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8篇文章
< 1 2 9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帧频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临床价值初探
1
作者 郑茹瑜 阚艳敏 +3 位作者 刘丹 胡紫月 邱识博 经翔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37-540,555,共5页
目的:探讨高帧频超声造影(H-CEUS)在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9月我院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确诊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46例,共92个斑块。对目标斑块行常规超声造影(CEUS)和(或)H-CEUS检查,由... 目的:探讨高帧频超声造影(H-CEUS)在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9月我院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确诊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46例,共92个斑块。对目标斑块行常规超声造影(CEUS)和(或)H-CEUS检查,由2名具有5年以上超声造影工作经验的医师分别对斑块内新生血管进行分级和半定量评估,分别按照斑块厚度和位置进行分组,对斑块H-CEUS分级结果及增强路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H-CEUS模式下,2名观察者对斑块新生血管分级的一致性明显提高,且在不同位置及不同厚度组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②不同厚度及位置斑块新生血管造影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1~2级斑块中,新生血管造影分级越高,增强路径越多样,两者相关系数r_(s)=0.718(P<0.001)。结论:H-CEUS可以实时清晰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和增强路径,有助于超声医师通过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来客观同质化评估斑块易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新生血管 生理性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2
作者 张宁晖 解孝锋 +1 位作者 田庆梅 毕宏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0,共5页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是导致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丧失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涉及机械牵拉、缺氧和炎症等诸多因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疗法是治疗PM-CNV的有效方法,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是导致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丧失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涉及机械牵拉、缺氧和炎症等诸多因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疗法是治疗PM-CNV的有效方法,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经临床试验证实均能改善PM-CNV患者视力,但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本文综述了PM-CNV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疗效比较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化血红蛋白变异指数与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张皓 曹树刚 +1 位作者 贺军 夏明武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0-316,348,共8页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变异指数(HGI)与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IPN)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6月至2024年6月入住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轻、中度颈动脉狭窄(狭窄率<70%)患者。收集并...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变异指数(HGI)与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IPN)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6月至2024年6月入住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轻、中度颈动脉狭窄(狭窄率<70%)患者。收集并比较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个人史(吸烟、饮酒)、脑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体质量指数以及入院后第2天晨起空腹静脉血实验室指标[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计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根据患者入院第2天晨起空腹血糖和HbA1c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预测HbA1c(%)=0.571×空腹血糖(mmol/L)+3.125。HGI=实际HbA1c-预测HbA1c。通过颈动脉超声测量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位置、厚度(斑块最厚径)、长度、回声、阻力指数等,多发斑块患者以最厚斑块作为目标斑块。颈动脉超声AngioPLUS模式下,动态观察颈动脉斑块充盈缺损处有无IPN,观察并评估目标斑块IPN情况,包括数量、部位、形态(如点状、短线状等)及IPN的血流频谱特征,并进行计数及评分。IPN评分标准:颈动脉目标斑块内无高回声血流信号,即未见IPN形成,计0分;目标斑块内存在<4个点状高回声或短线状高回声血流信号,计1分;斑块内存在弥漫分布的(≥4个)短线状或条状高回声血流信号,计2分。IPN评分越高表明IPN严重程度越重。IPN评分0~1分的患者为低IPN评分组,IPN评分2分的患者为高IPN评分组。将单因素分析中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GI与颈动脉IPN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387例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男222例,女165例,平均(70±10)岁,低IPN评分组97例,高IPN评分组290例。(1)与低IPN评分组患者比较,高IPN评分组患者的年龄[(71±10)岁比(67±10)岁]、高血压病患者比例[79.7%(231/290)比67.0%(65/97)]、糖尿病患者比例[37.6%(109/290)比14.4%(14/97)]、斑块厚度[2.40%(2.00,3.10)mm比2.30(1.80,2.70)mm]、HbA1c[6.25%(5.70%,7.20%)比5.80%(5.50%,6.40%)]和HGI[-0.05%(-0.39%,0.46%)比-0.29%(-0.56%,-0.10%)]均更高(均P<0.05),淋巴细胞[(27.75±9.19)%比(30.17±9.04)%]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2.19±0.81)mmol/L比(2.43±0.91)mmol/L]水平均更低(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1,95%CI:1.004~1.060,P=0.027)、HGI(OR=1.782,95%CI:1.066~2.979,P=0.028)、斑块厚度(OR=1.750,95%CI:1.229~2.490,P=0.002)是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IPN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高HGI是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IPN严重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尚需多中心、大型、前瞻性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血糖 数据相关性 糖化血红蛋白变异指数 斑块内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光片显微成像在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可视化及其干预中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江雨凡 马强 +2 位作者 佟伟 李越洋 陈韵岱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2-457,共6页
目的探索三维光片显微成像在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可视化及定量分析中的应用价值,并借此评估褪黑素(MLT)对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36只ApoE-/-模型小鼠随机分为3组(n=12):溶剂组、MLT组及MLT联合GW9662干预(MLT+GW)组,分别接受Vehicle、MLT... 目的探索三维光片显微成像在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可视化及定量分析中的应用价值,并借此评估褪黑素(MLT)对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36只ApoE-/-模型小鼠随机分为3组(n=12):溶剂组、MLT组及MLT联合GW9662干预(MLT+GW)组,分别接受Vehicle、MLT单独干预及MLT联合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抑制剂GW9662干预。采用光片显微镜对模型进行颈动脉三维成像,并借助Imaris软件对新生血管的长度、体积等指标进行定量分析,随后通过CD31免疫组化染色进行验证。结果光片显微镜初步实现了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三维可视化,并观察到其结构呈三维网状且散在分布。Imaris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溶剂组比较,MLT组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总长度缩短[(15.79±12.90)mm vs.(33.42±11.16)mm,P<0.05],总体积缩小[(1.34±1.47)×10^(-3) mm^(3) vs.(13.44±7.35)×10^(-3) mm^(3),P<0.05],且体积分数降低(0.44%±0.47%vs.3.76%±1.74%,P<0.05),MLT+GW组上述指标则较MLT组明显上调[总长度:(35.31±4.69)mm;总体积:(8.87±3.46)×10^(-3) mm^(3);体积分数:2.89%±0.38%;P<0.05]。CD31免疫组化染色也佐证了上述发现(P<0.05)。结论基于光片显微成像技术初步实现了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三维可视化及定量分析,并发现MLT可减轻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整体负荷,且PPARγ可能参与了其调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内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瑞西单抗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
5
作者 赵立宇 裴蓓 +1 位作者 杨芳 姜茂华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7-232,共6页
目的 对比分析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患者使用法瑞西单抗或雷珠单抗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研究,纳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眼科就诊的nAMD患者20例(20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及OCT确诊的... 目的 对比分析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患者使用法瑞西单抗或雷珠单抗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研究,纳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眼科就诊的nAMD患者20例(20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及OCT确诊的nAMD患者,使用SS-OCTA测量患者在抗VEGF基线和治疗4周、12周和24周时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CNV截面面积(CSA)、CNV血流面积(CFA),对比患者在各时间段指标的变化以及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时的年龄、性别、CNV类型、OCT及OCTA形态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的CMT、CSA、CFA均在治疗后降低(均为P<0.05),CMT变化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12周时逐渐递减(均为P<0.05),在24周时法瑞西单抗组患者CMT与12周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雷珠单抗组患者CMT相比12周时增加(P=0.004);CSA、CFA变化显示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后12周减小(均为P<0.05),在24周时法瑞西单抗组患者CSA、CFA与12周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0.095),雷珠单抗组患者CSA、CFA相比12周时增大(P=0.001、0.000)。组间对比结果显示,法瑞西单抗组患者的CMT在治疗24周时低于雷珠单抗组患者(P=0.022),CSA、CFA在各时间点两组患者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法瑞西单抗与雷珠单抗在nAMD患者的疗效上相近,而在疗效的持续性方面法瑞西单抗优于雷珠单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瑞西单抗 雷珠单抗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OC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块内新生血管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6
作者 李亭亭 刘晓璐 朱海英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5-342,共8页
斑块内新生血管(IPN)是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与斑块易损的重要特征。IPN可能起源于外膜或管腔侧,其结构缺陷会加剧炎症反应,导致斑块不稳定。代谢异常、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共同促进了IPN形成。降脂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等在稳定斑块方面... 斑块内新生血管(IPN)是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与斑块易损的重要特征。IPN可能起源于外膜或管腔侧,其结构缺陷会加剧炎症反应,导致斑块不稳定。代谢异常、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共同促进了IPN形成。降脂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等在稳定斑块方面具有一定潜力,但需提升精准性。IPN分级与卒中复发风险相关,可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临床决策。该文对IPN的病理机制、检测方法、危险因素、分级的临床意义及治疗策略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内新生血管 病理机制 治疗策略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硬度对新生血管生成过程的调控
7
作者 田欣 殷雪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55-658,共4页
新生血管性眼病是一种高度复杂且难治的致盲性眼病。在生理状态下,血管生成过程处于长期稳态状态;而新生血管性眼病发病过程中,病理性的新生血管会侵犯正常的眼部组织,使视功能受损甚至失明。而在新生血管形成的出芽、延伸、稳定的整体... 新生血管性眼病是一种高度复杂且难治的致盲性眼病。在生理状态下,血管生成过程处于长期稳态状态;而新生血管性眼病发病过程中,病理性的新生血管会侵犯正常的眼部组织,使视功能受损甚至失明。而在新生血管形成的出芽、延伸、稳定的整体过程中,基质硬度都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对基质硬度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调控过程进行综述,为新生血管性眼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硬度 新生血管 细胞外基质 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veolin-1与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
8
作者 汤婉玉 张睿 党亚龙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0,共5页
视网膜新生血管是许多致盲性眼病的共同病理特征,这些新生血管通常比较脆弱,容易破裂出血,引发严重的视力障碍。而Caveolin-1是一种重要的膜蛋白,参与细胞信号转导、脂质代谢和细胞骨架的调控。目前,Caveolin-1已被证实在多种视网膜细... 视网膜新生血管是许多致盲性眼病的共同病理特征,这些新生血管通常比较脆弱,容易破裂出血,引发严重的视力障碍。而Caveolin-1是一种重要的膜蛋白,参与细胞信号转导、脂质代谢和细胞骨架的调控。目前,Caveolin-1已被证实在多种视网膜细胞中表达,能够通过调控多种信号通路参与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关于Caveolin-1在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相关研究,并展望了Caveolin-1在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眼病中的治疗前景,以期为探索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寻求潜在的靶向干预措施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VEOLIN-1 视网膜新生血管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新生血管性AMD的治疗和延长方案专家共识解读
9
作者 孙隽然 孙晓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7,共9页
治疗-延长(T&E)方案是临床常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方案之一,可以在有效改善视力的同时延长治疗间隔、减少就诊次数。面对亚太地区医疗资源有限、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佳,T&E方... 治疗-延长(T&E)方案是临床常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方案之一,可以在有效改善视力的同时延长治疗间隔、减少就诊次数。面对亚太地区医疗资源有限、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佳,T&E方案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目前亚太地区临床使用抗VEGF药物缺乏规范化的治疗路径,尚缺乏关于T&E方案的指南。2021年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专家组(APVRS)回顾并总结抗VEGF药物T&E方案临床研究,结合临床实践情况制定一组关于在亚太地区使用T&E方案治疗nAMD的共识。本文就APVRS专家组提出的最新T&E治疗方案进行解读以指导临床医师规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血管生成抑制剂 治疗-延长方案 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专家组 共识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减轻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并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
10
作者 唐榕穗 田壹 +1 位作者 熊振 李旭日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7-618,共12页
【目的】揭示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GDF3)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及内皮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构建激光诱导的小鼠CNV模型,通过RNA测序(RNA-seq)筛选差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验证GDF3表达水平。通... 【目的】揭示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GDF3)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及内皮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构建激光诱导的小鼠CNV模型,通过RNA测序(RNA-seq)筛选差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验证GDF3表达水平。通过siRNA及中和抗体拮抗内皮细胞GDF3,采用CCK8实验、划痕实验及成管实验评估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能力。检测炎症/黏附分子表达变化,分析免疫细胞黏附和跨内皮迁移实验变化。在CNV模型中,通过玻璃体腔注射shRNA靶向抑制GDF3,结合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NV面积及免疫细胞浸润情况。【结果】GDF3在CNV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P<0.001)。体外干预GDF3显著抑制内皮细胞增殖(P<0.001)、迁移(P<0.001)及血管生成能力(P<0.01),同时下调炎症/黏附分子表达(P<0.001),并显著减少免疫细胞黏附(P<0.001)和跨内皮迁移(P<0.001)。体内实验证实靶向抑制GDF3可显著抑制CNV的形成(P<0.001)并降低免疫细胞浸润(P<0.001)。【结论】靶向抑制GDF3可协同抑制内皮炎症反应和病理性血管生成,其作用可能与调控炎症微环境相关,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 血管内皮细胞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补充与CRISPR/Cas9基因编辑在新生血管性眼底病中的应用
11
作者 秦勋 刘张愉 +1 位作者 黄嘉钰 姚进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237,共5页
新生血管性眼底病包括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病理性新生血管渗漏及其继发的视网膜脱离等是导致患者视力受损的主要原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是新生血管性眼底病的一线治疗药物,但存... 新生血管性眼底病包括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病理性新生血管渗漏及其继发的视网膜脱离等是导致患者视力受损的主要原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是新生血管性眼底病的一线治疗药物,但存在需要频繁眼内注射、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目前nAMD、DR等新生血管性眼底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因此迫切需要找到更安全长效的治疗方式。近年来,基因治疗领域迅速发展,其治疗策略主要包括基因补充和基因编辑。基因治疗的作用机制可以概括为:纠正缺陷基因导致的病理改变,如引入外源性正常基因或直接在基因组水平上修饰异常基因。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证明基因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目前,数十项视网膜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正在开展,除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外,新生血管性眼底病也是热门研究领域。本文重点总结了近年来基因补充、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及CRISPR相关蛋白9 (Cas9)系统在nAMD和DR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眼底病 基因补充 CRISPR/Cas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无灌注区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影响
12
作者 夏得喻 张金燕 +4 位作者 王明方 姜清敏 徐登瑞 石雅文 李秀云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5-381,共7页
目的通过全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对比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不同层次和区域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NPA)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对NVG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本研究... 目的通过全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对比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不同层次和区域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NPA)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对NVG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本研究纳入于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原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的PDR患者33例(33眼,单纯PDR组)及NVG患者30例(30眼,PDR合并NVG组)。使用SS-OCTA进行眼底检查,并使用ImageJ软件手动勾画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和深层毛细血管丛(DCP)的NPA边界。视网膜按照两种方式分区,不同的同心圆分区: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中心凹周围区、环区6-9、环区9-12、环区12-外周;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作水平线和垂直线分为四个象限:颞上、颞下、鼻上和鼻下象限。统计两组患者各分层、各分区的NPA面积及缺血指数(ISI),比较两组患者SCP层和DCP层不同同心圆和不同象限的NPA和ISI差异,分析NPA的分布特点以及NPA对NVG的影响。结果(1)两组患者DCP层NPA面积、ISI均大于SCP层(均为P<0.001);PDR合并NVG组患者SCP、DCP层的NPA面积、ISI均大于单纯PDR组(均为P<0.001)。(2)在颞上、颞下、鼻上、鼻下象限,PDR合并NVG组患者SCP层、DCP层的NPA面积和ISI均大于单纯PDR组(均为P<0.01)。各组内分别在SCP层和DCP层中,颞下象限的NPA面积最大(均为P<0.01)。(3)两组患者在SCP层及DCP层环区6-9、环区9-12、环区12-外周的NPA面积及IS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各组内分别在SCP层、DCP层中不同环形分区的NPA面积及IS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经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SCP层、DCP层环区12-外周的NPA面积及ISI均大于其他区域(均为P<0.05),环区9-12的NPA面积及ISI均大于旁中心凹区、中心凹周围区,环区6-9的NPA面积及ISI均大于旁中心凹区(均为P<0.05),其余环形区域的NPA面积、IS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CP层鼻下象限NPA面积、ISI与PDR继发NVG的风险均呈负相关(P=0.036、0.038)。DCP层鼻下象限NPA面积和ISI增大是PDR继发NVG的危险因素,并增加其发生风险(P=0.029、0.028)。结论PDR患者DCP层鼻下象限的NPA面积和ISI增加是继发NVG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无灌注区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C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承阳(综述) 李彤 孙晓东(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63-767,共5页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类以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CSC可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造成视力预后不良。近年来研究表明,病程是CSC继发CNV主要的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类以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CSC可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造成视力预后不良。近年来研究表明,病程是CSC继发CNV主要的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及脉络膜局部缺血缺氧及视网膜屏障功能受损等多种病理机制。多模态影像技术有助于诊断CSC继发的CNV,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示高反射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脱离需要高度警惕继发CNV的可能。虽然尚未有统一标准的治疗方案,大量研究提示光动力疗法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可改善此类患者视力预后。本文综述了CSC继发CNV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多模态影像诊断模式、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诊断 治疗 多模态影像 光学相干视网膜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控Ang/Tie信号通路治疗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杨婧研(综述) 魏文斌(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7-472,共6页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应用于眼底新生血管疾病领域以来,在提高视力、稳定疾病病变和在某些情况下逆转疾病方面显示了卓越的效果。但抗VEGF治疗需要频繁玻璃体内注射给药,患者治疗负担重,长期疗效受影响。前期临床研究发现,调控...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应用于眼底新生血管疾病领域以来,在提高视力、稳定疾病病变和在某些情况下逆转疾病方面显示了卓越的效果。但抗VEGF治疗需要频繁玻璃体内注射给药,患者治疗负担重,长期疗效受影响。前期临床研究发现,调控血管生成素(Ang)/含免疫球蛋白样环和上皮生长因子样域酪氨酸激酶(Tie)通路在眼底新生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有较好的效果。目前已发布了3个Ang/Tie通路阻断药物治疗眼底新生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数据,其中靶向VEGF-A和Ang-2的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1抗体faricimab进入了Ⅲ期临床试验并达到终点,faricimab的2种延长治疗间隔(12周和16周)的给药方案均被证实有效。本文基于已发表的研究报告,就调控Ang/Tie通路在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总结分析Ang/Tie通路的作用机制以及未来药物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新生血管疾病 新生血管生成 Ang/Tie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估颈内动脉壁面切应力与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云灿 曹广运 +1 位作者 吴海波 王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232-3237,共6页
目的基于颈动脉彩色超声评估颈内动脉壁面切应力(WSS)与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IPN)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3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99例明确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CAP)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 目的基于颈动脉彩色超声评估颈内动脉壁面切应力(WSS)与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IPN)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3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99例明确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CAP)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彩色超声、常规超声与颈动脉超声造影(CEUS)检查,根据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是否形成颈动脉IPN分为形成组与非形成组。对比形成组与非形成组WSS、临床资料,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的影响因素,分析平均WSS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的预测价值。结果9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形成颈动脉IPN 23例,剩余76例均未形成颈动脉IPN。形成组白细胞计数、斑块厚度、斑块长度、狭窄程度≥70%比例、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比值(MMP-9/TIMP-1)高于非形成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WSS(OR=4.545,95%CI:1.998~10.339)、狭窄程度(OR=2.765,95%CI:1.215~6.290)、C反应蛋白(OR=3.047,95%CI:1.339~6.930)、MMP-9/TIMP-1(OR=3.543,95%CI:1.558~8.060)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的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显示,平均WSS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的AUC值为0.797(P<0.05),当平均WSS为10.23 dyne/cm^(2)时,最大特异度与灵敏度为85.53%和78.26%。结论颈内动脉平均WSS在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中具有良好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超声造影 颈内动脉壁面切应力 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 影响因素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新生血管及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甜甜 李静 田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0-414,共5页
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及视网膜下纤维化(SRFi)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最常见的病理机制,常导致50岁以上人群不可逆性的视力丧失。尽管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已经成为临床主要有效的一线用药,但仍有近50%的病例因SRFi产生的瘢痕而最... 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及视网膜下纤维化(SRFi)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最常见的病理机制,常导致50岁以上人群不可逆性的视力丧失。尽管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已经成为临床主要有效的一线用药,但仍有近50%的病例因SRFi产生的瘢痕而最终视力丧失。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家族是从人血小板中分离出来的一类促血管生成因子,目前已证实其参与了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过程,但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本文将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新生血管以及SRFi形成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为未来开发新型诊疗方式提供资料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黄斑区新生血管 纤维化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智萍 万琪 +3 位作者 刘康成 吴晓坚 邹玉凌 游志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86-789,共4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眼底病科诊断为难治性nAMD的患者17例(17眼)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眼底病科诊断为难治性nAMD的患者17例(17眼)作为研究对象。利用41G超精微针将10 g·L^(-1)康柏西普注射液注入患者黄斑区视网膜下。术后随访期间若OCT发现黄斑区视网膜有渗出,则继续行玻璃体内注射10 g·L^(-1)康柏西普。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以及注药次数、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患者BCVA均得到显著改善(均为P<0.001)。术后各时间点患者BCVA变化不明显(均为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患者CMT均显著降低(均为P<0.001)。术后1~12个月患者CMT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的趋势(均为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BCVA与术前CMT之间、术前BCVA与术后12个月BCVA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643,P=0.005;r=0.634,P=0.006)。治疗期间,17眼抗VEGF注药次数为(1.35±0.61)次,其中12眼1次,4眼2次,1眼3次。经相关分析发现,注药次数与患者术前CMT呈正相关(r=0.664,P=0.004)。17眼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nAMD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降低CMT并改善患者视力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下注射 康柏西普 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注药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视网膜下高反射物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梁从碧(综述) 陈长征(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7-490,共4页
视网膜下高反射物质(SHRM)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中显示的一种高反射性形态学特征,位于神经上皮外层、色素上皮内层。其常见于未经治疗或经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后的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也可见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 视网膜下高反射物质(SHRM)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中显示的一种高反射性形态学特征,位于神经上皮外层、色素上皮内层。其常见于未经治疗或经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后的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也可见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葡萄膜炎、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近视性黄斑变性、Best病、视网膜营养不良和脂质肉芽肿病等。SHRM与患者眼部椭圆体带缺失、瘢痕形成、外界膜损伤、黄斑萎缩及外层视网膜管型结构等关系密切,并与视力损害显著相关。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可显著消退部分SHRM,不同成分及特征的SHRM对治疗有不同的预后反应。明确nAMD中SHRM的形态特征及其功能后果,进一步加深临床对SHRM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下高反射物质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抗VEGF治疗 视力预后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面临的临床问题与思考 被引量:36
19
作者 赵明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77-579,共3页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属于难治性青光眼,治疗效果差,很多患眼最终丧失视功能。目前临床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NVG的治疗目标是什么?是以降眼压为目的还是以保留视功能为目的?(2)如何创造条件对NVG的原发病变进行治疗?(3...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属于难治性青光眼,治疗效果差,很多患眼最终丧失视功能。目前临床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NVG的治疗目标是什么?是以降眼压为目的还是以保留视功能为目的?(2)如何创造条件对NVG的原发病变进行治疗?(3)究竟何种手段是NVG治疗的关键?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应用、抗青光眼手术还是严格控制导致视网膜缺血因素的全视网膜光凝(PRP)?(4)如何建立治疗NVG的综合策略?本文中提出以保留视功能为核心治疗目的、以完成PRP为目标、以抗VEGF治疗和抗青光眼手术为关键手段的NVG综合治疗策略,其宗旨是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 缺血/并发症 视网膜疾病/并发症 病理性新生血管 高眼压/ 治疗 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疗法 全视网膜光凝 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桥蛋白与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孟虎 黄振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40-1143,共4页
眼部新生血管是眼部疾病中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致盲眼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感染性角膜炎等均与新生血管存在一定的关系.骨桥蛋白(OPN)是一种能够促进血管再生与组织修复的糖蛋白,在角膜、脉络膜和视网... 眼部新生血管是眼部疾病中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致盲眼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感染性角膜炎等均与新生血管存在一定的关系.骨桥蛋白(OPN)是一种能够促进血管再生与组织修复的糖蛋白,在角膜、脉络膜和视网膜新生血管中表达增多,能够促进新生血管的发生.OPN与新生血管的关系为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从OPN促进角膜新生血管、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3个方面对OPN与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桥蛋白 角膜新生血管 脉络膜新生血管 视网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