的平衡,"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显形结构"和"隐形结构"相结合的"双层叙事结构"。其中"显形叙事结构"满足了党和政府的政... 为了实现"政治与艺术"的平衡,"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显形结构"和"隐形结构"相结合的"双层叙事结构"。其中"显形叙事结构"满足了党和政府的政治宣传需要,"隐形叙事结构"则为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展示的艺术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少数民族题材 电影 叙事结构 艺术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题材动漫电影的传播学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罗红流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109-111,共3页
少数民族题材动漫从其发生的那一天起,就与现代媒介为主体的传播领域结合在一起,共同存在,相辅相成。从传播学视角而言,这种现象在民族文化内涵的表达上构成了宏大深远的历史背景,是展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动漫参与构建国家认同和民族性格... 少数民族题材动漫从其发生的那一天起,就与现代媒介为主体的传播领域结合在一起,共同存在,相辅相成。从传播学视角而言,这种现象在民族文化内涵的表达上构成了宏大深远的历史背景,是展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动漫参与构建国家认同和民族性格,确立文化传播路径的窗口,更是思考中国动漫如何借助和平崛起的动力机制发展的一个契机。从传播学的视野对少数民族题材动漫加以观照,是更能理解其民族性格、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动漫电影 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意风格、文化转场与潜藏的女性表达——谢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逻辑透视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明凯 朱旭辉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10,共5页
按照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谢飞常被归为第四代,但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第四代叱咤风云的时期,他并未推出最具代表性的个人作品,而且此期创作多是与他人合作,影片特质也体现出较为浓重的革命叙事特征。反倒是从80年代末期开始,伴随... 按照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谢飞常被归为第四代,但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第四代叱咤风云的时期,他并未推出最具代表性的个人作品,而且此期创作多是与他人合作,影片特质也体现出较为浓重的革命叙事特征。反倒是从80年代末期开始,伴随《本命年》《香魂女》《黑骏马》《益西卓玛》等一批作品的相继问世,谢飞才开始获得国际盛誉,同时其诗性和哲思并重的导演风格也日渐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诗意风格 谢飞 创作 20世纪80年代 逻辑 女性 转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探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阿利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2-66,共5页
中国西部电影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与少数民族题材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为西部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源泉,成为西部电影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另一方面,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较为深刻地展现了... 中国西部电影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与少数民族题材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为西部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源泉,成为西部电影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另一方面,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较为深刻地展现了西部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环境和精神风貌,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带来了新鲜的艺术活力,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部电影 少数民族题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题材原生态电影风格 被引量:2
20
作者 廖璇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83-84,共2页
从2006年至今,贵州少数民族题材原生态电影走过了艰难而曲折的道路,但不能否认,为数不多的原生态电影仍然挖掘出了贵州独有的民族特色,并且将这些民族特色融入到了影片的创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一、题材风格以"寻"为... 从2006年至今,贵州少数民族题材原生态电影走过了艰难而曲折的道路,但不能否认,为数不多的原生态电影仍然挖掘出了贵州独有的民族特色,并且将这些民族特色融入到了影片的创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一、题材风格以"寻"为根贵州少数民族题材原生态电影在题材的选择上,出现了以"寻找"为核心母题的创作风格,"寻找"带有一种迷茫和未知的意味,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如《寻找刘三姐》《寻找那达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 电影风格 刘三姐 母题 灵魂崇拜 创作风格 创作过程 现代文明 阿娜依 电影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