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A)诱发大鼠肝细胞癌的动物模型,应用新生血管抑制药物β环糊精十四硫酸酯(β CD 14S)联合肝动脉结扎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实验共分为5组:(1)阴性对照组;(2)β CD 14S(0.5g/kg)门静脉给药组;(3)肝动脉结扎组;(4)β ... 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A)诱发大鼠肝细胞癌的动物模型,应用新生血管抑制药物β环糊精十四硫酸酯(β CD 14S)联合肝动脉结扎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实验共分为5组:(1)阴性对照组;(2)β CD 14S(0.5g/kg)门静脉给药组;(3)肝动脉结扎组;(4)β CD 14S(0.5g/kg)肝动脉给药+肝动脉结扎组;(5)β CD 14S(0.5g/kg)门静脉给药+肝动脉结扎组.实验结果表明,β CD 14S+肝动脉结扎治疗组较单纯用药或肝动脉结扎组术后30d生存率明显提高.影象学和病理学的观察表明大鼠肝细胞癌的血供受到抑制,证实了β CD 14S对肝细胞癌诱导的新生血管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它与血管栓塞疗法的联合应用可望为肝细胞癌的治疗提供一种更为有效的新方法.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T_3期胃癌CD34与胃癌新生血管形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胃癌手术标本41例,其中T_3N_0M_020例,T_3N_1M_021例,分别进行特异性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并采用Image Pro Plus5.0图像软件分析数据,计算胃癌组织CD34微血管密度...目的研究T_3期胃癌CD34与胃癌新生血管形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胃癌手术标本41例,其中T_3N_0M_020例,T_3N_1M_021例,分别进行特异性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并采用Image Pro Plus5.0图像软件分析数据,计算胃癌组织CD34微血管密度(MVD)和其他相关抗体(CD44、Ⅳ型胶原、层黏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D34MVD计数(CD34表达强度),在T_3N_0M_0和T_3N_1M_0肿瘤组分别为43.10±18.22和56.24±28.3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CD44、Ⅳ型胶原、层黏连蛋白的表达强度,T_3N_0M_0和T_3N_1M_0肿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D34与T_3期胃癌组织新生血管形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密切,可作为诊断T3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展开更多
文摘 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A)诱发大鼠肝细胞癌的动物模型,应用新生血管抑制药物β环糊精十四硫酸酯(β CD 14S)联合肝动脉结扎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实验共分为5组:(1)阴性对照组;(2)β CD 14S(0.5g/kg)门静脉给药组;(3)肝动脉结扎组;(4)β CD 14S(0.5g/kg)肝动脉给药+肝动脉结扎组;(5)β CD 14S(0.5g/kg)门静脉给药+肝动脉结扎组.实验结果表明,β CD 14S+肝动脉结扎治疗组较单纯用药或肝动脉结扎组术后30d生存率明显提高.影象学和病理学的观察表明大鼠肝细胞癌的血供受到抑制,证实了β CD 14S对肝细胞癌诱导的新生血管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它与血管栓塞疗法的联合应用可望为肝细胞癌的治疗提供一种更为有效的新方法.
文摘目的研究T_3期胃癌CD34与胃癌新生血管形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胃癌手术标本41例,其中T_3N_0M_020例,T_3N_1M_021例,分别进行特异性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并采用Image Pro Plus5.0图像软件分析数据,计算胃癌组织CD34微血管密度(MVD)和其他相关抗体(CD44、Ⅳ型胶原、层黏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D34MVD计数(CD34表达强度),在T_3N_0M_0和T_3N_1M_0肿瘤组分别为43.10±18.22和56.24±28.3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CD44、Ⅳ型胶原、层黏连蛋白的表达强度,T_3N_0M_0和T_3N_1M_0肿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D34与T_3期胃癌组织新生血管形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密切,可作为诊断T3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