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8年10月5日新疆乌恰6.8级地震现场考察 被引量:7
1
作者 陈建波 谭明 +8 位作者 寇大兵 胡伟华 高国英 杜春清 侯建盛 李志强 赵保宗 张天罡 宁宝坤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5-462,共8页
2008年10月5日在新疆乌恰地区发生的MS6.8地震,微观震中位于乌恰县境内,距边境18km,宏观震中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努拉村,距新疆乌恰县伊尔克什坦口岸西南约7km处,极震区烈度达到8度(境外)。我国境内Ⅶ度和Ⅵ度区面积分别为7354km2和1... 2008年10月5日在新疆乌恰地区发生的MS6.8地震,微观震中位于乌恰县境内,距边境18km,宏观震中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努拉村,距新疆乌恰县伊尔克什坦口岸西南约7km处,极震区烈度达到8度(境外)。我国境内Ⅶ度和Ⅵ度区面积分别为7354km2和1031km2。这次地震的发生与南北向的卡兹特阿尔特弧形断裂带的活动有关。震区建筑物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地质灾害现象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现场考察 6.8地震 地震烈度 发震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乌恰6.8级地震的场地响应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振斌 唐丽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3-187,254,共5页
利用2008年10月5日新疆乌恰6.8级地震时新疆强震动观测台记录的S波资料和脉动观测资料,采用Nakamura方法计算了这些强震观测台的场地响应。结果表明:(1)地震记录前10s的脉动场地响应明显大于测试脉动和地震记录S波的场地响应,是测试... 利用2008年10月5日新疆乌恰6.8级地震时新疆强震动观测台记录的S波资料和脉动观测资料,采用Nakamura方法计算了这些强震观测台的场地响应。结果表明:(1)地震记录前10s的脉动场地响应明显大于测试脉动和地震记录S波的场地响应,是测试脉动和记录S波场地响应的3倍,而测试脉动场地响应和S波记录场地响应基本相符。(2)当记录台站的等效剪切波速小于250m/s时,测试脉动场地响应值在2.5~5.0之间;当等效剪切波速大于250m/s时,测试脉动场地响应值在1.5~3.0之间。(3)当记录台站覆盖层为同一种类型时,台站测试脉动场地响应小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动记录 衰减 地震 Nakamura方法 场址效应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新疆乌恰M_w6.7地震震源机制与形变特征的InSAR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乔学军 王琪 +1 位作者 杨少敏 李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05-1813,共9页
2008年10月5日新疆乌恰M_w6.7级地震发生在南天山、帕米尔高原及塔里木盆地交汇地带,基于地震波反演的震源机制解确定的震源深度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利用日本ALOS卫星的PALSAR图像,获得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基于卫星视线向(LOS)和方... 2008年10月5日新疆乌恰M_w6.7级地震发生在南天山、帕米尔高原及塔里木盆地交汇地带,基于地震波反演的震源机制解确定的震源深度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利用日本ALOS卫星的PALSAR图像,获得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基于卫星视线向(LOS)和方位向(Azimuth)的形变,采用均匀弹性半无限位错模型和有界最小二乘(BVLS)算法,以网格矩形位错元法对发震断层的几何产状、滑移及分布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以逆断破裂为主,断层面上最大位错量接近3.4 m,形变中心位于73.8040°E,39.5335°N,深度约5 km,震级估算为M_w6.6;地震发生在走向46°,倾角48°的断层上,发震断层长30 km,宽14 km,闭锁深度9 km,符合该地区浅源地震多发的构造特点,发震断层为乌合沙鲁断裂带.InSAR反演的滑移形变主要集中于地下2~7 km,表明乌恰地震为浅源地震,可能与该断层附近历史地震未完全释放的残余应力积累有关.同时,InSAR反演的断层位错分布呈现双破裂特征,震级分别为M_w6.5和M_w6.1,可能与本次地震的主震和余震相对应,也可能是由主震激发而产生的两组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新疆地震 南天山 帕米尔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前断裂亚失稳阶段及失稳部位的特征研究--以新疆南天山西段为例 被引量:14
4
作者 宋春燕 马瑾 +1 位作者 王海涛 张琳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04-615,共12页
我们把处于亚失稳阶段的断裂简称为亚失稳断裂,亚失稳阶段是断层临近失稳的最后阶段,识别这个阶段并判断出地震最终的发生位置是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参考实验室关于断层亚失稳应力状态的研究结果,以6.8级以上地震为研究的目标地震,提出... 我们把处于亚失稳阶段的断裂简称为亚失稳断裂,亚失稳阶段是断层临近失稳的最后阶段,识别这个阶段并判断出地震最终的发生位置是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参考实验室关于断层亚失稳应力状态的研究结果,以6.8级以上地震为研究的目标地震,提出判定具备发生6.8级以上地震的亚失稳断裂研究方法:(1)构造区Benioff应变积累支持6.8级以上地震发生;(2)从高应变积累构造区中找出高应变积累且应变开始缓慢释放的断裂;(3)区分断裂的积累段和释放段,根据断裂释放段的协同化程度判定其是否处于亚失稳阶段,寻找失稳部位;(4)断裂Benioff应变是否符合加速释放模型,分析亚失稳断裂发震的紧迫性.本文以南天山西段为研究区,使用亚失稳断裂判定方法对2008年10月5日乌恰6.8级地震进行回溯性研究,结果显示卡兹克阿尔特断裂在主震前具备上述4个条件,预测取得较好的效果;进而使用该方法对研究区现今应力状态进行探索性预测研究,发现目前柯坪断裂符合亚失稳状态条件的前三条,需关注该断裂的地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失稳阶段 Benioff应变 新疆乌恰6.8级地震 柯坪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北地区地震大形势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郭大庆 郭建康 肖丽珠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1992年第S1期5-13,共9页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动态数学模型、周期图、熵谱分析、灰色预测、时间分布函数等方法结合地震活动的迁移规模,对我国新疆和青海两省区7级左右地震活动周期和未来强震地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新疆地区强震复发周期为9年;北天山温泉至中苏交...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动态数学模型、周期图、熵谱分析、灰色预测、时间分布函数等方法结合地震活动的迁移规模,对我国新疆和青海两省区7级左右地震活动周期和未来强震地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新疆地区强震复发周期为9年;北天山温泉至中苏交界一带,南天山阿克苏、柯坪及南天山库尔勒以东一带可能是未来7级强震的危险区;青海及邻区7级左右地震复发周期为10年,1990年共和7级地震之后,青海省将是6级左右地震活动时段,除甘青交界祁连山地震带外发生7级左右地震可能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地震 北天山 活动周期 柯坪 我国新疆 动态数学模型 南北地震 活动断层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