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浆(1-3)-β-D-葡聚糖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
作者 黄鹂莺姿 邓丽娟 +1 位作者 付翔 陈薇 《华夏医学》 CAS 2016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在诊断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确诊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新生儿22例作病例组,59例同年龄段非真菌感染新生儿作对照组。采用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检测两组新...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在诊断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确诊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新生儿22例作病例组,59例同年龄段非真菌感染新生儿作对照组。采用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检测两组新生儿血浆(1-3)-β-D-葡聚糖中的含量。以血浆100 pg/ml(1-3)-β-D-葡聚糖为界值,分析检测敏感度、特异度。结果:病例组血浆(1-3)-β-D-葡聚糖为(214.8±149.4)pg/ml,高于对照组(67.2±27.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100 pg/ml为界值,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灵敏度为81.8%,特异度83.1%。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是辅助诊断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 诊断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11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邱爱娟 郑国方 +1 位作者 郝小清 武荣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13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 探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11例确诊为IFI患儿的临床特点、易感因素及治疗转归.结果 11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中,真菌性败血症8例,真菌性肺炎3例;10例为早产儿,9例出生胎龄<34... 目的 探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11例确诊为IFI患儿的临床特点、易感因素及治疗转归.结果 11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中,真菌性败血症8例,真菌性肺炎3例;10例为早产儿,9例出生胎龄<34周,7例为极低出生体重儿,ll例IFI起病前均曾接受静脉应用广谱抗生素、营养支持及持续静脉内留置针,2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7例曾机械通气.入院后7~10天出现反应差、反复青紫伴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四肢松软、肤色苍灰、低血压及发热等症状,8例血小板减少.血培养白假丝酵母菌5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3例;痰培养3例均为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后11例患儿均接受抗真菌及对症支持治疗,10例治愈后出院,l例放弃治疗.结论 IFI的高危因素包括早产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持续静脉内留置导管、机械通气等,症状往往不典型,常伴有血小板计数下降.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侵袭真菌感染 易感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陈彩英 邓春 龚放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3-2017年确诊为IFI的56例住院患儿为病例组,根据胎龄、出院时间等,纳入168例非IFI患... 目的:探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3-2017年确诊为IFI的56例住院患儿为病例组,根据胎龄、出院时间等,纳入168例非IFI患儿为对照组,收集病例资料,分析新生儿IFI的发病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征。结果:新生儿IFI的危险因素为:低球蛋白、需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低白蛋白、低红细胞、低血小板、需输注血浆、合并败血症、使用抗生素种类多、静脉营养持续时间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留置PICC总时间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进一步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需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OR:4.189,95%CI:1.527~11.489,P=0.044)、合并败血症(OR:3.719,95%CI:1.035~13.367,P=0.005)、使用抗生素种类多(OR:2.779,95%CI:1.537~5.025,P=0.001)、静脉营养持续时间长(OR:1.039,95%CI:1.003~1.075,P=0.034)为新生儿IFI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51.61%)、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2.58%)。结论:临床怀疑新生儿IFI而病原学检查困难时,若新生儿存在需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合并败血症、使用抗生素种类多、静脉营养持续时间长等高危因素,应根据病原菌分布特征,尽早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侵袭真菌感染 危险因素 病原学 重症监护病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夏旭花(综述) 华子瑜(审校)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56-59,共4页
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高危患儿的增多、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各种侵入性操作增加及高级生命支持系统的应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已成为NICU中早产儿... 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高危患儿的增多、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各种侵入性操作增加及高级生命支持系统的应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已成为NICU中早产儿晚发型感染的主要病因[1]。发病率高、病死率高,但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给临床医务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现分别从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新生儿IFI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对新生儿IFI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真菌感染 高级生命支持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晚发型 侵入操作 NICU 流行病学 广谱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和早期诊断 被引量:2
5
作者 黄郁波 蔡春梅 《抗感染药学》 2015年第5期722-724,共3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ICU侵袭性真菌感染高危因素及其早期诊断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55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以其预后。结果:患儿经1,3-β-D-葡聚糖的检测,结果示... 目的:分析新生儿ICU侵袭性真菌感染高危因素及其早期诊断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55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以其预后。结果:患儿经1,3-β-D-葡聚糖的检测,结果示阳性例数为55例,阳性率为30.56%(55/180);随后通过血培养检测,结果示阳性例数为10例,阳性率为18.18%(10/55);念珠菌示阳性例数为6例(其中2例光滑念珠菌,3例热带念珠菌和1例克柔念珠菌感染),白假丝酵母菌示阳性例数为3例,毛霉菌示阳性例数为1例。结论:侵袭性真菌感染常见于早产儿,主要病原菌为念珠菌;在临床治疗中有助于早期诊断,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ICU 侵袭 真菌感染 早期诊断 高危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郑天 李秋平 +4 位作者 陈海花 崔杰 唐洪怡 马倩倩 封志纯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19年第4期292-296,共5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的临床特点,为其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确诊的102例IFI患儿为研究对象...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的临床特点,为其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确诊的102例IFI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儿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等。结果102例IFI患儿中男68例,女34例;早产儿75例(73.5%),胎龄(32.7±4.4)周,出生体重(1898±913)g。发病日龄为生后1~99 d,其中早发型9例(8.8%),晚发型93例(91.2%)。98例为血培养阳性,4例为血培养阴性但脑脊液培养阳性。分离出的103株真菌中,前3位分别为白色假丝酵母菌53株(51.5%)、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6株(25.2%)、光滑假丝酵母菌9株(8.7%)。32例(31.4%)出现皮肤灰暗、灌注差等感染性休克表现。25例(24.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9/L,68例(66.7%)血小板计数﹤100×109/L;真菌D葡聚糖检测平均值(853±623)ng/L。16例(15.7%)合并器官受累,其中11例合并真菌性脑膜炎,3例合并真菌性眼内炎,2例合并泌尿系感染。经氟康唑或伏立康唑治疗,84例(82.4%)治愈,10例(9.8%)病情好转后家属因担心后遗症或经济原因自动出院,8例(7.8%)死亡。结论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是IFI主要群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临床表现多样,易合并器官受累,不良预后率高,需要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感染 真菌血症 重症监护病房 新生儿 早产儿 侵袭深部真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袭性真菌感染快速检测河南专家共识
7
作者 河南省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河南省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 +20 位作者 李轶 班立芳 楚亚菲 陈仁德 陈向阳 郭长城 韩云港 荆楠 李姝 马冰 马琼 孟高攀 阙蔚鹏 秦辉 孙英 宋俐君 泰淑红 王山梅 王健 许俊红 张江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6期2881-2887,共7页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是临床检验与临床其他专业共同关注的焦点,国际与国内各学会就真菌病原学诊断做了许多重要的总结与共识,但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往往囿于传统检测方法,速度比较慢,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为促进河南地区临...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是临床检验与临床其他专业共同关注的焦点,国际与国内各学会就真菌病原学诊断做了许多重要的总结与共识,但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往往囿于传统检测方法,速度比较慢,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为促进河南地区临床微生物学科发展,河南省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专业委员会联合河南省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共同组织专家编写本共识。共识主要包括侵袭性真菌感染快速检测的检测技术、样本采集、性能验证和质量控制、生物安全要求等内容,为河南省不同类型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侵袭性真菌感染快速检测提供了推荐意见,以便各级医疗机构规范使用,更好地服务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真菌感染 快速检测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药浓度监测联合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对伏立康唑治疗婴幼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个体化给药的临床价值
8
作者 韩雪 董静 +2 位作者 潘梦瑾 高晓静 崔建坡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3-17,共5页
目的:评估血药浓度监测联合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在伏立康唑治疗2岁以下婴幼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个体化给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4年1月河南省开封市儿童医院收治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30例,根据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与CYP... 目的:评估血药浓度监测联合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在伏立康唑治疗2岁以下婴幼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个体化给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4年1月河南省开封市儿童医院收治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30例,根据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基因检测代谢类型分为快代谢型、中代谢型与慢代谢型,并评估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关系。结果:共纳入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30例,男女比例1∶1,患儿年龄均<2岁,体质量(9.01±6.22)kg,公斤体质量日剂量(8.25±0.71)mg/kg,稳态血药谷浓度(2.65±0.43)mg/L。快代谢组、中代谢组与慢代谢组患儿任意两组公斤体质量日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快代谢组、中代谢组与慢代谢组患儿稳态血药谷浓度、谷浓度达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代谢组与慢代谢组患儿稳态血药谷浓度均明显高于快代谢组,中代谢组与慢代谢组患儿谷浓度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快代谢组,慢代谢组患儿稳态血药谷浓度明显高于中代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代谢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快代谢组、中代谢组(P<0.05)。结论:伏立康唑治疗2岁以下婴幼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有关,结合血药浓度监测有助于指导个体化给药及提高用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真菌感染 伏立康唑 血药浓度 CYP2C19 基因多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郑昌成 刘欣 +6 位作者 汤宝林 张磊 杨会志 韩永胜 朱薇波 吴竞生 蔡晓燕 《安徽医学》 2011年第10期1691-1695,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共54例并发IPFI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例IPFI患者确诊4例,临床诊断35例,拟诊病例15例。住院天数>14 d(P=0....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共54例并发IPFI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例IPFI患者确诊4例,临床诊断35例,拟诊病例15例。住院天数>14 d(P=0.02)、使用含激素的联合化疗方案、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7 d、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5 d、合并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是发生IPFI的高危易感因素。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包括稽留热或不规则发热、咳嗽咳痰,部分患者表现为单纯胸闷或呼吸困难。影像学改变复杂多变:临床考虑曲霉菌感染者胸部CT呈多发或散在斑片影、结节影或两者同时存在,或伴空洞形成,并且病灶靠近胸膜处;临床考虑为念珠菌属感染者,多表现为肺部弥漫斑片影,或合并存在小结节影,但是很少伴有空洞形成。菌种分布提示近5年来曲霉菌属感染的比例明显上升,占43.6%(而1998年1月至2005年1月曲霉菌属感染仅占19.4%),念珠菌属构成比明显下降。治疗药物主要选用针对曲霉菌属的抗真菌治疗药物,包括二性霉素B脂质体、伏立康唑等,平均抗真菌治疗疗程15~30 d,治愈22例,明显好转25例,仅7例患者死亡(13%)。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具有IPFI发生的多种高危因素,具有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改变复杂多变、曲霉菌属感染比例明显上升等特点,经验治疗和抢先治疗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策略。为了进一步减少IPFI的病死率,建议在高分辨CT的基础上,开展真菌血清免疫学(G/GM试验)等研究,以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高危因素 侵袭肺部真菌感染 真菌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试验和GM试验对儿童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泰阶 李萌 +4 位作者 郭世辉 梁宏洁 李山 秦雪 刘志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G试验)和半乳甘露聚糖含量检测(GM试验)对儿童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儿童血液病患儿246例,根据是否诊断IFI分为感染组27例和非感染组219例。采用动态试管比浊法和... 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G试验)和半乳甘露聚糖含量检测(GM试验)对儿童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儿童血液病患儿246例,根据是否诊断IFI分为感染组27例和非感染组219例。采用动态试管比浊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和半乳甘露聚糖含量。计算G试验、GM试验单独和联合应用诊断IF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G试验诊断儿童血液病IF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8.89%、91.78%、57.14%和98.53%;GM试验分别是66.67%、71.23%、22.22%和94.55%;G试验、GM试验并联分别是100%、65.75%、26.47%和100%;G试验、GM试验串联分别是55.56%、97.26%、71.43%和94.67%。G试验、GM试验串联诊断IFI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与其他试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G试验、GM试验对儿童血液病患者IFI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G试验和GM试验串联分析对IFI的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儿童 侵袭真菌感染 (1 3)-β-D-葡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测定在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7
11
作者 严子禾 胡仁静 +2 位作者 胡锡池 王霞 万佳蔚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22-423,共2页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的检测(G试验)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IFI患者113例,非真菌感染者44例,体检健康者53例。采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配套G试验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1,3-β...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的检测(G试验)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IFI患者113例,非真菌感染者44例,体检健康者53例。采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配套G试验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的含量,用ROC曲线进行评估。结果 IFI组的1,3-β-D-葡聚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两对照组之间水平无显著差异;ROC曲线分析,1,3-β-D-葡聚糖的临界值定为25.3 pg/mL时,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1%、90.0%、89.4%、84.9%,可达最佳诊断效果。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是IFI实验室诊断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真菌感染 1 3-Β-D-葡聚糖 G试验 RO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菌种分布和药敏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伟 李芳秋 +4 位作者 韩丹丹 廖鸿 张国勇 王颖 黄梅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期75-76,共2页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有假丝酵母菌属、隐球菌属和曲霉菌属。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真菌耐药情况的变化也逐渐引起临床关注[1]。本研究对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10-2012年3年间就诊患者中发生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例进行了病...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有假丝酵母菌属、隐球菌属和曲霉菌属。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真菌耐药情况的变化也逐渐引起临床关注[1]。本研究对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10-2012年3年间就诊患者中发生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例进行了病原学及体外药物敏感性的回顾性分析,结果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菌株来源356株真菌分离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住院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302例临床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无菌部位标本(包括脓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侵袭真菌感染 药物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被引量:9
13
作者 史利宁 邵海枫 李芳秋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4-96,共3页
关键词 侵袭真菌感染 血清学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泡灌洗液G试验对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14
作者 朱旭华 王笑云 +3 位作者 张华根 李佳 陈炎城 曾汉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10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肺泡灌洗液G试验对侵袭性肺真菌感染(IPF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3月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分为IPFI组(n=21)、无肺部感染组(n=18)、普通... 目的探讨肺泡灌洗液G试验对侵袭性肺真菌感染(IPF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3月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分为IPFI组(n=21)、无肺部感染组(n=18)、普通肺部感染组(n=19)、未确诊IPFI组(n=42),采集血浆和肺泡灌洗液标本进行葡聚糖检测试验,比较四组患者血浆和肺泡灌洗液(1,3)-β-D-葡聚糖(BG)浓度及对IPFI预测效果。结果最终确诊38例IPFI患者真菌感染以曲霉菌(31.6%)、白色假丝酵母菌(26.3%)、光滑假丝酵母菌(21.1%)感染为主。三组患者血浆及肺泡灌洗液BG浓度比较,IPFI组>普通感染组>无感染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未确诊组42例患者血浆及肺泡灌洗液BG浓度均为诊断者>排除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BG浓度为85 ng/L时的约登指数=0.85,为最大值,预测IPFI特异度为88.83%,敏感度为96.32%(AUC=0.965,P<0.01);肺泡灌洗液BG浓度为152.3 ng/L时的约登指数=0.87,为最大值,预测IPFI特异度为91.15%,敏感度为96.32%(AUC=0.973,P<0.01)。结论肺泡灌洗液G试验对IPFI的最佳诊断临界值是152.3 ng/L,特异度高于血清G试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泡灌洗液 血浆 (1 3)-β-D-葡聚糖 侵袭真菌感染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风险评分系统的建立和评价 被引量:7
15
作者 许友松 张琳 +1 位作者 周树生 刘宝 《安徽医学》 2012年第11期1426-1429,共4页
目的了解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s)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IFIs发生风险的评分系统。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安徽省5家三级甲等医院(ICU)明确诊断为IFIs的患者,共计192例,并选择192例同期住院的非IFIs患者作为对照组。利用... 目的了解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s)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IFIs发生风险的评分系统。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安徽省5家三级甲等医院(ICU)明确诊断为IFIs的患者,共计192例,并选择192例同期住院的非IFIs患者作为对照组。利用单因素分析进行筛选,然后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IFIs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评分系统,采用ROC曲线评价该评分系统。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FIs独立的危险因素有:年龄(>65岁),慢性肾功能不全,实体肿瘤,使用广谱抗生素,中心静脉导管,多次入住ICU,APACHE II评分。评分系统ROC曲线下面积为0.856(95%CI,0.811~0.901),应用评分系统在测试样本中进行评估,其预测IFIs与实际相符率为76.6%。结论该评分系统能较准确地预测IFIs的发生,可以为IFIs预警并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真菌感染 评分系统 危险因素 IC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泊芬净治疗4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夏亮 夏瑞祥 +2 位作者 曾庆曙 杨明珍 王永庆 《安徽医学》 2013年第3期249-252,共4页
目的探讨卡泊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40例接受卡泊芬净治疗(首日70mg/d,之后50mg/d,疗程依患者病情而定)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疗效和不... 目的探讨卡泊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40例接受卡泊芬净治疗(首日70mg/d,之后50mg/d,疗程依患者病情而定)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40例患者男性26例,女性14例,中位年龄38(16—72)岁。确诊患者4例,临床诊断10例,拟诊26例。血培养光滑念珠菌及热带念珠菌阳性各1例,胸腔积液培养曲霉菌阳性2例;合格痰液培养阳性10例,其中白色念珠菌4例,曲霉菌2例,光滑念珠菌2例,克柔念珠菌1例,热带念珠菌1例。40例患者中痊愈17例(42.5%),显效8例(20.O%),进步8例(20.0%),无效7例(17.5%),总有效率为62.5%。有效患者中位退热时间为4.5(1~11)d。初治组21例,有效17例,有效率为81%;挽救组19例,有效8例,有效率为42.1%。卡泊芬净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轻,一般经治疗可恢复。结论恶性血液病合并IFI应用卡泊芬净治疗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可以作为IFI患者抗真菌的首选或挽救性治疗药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泊芬净 侵袭真菌感染 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郑昌成 吴竞生 +5 位作者 刘欣 杨会志 韩永胜 王兴兵 朱薇波 蔡晓燕 《安徽医学》 2007年第5期389-392,共4页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8年1月~2005年1月并发IFI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年间共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642例,其中46例发生IFI(占7.16%)。肺部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2...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8年1月~2005年1月并发IFI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年间共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642例,其中46例发生IFI(占7.16%)。肺部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29例,63.1%)。住院天数>14天,含激素联合化疗方案的使用,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7天,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5天,以及合并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均是IFI发生的重要诱因。临床表现随感染部位的不同和感染真菌菌种不同而异。菌种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占41.8%,13株)和曲霉菌(19.4%,6株)。虽经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但仍有15例患者因难以控制的呼吸衰竭死亡。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由于各种高危因素的存在,易于发生IFI,且一旦发生IFI则病死率明显增加,应该及早进行预防性治疗或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侵袭真菌感染 经验真菌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血液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规范诊断与伏立康唑疗效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石苇 谢晓恬 +4 位作者 蒋莎义 周晓迅 邵越霞 李福兴 顾昶娟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153-156,共4页
目的探索与实践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工作组和儿科呼吸学组近年来分别制订的《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三次修订)》和《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2009版)》,在儿童血液病继发IFI诊治中的应... 目的探索与实践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工作组和儿科呼吸学组近年来分别制订的《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三次修订)》和《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2009版)》,在儿童血液病继发IFI诊治中的应用方法与经验。方法参照上述IFI诊断标准,对儿童血液病合并IFI病例,根据不同的诊断条件和依据建立确诊、临床诊断和拟诊的分层次诊断,并参照上述诊疗标准和建议,进行前期伏立康唑静脉输注与后期口服抗真菌药物的序贯治疗,同时观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6例血液病患儿合并IFI,虽然缺乏具有确诊价值的病原微生物依据,但参照诊断标准,3例符合临床诊断,3例符合拟诊条件。采用伏立康唑静脉输注治疗后,体温于10~18 d降至正常,GM和G试验阳性者于10~30 d恢复正常,肺部影像学阴影逐渐消退。继续输注伏立康唑巩固治疗,10~14 d后改为口服抗真菌药2~4周,均获得痊愈,总疗程43~84 d。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临床实践显示,上述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和儿科呼吸学组制定的有关IFI诊疗标准与指南具有明显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值得临床参照执行。国产伏立康唑治疗儿童血液病合并的IFI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选择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侵袭真菌感染 诊疗标准 伏立康唑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试验阴性的急性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3例报告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鹏江 邓琦 李玉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6-116,共1页
1,3-β-D-葡聚糖(BG)广泛存在于真菌细胞壁,细菌、病毒、人体细胞及其他病原菌无此成分,故BG作为真菌抗原有较高的特异性。BG试验(G试验)对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3例G试验阴性的急性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 1,3-β-D-葡聚糖(BG)广泛存在于真菌细胞壁,细菌、病毒、人体细胞及其他病原菌无此成分,故BG作为真菌抗原有较高的特异性。BG试验(G试验)对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3例G试验阴性的急性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真菌感染 白血病 G试验 β-D-葡聚糖 真菌细胞壁 人体细胞 真菌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卡芬净在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姚金晓 魏旭东 +3 位作者 张莉 房佰俊 符粤文 朱兴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6-57,共2页
目的评价米卡芬净治疗血液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同期收治的38例恶性血液病并发IFI患者应用米卡芬净治疗,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38例总有效率为57.9%(22/38),确诊、临床诊断与拟诊者有效率分别为75.0%、63... 目的评价米卡芬净治疗血液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同期收治的38例恶性血液病并发IFI患者应用米卡芬净治疗,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38例总有效率为57.9%(22/38),确诊、临床诊断与拟诊者有效率分别为75.0%、63.2%、36.4%;38例均未出现临床和实验室不良反应。结论米卡芬净抗菌谱广,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好,可作为恶性血液病患者预防、经验性和抢先抗真菌治疗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卡芬净 血液肿瘤 真菌感染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