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6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瑞西单抗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
1
作者 赵立宇 裴蓓 +1 位作者 杨芳 姜茂华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7-232,共6页
目的 对比分析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患者使用法瑞西单抗或雷珠单抗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研究,纳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眼科就诊的nAMD患者20例(20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及OCT确诊的... 目的 对比分析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患者使用法瑞西单抗或雷珠单抗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研究,纳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眼科就诊的nAMD患者20例(20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及OCT确诊的nAMD患者,使用SS-OCTA测量患者在抗VEGF基线和治疗4周、12周和24周时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CNV截面面积(CSA)、CNV血流面积(CFA),对比患者在各时间段指标的变化以及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时的年龄、性别、CNV类型、OCT及OCTA形态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的CMT、CSA、CFA均在治疗后降低(均为P<0.05),CMT变化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12周时逐渐递减(均为P<0.05),在24周时法瑞西单抗组患者CMT与12周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雷珠单抗组患者CMT相比12周时增加(P=0.004);CSA、CFA变化显示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后12周减小(均为P<0.05),在24周时法瑞西单抗组患者CSA、CFA与12周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0.095),雷珠单抗组患者CSA、CFA相比12周时增大(P=0.001、0.000)。组间对比结果显示,法瑞西单抗组患者的CMT在治疗24周时低于雷珠单抗组患者(P=0.022),CSA、CFA在各时间点两组患者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法瑞西单抗与雷珠单抗在nAMD患者的疗效上相近,而在疗效的持续性方面法瑞西单抗优于雷珠单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瑞西单抗 雷珠单抗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OC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视网膜下高反射物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梁从碧(综述) 陈长征(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7-490,共4页
视网膜下高反射物质(SHRM)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中显示的一种高反射性形态学特征,位于神经上皮外层、色素上皮内层。其常见于未经治疗或经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后的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也可见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 视网膜下高反射物质(SHRM)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中显示的一种高反射性形态学特征,位于神经上皮外层、色素上皮内层。其常见于未经治疗或经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后的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也可见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葡萄膜炎、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近视性黄斑变性、Best病、视网膜营养不良和脂质肉芽肿病等。SHRM与患者眼部椭圆体带缺失、瘢痕形成、外界膜损伤、黄斑萎缩及外层视网膜管型结构等关系密切,并与视力损害显著相关。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可显著消退部分SHRM,不同成分及特征的SHRM对治疗有不同的预后反应。明确nAMD中SHRM的形态特征及其功能后果,进一步加深临床对SHRM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下高反射物质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抗VEGF治疗 视力预后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创新药物治疗
3
作者 卢颖毅 赵晶 戴虹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1-407,共7页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是老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抗VEGF是其主要治疗方法。目前,nAMD治疗仍面临诸多不足和挑战,开发新的治疗药物和给药方法是其主要研究的方向。近年来治疗nAMD的药物研发方向呈现多样化,包括开发新靶点/新机制...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是老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抗VEGF是其主要治疗方法。目前,nAMD治疗仍面临诸多不足和挑战,开发新的治疗药物和给药方法是其主要研究的方向。近年来治疗nAMD的药物研发方向呈现多样化,包括开发新靶点/新机制药物及新型给药方式、优化给药剂量和基因疗法等,达到降低治疗频率、延长治疗间隔、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长期维持或改善视力的目的。眼科临床医师应对新的药物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进而发掘出适合不同nAMD亚型患者的优化方案,实现向精准化医疗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治疗 抗VEGF 创新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柏西普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2017欧洲视网膜专家学会共识解读 被引量:7
4
作者 邵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01-605,共5页
阿柏西普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nAMD)效果较好,但大部分眼科医生尚不清楚治疗方式与周期的选择。通常认为阿柏西普治疗nADM应最少持续1 a(48周),并且每8周给药1次(即给药6次)... 阿柏西普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nAMD)效果较好,但大部分眼科医生尚不清楚治疗方式与周期的选择。通常认为阿柏西普治疗nADM应最少持续1 a(48周),并且每8周给药1次(即给药6次),在第1年治疗结束时(实际在进行第11个月的随访时),应考虑两种治疗方案:不延长治疗间隔即维持固定的每8周给药1次,或延长治疗间隔时间,最长可延长至12周。考虑不延长治疗间隔的标准是:持续性黄斑水肿但视力稳定、复发性黄斑水肿、水肿伴视力下降、黄斑出血、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或任何其他渗出性疾病活动征象,威胁到视力需临床医生提供建议时。对于干性黄斑(即没有黄斑渗出)和视力稳定患者,推荐延长治疗间隔时间。此外,如果视力和(或)解剖结果恶化,治疗间隔时间也可以缩短。对于黄斑无渗液的眼睛,可以考虑不进行治疗监测,完成一整年监测而不需要注射药物的患者可以考虑出院。对在治疗延长期间疾病复发患者和因出院或终止治疗后疾病复发的患者,需恢复固定的每8周给药1次的治疗方式。对于双眼nAMD患者,双眼均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治疗时间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柏西普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进展 被引量:21
5
作者 罗曼 陈晓隆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2-586,共5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引起50岁以上人群视力不可逆性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nAMD)也称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wAMD),...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引起50岁以上人群视力不可逆性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nAMD)也称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wAMD),是其晚期阶段,可导致最严重的视力丧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脉络膜新生血管和视网膜渗漏形成的主要因素,抗VEGF治疗是目前唯一实现多数患者视力改善并且停止疾病进展的治疗方法,因此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已经成为wAMD一线治疗方法。用于临床治疗wAMD的抗VEGF药物主要有哌加他尼、贝伐单抗、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治疗方案有固定式、按需式以及治疗和延长式治疗方案。Brolucizumab和abicipar pegol是2种新的抗VEGF药物,正处于3期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对以上药物治疗wAM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临床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和延长方案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研究情况 被引量:3
6
作者 周巧雅 彭惠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94-498,共5页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nAMD)是一种以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为特征的致盲性眼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nAMD)是一种以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为特征的致盲性眼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治疗已成为nAMD的一线治疗并在保存、提高视力方面取得明确效果。目前对于抗VEGF药物治疗注药方案尚无定论,国内外主要使用的方案有固定间隔方案、PRN方案及治疗和延长(treat and extend,T&E)方案。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T&E方案在保证患者视觉收益和减少注药次数方面具有优越性,受到较多学者的推荐,但具体注药次数及视觉收益仍需进一步研究。本综述总结了近年来各类抗VEGF药物以T&E方案治疗nAMD的研究情况,希望对临床治疗有一定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治疗和延长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岱 李青春 孙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97-800,共4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已是当今世界上老年人的主要致盲原因之一,且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此病也有日益增多的趋势。近年来,对AMD尤其是新生血管性AMD的治疗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多中心的...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已是当今世界上老年人的主要致盲原因之一,且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此病也有日益增多的趋势。近年来,对AMD尤其是新生血管性AMD的治疗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观察,涌现出激光光凝、经瞳孔温热疗法、光动力疗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基因治疗等方法。本文就新生血管性AMD目前的治疗方法及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激光光凝 经瞳孔温热疗法 光动力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药物治疗的进步和展望 被引量:12
8
作者 黎晓新 白玉婧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共6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已成为老龄人口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随着老龄化的发展,AMD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湿性AMD以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为主要特征,病情进展迅速,对视力危害严重,一直以来,临床上却没有切实有效...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已成为老龄人口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随着老龄化的发展,AMD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湿性AMD以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为主要特征,病情进展迅速,对视力危害严重,一直以来,临床上却没有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近20年,随着对疾病治疗的探索,针对CNV的治疗成为关注的焦点,从实验室到临床,针对新生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研究给湿性AMD的药物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有望大大减少湿性AMD的致盲率。总结临床前沿科研结果,介绍湿性AMD的最新治疗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g/Tie信号轴在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
9
作者 刘春梦 丁珊 +4 位作者 刘雪英 周静 黄鹏 周雨欣 张富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85-490,共6页
血管生成素(Ang)/酪氨酸激酶受体Tie信号轴(Ang/Tie信号轴)在调节血管稳定性、血管生成以及炎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Ang1支持静止和成熟的血管表型,而Ang2常与异常的血管结构形成、血管渗漏和炎症有关。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血管生成素(Ang)/酪氨酸激酶受体Tie信号轴(Ang/Tie信号轴)在调节血管稳定性、血管生成以及炎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Ang1支持静止和成熟的血管表型,而Ang2常与异常的血管结构形成、血管渗漏和炎症有关。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是一种能导致患者出现严重视力损害的疾病,其病理特征是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及炎症反应。Ang/Tie信号轴是治疗nAMD的新靶点。靶向Ang/Tie信号轴的治疗方法可促进血管稳定,抑制渗漏及炎症,与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治疗时可产生协同作用。本文对Ang/Tie信号轴在nAMD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nAMD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 酪氨酸激酶受体 血管生成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被引量:7
10
作者 文峰 吴崐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89-292,共4页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和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常见的引起老年人致盲和严重视力损害的眼病,都以黄斑区出血和渗出为特征。近年来,关于PCV是否为nAMD的一种亚型存在着争论。nAMD和PCV具有部分相同的强关联易...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和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常见的引起老年人致盲和严重视力损害的眼病,都以黄斑区出血和渗出为特征。近年来,关于PCV是否为nAMD的一种亚型存在着争论。nAMD和PCV具有部分相同的强关联易感基因位点(CFH,ARMS2/HTRAI),但在更多不同的基因位点(如BF/C2,Elastin,PEDF,SERPlNGl,VEGF,APOE等基因)上存在区别,这可能提示了PCV和nAMD在病因学上存在差异。但就目前nAMD和PCV的研究现状,尚无法严格地将其定义为两种不同的疾病。就nAMD和PC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基因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治疗-延长方案进行阿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专家共识(2021版) 被引量:9
11
作者 阿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延长方案中国共识专家组 孙晓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77-584,共8页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是临床上影响视力和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采用阿柏西普治疗—延长(T&E)方案治疗nAMD的疗效确切,可减少患者玻璃体内注射和随访次数,减轻医生随访和患者的经济负担。目前我国眼科临床医生对阿柏西...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是临床上影响视力和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采用阿柏西普治疗—延长(T&E)方案治疗nAMD的疗效确切,可减少患者玻璃体内注射和随访次数,减轻医生随访和患者的经济负担。目前我国眼科临床医生对阿柏西普T&E治疗方案的优势、规范的治疗路径及在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尚缺乏系统的了解,大大限制了该治疗方案在nAMD治疗中的推广范围、合理使用和患者获益。2020年初我国相关研究领域专家组成员在总结我国各级医疗机构采用阿柏西普T&E方案治疗nAMD存在的临床问题基础上,基于nAMD、发病机制以及药物作用机制,认真总结既往相关研究成果、充分复习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结合我国相关领域临床实践和国情讨论并制定本共识,形成使用阿柏西普T&E方案治疗nAMD推荐意见,以指导我国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并规范地采用T&E方案治疗nA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脉络膜新生血管 治疗—延长方案 专家共识 阿柏西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监测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对侧眼的观念和方法——专家共识解读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海燕 张剑平 王雨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共5页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常双眼先后发病,一眼发病后如何保持对侧眼有用的视功能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因此,监测nAMD患者对侧眼的发病情况就尤为重要。近年,远景学院(Vision Academy)的眼底病专家发起了“当前监测nAM...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常双眼先后发病,一眼发病后如何保持对侧眼有用的视功能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因此,监测nAMD患者对侧眼的发病情况就尤为重要。近年,远景学院(Vision Academy)的眼底病专家发起了“当前监测nAMD患者对侧眼的观念和方法”专家共识,该共识提出早期发现nAMD患者对侧眼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重要性,并对目前的监测方法进行了分析,推荐每3~4个月进行一次对侧眼的检查,并鼓励利用家用技术和设备进行监测,以期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眼底影像检查 监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采用治疗-延长方案进行阿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专家共识(2021版)》一文的更正
13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16-1016,共1页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21年第39卷第7期《采用治疗-延长方案进行阿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专家共识(2021版)》一文第582页一栏28行中“nAND”应为“nAMD”,特此更正。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玻璃体内注射 新生血管性 阿柏西普 专家共识 眼科杂志 更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每月和每季度一次注射ranibizumab对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14
作者 苗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0-130,共1页
目的对中心凹下脉络膜视网膜疾病(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合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的患者进行每季度一次和每月一次ranibi—zHmab注射治疗的非劣效性对比研究。方法初发或再发... 目的对中心凹下脉络膜视网膜疾病(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合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的患者进行每季度一次和每月一次ranibi—zHmab注射治疗的非劣效性对比研究。方法初发或再发的中心凹下CNV合并AMD患者353例,为经典、微创或隐匿性病变。以上患者随即分为3组,分别给予每季度一次注射ranibizumab0.3mg、每季度一次注射ranibizumab0.5mg、每月一次注射ranibizumab0.3mg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RANIBIZUMAB 注射治疗 安全性评价 新生血管性 中心凹下CNV 脉络膜视网膜疾病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κB信号通路在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5
作者 张利民 邹刚 +3 位作者 孙硕 杨千惠 刘勃实 李筱荣 《眼科新进展》 2025年第10期825-829,共5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湿性AMD(nAMD)占AMD所致视力丧失90%以上。nAMD病理特征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及视网膜慢性炎症,涉及氧化应激、补体激活、促炎细胞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过表达,但单纯...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湿性AMD(nAMD)占AMD所致视力丧失90%以上。nAMD病理特征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及视网膜慢性炎症,涉及氧化应激、补体激活、促炎细胞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过表达,但单纯抗VEGF疗效有限。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通过经典与非经典途径,调控免疫、炎症、凋亡及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在nAMD中,NF-κB信号通路被氧化应激、补体片段等激活,诱导促炎及促血管因子的表达,促进CNV形成。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可降低炎症及血管生成,改善实验性CNV。因此,深入解析NF-κB信号通路在nAMD中的分子机制,有望发现新的联合治疗策略,提高疗效并减少抗VEGF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NF-κB信号通路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1年中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疾病负担的年龄-时期-队列分析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谢婧 王正静 +3 位作者 杨梅 胡红芳 冯亮 赵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38,共6页
目的分析1990~2021年中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及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产生的影响,预测2022~2035年中国AMD患者的标化患病率和标化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的DALY率。方法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获取1990~2021... 目的分析1990~2021年中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及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产生的影响,预测2022~2035年中国AMD患者的标化患病率和标化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的DALY率。方法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获取1990~2021年中国AMD患病率、患病人数、DALYs和DALY率数据,采用分段回归模型分析中国AMD患者患病和DALYs的趋势变化,运用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估算AMD患病风险和DALY风险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并使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预测2022~2035年中国AMD的标化患病率和标化DALY率。结果2021年中国AMD患病人数和患病率较1990年分别升高199.94%和148.02%,2021年DALYs和DALY率较1990年分别升高183.95%和134.80%,其中女性的相关指标均高于男性。1990~2021年AMD标化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为0.17%。AMD标化DALY率呈现下降趋势,AAPC为-0.03%。APC模型结果显示,中国AMD患病率和DALY率的纵向年龄曲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85~89岁时达高峰。随着时期的推移,AMD的患病风险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DALY风险随时期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出生队列结果显示,我国AMD患病风险队列效应整体波动不大,呈现先下降后波动式上升的趋势,DALY风险则随着出生队列时间的后移逐渐降低。预测2022~2035年中国AMD的标化患病率和标化DALY率均呈现上升趋势。结论1990~2021年中国AMD的标化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标化DALY率呈下降趋势,并且女性群体疾病负担高于男性,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预测2022~2035年中国AMD的标化患病率和标化DALY率仍将持续上升,根据我国人群AMD患病和DALYs的相关特点,提示有关部门应重视对老年女性群体的干预,同时应加强对全人群的健康科普教育并制定有效的公共卫生预防政策,以期降低我国AMD造成的重大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全球疾病负担 患病率 伤残调整寿命年 分段回归模型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新生血管及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甜甜 李静 田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0-414,共5页
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及视网膜下纤维化(SRFi)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最常见的病理机制,常导致50岁以上人群不可逆性的视力丧失。尽管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已经成为临床主要有效的一线用药,但仍有近50%的病例因SRFi产生的瘢痕而最... 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及视网膜下纤维化(SRFi)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最常见的病理机制,常导致50岁以上人群不可逆性的视力丧失。尽管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已经成为临床主要有效的一线用药,但仍有近50%的病例因SRFi产生的瘢痕而最终视力丧失。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家族是从人血小板中分离出来的一类促血管生成因子,目前已证实其参与了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过程,但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本文将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新生血管以及SRFi形成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为未来开发新型诊疗方式提供资料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黄斑新生血管 纤维化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1年中国与低、中、高SDI国家40岁以上人群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负担趋势比较分析
18
作者 谷珍珍 陈曦 +1 位作者 郝晓凤 谢立科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68-475,共8页
目的分析中国及低社会人口学指数(SDI)、中SDI、高SDI国家和地区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流行病学负担,为AMD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GBD数据库1990-2021年的公开数据,包括患病人数、患病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及DALYs率,... 目的分析中国及低社会人口学指数(SDI)、中SDI、高SDI国家和地区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流行病学负担,为AMD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GBD数据库1990-2021年的公开数据,包括患病人数、患病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及DALYs率,分析中国及低SDI、中SDI、高SDI国家和地区的AMD特征,评估疾病负担及其与SDI的关系。结果2021年,中国的AMD患病人数和DALYs居全球首位,中国的年龄标准化患病率(ASPR)和年龄标准化DALYs率(ASDR)在全球排名分别为第46位和第64位。高SDI国家的AMD患病人数和DALYs显著低于中SDI和低SDI国家。中国的ASPR和ASDR高于高SDI国家,但低于低SDI国家,且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5岁以上人群的AMD患病率显著升高,高SDI国家中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最高,中国及中SDI国家患病率在65~69岁达到高峰,而低SDI国家患病率在75~79岁人群中达到峰值。女性的AMD疾病负担明显高于男性。1990-2021年,全球AMD患病人数总体均呈增长趋势,中国患病人数增长最快(3.11倍);中国AMD的ASPR呈波浪式上升趋势,而低、中、高SDI国家ADM的ASPR均呈下降趋势;DALYs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的DALYs增幅(2.84倍)超过其他三个地区,而ASDR则总体下降,高SDI国家的下降幅度最为显著,中国ASDR自1990-2021年呈波浪式下降后近期出现回升趋势。SII和集中度指数分析结果显示,1990-2021年,高收入与低收入国家AMD疾病负担的差距逐渐扩大,低SDI国家负担更为严重。结论2021年中国AMD患病人数和DALYs居全球首位。中国AMD的整体疾病负担介于高、低SDI国家之间,但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5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显著升高,且女性负担高于男性。1990-2021年,中国AMD患病人数及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而低、中、高SDI国家呈下降趋势;DALYs总体增长,ASDR总体下降。高SDI国家与低SDI国家AMD负担差距扩大,低SDI国家负担更为严重。AMD疾病负担与年龄、性别及SDI水平密切相关,其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需纳入防控策略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全球疾病负担 患病率 伤残调整寿命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损伤和NLRP3炎症小体信号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邹悦 李云琴 +1 位作者 谭欣 蒋俊良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5,共6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导致严重视力丧失的眼病。该病症的关键病理特征之一是视网膜的神经炎症反应。NLRP3炎症小体在调节这种神经炎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研究表明,在AMD的发展过程中,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与线粒体的损伤...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导致严重视力丧失的眼病。该病症的关键病理特征之一是视网膜的神经炎症反应。NLRP3炎症小体在调节这种神经炎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研究表明,在AMD的发展过程中,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与线粒体的损伤、活性氧的产生及线粒体DNA的异常释放紧密相关。因此,针对NLRP3炎症小体的抑制剂可能成为一种对AMD治疗极具潜力的新方法。本文对线粒体损伤与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途径在AM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综述,展望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炎症小体 线粒体 神经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研究中的应用
20
作者 张文峰 宋琼涛 +2 位作者 刘春梦 常璐 张富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76,共6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退行性疾病,是导致严重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孟德尔随机化(MR)使用遗传变异作为工具变量来检测和量化暴露与结局的因果关系,克服了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的局限性。近年来,MR在AM...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退行性疾病,是导致严重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孟德尔随机化(MR)使用遗传变异作为工具变量来检测和量化暴露与结局的因果关系,克服了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的局限性。近年来,MR在AMD的病因推断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对MR进行概述,总结了与AMD相关的MR研究,重点探讨不同风险因素与AMD发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为AMD的病因学研究和预防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孟德尔随机化 因果推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