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新生代裂谷系成因的探讨 被引量:24
1
作者 杨文采 江金生 +3 位作者 瞿辰 侯遵泽 任浩然 于常青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7-279,共13页
通过区域重力场的三维密度扰动成像和地震层析成像研究,我们确定西藏新生代裂谷系反映为上中地壳低密度带,延深可达到42 km;同时,青藏高原下地壳也有低密度和低地震波速的物质蠕动流。和东非大裂谷等其他裂谷带不同,西藏新生代裂谷通常... 通过区域重力场的三维密度扰动成像和地震层析成像研究,我们确定西藏新生代裂谷系反映为上中地壳低密度带,延深可达到42 km;同时,青藏高原下地壳也有低密度和低地震波速的物质蠕动流。和东非大裂谷等其他裂谷带不同,西藏新生代裂谷通常是多条平行裂谷组成的裂谷系,它的形成机制也是特殊的,可称为陆—陆俯冲型裂谷系。印度板块的陆—陆俯冲造成的正交方向拉张与西藏新生代裂谷系形成密切相关。地震变形空白区和陆—陆俯冲型裂谷带空间分布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即裂谷带的源头指向地震变形空白区。陆—陆俯冲型裂谷系的发育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环节:①陆—陆俯冲造成前沿带的地壳破裂和地震;②地震变形空白区地应力集中;③挤压地应力向俯冲带前方发散并且转化为張应力,造成前沿带正交方向的地壳破裂和地震;④大地震后应力释放,产生的回跳继续使地壳变形,每一次地震都促使裂谷的进一步发育。青藏高原的下地壳物质蠕动流对中上地壳产生的底辟作用,也促进了西藏新生代裂谷系的形成。地壳拆离面前端上中地壳的成倍加厚使温度升高,造成下地壳流向上挤出,从而使上中地壳張裂。特提斯大洋板块俯冲下去的残块在软流圈下沉也使软流圈上涌,也导致下地壳物质蠕动和西藏新生代裂谷系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新生代裂谷 三维成像 下地壳流 大陆俯冲 作用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兰斯菲尔德海槽——新生代裂谷 被引量:4
2
作者 吕文正 吴水根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89年第4期28-35,共8页
对重力、地磁、火山和地震活动资料的分析表明,布兰斯菲尔德海槽为一新生代形成的裂谷系,其形态和特征同冲绳海沟有相似之处,但形成机制不同。它经历了两个阶段:(1)俯冲活动引起的弧后扩张;(2)大规模俯冲活动停止后,由于地幔物质上隆造... 对重力、地磁、火山和地震活动资料的分析表明,布兰斯菲尔德海槽为一新生代形成的裂谷系,其形态和特征同冲绳海沟有相似之处,但形成机制不同。它经历了两个阶段:(1)俯冲活动引起的弧后扩张;(2)大规模俯冲活动停止后,由于地幔物质上隆造成岩石圈拉张、减薄和破裂,形成一系列地堑、地垒,地幔基性岩浆在裂谷轴部涌出,扩张中心向大洋迁移,形成不对称裂谷。该海槽目前仍在扩张,将形成新的大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兰斯菲尔德海槽 新生代裂谷 弧后扩张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S波和泊松比的层析成像
3
作者 瞿辰 刘晓宇 +2 位作者 于常青 胥颐 杨文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640-3652,共13页
本研究使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2009—2016)走时数据开展青藏高原地壳地震波速度三维层析成像研究,获得分辨率达到1°×1°×20 km的青藏高原地壳S波三维速度结构和泊松比分布.结果表明,分布在可可西里和羌塘北部... 本研究使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2009—2016)走时数据开展青藏高原地壳地震波速度三维层析成像研究,获得分辨率达到1°×1°×20 km的青藏高原地壳S波三维速度结构和泊松比分布.结果表明,分布在可可西里和羌塘北部的高钾质和钾质火山岩带,其上地壳到下地壳都存在S波波速扰动负异常和高泊松比.说明第三纪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由于大陆碰撞使三叠纪的东昆仑缝合带重新破裂,造成大量壳幔混合熔融物质上涌和火山喷发,进而揭示了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岩的存在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密切相关;青藏高原新生代裂谷位于中下地壳S波速度扰动负异常带的两侧,裂谷带之下的中下地壳泊松比减小到0.22以下.裂谷带之下中下地壳的S波速异常分布和泊松比值可以推断青藏高原新生代裂谷深达中地壳底部,这个推论与密度扰动三维成像的相关结论一致.青藏高原S波速度和泊松比在下地壳至壳幔边界随深度产生急剧变化,说明地壳内部发生了大规模的层间拆离和水平剪切;青藏高原东构造结之下泊松比高达0.29~0.33,S波速度扰动为负异常,推断东构造结下方地壳主要由坚硬的蛇纹石化橄榄岩组成;青藏高原中下地壳S波速负异常区范围大面积扩大,地壳底部几乎被S波速低值区全部覆盖.下地壳S波异常分布特点可能反映下地壳管道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震S波 泊松比 三维层析成像 火山岩带 地壳拆离 新生代裂谷 东构造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壳地震纵波速度的层析成像
4
作者 杨文采 瞿辰 +3 位作者 任浩然 黄连捷 胥颐 于常青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4,共13页
本次研究利用地方地震台站的数据开展青藏高原地壳地震波速度的三维层析成像研究,得到分辨率达到1°×1°×20 km的地壳纵波三维速度结构,揭示了青藏高原地壳内部地壳波速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P波波速随深度产... 本次研究利用地方地震台站的数据开展青藏高原地壳地震波速度的三维层析成像研究,得到分辨率达到1°×1°×20 km的地壳纵波三维速度结构,揭示了青藏高原地壳内部地壳波速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P波波速随深度产生巨大变化,说明地壳内部发生了大规模的层间拆离和水平剪切,用传统的地块运动不能准确地描述地壳物质运动。从P波波速扰动图上看到,青藏高原上地壳和上地幔的P波波速扰动为大范围正异常区,可以认为青藏高原在同碰撞和后碰撞期频繁的岩浆活动和结晶作用,造成了现今相对比较坚固的上地壳和岩石圈地幔,使青藏高原保持一个整体。分布在可可西里和羌塘北部的高钾质和钾质火山岩带,反映为青藏高原地壳的P波波速扰动负异常带,从上地壳到下地壳都有分布。说明由于大陆碰撞使三叠纪的东昆仑缝合带重新破裂,造成大量地幔流体物质上涌和火山爆发,对高原的形成和隆升都有一定的贡献。通过地震层析成像取得的三维地壳波速图像,进一步证实了由密度扰动三维成像指出的存在青藏高原下地壳流和新生代裂谷深部到达了中地壳底部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震P波 三维层析成像 地壳拆离 火山岩带 下地壳流 新生代裂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