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库车新生代构造性质和变形时间 被引量:202
1
作者 卢华复 贾东 +3 位作者 陈楚铭 刘志宏 王国强 贾承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15-221,共7页
库车构造位于南天山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南,为塔里木盆地最北的一个构造带。它自北而南可分为边缘逆冲( 隐伏构造楔) 、斯的克背斜带、北部线性背斜带、拜城盆地、南部背斜带。每个背斜带又包含有若干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它们是断层转... 库车构造位于南天山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南,为塔里木盆地最北的一个构造带。它自北而南可分为边缘逆冲( 隐伏构造楔) 、斯的克背斜带、北部线性背斜带、拜城盆地、南部背斜带。每个背斜带又包含有若干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它们是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滑脱褶皱、断层传播 滑脱混生褶皱、双重逆冲构造、突发构造、三角带构造。底部逆冲断层向南变浅,堆叠逆冲岩席向南变薄,总体上形成一个向南的逆冲构造楔。逆冲断层在斯的克背斜带侵位最早(25 Ma) ,在北部线性背斜带为169 Ma,拜城盆地中的大宛其背斜为36 Ma,南部背斜带为53 Ma( 北部) 和18 Ma( 南部) ,变形作用向南变新。库车构造是印 藏板块碰撞的内陆构造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变形带 新生代构造 逆冲断层 相关褶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米尔构造结及邻区的晚新生代构造与现今变形 被引量:91
2
作者 陈杰 李涛 +1 位作者 李文巧 袁兆德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1-259,共19页
帕米尔构造结是中国大陆受板块动力作用和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晚新生代帕米尔构造结北部向北楔入推移了约300km,但对这一变形过程至今未能很好的限定。帕米尔构造结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在空间上是不对称的。帕米尔西缘表现为NW向... 帕米尔构造结是中国大陆受板块动力作用和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晚新生代帕米尔构造结北部向北楔入推移了约300km,但对这一变形过程至今未能很好的限定。帕米尔构造结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在空间上是不对称的。帕米尔西缘表现为NW向的径向逆冲,伴随着塔吉克盆地东部块体绕垂直轴的逆时针旋转。在帕米尔东部,构造变形的方式、空间分布和机制是随时间变化的。在渐新世末至约11Ma,帕米尔东部以喀什-叶城转换带(KYTS)的右旋走滑作用为主,同时帕米尔前缘沿主帕米尔逆断层(MPT)发生强烈缩短作用,塔里木向南俯冲,帕米尔中、下地壳相对于上地壳向北俯冲并加厚、熔融。弧形弯曲或径向逆冲作用以及中、下地壳的加厚、弱化致使公格尔山拉张系北部于7~8Ma开始EW向拉张作用,并向南扩展。至3~5Ma,构造格局发生了巨变,喀喇昆仑右旋走滑断裂北段停止活动;KYTS右旋走滑由早期的11~15mm/a明显减小至1.7~5.3mm/a;帕米尔构造结与塔里木块体间的相对运动明显减弱,两者可能已拼接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以(21±1)mm/a的速率向北推挤,变形前锋向北迁移至克孜勒苏河一线。帕米尔构造结及邻区晚第四纪及现今的活动变形主要集中在公格尔拉张系、帕米尔前缘褶皱-逆断层带(PFT)与南天山南缘的阿图什-喀什褶皱带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构造 新生代构造 拉张作用 径向逆冲 弧形弯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初析 被引量:46
3
作者 陈正乐 鲁克改 +5 位作者 王果 陈柏林 王国荣 郑恩玖 崔玲玲 丁文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57-470,共14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盆山结合部中新生界沉积巨厚,新生代变形强烈,是研究新盆山耦合的理想场所,也是我国砂岩型铀矿找矿的远景区段。本文在综合前人资料和野外观测分析基础上,根据新生代构造活动特征,将准噶尔盆地南缘划分为博格达山前和西... 准噶尔盆地南缘盆山结合部中新生界沉积巨厚,新生代变形强烈,是研究新盆山耦合的理想场所,也是我国砂岩型铀矿找矿的远景区段。本文在综合前人资料和野外观测分析基础上,根据新生代构造活动特征,将准噶尔盆地南缘划分为博格达山前和西部断褶带两个构造分区,博格达山前以强烈的逆冲推覆为特征,发育多条活动的逆冲推覆断裂;乌鲁木齐以西至乌苏南的西部断褶带则发育三-四排的褶皱-逆冲断裂构造带。对采自博格达山前逆冲推覆断裂带内的方解石和断层泥,利用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手段,推测博格达山前的富康-吉木萨尔断裂带和北三台断裂带分别在0.7~1Ma和0.25Ma期间,经历了一期重要的逆冲推覆作用。结合盆地南缘砂岩型铀矿的展布规律及其成矿条件的分析,探讨了新生代构造运动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控制作用,认为西部断褶带的第一排构造带具有较好的成矿前景,而博格达山前由于新生代构造活动强烈而相对成矿不利,为此提出了准噶尔盆地南缘砂岩型铀矿成矿"构造优先权"的构造控矿模式,进而指出了区域找矿的优选区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新生代构造 砂岩型铀矿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天山山前的晚新生代构造与地震活动 被引量:64
4
作者 陈杰 丁国瑜 +11 位作者 Burbank D.W. Scharer K. Rubin C. Sobel E. 曲国胜 沈军 尹金辉 赵瑞斌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4-135,共2页
天山是研究现今陆内造山作用及过程、陆内变形、陆内强震及其预测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理想实验场。西南天山和塔里木之间的新生代褶皱 -逆断裂带基本上由一南冲弧形推覆构造系统和一向北反冲的构造系统组成 ,由北而南主要由以下 4个运动... 天山是研究现今陆内造山作用及过程、陆内变形、陆内强震及其预测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理想实验场。西南天山和塔里木之间的新生代褶皱 -逆断裂带基本上由一南冲弧形推覆构造系统和一向北反冲的构造系统组成 ,由北而南主要由以下 4个运动学单元组成 :(1)新生代复活的喀拉铁热克山 -天山南脉古生代造山带 ,其快速变形和抬升可能起始于 2 3~ 2 6Ma前 ,持续至 13~ 16Ma前。 (2 )向南逆冲的西南天山前陆薄皮主冲断带 ,包括木兹杜克弧形薄皮推覆体和依柯冲断带 ,前者代表了向南薄皮逆掩的天山型岩系 ,地表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飞来峰群 ,在 14Ma前曾有过大规模活动 ,最小缩短量约为 2 0~ 35km ,最小缩短速率约为 1.4~ 2 .7mm a ;后者代表了向南叠瓦状薄皮逆冲推覆的前陆古生代基底 (塔里木地台型沉积岩系 )卷入构造 ,其西段在距今 14Ma时曾有过强烈活动。两者共同组成了一复杂的双重构造 ;新生代地层也卷入变形。 (3)喀什 -阿图什弧形反冲褶皱 -逆断裂带 ,由 3排向北 (天山 )反冲的左阶雁列展布的第四纪地表滑脱褶皱组成 ,仅在大山口以西发育。该构造带形成于距今约 1.4Ma以后。依什拉克喀拉乌尔断裂以南 ,博古孜河剖面的最小缩短速率约为 5 .8mm a ,翁库尔剖面的最小缩短速率约为 8.6mm a。 (4 )塔里木克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新生代构造 变形时间 缩短量 地震活动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两侧山前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成因刍议 被引量:17
5
作者 陈正乐 鲁克改 +5 位作者 王果 陈柏林 李丽 蒋荣宝 崔玲玲 宫红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9-159,共11页
天山两侧山前新生代构造变形强烈,是研究盆山耦合动力学机制的理想场所。文中在综合分析前人资料基础上,结合作者的野外观测和分析,综述了天山两侧盆山转换部位不同段的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新生代构造变形在... 天山两侧山前新生代构造变形强烈,是研究盆山耦合动力学机制的理想场所。文中在综合分析前人资料基础上,结合作者的野外观测和分析,综述了天山两侧盆山转换部位不同段的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新生代构造变形在天山南北山前相似性和差异性共存:变形由山体向盆地扩展,时间逐渐变新;但是南侧比北侧变形起始时间早,地壳缩短量和缩短率大。在东西方向上新生代构造变形也存在明显的分段相似性特征,整体上显示出斜方对称的变形图像:东天山博格达山前为基底式逆冲推覆,南侧为走滑变形;中天山南北两侧为多排子的褶皱-逆冲推覆构造,西天山南侧也为基底式的逆冲推覆,北侧为走滑变形。综合前人研究,认为印度和亚洲大陆的碰撞及其随后陆陆汇聚作用的远程效应,是形成天山两侧山前新生代构造变形在南北方向上相似性和差异性的主要原因;而天山山体内部先存的相对刚性地块和大型断裂,则导致了新生代构造变形的东西向分段差异性和斜方对称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盆山耦合 新生代构造变形 地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北部新生代构造活动特征及其对砂岩型铀矿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9
6
作者 陈正乐 刘健 +3 位作者 宫红良 郑恩玖 王新华 潘锦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准噶尔盆地北部顶山地区是我国寻找地浸砂岩型铀矿远景区段之一。本文在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遥感卫片解译分析,发现本区新生代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基底逆冲断裂的复活,致使地表呈现张性破裂,形成了洼地、峡谷等特殊的构造一地... 准噶尔盆地北部顶山地区是我国寻找地浸砂岩型铀矿远景区段之一。本文在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遥感卫片解译分析,发现本区新生代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基底逆冲断裂的复活,致使地表呈现张性破裂,形成了洼地、峡谷等特殊的构造一地貌形态;并根据擦痕、节理的测量统计。结合电子自旋共振测年分析,推断本区在上新世-更新世期间存在两期构造活动:早期为近似南北向的挤压作用为主,晚期(0.14~0.43Ma)为北东-北东东的挤压作用;根据盆地新生代沉积物质充填规律和新生代构造特征,结合区域资料分析,恢复了盆地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历史,认为新生代构造活动控制了区域的构造-地貌演化和地下水流向的改变,进而控制了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并由此指出了三个泉斜坡带为有利的区域找矿远景区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新生代构造 砂岩型铀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下庄矿田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铀成矿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军 赖中信 +2 位作者 张辉仁 汤世凯 杨坤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5-363,共9页
粤北南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产地,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与构造变形研究,结合34件石英脉体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研究,论述了粤北地区下庄矿田的新生代构造演化期次。构造变形研究与ESR年龄测定显示:新生代主要发生了三幕构造变形... 粤北南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产地,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与构造变形研究,结合34件石英脉体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研究,论述了粤北地区下庄矿田的新生代构造演化期次。构造变形研究与ESR年龄测定显示:新生代主要发生了三幕构造变形,第Ⅰ幕(65.5~55.0Ma)为地块的差异升降运动,断裂活动规模大;第Ⅱ幕(40.3~20.0Ma)为间歇性的升降运动,总体为上升趋势;第Ⅲ幕(20.0~2.2Ma)表现为断裂频繁活动,但活动规模小。ESR年龄数据也很好地限定了区内铀矿成矿时代,331、335、336矿床沥青铀矿U-Pb年龄表明成矿最晚发生在60Ma±,与第Ⅰ幕相对应。第Ⅱ幕、第Ⅲ幕使得地块抬升并引发频繁的断裂活动。区内出露的NNE向、NEE向以及近EW向的多组构造在平面上呈"棋盘式"格局,垂向上呈"地堑"式,这种断层组合加剧了花岗岩体上升后的风化、淋滤与剥蚀过程,由此破坏了先存的有利成矿环境。因此,研究新生代构造演化对于探讨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对铀矿的控制与影响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构造演化 ESR测年 铀矿 粤北下庄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南北两侧山前坳陷带中新生代构造特征与地震 被引量:36
8
作者 赵瑞斌 杨主恩 +1 位作者 周伟新 郭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95-304,共10页
形成于中新生代的南天山库车山前坳陷带和北天山乌鲁木齐山前坳陷带表现出类似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 ,即坳陷内都发育 4排近东西向展布的逆断裂 -背斜带 ;新生代 (特别是第四纪以来 )表现出强烈的由山体向盆地的逆冲活动 ;逆断... 形成于中新生代的南天山库车山前坳陷带和北天山乌鲁木齐山前坳陷带表现出类似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 ,即坳陷内都发育 4排近东西向展布的逆断裂 -背斜带 ;新生代 (特别是第四纪以来 )表现出强烈的由山体向盆地的逆冲活动 ;逆断裂 -背斜带的形成、演化和发展都受控于统一的近南北向构造应力场。然而 ,南北两个山前坳陷在变形强度、地球物理细结构、地球动力学环境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对这些不同点进行了讨论 ,认为正是这些不同点的存在 ,使得天山南北两侧山前坳陷内的现今地震活动性显示出不对称性 ,即南天山库车山前坳陷 5级以上地震基本都分布在第 3排 (秋里塔格 )逆断裂 -背斜带上 ,而北天山乌鲁木齐山前坳陷 5级以上地震基本都分布在坳陷南部准噶尔南缘断裂附近及其以南的天山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新生代构造特征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活动的低温热年代学特征 被引量:11
9
作者 雷永良 贾承造 +2 位作者 李本亮 陈竹新 石昕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77-888,共12页
上扬子西部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的统计为该区的新生代构造活动建立了宏观的图景,初步构建了区域上新生代构造活动和陆内变形的时空联系。揭示新生代构造活动在时间上存在大约61~43 Ma和大约24 Ma以来两个阶段的显著差异,约24 M... 上扬子西部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的统计为该区的新生代构造活动建立了宏观的图景,初步构建了区域上新生代构造活动和陆内变形的时空联系。揭示新生代构造活动在时间上存在大约61~43 Ma和大约24 Ma以来两个阶段的显著差异,约24 Ma是上扬子板块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活动显著增强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空间上大致以松潘—安县为界构成南、北分段。构造活动和区域抬升—剥露总体表现为南强北弱,西强东弱的格局。南段是新生代活动的主控区,以强烈地构造抬升和构造改造为主,而北段总体上受制于白垩纪的抬升—剥露,新生代以来主要表现出剥蚀和弱构造改造的特征。新生代的构造活动受制于青藏高原抬升作用向东扩展的影响。上扬子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区油气的圈闭环境和成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扬子 新生代构造活动 磷灰石裂变径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沙群岛海区晚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对弧-陆碰撞的响应 被引量:31
10
作者 吴时国 刘展 +3 位作者 王万银 郭军华 Lüdmann T Wong H K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81-490,共10页
东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 (简称东沙海区 )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 ,东邻马尼拉俯冲构造带。为了讨论晚新生代以来东沙海区的构造变形特征 ,从中找出吕宋弧对中国东南大陆边缘碰撞的构造相关 ,特别是 8Ma以来的吕宋岛弧和中国大陆边缘之间构... 东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 (简称东沙海区 )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 ,东邻马尼拉俯冲构造带。为了讨论晚新生代以来东沙海区的构造变形特征 ,从中找出吕宋弧对中国东南大陆边缘碰撞的构造相关 ,特别是 8Ma以来的吕宋岛弧和中国大陆边缘之间构造消减过程的响应。根据地震地层学分析 ,结合区域重磁资料、ODP1 84钻孔资料对东沙群岛海区晚新生代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东沙海区自南海扩张后发育了 3个沉积层序 (层序Ⅴ ,Ⅵ ,Ⅶ ) ,经历了较强烈的构造抬升作用、岩浆活动、沉积物剥蚀。该区发育NEE SWW和NW SE向两组断裂 ,且以NEE SWW向断裂最为发育。断裂大多具有多次活动 ,且为上新世到第四纪的活动断裂构造 ,断块抬升幅度大 ,沿断裂带发生岩浆侵入。分析结果表明 ,晚新生代期间经历了二次重要的构造运动 ,即东沙运动 ( 9 8— 4 4Ma)和流花运动 ( 1 89— 1 4Ma) ,奠定了该区的构造格局。综合该区东强西弱构造变形、构造抬升发生的时间和应力场变化等特征看 ,该区受 8Ma以来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与吕宋岛弧碰撞所产生的构造运动的影响 ,在 8Ma以前 ,由于台湾岛不存在 ,活动的古东海大陆边缘延伸至东沙群岛海区东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构造运动 地震地层学 弧-陆碰撞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红河剪切带走滑运动看东亚大陆新生代构造 被引量:80
11
作者 张连生 钟大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27-341,共15页
用U-Pb法对红河剪切带左行走滑运动进行了精细年代学分析,确定这一运动时期至少是从35Ma到22Ma,与南海张开的时间大致吻合。将这两个事件联系在一起,提出在太平洋板块加速俯冲的作用下,南海作为主动盆地发生的扩张活动,引起华南板块在... 用U-Pb法对红河剪切带左行走滑运动进行了精细年代学分析,确定这一运动时期至少是从35Ma到22Ma,与南海张开的时间大致吻合。将这两个事件联系在一起,提出在太平洋板块加速俯冲的作用下,南海作为主动盆地发生的扩张活动,引起华南板块在晚白垩世到中新世中期发生了由SE向NW方向的运动,与印度板块一起推挤三角形青藏高原,使其发生第一次的隆升。与此同时,华南内部及周边地区发生强烈变形。印支块体在其两侧的印度和华南板块共同挤压下,向东南滑出,沿红河剪切带发生左行走滑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 剪切带 走滑运动 东亚大陆 新生代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库车黑英山地区晚新生代构造运动及其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控制作用初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正乐 李细根 +4 位作者 宫红良 李丽 王国荣 李晓红 逄纬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3期572-581,共10页
黑英山位于塔里木盆地库车—拜城坳陷的北缘,是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有利区域。野外地质调查结合遥感图像解译分析,揭示出本区既发育有EW走向的褶皱构造和逆冲断层,同时也发现了EW走向的正断层和半地堑构造;根据区域地层对比和不整合面的发... 黑英山位于塔里木盆地库车—拜城坳陷的北缘,是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有利区域。野外地质调查结合遥感图像解译分析,揭示出本区既发育有EW走向的褶皱构造和逆冲断层,同时也发现了EW走向的正断层和半地堑构造;根据区域地层对比和不整合面的发育,确定逆冲断层和褶皱形成于新近纪末至第四纪早期,EW正断层和半地堑构造形成于中更新世之后,进而复原了黑英山地区晚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推测本区新近纪至第四纪早期属于NS向的挤压构造环境,晚更新世至今出现局部拉张环境。结合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分析,认为黑英山北单斜带隆起区为成矿的有利区域,为目前找矿的首选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构造 库车-拜城凹陷 黑英山地区 砂岩型铀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构造变形的物理模拟 被引量:15
13
作者 周建勋 徐凤银 朱战军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9-304,共6页
文中设计了3种类型的基底收缩挤压砂箱实验模型和一种基底无收缩挤压砂箱实验模型,用于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构造的变形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基底收缩挤压模型以反冲断层发育为特色。在双侧对称对冲挤压模型中,正冲和反冲断层的发育... 文中设计了3种类型的基底收缩挤压砂箱实验模型和一种基底无收缩挤压砂箱实验模型,用于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构造的变形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基底收缩挤压模型以反冲断层发育为特色。在双侧对称对冲挤压模型中,正冲和反冲断层的发育程度基本处于均衡状态;在双侧不对称对冲挤压模型中,反冲断层更加发育,尤其在挤压速度较快一侧更加显著;单侧挤压模型中,以反冲断层发育、正冲断层很少为特征。由此表明,基底收缩作用和挤压作用的不对称性促使反冲断层的发育。根据实验结果与实际剖面的对比,笔者认为,基底收缩和不对称挤压是导致该区特殊剖面结构的可能原因,该区新生代构造变形是在基底收缩作用参与下、以祁连山为主的侧向不对称挤压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新生代构造 变形 物理模拟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平原的晚新生代构造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李永昭 郭兵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1-376,共6页
根据成都平原晚新生代地层的展布、接触关系,以及与邻区的构造组合,对成都平原的基本构造格架进行了初步分析,描述了蒲江-新津断裂、大邑断裂、竹瓦铺断裂、绵竹断裂等晚新生代断裂,将成都平原的构造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对上述断裂的构... 根据成都平原晚新生代地层的展布、接触关系,以及与邻区的构造组合,对成都平原的基本构造格架进行了初步分析,描述了蒲江-新津断裂、大邑断裂、竹瓦铺断裂、绵竹断裂等晚新生代断裂,将成都平原的构造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对上述断裂的构造活动性与龙门山断裂带进行了分析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新生代构造 喜马拉雅运动 大邑砾岩 雅安砾石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磁异常特征及对前新生代构造的指示 被引量:19
15
作者 吴招才 高金耀 +3 位作者 李家彪 张涛 沈中延 杨春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292-3302,共11页
为了研究南海北部前新生代构造,利用新近的船载磁力测量数据,对磁异常进行变纬度化极,并反演计算视磁化强度和磁源重力异常,以及对三条OBS剖面进行重磁拟合.结果认为东沙隆起高磁异常带是浙闽沿海火山岩带向西的延续,其间被NW向古老的... 为了研究南海北部前新生代构造,利用新近的船载磁力测量数据,对磁异常进行变纬度化极,并反演计算视磁化强度和磁源重力异常,以及对三条OBS剖面进行重磁拟合.结果认为东沙隆起高磁异常带是浙闽沿海火山岩带向西的延续,其间被NW向古老的转换边界断裂F10错断;NE向的F2断裂是高磁异常带的南界,并限制了底侵活动的北界;F3断裂在拉伸减薄前是一个薄弱带,两侧深部热状态存在差异,极有可能是晚中生代古俯冲缝合带位置.磁静区在F2和F3断裂之间的磁性层磁性减弱,主要原因是底侵活动引起的热蚀变作用影响;而在F3断裂南侧磁性层磁性较强且较为破碎,斜磁化下磁异常正负相互压制是该区形成弱正磁异常的主要原因,该区磁性层的独特特征也可能反映了"古洋壳"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磁异常 高磁异常带 磁静区 断裂 新生代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造山带中的伸展构造及其成因——以滇中地区晚新生代构造为例 被引量:19
16
作者 王刚 王二七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8-199,共12页
在印度和欧亚大陆晚新生代SN向陆内汇聚作用下,川滇地块沿鲜水河-小江左行走滑断裂和红河-哀牢山右行走滑断裂发生SE向逃逸和顺时针旋转,这必然造成其南缘的滇中、楚雄等地区地壳发生挤压缩短和隆升。然而,在滇中高原,SN向的小江断裂系... 在印度和欧亚大陆晚新生代SN向陆内汇聚作用下,川滇地块沿鲜水河-小江左行走滑断裂和红河-哀牢山右行走滑断裂发生SE向逃逸和顺时针旋转,这必然造成其南缘的滇中、楚雄等地区地壳发生挤压缩短和隆升。然而,在滇中高原,SN向的小江断裂系发生张扭性运动,沿断裂出现众多的第四纪伸展和拉分盆地,这反映出滇中高原在晚新生代处于近EW向的伸展环境。力学分析与地质现象之间的矛盾暗示有一种尚未被揭示的伸展变形机制。文中根据该地区的地质和地貌特征论证了晚新生代滇中背形构造的存在,揭示出是背形构造的应力分布状态导致了滇中高原上部地壳EW向伸展的发生,从而使得小江断裂发生分裂并伴随伸展构造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构造 新生代构造 挤压造山带 滇中地区 成因 新生代 滇中高原 应力分布状态 走滑断裂 顺时针旋转 欧亚大陆 川滇地块 拉分盆地 变形机制 地质现象 力学分析 地貌特征 小江断裂 哀牢山 鲜水河 断裂系 第四纪 SN 地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与塔吉克盆地新生代构造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素华 钱祥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23-528,共6页
位于帕米尔东西两侧的塔西南和塔吉克盆地在新生代时期经历了相似的构造 沉积演化过程 ,即老第三纪稳定沉降接受海侵沉积和新第三纪—第四纪受强烈挤压快速沉降接受陆相磨拉石沉积。自新第三纪以来 ,受帕米尔—西昆仑北移和隆升冲断的... 位于帕米尔东西两侧的塔西南和塔吉克盆地在新生代时期经历了相似的构造 沉积演化过程 ,即老第三纪稳定沉降接受海侵沉积和新第三纪—第四纪受强烈挤压快速沉降接受陆相磨拉石沉积。自新第三纪以来 ,受帕米尔—西昆仑北移和隆升冲断的影响 ,塔西南和塔吉克盆地发生了复杂的褶皱 冲断变形 ,其差异在于塔西南明显地受走滑为主的剪压构造作用 ,而塔吉克盆地是受挤压为主的剪压构造作用的影响。塔西南和塔吉克盆地下第三系岩相组合类似 ,后期构造变形也相似 ,塔吉克盆地下第三系是该盆地的主力油层 ,已有许多油气田发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坳陷 塔吉克盆地 新生代构造 油气聚集 构造变形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和第四纪研究的进展及问题讨论 被引量:10
18
作者 袁道阳 张培震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9-205,共7页
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构造和第四纪地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 .针对在活动构造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今后研究工作的方向 .认为应当加强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方式、幅度和速率的研究 ,同时在研... 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构造和第四纪地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 .针对在活动构造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今后研究工作的方向 .认为应当加强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方式、幅度和速率的研究 ,同时在研究中应当将第四纪地质与活动构造研究相结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新生代构造 第四纪地质 活动构造 构造变形机制 深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代构造与羌塘盆地油气保存 被引量:6
19
作者 南征兵 李永铁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1期70-75,共6页
羌塘盆地为我国陆上油气资源潜力巨大的一个中生代海相残留盆地,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但高原的强烈隆升、新构造运动的频繁作用和中上侏罗统的大片裸露,以侏罗系为目的层的油气,能否保存至今令人怀疑。羌塘盆地油气保存条件的问题已成为石... 羌塘盆地为我国陆上油气资源潜力巨大的一个中生代海相残留盆地,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但高原的强烈隆升、新构造运动的频繁作用和中上侏罗统的大片裸露,以侏罗系为目的层的油气,能否保存至今令人怀疑。羌塘盆地油气保存条件的问题已成为石油地质条件评价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焦点问题。笔者就已有的资料,通过对新生代构造活动、断裂活动影响和高原隆升等方面的初步分析,对羌塘盆地油气的保存条件进行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构造 高原隆升 油气保存 羌塘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平面砂箱实验对黄骅盆地新生代构造成因的新解释 被引量:18
20
作者 周建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81-287,共7页
根据黄骅盆地实际情况设计系列砂箱实验模型。基于实验结果分析,笔者认为黄骅盆地是近S—N 向伸展形成的新生代裂陷盆地。盆地内部不同方向的断层形成于同一伸展变形过程。导致盆地内部断层方向复杂多变的原因是盆地裂陷边界方向的... 根据黄骅盆地实际情况设计系列砂箱实验模型。基于实验结果分析,笔者认为黄骅盆地是近S—N 向伸展形成的新生代裂陷盆地。盆地内部不同方向的断层形成于同一伸展变形过程。导致盆地内部断层方向复杂多变的原因是盆地裂陷边界方向的变化, 而非走滑构造或拉分作用叠加的结果。实验模型同时也可较好地用以解释整个渤海湾盆地区新生代构造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盆地 新生代构造 构造成因 砂箱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