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渤海湾盆地新生界残留地层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
18
1
作者
丁增勇
王良书
+2 位作者
钟锴
张鹏
刘绍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5-413,共9页
结合实钻井地质资料,对渤海湾盆地内各次级构造单元的地震剖面资料进行统层对比与深度校正,获得了渤海湾盆地新生界各主要组段地层残留厚度分布图,从整体上反映了全盆地新生界沉积格局与残留地层分布特征。通过深入揭示残留地层所蕴涵...
结合实钻井地质资料,对渤海湾盆地内各次级构造单元的地震剖面资料进行统层对比与深度校正,获得了渤海湾盆地新生界各主要组段地层残留厚度分布图,从整体上反映了全盆地新生界沉积格局与残留地层分布特征。通过深入揭示残留地层所蕴涵的构造信息,为正确认识渤海湾盆地新生代形成演化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对不同时期残留地层分布面积、沉积中心、沉积长轴的综合分析和对比表明,渤海湾盆地自孔店期至东营期总体上是受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所产生的弧后拉张应力控制,且在其形成演化的整个过程中还持续叠加有右旋剪切应力的影响和作用,并认为这种右旋剪切应力场可能是由郯庐断裂右旋走滑活动和印藏碰撞远距离效应所共同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新生界
地层残留
厚度
沉积长轴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重磁震资料的南海新生代盆地分布综合研究
被引量:
24
2
作者
冯旭亮
张功成
+6 位作者
王万银
赵志刚
邱之云
谢晓军
纪晓琳
鲁宝亮
宋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242-4254,共13页
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南海分布有30多个新生代沉积盆地,其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资料的限制,南海存在不同区域盆地研究程度不同,不同区域盆地面积差别较大,部分盆地只是坳陷而没有达到盆地的级别以及盆地外围可能存在凹陷等...
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南海分布有30多个新生代沉积盆地,其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资料的限制,南海存在不同区域盆地研究程度不同,不同区域盆地面积差别较大,部分盆地只是坳陷而没有达到盆地的级别以及盆地外围可能存在凹陷等问题.南海新生代盆地分布问题制约了其油气分布规律、储量等基础地质问题的研究.本文以地震剖面数据为约束,以重力资料为主、辅以磁力资料,研究了南海新生代盆地分布及构造区划.通过提取新生代盆地及其构造单元引起的重力异常,结合地震剖面等资料反演了新生界底界面深度及新生界厚度.在充分调研已有盆地和构造单元划分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南海的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确定了盆地及构造单元划分标准.以新生界厚度为基础并结合重、磁、震、地质等资料,进行地质-重磁震联合解释,将南海原有的36个盆地重新划分为24个盆地,盆地总面积扩大了约15万km^2.研究表明,南海新生代盆地沉积层厚度在1.5~16km之间,有6个北东东/北东向沉积坳陷带、2个近南北向沉积坳陷带以及1个三角沉积坳陷区;盆地展布方向主要为北东和北东东向,其次为北西和近南北向,呈现"南三北三"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新生
代沉积盆地
重磁震联合解释
新生界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渤海湾盆地新生界残留地层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
18
1
作者
丁增勇
王良书
钟锴
张鹏
刘绍文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勘探部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出处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5-413,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634021)资助
文摘
结合实钻井地质资料,对渤海湾盆地内各次级构造单元的地震剖面资料进行统层对比与深度校正,获得了渤海湾盆地新生界各主要组段地层残留厚度分布图,从整体上反映了全盆地新生界沉积格局与残留地层分布特征。通过深入揭示残留地层所蕴涵的构造信息,为正确认识渤海湾盆地新生代形成演化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对不同时期残留地层分布面积、沉积中心、沉积长轴的综合分析和对比表明,渤海湾盆地自孔店期至东营期总体上是受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所产生的弧后拉张应力控制,且在其形成演化的整个过程中还持续叠加有右旋剪切应力的影响和作用,并认为这种右旋剪切应力场可能是由郯庐断裂右旋走滑活动和印藏碰撞远距离效应所共同产生的。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新生界
地层残留
厚度
沉积长轴
构造演化
Keywords
Bohai Bay Basin
thicknesses of Cenozoic remnant formations
sedimentary long axis
tectonic evolution.
分类号
P541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重磁震资料的南海新生代盆地分布综合研究
被引量:
24
2
作者
冯旭亮
张功成
王万银
赵志刚
邱之云
谢晓军
纪晓琳
鲁宝亮
宋双
机构
长安大学重磁方法技术研究所
中海油研究总院
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242-4254,共13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洋深水区油气勘探关键技术”(2008ZX05025)
中海油研究总院科技项目“重磁震联合研究南海新生代盆地分布与构造区划”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310826163301)联合资助.
文摘
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南海分布有30多个新生代沉积盆地,其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资料的限制,南海存在不同区域盆地研究程度不同,不同区域盆地面积差别较大,部分盆地只是坳陷而没有达到盆地的级别以及盆地外围可能存在凹陷等问题.南海新生代盆地分布问题制约了其油气分布规律、储量等基础地质问题的研究.本文以地震剖面数据为约束,以重力资料为主、辅以磁力资料,研究了南海新生代盆地分布及构造区划.通过提取新生代盆地及其构造单元引起的重力异常,结合地震剖面等资料反演了新生界底界面深度及新生界厚度.在充分调研已有盆地和构造单元划分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南海的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确定了盆地及构造单元划分标准.以新生界厚度为基础并结合重、磁、震、地质等资料,进行地质-重磁震联合解释,将南海原有的36个盆地重新划分为24个盆地,盆地总面积扩大了约15万km^2.研究表明,南海新生代盆地沉积层厚度在1.5~16km之间,有6个北东东/北东向沉积坳陷带、2个近南北向沉积坳陷带以及1个三角沉积坳陷区;盆地展布方向主要为北东和北东东向,其次为北西和近南北向,呈现"南三北三"的分布特征.
关键词
南海
新生
代沉积盆地
重磁震联合解释
新生界厚度
Keywords
The South China Sea
Cenozoic sedimentary basins
Joint interpretation of gravity magnetic and seismic data
Cenozoic sedimentary thickness
分类号
P631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渤海湾盆地新生界残留地层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丁增勇
王良书
钟锴
张鹏
刘绍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重磁震资料的南海新生代盆地分布综合研究
冯旭亮
张功成
王万银
赵志刚
邱之云
谢晓军
纪晓琳
鲁宝亮
宋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2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