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活动大陆边缘新生代沉积盆地类型
1
作者 Г.Л.Кириллова 王淑兰(译) 朱佛宏(校) 《海洋地质动态》 1993年第9期17-18,共2页
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标准化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实际意义,因为不同类型的盆地与不同种类的有用矿产相关。地壳的类型和相对于活动大陆边缘基本形态的位置,则是所提出来的标准化的基础。文内描述了菲律宾海、中国东海、黄海和渤... 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标准化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实际意义,因为不同类型的盆地与不同种类的有用矿产相关。地壳的类型和相对于活动大陆边缘基本形态的位置,则是所提出来的标准化的基础。文内描述了菲律宾海、中国东海、黄海和渤海湾的17个新生代沉积盆地。根据一系列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在具有大洋型地壳和过渡型地壳的盆地类型中,划分出了海槽型盆地、弧后盆地、弧间盆地、弧前盆地和弧内盆地。在具有大陆型地壳的盆地中,描述了大陆边缘陆架盆地和内陆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沉积盆地 活动大陆边缘 渐新统 陆架盆地 地震层 大陆型地壳 渤海湾盆地 构造旋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磁震资料的南海新生代盆地分布综合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冯旭亮 张功成 +6 位作者 王万银 赵志刚 邱之云 谢晓军 纪晓琳 鲁宝亮 宋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242-4254,共13页
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南海分布有30多个新生代沉积盆地,其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资料的限制,南海存在不同区域盆地研究程度不同,不同区域盆地面积差别较大,部分盆地只是坳陷而没有达到盆地的级别以及盆地外围可能存在凹陷等... 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南海分布有30多个新生代沉积盆地,其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资料的限制,南海存在不同区域盆地研究程度不同,不同区域盆地面积差别较大,部分盆地只是坳陷而没有达到盆地的级别以及盆地外围可能存在凹陷等问题.南海新生代盆地分布问题制约了其油气分布规律、储量等基础地质问题的研究.本文以地震剖面数据为约束,以重力资料为主、辅以磁力资料,研究了南海新生代盆地分布及构造区划.通过提取新生代盆地及其构造单元引起的重力异常,结合地震剖面等资料反演了新生界底界面深度及新生界厚度.在充分调研已有盆地和构造单元划分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南海的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确定了盆地及构造单元划分标准.以新生界厚度为基础并结合重、磁、震、地质等资料,进行地质-重磁震联合解释,将南海原有的36个盆地重新划分为24个盆地,盆地总面积扩大了约15万km^2.研究表明,南海新生代盆地沉积层厚度在1.5~16km之间,有6个北东东/北东向沉积坳陷带、2个近南北向沉积坳陷带以及1个三角沉积坳陷区;盆地展布方向主要为北东和北东东向,其次为北西和近南北向,呈现"南三北三"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新生代沉积盆地 重磁震联合解释 新生界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天山中新生代盆地成矿流体运移规律 被引量:8
3
作者 贾润幸 方维萱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9-541,共13页
乌拉根铅锌矿床和萨热克铜矿床是西南天山中新生代盆地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层控砂砾岩型矿床,乌拉根铅锌矿床产于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第五岩性段(K1kz5)的粗砂质细砾岩中,后期经历了弱的构造改造作用;萨热克铜矿床产于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上... 乌拉根铅锌矿床和萨热克铜矿床是西南天山中新生代盆地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层控砂砾岩型矿床,乌拉根铅锌矿床产于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第五岩性段(K1kz5)的粗砂质细砾岩中,后期经历了弱的构造改造作用;萨热克铜矿床产于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上段(J3k2)杂砾岩中,其北矿段后期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改造作用,南矿段可见岩浆热液蚀变作用后的褪色化及叠加成矿作用。为了研究成矿流体和岩浆热液在岩石中的运移规律,分别对上述两个矿区以沉积作用、构造改造作用和岩浆作用为主的代表性岩石测定了孔隙度和渗透率。测试结果表明乌拉根矿区岩(矿)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总体比萨热克矿区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要小;乌拉根铅锌矿区和萨热克铜矿区北矿段矿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均小于下盘围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萨热克铜矿区南矿段经历了岩浆热液蚀变,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明显小于未受岩浆作用的岩石孔隙度和渗透率,且辉绿岩脉下盘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明显小于上盘。同时通过岩(矿)石组构分析,上述岩(矿)石在成岩和成矿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均与成矿流体或岩浆热液的作用密切相关。在西南天山中新生代层控型矿床中,当成矿流体沿切层断裂上升后会优先选择孔隙度和渗透率高的岩层进行渗滤、扩散、充填和交代作用。岩石中的砾石砾径越大,砾石间隙越大;岩石的硬度越大,其在后期构造变形中越容易形成构造裂隙,对成矿越有利,这也是造成萨热克铜矿北矿带中的金属硫化物颗粒明显大于乌拉根铅锌矿中金属硫化物的重要原因。上述结果表明沉积盆地中成矿流体或岩浆热液的成矿作用越强,岩石受其影响在成岩成矿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越会变小,从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可间接反映成矿过程中成矿作用的强弱,为寻找富矿体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沉积盆地 孔隙度和渗透率 盆地构造变形 成矿流体 西南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古亚洲构造域中沉积型铀矿形成发育的沉积-构造背景综合分析 被引量:152
4
作者 焦养泉 吴立群 +4 位作者 彭云彪 荣辉 季东民 苗爱生 里宏亮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9-205,共17页
近20年的勘查实践表明,横贯中国北方的古亚洲洋造山带及其两侧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沉积型铀矿床形成发育的铀成矿构造域。研究认为,古亚洲洋造山带是重要的富铀地质体,盆-山耦合机制制约下的地表水系搬运沉积作用... 近20年的勘查实践表明,横贯中国北方的古亚洲洋造山带及其两侧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沉积型铀矿床形成发育的铀成矿构造域。研究认为,古亚洲洋造山带是重要的富铀地质体,盆-山耦合机制制约下的地表水系搬运沉积作用是形成铀源供给系统的必要前提,泥岩型铀矿表现为单一铀源供给系统,而砂岩型铀矿则表现为双重铀源供给系统并且铀储层砂体本身的"再生铀源"不容忽视。在逆冲-造山间歇期或裂后热沉降时期,相对松弛和稳定的大地构造背景有利于沉积-成矿环境的形成,泥岩型铀矿需要同沉积期的稳定构造背景,而砂岩型铀矿不仅需要同沉积期的稳定构造背景,也需要成矿期具有适当掀斜作用的构造背景,有些矿床对成矿期后的构造环境还非常敏感。调查发现,当成矿期的含矿流场与沉积期的古水流体系基本一致时,铀储层砂体中层间氧化效率最高而且铀搬运通量最大,更加有利于成就大型和超大型矿床。在区域古构造等因素的协同影响下,同沉积期的古气候背景是制约铀储层砂体和成矿期层间氧化带发育方向和规模的极为重要的地质因素。同沉积期古气候不仅制约了铀储层砂体发育的结构和规模,同时更重要地制约了铀储层内部和外部还原介质的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铀储层砂体的形态和结构制约了层间氧化带发育的方向和轨迹,而铀储层内部和外部的还原介质则控制着古层间氧化带推进的里程及前锋线位置,铀矿化作用则与氧化还原地球化学障有关。基于此,毗邻古亚洲洋造山带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都是沉积型铀矿勘查的主要远景区,而针对目标沉积盆地,则需要在深入剖析盆地构造格架以及区域含矿流场补-径-排关系基础上,再依据含铀岩系自身的特征(古气候背景、还原介质类型与分布空间)圈定和评价找矿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泥)岩型铀矿床 铀成矿构造域 古亚洲洋造山带 中—新生代沉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说中国后海西地台的存在和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赵重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22,共7页
晚二叠世至古近纪,在昆仑-秦岭山脉以北的中国北方可能存在过一个后海西地台。它原是晚古生代冈瓦纳与西伯利亚大陆碰撞后形成的一个复杂褶皱区。后经准平原化而成为接受中、新生代沉积盖层的年轻地台。与此同时,劳亚大陆东部也有数个... 晚二叠世至古近纪,在昆仑-秦岭山脉以北的中国北方可能存在过一个后海西地台。它原是晚古生代冈瓦纳与西伯利亚大陆碰撞后形成的一个复杂褶皱区。后经准平原化而成为接受中、新生代沉积盖层的年轻地台。与此同时,劳亚大陆东部也有数个后海西地台形成。俄罗斯中亚古生代褶皱区也遭受过长期剥蚀,曾一度经历过后海西地台的发展。这一事件在中国北方的许多沉积盆地也多有发现,在中国古地理图上也有显示。但是,中国后海西地台遭到了后继构造运动,特别是喜马拉雅运动的破坏。中国后海西地台的确认有助于重新审视中生代以来的中国地质历史和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以及从不同视角重新思考对某些地质问题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后海西地台 再生克拉通 中国地质史 中国古地理 中、新生代沉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海域石油地质概况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木壮 陈强 《海洋地质动态》 1995年第11期5-7,共3页
本文通过对万安、曾母等9个盆地有关油气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南沙海域新生代沉积盆地一分发育,具有较好的生烃条件,多层位、多类型的油气储集岩,丰富多彩的圈闭类型,短距离的油气运移和良好的盖层及保存条件。其中,曾母、沙... 本文通过对万安、曾母等9个盆地有关油气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南沙海域新生代沉积盆地一分发育,具有较好的生烃条件,多层位、多类型的油气储集岩,丰富多彩的圈闭类型,短距离的油气运移和良好的盖层及保存条件。其中,曾母、沙巴-文莱和万安盆地均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海域 石油地质 新生代沉积盆地 圈闭类 盖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科研课题设计通过评审
7
《海洋地质动态》 1993年第4期22-22,共1页
1993年9月17—18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会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邀请有关专家在广州对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科研课题"南极大陆架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及油气资源远景预测分析"(编号85-03-02)的科研设计组织了论证并通过了评审。
关键词 陆架区 新生代沉积盆地 科研课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