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柏西普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功能恢复及血管新生因子、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1
作者 李新星 陈会振 方晏红 《临床眼科杂志》 2025年第2期115-120,共6页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甲钴胺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功能恢复、眼底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管新生因子、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于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就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00...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甲钴胺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功能恢复、眼底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管新生因子、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于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就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00例,采用摸球法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甲钴胺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眼底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血管新生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骨膜蛋白(periostin)]、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BCVA、眼压和CMT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研究组患者BCVA高于对照组,眼压和CMT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血清SOD、VEGF、IGF⁃1、periostin水平较治疗前降低,MDA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患者血清SOD、VEGF、IGF⁃1、periosti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MDA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PSV、EDV较治疗前均升高,且研究组患者PSV、EDV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康柏西普联合甲钴胺治疗有助于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血液微循环,抑制无功能性新生血管形成,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对视网膜的损伤,恢复视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康柏西普 甲钴胺 视功能 血管新生因子 氧化应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产前血管新生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10
2
作者 周星利 王青 罗一青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18-1520,共3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产前血管新生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分析其与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以82例妊娠期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依据Duker-Elder眼底分期标准可分为Ⅰ期(n=42)、Ⅱ期(n=25)...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产前血管新生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分析其与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以82例妊娠期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依据Duker-Elder眼底分期标准可分为Ⅰ期(n=42)、Ⅱ期(n=25)和Ⅲ期(n=15),另选取妊娠高血压无视网膜病变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血管新生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并分析各指标与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VEGF、IGF-1和ET-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眼底病变程度的加重,VEGF、IGF-1和ET-1水平均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眼底病变程度的加重,NO水平显著降低。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妊娠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程度与VEGF、IGF-1和ET-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与NO呈负相关性。结论:妊娠期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存在明显血管新生因子水平异常,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与视网膜病变程度呈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高血压 视网膜病变 血管新生因子 血管内皮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程南方 谭峰 +1 位作者 梁艳桂 徐丽红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14期15-17,35,共4页
目的探究电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佛山市中医院脑病科收治的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7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目的探究电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佛山市中医院脑病科收治的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7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治疗14 d,观察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NIHSS)、血管新生相关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38%(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血管新生相关因子[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Ⅱ(Ang-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VEGF、Ang-2、bF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这可能与调节血管新生相关因子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电针治疗 神经功能 血管新生相关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特异性新生血管抑制因子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魏建昌 胡鹤 +4 位作者 王强 陈转鹏 杨平 张通 曹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20期8-11,181,共5页
目的探究脑特异性新生血管抑制因子1(BAI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7月,购买包含有208个结直肠癌和8个正常结肠组织及其临床信息的组织芯片。查询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内含192例... 目的探究脑特异性新生血管抑制因子1(BAI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7月,购买包含有208个结直肠癌和8个正常结肠组织及其临床信息的组织芯片。查询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内含19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m RNA表达信息。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组织芯片正常结肠组织与结直肠癌组织中BAI1表达的情况,检测BAI1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秩检验方法进行生存曲线。最后使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判断BAI1对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 BAI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含量较正常组织显著上升(P<0.001)。高BAI1表达与临床分期(P=0.004)和肿瘤浸润(P=0.006)相关。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中结直肠癌患者的BAI1m RNA表达进一步提示了较晚的临床分期(P=0.027)、较严重的肿瘤浸润(P=0.021)的结直肠癌中BAI1表达水平更高。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BAI1 m RNA高表达的患者比低表达水平的患者总生存期明显减少(P=0.02)。BAI1 m RNA的高表达是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2.895,95%CI:1.012~8.281,P=0.047)。结论 BAI1与结直肠癌的恶性相关。BAI1的高表达可能提示结直肠癌患者的不良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特异性新生血管抑制因子1 结直肠癌 临床病理学特征 独立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兔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马秀现 王志伟 李枫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6年第6期333-336,共4页
目的:了解局部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促进兔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25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2组,外科结扎切断各兔股动脉及其分支,制作兔后肢缺血模型。试验组各兔在缺血后肢肌肉内多次注射重组人bFGF蛋白(n=15);对... 目的:了解局部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促进兔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25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2组,外科结扎切断各兔股动脉及其分支,制作兔后肢缺血模型。试验组各兔在缺血后肢肌肉内多次注射重组人bFGF蛋白(n=15);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n=10)。术后4周,各兔行腹主动脉造影观察侧支血管形成情况,取内收肌和腓肠肌肌肉行病理切片HE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统计血管密度,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内收肌和腓肠肌中VEGF阳性表达的血管数。结果:试验组兔侧支循环血管条数、血管密度及VEGF阳性表达的血管数均大于对照组(P<0.01),缺血状态得到改善。结论:在兔缺血后肢肌肉中注射bFGF蛋白可促进血管新生,增加兔缺血后肢血液灌注,改善肢体缺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新生血管 生理性·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PCI术后老年患者冠脉微循环及血管新生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孙晓阳 王琮阳 《华夏医学》 CAS 2020年第6期27-31,共5页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老年患者冠脉微循环及血管新生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冠心病PCI术后老年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给予标准化治疗,观察组64例加用麝香保心...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老年患者冠脉微循环及血管新生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冠心病PCI术后老年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给予标准化治疗,观察组64例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6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冠脉微循环、血清血管新生因子水平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冠状动脉循环抵抗指数(IMR)水平均降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指数(CFR)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降低IMR水平、升高CFR水平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采用麝香保心丸治疗效果确切,能通过改善心肌缺血、增加心肌血流量、促进血管新生因子生成等机制,改善冠脉微循环及血管内皮功能,药物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麝香保心丸 冠脉微循环 血管新生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新生与肿瘤生长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杨健 陈增良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4期189-192,共4页
肿瘤血管新生对于肿瘤的生长、转移具有重要作用。血管新生是一个由多因素参与调控的复杂过程。肿瘤内促进血管新生因子活性离子抑制血管新生因子活性 ,两者处于失衡状态 ,从而启动并促进血管新生。肿瘤血管网紊乱 ,管腔不规则且基底膜... 肿瘤血管新生对于肿瘤的生长、转移具有重要作用。血管新生是一个由多因素参与调控的复杂过程。肿瘤内促进血管新生因子活性离子抑制血管新生因子活性 ,两者处于失衡状态 ,从而启动并促进血管新生。肿瘤血管网紊乱 ,管腔不规则且基底膜不完整 ,有利于肿瘤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 病理性 肿瘤 血管新生 血管新生因子 血管新生抑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丽洁 李冰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467-471,共5页
关键词 角膜新生血管 血管新生诱导因子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样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检测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卜倩 阿依努·努拉厚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54-357,共4页
目的: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视网膜病变(PCV)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8-12/2019-05我院50例PCV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预行白内障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与新... 目的: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视网膜病变(PCV)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8-12/2019-05我院50例PCV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预行白内障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与新生血管因子水平,并对其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8(IL-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吸烟史与高血压有差异(P <0.05);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血清中IL-8、MCP-1、VEGF、PEDF水平升高、吸烟史与高血压是PCV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CV患者血清中IL-8、MCP-1、VEGF和PEDF水平均异常升高,其发生与吸烟史和高血压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样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炎性因子 新生血管因子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wAMD的效果
10
作者 闫磐石 董一 +2 位作者 钱诚 万光明 梁申芝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24-1127,共4页
目的:探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采用雷珠单抗联合光动力疗法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新生血管调控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14-01/2016-06我院治疗的wAMD患者68例68眼进行分析,其中采取光动力疗法治疗(对照组)34... 目的:探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采用雷珠单抗联合光动力疗法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新生血管调控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14-01/2016-06我院治疗的wAMD患者68例68眼进行分析,其中采取光动力疗法治疗(对照组)34眼、采用雷珠单抗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治疗组)34眼,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CVA、视网膜平均厚度、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值及血清新生血管调控因子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CVA、视网膜平均厚度、CM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12mo,两组患者的BCVA值、视网膜平均厚度、CMT值较本组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BCVA值、视网膜平均厚度、CMT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中VEGF、PDGF、TIMP-1、E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mo,两组患者血清中的VEGF、PDGF、ES值较本组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VEGF、PDGF、ES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珠单抗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wAMD患者能取得更加显著的临床效果,更有效地降低血清中新生血管调控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雷珠单抗 新生血管调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