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miR-141-3p、miR-223-3p水平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1
作者 丁道奎 袁宇航 +1 位作者 李延安 杨合英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50-1055,共6页
目的研究分析血清微小核糖核酸-141-3p(miR-141-3p)、miR-223-3p水平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患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80例为研究对象(患病组),根据患儿疾病分期分为Ⅱ期组(n=43)... 目的研究分析血清微小核糖核酸-141-3p(miR-141-3p)、miR-223-3p水平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患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80例为研究对象(患病组),根据患儿疾病分期分为Ⅱ期组(n=43)和Ⅲ期组(n=37),选取同期出生的健康新生儿80例为对照组。收集分析一般临床资料,qRT-PCR检测miR-141-3p、miR-223-3p的表达水平;Spearman法分析miR-141-3p、miR-223-3p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iR-141-3p、miR-223-3p对患儿病情程度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141-3p、miR-223-3p对患儿病情程度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病组的miR-141-3p、miR-223-3p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Ⅱ期组相比,Ⅲ期组的miR-141-3p、miR-223-3p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miR-141-3p、miR-223-3p与病情程度均呈负相关(r=-0.489、-0.496,P<0.05);患儿miR-141-3p、miR-223-3p相对表达量升高为影响患儿病情程度的保护因素(P<0.05);miR-141-3p、miR-223-3p以及两者联合诊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病情程度的AUC分别为0.806、0.783、0.885,联合诊断显著优于miR-141-3p(Z=2.050,P=0.040)、miR-223-3p(Z=2.184,P=0.029)单独诊断。结论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中,血清miR-141-3p、miR-223-3p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与病情具有密切联系,对病情程度具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核糖核酸-141-3p 微小核糖核酸-223-3p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病情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炎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梁粱 李樱子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97-700,共4页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NEC的保护机制与维护肠上皮屏障功能、调节免疫反应、增加肠道血流灌注和促进粘蛋白分泌等抗炎机制有关。其中,胰岛素生长因子-1在动物模型和...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NEC的保护机制与维护肠上皮屏障功能、调节免疫反应、增加肠道血流灌注和促进粘蛋白分泌等抗炎机制有关。其中,胰岛素生长因子-1在动物模型和初步临床试验中证实其对NEC的预防作用;表皮生长因子则通过降低肠道通透性和抑制肠道细菌易位等机制维护肠道屏障功能;近年来有关褪黑素、肠道三叶因子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保护机制的研究也在陆续开展。本文就抗炎活性物质对NEC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 炎症介导素类 防御机制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文献计量学分析
3
作者 刘克勤 郭锦锦 +2 位作者 阿迪拉·阿不都萨拉木 杨继鑫 苏艳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7-253,共7页
目的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相关研究现状及热点。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医学网、Web of Science(WOS)和PubMed数据库... 目的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相关研究现状及热点。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医学网、Web of Science(WOS)和PubMed数据库中的NEC相关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限为1990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20日。采用Microsoft Excel和VOS viewer对检索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从纳入文献时间分布、期刊分布、国家分布、关键词等方面进行统计。结果共纳入NEC相关文献12078篇,其中英文文献11018篇,中文文献1060篇;美国发文量最高;《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和Pediatric Research分别是国内外NEC载文量最多的期刊。中文文献中出现20次以上的关键词被聚类为3个簇:"NEC"、"危险因素"、"诊断与治疗";国外文献中出现435次以上的关键词被聚类为4个簇:"NEC"、"诊断"、"新生儿结局和治疗"。被引分析结果表明,近5年国内外研究主要聚焦在"实验室指标在NEC的临床分析"、"NEC病因研究"以及"NEC流行病学与病理生理研究"。结论NEC研究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关注,是临床难点及研究热点,我国学者应开展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我国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研究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文献计量学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朱乐道 陈杨 +1 位作者 周令 任锋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97-1200,共4页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胃肠疾病中严重疾病之一。尽管目前已经有了多种治疗方法,但NEC的发病率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近年来,外泌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无细胞疗法,其治疗NEC的...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胃肠疾病中严重疾病之一。尽管目前已经有了多种治疗方法,但NEC的发病率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近年来,外泌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无细胞疗法,其治疗NEC的潜能正逐渐被挖掘出来。本文阐述外泌体的特征以及外泌体治疗NEC的研究进展,以期为NEC的治疗提供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 外泌体 婴儿 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保守治疗后肠狭窄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探讨
5
作者 曹旭清 潘晓雪 沈淳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目的总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保守治疗后因肠狭窄行手术治疗患儿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比较NEC单发与多发肠狭窄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外科收... 目的总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保守治疗后因肠狭窄行手术治疗患儿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比较NEC单发与多发肠狭窄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67例行NEC保守治疗后发生肠狭窄且接受手术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患儿基本信息、NEC发病情况、肠狭窄术前检查、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分析NEC保守治疗后的临床特点及与肠狭窄发生之间的关系、手术预后以及诊治经验。将肠狭窄患儿分为单发狭窄组和多发狭窄组,比较两组预后情况。结果67例行NEC保守治疗后出现肠狭窄的患儿中,术前经肛门造影阳性率为83.9%(47/56)。60例行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术,7例行肠造瘘术。中位手术时间为发生NEC后第39天,中位手术时体重为2.53 kg。术中证实单发肠狭窄34例(34/67,50.7%),多发肠狭窄33例(33/67,49.3%)。共123处狭窄,除1处狭窄横跨小肠和结肠(自末端回肠至乙状结肠)以外,小肠狭窄65处[以末端回肠为主(37处)],结肠狭窄57处[以升结肠为主(27处)]。2例术后放弃治疗,2例一期吻合患儿因病情加重改行肠造瘘术,其中1例死亡,1例于术后12个月关闭造瘘。6例出院后出现并发症,其中肠管脱垂2例,黏连性肠梗阻4例;其余61例均恢复良好。手术治疗NEC保守治疗后肠狭窄的长期存活率为95.5%(64/67)。多发狭窄组切除肠管长度和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单发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达到全肠内喂养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EC保守治疗后肠狭窄的发生率虽然不高,但多发狭窄比例较高;且狭窄好发于末端回肠和结肠,术前下消化道造影阳性率较高。术中应仔细探查、彻底切除狭窄段;多发狭窄通常不影响术后恢复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保守治疗 肠狭窄 婴儿 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改进与比较 被引量:24
6
作者 李金纯 韦红 +1 位作者 贾盛华 魏小娣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3-317,共5页
目的:在国内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动物模型建立现状基础上提出缺氧复氧冷刺激+LPS灌胃+人工喂养三因素联合造模的新方法(B组),并与国内外常见的四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出生当日SD新生大鼠为研究对象... 目的:在国内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动物模型建立现状基础上提出缺氧复氧冷刺激+LPS灌胃+人工喂养三因素联合造模的新方法(B组),并与国内外常见的四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出生当日SD新生大鼠为研究对象,按不同造模方式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A组大鼠采取人工喂养+缺氧复氧冷刺激,B组大鼠为人工喂养+缺氧复氧冷刺激+LPS灌胃,C组大鼠仅接受缺氧复氧冷刺激,D组大鼠仅接受LPS灌胃,E组为人工喂养组,F为正常对照组。每日定时称量体重,实验结束取肠组织HE染色后观察肠道组织病理损伤情况,采用Nandle评分法对病变程度进行评价。结果:实验过程中,各模型组新生鼠相继出现活动减少,倦怠,进而可见腹胀及大便颜色性状发生改变。实验结束A、B、E组体重下降,C、D、F组体重上升,各组与F组比较有统计差异(P<0.05)。Kruskal-wallis检验发现:体重改变F组>D组>C组>E组>A组>B组。各组病理评分分别为A:3.0±0.53、B:3.63±0.52、C:1.75±0.71、D:1.75±0.46、E:2.38±0.52、F:0.5±0.53,各组与B组比较均有统计差异(P<0.05)。缺氧复氧冷刺激、LPS灌胃、人工喂养均为NEC发病危险因素,三项联合法造模所致肠道病理损伤明显重于其他方法。结论:新生大鼠在缺氧复氧冷刺激+LPS灌胃+人工喂养三因素联合干预下可诱导严重肠道损伤,接近人类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理改变,可广泛应用于建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肠道损伤 动物模型 新方法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使用乌司他丁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方琴 李永乐 +5 位作者 刘晶 孙艺娟 陈宁宁 黄微 李敏 胡祖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6-219,共4页
目的观察术中使用乌司他丁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患儿的疗效。方法将112例NEC手术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6例。对照组患儿给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2万U/kg术... 目的观察术中使用乌司他丁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患儿的疗效。方法将112例NEC手术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6例。对照组患儿给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2万U/kg术中静脉泵注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感染指标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及动脉血气乳酸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8 h,观察组感染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TNF⁃α、IL⁃8、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均P<0.05),血气分析乳酸水平术后明显低于术前,且观察组各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术中使用乌司他丁静脉泵注治疗新生儿NEC能够明显改善患儿微灌注,降低感染指标,有效降低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炎性因子 微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血便为首发症状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与食物蛋白过敏性直肠结肠炎的临床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孙欢 李禄全 包蕾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2063-2068,共6页
目的分析以血便为首发表现收治入院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与食物蛋白过敏性直肠结肠炎(food protein-induced proctocolitis,FPIPC)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本院门诊中收治的207... 目的分析以血便为首发表现收治入院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与食物蛋白过敏性直肠结肠炎(food protein-induced proctocolitis,FPIPC)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本院门诊中收治的207例以血便为首发症状的NEC及FPIPC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FPIPC 150例(72.5%),NEC 57例(27.5%)。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FPIPC组患儿较NEC组更易腹泻,粪便中更易出现脂肪球,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更明显(P<0.05);NEC组患儿较FPIPC组发病更早,更易出现腹胀、呕吐、发热,C反应蛋白升高,粪便中出现白细胞,肠壁积气或门脉积气(P<0.05)。结论以血便为首发表现的患儿中,NEC发病年龄更早,更易合并败血症。FPIPC患儿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更明显,亦可出现肠壁积气及门脉积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血便 食物蛋白过敏性直肠结肠炎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RT1信号通路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岚 白铂亮 +4 位作者 王莉 高琼 席朝霞 桂艳红 王惠萍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8期578-582,共5页
目的:分析沉默信息转录调控因子1(SIRT1)信号通路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SIRT1在NEC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35例接受一期造瘘术治疗的NEC患儿的回肠组织为NEC组,以上35例NEC患儿二期封瘘术时回... 目的:分析沉默信息转录调控因子1(SIRT1)信号通路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SIRT1在NEC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35例接受一期造瘘术治疗的NEC患儿的回肠组织为NEC组,以上35例NEC患儿二期封瘘术时回肠组织标本为对照组。采用qRT-PCR法检测SIRT1、转录因子-核因子(NF-κB)及SUMO特异性蛋白酶1(SENP1)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与蛋白免疫印迹法(WB)检测SIRT1、NF-κB及SENP1蛋白表达。结果:NEC组肠组织中SIRT1 mRNA、蛋白阳性表达率、平均光密度值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NF-κB、SENP1 mRNA、蛋白阳性表达率、平均光密度值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SIRT1在NEC患儿肠组织中呈低表达,其可能原因为SIRT1信号通路被抑制进而促使NEC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信息转录调控因子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转录因子-核因子 SUMO特异性蛋白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碳酸氢钠用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中液体治疗的效果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强 胡华琨 +3 位作者 叶玲玲 刘青华 缑海娣 李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7-181,共5页
目的探讨复方碳酸氢钠用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中液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拟行开腹探查术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60例,男37例,女23例,日龄<28 d,出生胎龄29~35周,体重1~3 kg,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 目的探讨复方碳酸氢钠用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中液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拟行开腹探查术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60例,男37例,女23例,日龄<28 d,出生胎龄29~35周,体重1~3 kg,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三组:复方碳酸氢钠组(B组)、复方醋酸钠组(A组)和复方乳酸钠组(L组),每组20例。患儿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联合骶管阻滞。B组、A组和L组分别先予以复方碳酸氢钠、复方醋酸钠和复方乳酸钠20~25 ml·kg^(-1)·h^(-1)静脉泵注,1 h后调节为10~15 ml·kg^(-1)·h^(-1)静脉泵注直至术毕。记录输液开始即刻、输液开始后1 h和输液结束即刻的动脉血pH值、PaO_(2)、PaCO_(2)、BE值、HCO_(3)^(-)、Na^(+)、K^(+)、Ca^(2+)、血糖(Glu)和血乳酸(Lac)浓度。记录上述时点的HR、MAP、SpO_(2)。记录输液开始即刻至输液开始后1 h和输液开始后1 h至输液结束即刻两个时段的输液量、尿量和出血量。记录术中葡萄糖、多巴胺使用量和输血量,记录术中低血压、少尿和代谢性碱中毒发生情况。结果输液开始后1 h和输液结束即刻A组和L组动脉血pH值、BE值、HCO_(3)^(-)浓度均明显低于B组(P<0.05)。输液开始后1 h和输液结束即刻A组和B组动脉血Lac明显低于L组(P<0.05)。B组有1例(5%)使用葡萄糖,A组和L组均无一例使用葡萄糖。A组和L组分别有2例(10%)和1例(5%)输血,B组无一例输血。三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无一例发生少尿和代谢性碱中毒。结论与复方乳酸钠和复方醋酸钠比较,复方碳酸氢钠可更加快速有效地纠正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患儿的代谢性酸中毒,维持酸碱平衡,可安全用于术前已存在代谢性酸中毒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术中液体治疗,且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碳酸氢钠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患儿 代谢酸中毒 液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蛋白前体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物实验模型中的保护作用探究
11
作者 邱友军 邓春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56-1162,共7页
目的:探讨颗粒蛋白前体(progranulin,PGRN)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新生小鼠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10日龄的野生型(wild type,WT)C57小鼠分为WT+Control组和WT+NEC组;将60只10日龄C57B/... 目的:探讨颗粒蛋白前体(progranulin,PGRN)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新生小鼠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10日龄的野生型(wild type,WT)C57小鼠分为WT+Control组和WT+NEC组;将60只10日龄C57B/L背景的PGRN基因敲除鼠(PGRN^(-/-))分为PGRN^(-/-)+Control组和PGRN^(-/-)+NEC组。QPCR和ELISA检测小鼠肠道PGRN mRNA和蛋白水平变化;记录小鼠体质量改变,HE染色检测小鼠肠组织损伤情况并进行病理损伤评分;ELISA检测小鼠肠道炎症相关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转录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1)、CC趋化因子配体2(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2,CCL2)]的水平改变;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肠道的巨噬细胞浸润改变。结果:WT+NEC组小鼠肠组织中PGRN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较WT+Control组小鼠明显提高(P<0.05)。与WT+Control组相比,WT+NEC组小鼠肠组织病理损伤评分升高,PGRN^(-/-)+NEC组小鼠肠道病理损伤评分较WT+NEC组更高(P<0.05)。相比较WT+Control组,WT+NEC组小鼠肠组织促炎因子CCL2,TNF-α水平升高,抗炎因子TGF-β1水平降低;PGRN^(-/-)+NEC组小鼠肠组织较WT+NEC组有更高的CCL2,TNF-α水平,更低的TGF-β1水平(P<0.05)。与WT+Control组相比,WT+NEC组小鼠肠黏膜固有层浸润的巨噬细胞数量增加,PGRN^(-/-)+NEC组小鼠肠组织中浸润的巨噬细胞数量较WT+NEC组更多(P<0.05)。结论:PGRN在NEC小鼠肠组织中高表达,PGRN基因敲除加重了小鼠NEC肠道损伤,其作用可能与PGRN缺失促进肠道巨噬细胞浸润,加剧炎症反应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颗粒蛋白前体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儿肠道因素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牟廷刚(综述) 金先庆(审校)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42-144,共3页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期一种肠道炎症性疾病,好发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近年来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未成熟儿的存活率增加,NEC的发病率不降反升.早产、肠道缺氧缺...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期一种肠道炎症性疾病,好发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近年来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未成熟儿的存活率增加,NEC的发病率不降反升.早产、肠道缺氧缺血、细菌感染以及肠道喂养是发生NEC的基本条件.早产儿肠道细菌定植模式改变、肠道屏障功能异常以及细胞因子表达异常等对NEC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就上述方面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肠道因素 早产儿 发病机制 肠道炎症性疾病 肺表面活性物质 低出生体重儿 N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治疗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明祥(综述) 金先庆(审校)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298-301,共4页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alitis,NEC)是常见的外科急重症,属严重的获得性肠道炎症疾病,多见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NEC可引起严重多器官、多系统炎症反应,病死率高达20%-50%,且绝大多数在发病7d内...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alitis,NEC)是常见的外科急重症,属严重的获得性肠道炎症疾病,多见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NEC可引起严重多器官、多系统炎症反应,病死率高达20%-50%,且绝大多数在发病7d内死亡。生存者常伴有肠狭窄(15%-30%)、短肠综合征及胆汁淤积性肝病(50%-60%)等。手术治疗仍是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现从NEC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两方面进行综述。一、手术时机的选择NEC常并发腹膜炎、败血症、肠穿孔、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部分患儿可并发短肠综合征、肠狭窄、胆汁淤积性肝病等,这些都是导致患儿预后不良的主要并发症。选择正确的手术时机,及时手术干预,才能有效避免这一系列并发症,从而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手术治疗 胆汁淤积性肝病 严重并发症 短肠综合征 系统炎症反应 手术时机 预后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发肠穿孔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小玉 邓春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9-123,共5页
背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并发肠穿孔可能导致新生儿不良结局。目的分析新生儿NEC并发肠穿孔的危险因素。设计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收治的确诊为NEC的患儿,... 背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并发肠穿孔可能导致新生儿不良结局。目的分析新生儿NEC并发肠穿孔的危险因素。设计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收治的确诊为NEC的患儿,选取修正Bell-NEC≥Ⅱ期的病例,并发肠穿孔的NEC新生儿为NEC并发肠穿孔组,未并发肠穿孔的NEC新生儿按照1∶1配比随机抽样组成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分析NEC并发肠穿孔的危险因素,并通过ROC曲线确定危险因素的界值,并评价危险因素对NEC并发肠穿孔的预测价值。主要结局指标新生儿NEC并发肠穿孔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期间NEC并发肠穿孔组和对照组各15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出生体重、胎龄以及小于胎龄儿、发热、低血压、腹胀、便血、血小板减少症、低蛋白血症、高胆红素血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肾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动脉导管未闭、诊断NEC前使用布洛芬、诊断NEC前1周内使用多巴胺的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腹胀(OR=17.869,95%CI:4.972~64.213)、便血(OR=4.836,95%CI:1.773~13.188)、血小板减少症(OR=16.657,95%CI:6.173~44.943)、高胆红素血症(OR=4.485,95%CI:1.809~11.120)、低纤维蛋白原血症(OR=5.034,95%CI:1.505~16.832)和败血症(OR=12.385,95%CI:4.714~32.537)是NEC并发肠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6项独立危险因素及其联合对NEC并发肠穿孔均有预测价值(P均<0.05),以6项危险因素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961)。结论腹胀、便血、血小板减少症、高胆红素血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败血症是NEC并伴发肠穿孔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肠穿孔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防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萍(综述) 刘翔(审校) 左伟(审校)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2年第2期139-141,149,共4页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新生儿常见的胃肠道急症,约90%以上见于早产儿,在活婴中发病率约0.72~1.8/1000,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发病率约3%~7%,死亡率达12%-30%。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新生儿常见的胃肠道急症,约90%以上见于早产儿,在活婴中发病率约0.72~1.8/1000,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发病率约3%~7%,死亡率达12%-30%。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各种科学的治疗措施已应用于NEC的处理,但该病死亡率居高不下,寻求对高危儿合理的预防措施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预防 低体重儿 医疗技术 早产儿 发病率 死亡率 胃肠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酸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秋平 余加林 +4 位作者 胡坤 贺雨 肖洒 侯婷 艾青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1-205,共5页
目的探讨丁酸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小鼠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60只3日龄C57BL/6新生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n=30)及丁酸组(n=30),分别予以PBS或丁酸溶液灌胃,1次/d,连续干预7d后,采用缺氧+冷刺... 目的探讨丁酸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小鼠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60只3日龄C57BL/6新生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n=30)及丁酸组(n=30),分别予以PBS或丁酸溶液灌胃,1次/d,连续干预7d后,采用缺氧+冷刺激+人工喂养的方法连续3d刺激建立NEC模型,隔夜空腹处死新生鼠。HE染色观察回盲部肠组织病理变化并行双盲病理评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因表达水平;ELISA检测肠组织匀浆上清液IL-10、TGF-β_1蛋白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两组肠道固有层调节性T细胞(Treg)占CD4+T细胞比例。结果取标本时,丁酸组小鼠体重(4.50±0.42g)明显高于PBS组(4.16±0.60g,P<0.05);丁酸组生存率(76.34%)与PBS组生存率(67.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组织病理损伤评分结果显示,丁酸组肠组织损伤评分[1.33(1.33~1.67)]明显低于PBS组[2.00(1.67~2.25),P<0.05]。肠组织qPCR结果显示,丁酸组IL-6、TNF-αm RNA表达与PBS组比较明显降低(分别为0.85±0.30 vs.1.77±0.49,P<0.05;0.41±0.25 vs.0.96±0.56,P<0.05);而丁酸组IL-10、TGF-β_1 m RNA表达与PBS组比较明显升高(分别为1.91±0.82 vs.0.94±0.43,P<0.05;1.46±0.57 vs.0.88±0.29,P<0.05)。肠组织ELISA结果显示,丁酸组IL-10、TGF-β_1蛋白表达水平与PBS组比较明显升高(分别为68.60±15.06 vs.37.25±5.81,P<0.05;424.93±19.34v s.1 2 7.3 1±6 0.8 3,P<0.0 5)。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丁酸组肠道固有层Tr e g占C D 4+T细胞比例较P B S组高(12.68%±6.79%vs.3.57%±0.88%,P<0.05)。结论丁酸在NEC新生小鼠模型肠道损伤中起保护作用。其可能机制是丁酸下调炎症因子IL-6、TNF-α表达,上调细胞因子IL-10、TGF-β_1的表达,促进T细胞向Treg细胞分化,从而发挥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白细胞介素-10 转化生长因子-β_1 调节性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肠上皮细胞岩藻糖基化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杜华 余香 +5 位作者 余加林 胡坤 贺雨 肖洒 艾青 刘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28-833,共6页
目的观察肠上皮细胞岩藻糖基化水平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小鼠模型中的变化,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42只10日龄的C57BL/6新生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EC组(n=21,采用人工喂养+缺氧+冷刺激方法建立NEC模型)和对照组(n=21,母鼠... 目的观察肠上皮细胞岩藻糖基化水平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小鼠模型中的变化,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42只10日龄的C57BL/6新生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EC组(n=21,采用人工喂养+缺氧+冷刺激方法建立NEC模型)和对照组(n=21,母鼠喂养,不做处理),建模3d后处死。采用NEC病理损伤评分评估建模效果;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岩藻糖基化肠上皮细胞(F-ECs)和肠道固有层3型天然淋巴细胞(ILC3s)比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肠上皮细胞白细胞介素-22受体(IL-22R)、岩藻糖基转移酶2(Fut2)和固有层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22(IL-22)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固有层淋巴细胞IL-2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建立NEC小鼠模型。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NEC模型组F-ECs百分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C模型组肠道固有层ILC3s百分比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NEC模型组上皮细胞IL-22R、Fut2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固有层淋巴细胞IL-22 mRNA表达水平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EC模型组固有层淋巴细胞IL-22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肠上皮细胞岩藻糖基化参与了NEC小鼠模型的发病,其机制可能与ILC3s-IL-22-Fut2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藻糖基化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3型天然淋巴细胞 岩藻糖基转移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热点问题 被引量:31
18
作者 Hans Van Goudoever 陈超 张蓉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5期321-323,共3页
陈超教授 很高兴受《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辑部的邀请,在"第三届上海国际新生儿医学论坛"会议期间,与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医学中心艾玛儿童医院Hans Van Goudoever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张蓉博士共同就"新生儿坏死... 陈超教授 很高兴受《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辑部的邀请,在"第三届上海国际新生儿医学论坛"会议期间,与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医学中心艾玛儿童医院Hans Van Goudoever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张蓉博士共同就"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大学医学中心 新生儿 阿姆斯特丹 医学论坛 HANS 儿童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型和2型黏蛋白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肠组织中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东 余加林 +4 位作者 李志光 贺雨 杜华 黄进洁 徐艳珍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观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肠黏膜屏障中1型和2型黏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变化。方法病例对照研究。NEC组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病理科NEC患儿手术肠组织病理切片中随机选取10份,并查阅住院病历收集一般临床资料;... 目的观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肠黏膜屏障中1型和2型黏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变化。方法病例对照研究。NEC组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病理科NEC患儿手术肠组织病理切片中随机选取10份,并查阅住院病历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对照组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病理科先天性肠闭锁病理切片,以选取的NEC患儿的胎龄、发病日龄行1∶1匹配,利用HE染色对NEC组肠组织结构变化进行研究,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肠组织样本中MUC1及MUC2的表达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NEC组及对照组肠组织在结构上有明显差异,NEC组患儿肠组织结构的完整性破坏甚至消失,表现为大量绒毛脱落、坏死,黏膜下层及肌层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样本肠壁层炎性细胞浸润,肠组织杯状细胞及隐窝减少; NEC患儿肠组织MUC1及MUC2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以累计光密度值统计,MUC1中位数:NEC组780 455.5 vs对照组19 175 070.4,P=0.004; MUC2中位数:NEC组3 039 120 vs对照组45 750 707.5,P=0.001)。结论 NEC患儿肠黏膜屏障中MUC1及MUC2表达显著降低,可能参与了NEC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肠黏膜屏障 1型黏蛋白 2型黏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高危因素及外科治疗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7
20
作者 曾德峰 谭忠友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1-364,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发病危险因素以及外科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5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接收的59例新生儿NEC患儿以及80例非肠道疾病住院新生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发病危险因素以及外科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5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接收的59例新生儿NEC患儿以及80例非肠道疾病住院新生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影响NEC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对59例NEC患儿根据预后情况分成2组,即存活组与死亡组,对影响NEC患儿外科治疗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NEC发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NEC的发病与产时窒息、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感染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病前输注红细胞、脐静脉置管、出生后吸氧、低钙血症、低钠血症、败血症、口服益生菌、发病前喂养有关;NEC发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染肺炎、败血症、脐静脉置管是诱发NEC的高危因素(OR=2.976~5.352,P<0.05),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发病前喂养、益生菌是NEC的独立保护因素(OR=0.435~0.605,P<0.05);外科治疗预后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EC患儿出现循环衰竭、≥3处穿孔、感染性休克、代谢性酸中毒、低体质量,预后越差(P<0.05)。结论:NEC的发病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通过控制NEC的高危因素、增加保护因素可减少NEC的发病;影响NEC外科治疗预后的因素同样众多,如循环衰竭、≥3处穿孔、低体重儿等,对于易诱发不良预后的因素应给予积极的防治措施,以改善患儿预后,提高其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危险因素 外科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