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基于新生态铁的复合混凝剂的净化效能研究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周巧利
乔俊莲
杨雪
关小红
王磊
吴敏
-
机构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
出处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9-143,共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277095)
-
文摘
在以H2O2氧化Fe(Ⅱ)制得新生态铁的基础上,通过加入一定量的铝盐或聚合季铵盐进行复合改性,得到基于新生态铁的复合混凝剂。利用杯罐实验考察了不同复配比的新生态复配铁铝混凝剂和聚合季铵盐-新生态铁复合混凝剂对松花江水的浊度、色度以及TOC的去除效果,并在不同的混凝剂剂量下与单纯新生态铁或聚合氯化铝的混凝效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混凝剂剂量下新生态复配铁铝均可提高新生态铁对浊度、色度的去除效果,且在较低混凝剂剂量下,复配铝含量越高,对浊度和色度的去除效果越好;在剂量小于0.20 mmol/L时,新生态铁及新生态复配铁铝对浊度的去除效果均低于聚合氯化铝,但当剂量达到0.20 mmol/L及以上时,各混凝剂对浊度的去除效果相当;新生态铁对TOC的去除效果要优于新生态复配铁铝;在剂量低于0.10 mmol/L时,各新生态复配铁铝对TOC的去除效果次于聚合氯化铝,但当剂量在0.10 mmol/L以上时,随着剂量的增大,其去除效果逐渐赶超聚合氯化铝,且混凝沉后水残余铝含量低于聚合氯化铝。聚合季铵盐-复合新生态铁也可提高新生态铁对浊度、色度的去除效果,还可使混凝后残余铁含量大幅降低。聚合季铵盐-新生态铁在剂量6 mg/L时,沉后水浊度即可达到5 NTU以下,而单纯新生态铁在12 mg/L时,沉后水浊度才达到5 NTU以下。基于新生态铁的复合混凝剂与单纯新生态铁或聚合氯化铝相比,可以提高对浊度、色度或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并降低沉后残余金属含量,因此是一种较有研究价值和开发前景的混凝剂。
-
关键词
新生态铁
复合
残余铝
聚合季铵盐
-
Keywords
freshly-formed ferric coagulant
composite coagulant
residual aluminum
polymeric quaternary ammoniumsalts
-
分类号
X52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
-
题名新生态铁的在线生成及在油田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3
- 2
-
-
作者
梁倩
段云敏
吴彬彬
张乃东
-
机构
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27-1533,共7页
-
基金
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QAK201503)~~
-
文摘
利用Fenton法处理辽河油田采油废水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法、红外光谱法(FTIR)及X射线衍射法证明了体系中有聚铁生成,并用逐时络合比色法确定了新生态铁中Fe(Ⅲ)的形态分布,同时对Fenton的氧化和絮凝作用做了分步研究,结果表明,Fenton法具有氧化和絮凝双重作用,二者具有协同效应,其功效大于单纯的聚铁絮凝,也远大于自身的单纯氧化。
-
关键词
新生态铁
聚铁
FENTON试剂
油田废水
-
Keywords
newly-formed ferric
poly ferric
Fenton reagent
oilfield wastewater
-
分类号
X703.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
-
题名电化学法处理聚驱采油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4
- 3
-
-
作者
王兵
李洁
任宏洋
李娟
刘光全
-
机构
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
-
出处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45-249,共5页
-
基金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PLN1126)
中石油科技管理部"公司发展战略与科技基础工作决策支持研究"项目(2011D-5008-0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2011E-2407)
-
文摘
采用电化学法处理油田开发三次采油过程中产生的聚驱采油废水,考察了pH值、反应时间、电流强度对污染物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H=3.25时,COD和HPAM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83.03%和98.66%;电流强度为0.8 A时,COD及HPAM去除率最高,为85.24%和99.63%;pH=3.25、电流强度为0.8 A时,COD及HPAM去除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反应30 min后去除率基本不变。研究了处理过程中电流效率的变化,发现反应前10 min内电流效率最高,达23.63%;并通过投加与电化学溶出的新生态铁等量的铁盐絮凝剂(FeSO_4)分析了电化学中电絮凝作用的贡献,酸性条件下电化学过程对COD去除率为83.79%,同等条件下,FeSO_4混凝的COD去除率为70.31%,电化学作用过程中氧化、气浮及电场作用对COD的去除率贡献最高为13.48%,因此,电化学法处理聚驱采油废水的主要作用机理为电絮凝作用。研究表明,电化学法能有效降解聚驱采油废水。
-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聚驱采油废水
电化学
电流效率
电絮凝
新生态铁
-
Key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olymer flooding produced water
electrochemistry
current efficiency
electric flocculation
in-situ iron
-
分类号
X7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