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网膜无灌注区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影响
1
作者 夏得喻 张金燕 +4 位作者 王明方 姜清敏 徐登瑞 石雅文 李秀云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5-381,共7页
目的通过全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对比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不同层次和区域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NPA)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对NVG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本研究... 目的通过全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对比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不同层次和区域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NPA)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对NVG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本研究纳入于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原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的PDR患者33例(33眼,单纯PDR组)及NVG患者30例(30眼,PDR合并NVG组)。使用SS-OCTA进行眼底检查,并使用ImageJ软件手动勾画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和深层毛细血管丛(DCP)的NPA边界。视网膜按照两种方式分区,不同的同心圆分区: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中心凹周围区、环区6-9、环区9-12、环区12-外周;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作水平线和垂直线分为四个象限:颞上、颞下、鼻上和鼻下象限。统计两组患者各分层、各分区的NPA面积及缺血指数(ISI),比较两组患者SCP层和DCP层不同同心圆和不同象限的NPA和ISI差异,分析NPA的分布特点以及NPA对NVG的影响。结果(1)两组患者DCP层NPA面积、ISI均大于SCP层(均为P<0.001);PDR合并NVG组患者SCP、DCP层的NPA面积、ISI均大于单纯PDR组(均为P<0.001)。(2)在颞上、颞下、鼻上、鼻下象限,PDR合并NVG组患者SCP层、DCP层的NPA面积和ISI均大于单纯PDR组(均为P<0.01)。各组内分别在SCP层和DCP层中,颞下象限的NPA面积最大(均为P<0.01)。(3)两组患者在SCP层及DCP层环区6-9、环区9-12、环区12-外周的NPA面积及IS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各组内分别在SCP层、DCP层中不同环形分区的NPA面积及IS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经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SCP层、DCP层环区12-外周的NPA面积及ISI均大于其他区域(均为P<0.05),环区9-12的NPA面积及ISI均大于旁中心凹区、中心凹周围区,环区6-9的NPA面积及ISI均大于旁中心凹区(均为P<0.05),其余环形区域的NPA面积、IS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CP层鼻下象限NPA面积、ISI与PDR继发NVG的风险均呈负相关(P=0.036、0.038)。DCP层鼻下象限NPA面积和ISI增大是PDR继发NVG的危险因素,并增加其发生风险(P=0.029、0.028)。结论PDR患者DCP层鼻下象限的NPA面积和ISI增加是继发NVG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无灌注区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伐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或睫状体光凝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比较 被引量:44
2
作者 黄萍 王雯倩 +2 位作者 石砚 刘恩泽 张纯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2-366,共5页
背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眼部缺血性病变的继发性改变,属于难治性青光眼.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在眼部的应用为NVG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但应用方法和治疗效果仍在进一步研究.目的 观察和比较抗VEGF药物贝伐单抗球内注... 背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眼部缺血性病变的继发性改变,属于难治性青光眼.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在眼部的应用为NVG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但应用方法和治疗效果仍在进一步研究.目的 观察和比较抗VEGF药物贝伐单抗球内注射后联合小梁切除术或睫状体光凝术治疗NVG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NVG的治疗策略.方法 采用非随机分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确诊的NVG患者23例23眼,根据采用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小梁切除术组9例9眼和睫状体光凝组14例14眼.所有患者确诊后先行贝伐单抗眼内注射,用胰岛素注射针头在角膜缘后4 mm处垂直眼球中心刺入眼内,前房穿刺放液50 μl后注射贝伐单抗50 μl(1.25 mg),然后各组患者分别接受相应的手术.分别于术后1周和3个月进行视力、眼压和治疗相关指标的检测,并观察各组术眼的并发症情况,对2个组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建立NVG的治疗流程.结果 2个组患眼的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小梁切除术组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的眼压分别为(43.4±6.2)、(15.6±3.0)和(19.7±3.2) mmHg(1 mmHg=0.133 kPa),睫状体光凝组为(42.8±4.9)、(25.4±7.5)和(23.3±6.6) mmHg,2个组注射药物前与抗青光眼术后不同时间点眼压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28.817,P<0.001;F时间=158.418,P<0.001;F交互作用=7.260,P=0.002).各组内术后1周和3个月的眼压值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1周,睫状体光凝组术眼的眼压明显高于小梁切除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后3个月,2个组间眼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术后3个月,小梁切除术组视力下降者3眼,睫状体光凝组视力下降者9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睫状体光凝组患者贝伐单抗注射后与抗青光眼手术的间隔时间以及抗青光眼手术后与进一步眼底病治疗的间隔时间均明显长于小梁切除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02、0.003).2个组患者均未发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 晚期NVG患者接受贝伐单抗注射后不能降低眼压,但可减少抗青光眼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贝伐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较贝伐单抗联合睫状体光凝术眼压降低更快,抗青光眼术前先进行贝伐单抗眼内注射可降低手术出血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用途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治疗用途 联合疗法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 眼压 玻璃体腔注射 小梁切除术 睫状体光凝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拮抗剂&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面临的临床问题与思考 被引量:36
3
作者 赵明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77-579,共3页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属于难治性青光眼,治疗效果差,很多患眼最终丧失视功能。目前临床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NVG的治疗目标是什么?是以降眼压为目的还是以保留视功能为目的?(2)如何创造条件对NVG的原发病变进行治疗?(3...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属于难治性青光眼,治疗效果差,很多患眼最终丧失视功能。目前临床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NVG的治疗目标是什么?是以降眼压为目的还是以保留视功能为目的?(2)如何创造条件对NVG的原发病变进行治疗?(3)究竟何种手段是NVG治疗的关键?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应用、抗青光眼手术还是严格控制导致视网膜缺血因素的全视网膜光凝(PRP)?(4)如何建立治疗NVG的综合策略?本文中提出以保留视功能为核心治疗目的、以完成PRP为目标、以抗VEGF治疗和抗青光眼手术为关键手段的NVG综合治疗策略,其宗旨是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 缺血/并发症 视网膜疾病/并发症 病理性新生血管 高眼压/ 治疗 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疗法 全视网膜光凝 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新生血管性AMD的治疗和延长方案专家共识解读
4
作者 孙隽然 孙晓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7,共9页
治疗-延长(T&E)方案是临床常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方案之一,可以在有效改善视力的同时延长治疗间隔、减少就诊次数。面对亚太地区医疗资源有限、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佳,T&E方... 治疗-延长(T&E)方案是临床常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方案之一,可以在有效改善视力的同时延长治疗间隔、减少就诊次数。面对亚太地区医疗资源有限、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佳,T&E方案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目前亚太地区临床使用抗VEGF药物缺乏规范化的治疗路径,尚缺乏关于T&E方案的指南。2021年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专家组(APVRS)回顾并总结抗VEGF药物T&E方案临床研究,结合临床实践情况制定一组关于在亚太地区使用T&E方案治疗nAMD的共识。本文就APVRS专家组提出的最新T&E治疗方案进行解读以指导临床医师规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血管生成抑制剂 治疗-延长方案 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专家组 共识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联合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 被引量:31
5
作者 孔繁学 马翔 +3 位作者 范松涛 卢建民 秦秀虹 邹吉扬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37-1242,共6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联合青光眼引流阀(AGV)植入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疗效。方法:将68例NVG患者根据AGV植入术前是否进行玻璃体腔注药以及药物的不同分为雷珠单抗组(n=26)、康柏西普组(n=21)和对照组(n=21)...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联合青光眼引流阀(AGV)植入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疗效。方法:将68例NVG患者根据AGV植入术前是否进行玻璃体腔注药以及药物的不同分为雷珠单抗组(n=26)、康柏西普组(n=21)和对照组(n=21),分别于AGV植入术前3~7d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10g·L^(-1))或者康柏西普(10g·L^(-1)),待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后行AGV植入术;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或前房穿刺后待眼压(IOP)平稳行AGV植入术;对屈光介质清晰的患者,玻璃体腔注药和AGV术前行全视网膜光凝术(PRP),如果屈光介质不清晰,先应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待能窥清眼底时再行PRP。结果:雷珠单抗组、康柏西普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平均眼压均较术前降低(P<0.01);3组患者术后平均抗青光眼药物数目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3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雷珠单抗组和康柏西普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雷珠单抗组和康柏西普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联合AGV植入术可以有效、安全地治疗NVG,短期内提高患者视力,快速减轻患者疼痛、减少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雷珠单抗 康柏西普 青光眼引流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45
6
作者 李裕钦 薛雨顺 +2 位作者 车选义 赵欣 韩碧琴 《眼科新进展》 CAS 2005年第4期358-358,377,共2页
目的分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0例(23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前充分控制全身病(高血压、高血糖等),最大限度降低眼压,在粘弹剂辅助下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辅以5氟尿嘧啶及按摩治疗。结果术中所有患者前房均有少量出血,但均... 目的分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0例(23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前充分控制全身病(高血压、高血糖等),最大限度降低眼压,在粘弹剂辅助下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辅以5氟尿嘧啶及按摩治疗。结果术中所有患者前房均有少量出血,但均在3d内自行吸收。术后大部分患者前房维持良好。术后20眼视力维持术前,3眼略有提高;眼压降至21mmHg(1kPa=7.5mmHg)以下者20眼;虹膜新生血管变细或消失19眼。结论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在小梁切除术中辅以粘弹剂,术后配合5氟尿嘧啶及按摩治疗,效果肯定,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粘弹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抗VEGF药物的综合疗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7
7
作者 刘琳琳 王辉 +2 位作者 蒋贻平 唐爱东 钟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66-1069,共4页
目的探讨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c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的综合疗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NVG患者60例(60眼),将所有患... 目的探讨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c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的综合疗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NVG患者60例(60眼),将所有患者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30眼),试验组采用抗VEGF综合疗法,即抗VECGF药物玻璃体内注射、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及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方案。对照组行传统的睫状体冷凝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的眼压、视力变化及临床疗效,随访时间为3个月。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眼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80,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试验组86. 67%、对照组83. 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眼轴长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 835,P<0.05)。结论 NVG患者接受抗VEGF药物综合疗法能获得正常稳定的眼压,稳定术前视力,减少术后并发症,避免眼球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抗VEGF药物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手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31
8
作者 张娣 张玲 +3 位作者 杨静 廖沁 黄舸 贾蒙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70-1172,共3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或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17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行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0.05 mL(10 g·L^(-1)),待新生血...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或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17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行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0.05 mL(10 g·L^(-1)),待新生血管消退后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或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术后平均随访3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眼压控制完全成功者10眼(58.82%),部分成功者7眼(41.18%)。末次随访时7眼(41.18%)矫正视力提高,8眼(47.06%)视力稳定,2眼(11.76%)视力降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与玻璃体内注射药物相关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手术及激光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康柏西普 玻璃体内注射 全视网膜光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22
9
作者 龙婷 陈佳 +1 位作者 杜磊 邢怡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82-1184,共3页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并行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的16例(16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观察手术...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并行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的16例(16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观察手术前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虹膜新生血管、房角开闭情况等,并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前患眼眼压为(42.54±16.52)mmH g(1 kP a=7.5 mmH g)。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后1 d眼压为(38.78±11.38)mmH g,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体切割术后1周眼压(45.30±12.20)mmH g,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眼压分别为(27.56±19.38)mmH g、(20.49±18.66)mmH g、(19.79±16.53)mmH g,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结束时,10眼(62.5%)虹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6眼(37.5%)虹膜新生血管明显减少。结论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有效降低眼压,轻度提高视力,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雷珠单抗 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三联序贯治疗效果观察 被引量:14
10
作者 洪颖 胡运韬 +3 位作者 张纯 王常观 窦宏亮 马志中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2-375,共4页
目的观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经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玻璃体内及前房内注射,小梁切除术及双目间接检眼镜下全视网膜光凝的三联序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 目的观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经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玻璃体内及前房内注射,小梁切除术及双目间接检眼镜下全视网膜光凝的三联序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诊断为NVG伴视网膜病变且药物控制眼压不良的患者。共有18例(18眼)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5例、女3例,年龄(61.7±13.9)岁。序贯治疗的第1天行前房穿刺放液联合抗VEGF前房内及玻璃体内注射,注射后3~5 d行小梁切除手术,小梁切除术术后5~7 d内开始采用双目间接检眼镜激光直视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记录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角膜、虹膜、房角新生血管和眼底情况。结果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6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5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眼,视网膜动脉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2眼。治疗前眼压(43.5±5.1)mmHg(1 kPa=7.5 mmHg),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为(5.1±0.5)种;治疗后眼压(15.2±2.2)mmHg,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为(0.5±1.0)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8,P<0.001;t=12.30,P<0.001)。序贯治疗后视力提高4例,视力无变化13例,下降1例。结论抗VEGF玻璃体及前房内注射,小梁切除术及双目间接检眼镜下全视网膜光凝的三联序贯治疗对NVG有明确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全视网膜光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及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3
11
作者 冯希敏 赵庆新 张凤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小梁切除术+视网膜光凝术和睫状体光凝术+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10月我院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8例(40眼),将患者分为两组,小梁切除术组(18... 目的对比分析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小梁切除术+视网膜光凝术和睫状体光凝术+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10月我院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8例(40眼),将患者分为两组,小梁切除术组(18眼)采用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小梁切除术+视网膜光凝术的手术方案;睫状体光凝术组(22眼)采用睫状体光凝术+视网膜光凝术的手术方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对两组患者分别随访6个月。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消退情况,术前及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眼压变化,手术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小梁切除术组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1周,所有患者新生血管均消退,随访6个月仅1眼可见少量新生血管复发;睫状体光凝术组睫状体光凝术后2周,新生血管消退18眼,新生血管明显减少3眼,新生血管未见减少1眼,随访6个月6眼可见少量新生血管再次复发。小梁切除术组术后BCVA与术前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睫状体光凝术组术后BCVA与术前比较未见明显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8),小梁切除术组术后BCVA较睫状体光凝术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小梁切除术组眼压较睫状体光凝术组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小梁切除术组疗效优于睫状体光凝术组。小梁切除术组并发症发生率较睫状体光凝术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小梁切除术+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安全有效的,临床效果优于睫状体光凝术+视网膜光凝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小梁切除术 睫状体光凝术 视网膜光凝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全视网膜光凝、白内障摘出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宁 万超 +3 位作者 刘宁宁 王建英 陈蕾 才娜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36-538,共3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全视网膜光凝及白内障摘出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5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施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全视网膜光凝及白内障摘出术,观察术后眼压、视力、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并与文献报道的玻璃体...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全视网膜光凝及白内障摘出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5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施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全视网膜光凝及白内障摘出术,观察术后眼压、视力、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并与文献报道的玻璃体切割联合小梁切除术后眼压结果比较。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末次随访时眼压平均18mmHg(13~25mmHg,1kPa=7.5mmHg),13眼(86.7%)眼压≤21mmHg,另2眼(13.3%)眼压(22mmHg、25mmHg)稍高于正常水平,但较术前(50mmHg、65mmHg)明显下降。末次随访时11眼(73.3%)视力提高,4眼(26.7%)视力不变。所有患眼新生血管消退。与文献报道的玻璃体切割联合小梁切除术相比,二者手术前后眼压差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全视网膜光凝及白内障摘出术可较好地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其治疗效果与联合小梁切除术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 光凝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治疗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刘莛 贺翔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8期1900-1901,共2页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眼压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及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20
14
作者 周哲 胡佳丽 +2 位作者 葛茸茸 沈奕伶 徐巍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9-252,共4页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后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15例(17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体内注射0.5 mg雷珠单抗后1周行小梁切除术,术后2周行全视网膜光凝术。全视网膜光凝术后观察...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后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15例(17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体内注射0.5 mg雷珠单抗后1周行小梁切除术,术后2周行全视网膜光凝术。全视网膜光凝术后观察术眼的视力、眼压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1周,15例(17眼)虹膜和前房角新生血管均完全消退。术后6个月,6眼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0眼视力无改变,1眼视力从眼前指数降到眼前手动。治疗前眼压与术后各个时间点眼压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75、10.26、9.73、10.77,P<0.01)。所有病例均无术中及术后眼内大出血、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可有效消退虹膜及前房角的新生血管,为小梁切除术提供有利的条件。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后行全视网膜光凝术,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具有稳定可靠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新生血管性 雷珠单抗 小梁切除术 全视网膜光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国文 王守境 +3 位作者 叶向彧 李玲丽 曹景 王晶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4期302-303,共2页
目的评价广泛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及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广泛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及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0例(20眼),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随访6... 目的评价广泛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及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广泛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及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0例(20眼),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1a,18眼眼压得以控制;各眼视力无明显变化;功能滤过泡占80%:出现一过性高眼压、前房积血等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均在1周内恢复。结论广泛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及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以有效控制眼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冷凝 睫状体 丝裂霉素C 小梁切除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35
16
作者 周林 李芳芳 冯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37-1140,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NVG疗效。方法:对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NVG患者进行抽样,选取患者57例(57眼)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试验组予以玻璃体腔注...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NVG疗效。方法:对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NVG患者进行抽样,选取患者57例(57眼)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试验组予以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全视网膜光凝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6.43%)明显优于对照组(75.86%),且视力、滤过泡及术后1周、1、3、6个月眼压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能有效地控制眼压,保护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全视网膜光凝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睫状体扁平部引流阀植入术治疗复发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黎铧 朱勤 胡竹林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4-345,349,共3页
目的评价经睫状体扁平部引流阀植入术治疗复发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19眼)全视网膜光凝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后复发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行经睫状体扁平部引流阀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等指标变化情况。... 目的评价经睫状体扁平部引流阀植入术治疗复发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19眼)全视网膜光凝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后复发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行经睫状体扁平部引流阀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等指标变化情况。术后随访11~26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随访期,19眼中有13眼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68.4%);有3眼加用降眼压药物后,眼压控制正常;2眼发生引流盘周围瘢痕增生,1眼出现引流管堵塞,眼压持续增高。19眼中3眼因术后眼压持续升高,视力下降至光感;12眼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4眼视力稳定不变(手动-0.04)。结论经睫状体扁平部引流阀植入术,可有效控制复发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压,为其治疗提供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流阀 睫状体扁平部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光眼阀植入联合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希瑗 刘苏 +1 位作者 马华锋 汤永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334-1336,共3页
目的探讨青光眼阀联合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分析2001年3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3例(18例采用青光眼阀植入联合视网膜冷凝术;15例采用青光眼阀植入术)术后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结果采用... 目的探讨青光眼阀联合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分析2001年3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3例(18例采用青光眼阀植入联合视网膜冷凝术;15例采用青光眼阀植入术)术后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结果采用青光眼阀植入联合视网膜冷凝术组术后视力提高率、眼压控制率均高于青光眼阀植入组。且其术后发生前房出血、引流管阻塞明显低于后组。结论采用全视网膜冷凝术联合青光眼阀植入手术,既增加了房水外流,又改善了视网膜缺血、缺氧,使新生血管退化,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青光眼 视网膜冷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羊膜联合减压阀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中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聂庆珠 刘致力 +1 位作者 沙倩 高殿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5-268,共4页
背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难治性青光眼之一,病因复杂,病情多变,疗效较差。羊膜联合减压阀植入术是目前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主要手术方法,其疗效一直受到眼科医师的关注。目的探讨羊膜联合减压阀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中远... 背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难治性青光眼之一,病因复杂,病情多变,疗效较差。羊膜联合减压阀植入术是目前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主要手术方法,其疗效一直受到眼科医师的关注。目的探讨羊膜联合减压阀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分别施行羊膜联合减压阀植入术和单纯减压阀植入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2组纳入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因基本匹配,其中羊膜联合减压阀植入术组44例44眼,单纯减压阀植入术组43例43眼。患者随访24个月。手术成功的判断标准为术后眼压控制在21mmHg以内。结果随访期内,2组术后眼压均控制在21mmHg以内,术后1周2组患者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34,P=0.60),术后3、12、24个月2组眼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4、t=5.00、t=7.81,P〈0.01)。羊膜联合减压阀植入术组术后1周时的手术成功率为97.73%,术后3个月为93.18%,术后12个月为90.24%,术后24个月为82.05%。单纯减压阀植入术组术后1周手术成功率为95.35%,术后3个月为71.43%,术后12个月为65.00%,术后24个月为60.53%。术后3、12、24个月2组间手术成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06、χ^2=7.47、χ^2=4.37,P〈0.05)。2组间术后前房出血、低眼压、引流管内口阻塞、脉络膜脱离、引流阀脱出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2、χ^2=0.44、χ^2=0.18、χ^2=0.37、χ^2=0.00,P〉0.05)。结论羊膜联合减压阀植入术能较安全、有效地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特别是在中远期疗效上优于单纯减压阀植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羊膜 青光眼减压阀 青光眼/新生血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vacizumab玻璃体内注射联合视网膜光凝及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俊 孟晓光 +2 位作者 李秀云 李娜 李聪伶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7-559,共3页
目的观察Bevacizumab玻璃体内注射联合视网膜光凝或前部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31例(31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接受治疗。31眼玻璃体内注射0.05 mL Bevacizumab后行视网膜光凝,6眼因屈光间质混浊予以后极部视... 目的观察Bevacizumab玻璃体内注射联合视网膜光凝或前部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31例(31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接受治疗。31眼玻璃体内注射0.05 mL Bevacizumab后行视网膜光凝,6眼因屈光间质混浊予以后极部视网膜光凝术后行巩膜外冷凝,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眼压、视力及虹膜新生血管变化。结果虹膜表面新生血管22例术后3 d完全消退,9例明显变细;术后7 d后完全消退。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23.68 mmHg(1 kPa=7.5 mmHg)、22.35 mmHg、18.27 mmHg、16.53 mmHg。术后1个月,23例视力提高,8例视力无变化,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3例眼压稳定,5例应用噻吗心胺、派立明滴眼后眼压维持在正常范围,3例眼压未控制,其中1例因无光感行睫状体冷冻术,2例行青光眼阀植入后眼压稳定。结论 Bevacizumab玻璃体内注射联合视网膜光凝及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能改善视网膜缺血状态,有效降低眼压,并发症少,为目前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VACIZUMAB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视网膜光凝 前部视网膜冷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