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营凹陷新生代早期断裂系统的运动学特征及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17
1
作者 赵利 李理 张航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24,共7页
通过对盆地地震剖面的解释,构造演化剖面的编制,断层运动学三维解析以及前人对地热场、地球物理场研究的分析,对东营凹陷新生代早期断裂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新生代早期,东营凹陷在伸展过程中发育有走滑-正断... 通过对盆地地震剖面的解释,构造演化剖面的编制,断层运动学三维解析以及前人对地热场、地球物理场研究的分析,对东营凹陷新生代早期断裂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新生代早期,东营凹陷在伸展过程中发育有走滑-正断层和走滑断层,其中走滑-正断层在剖面上为马尾状断层组合;东营凹陷新生代早期东西向伸展量小、南北向伸展量大,在主要伸展期Ek-Es4伸展了15.1 km,而断层走滑量分析表明NW、NE向正断层在走滑量分别为14.8 km和10.3 km;东营凹陷新生代早期的伸展为窄裂陷模式,表现为强烈断陷;凹陷内NW、NE向断层对南北向伸展起侧断调节的作用,而凹陷周边发育的展向断层由调节块体向南逃逸时的伸展差异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机制 运动学特征 新生代早期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改则新生代早期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2
作者 吴珍汉 叶培盛 殷才云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38,共8页
藏北改则及邻区新生代早期发育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由不同方向的逆冲断层、不同时代的构造岩片、不同规模的飞来峰和构造窗、不同类型的褶皱构造组成。羌塘中部发育羌中薄皮推覆构造,石炭系板岩和二叠系白云质灰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 藏北改则及邻区新生代早期发育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由不同方向的逆冲断层、不同时代的构造岩片、不同规模的飞来峰和构造窗、不同类型的褶皱构造组成。羌塘中部发育羌中薄皮推覆构造,石炭系板岩和二叠系白云质灰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上白垩统与古近系红层之上,形成大型逆冲岩席和弧形逆冲断层,原地系统古近纪红层下伏三叠系—侏罗系海相烃源岩。羌塘南部发育南羌塘薄皮推覆构造,导致班公—怒江蛇绿岩、三叠系—侏罗系海相地层及侏罗纪混杂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古近纪红层与下白垩统海相沉积岩层之上,形成三条蛇绿岩片带、大量飞来峰和厚度较大的构造片岩。中新世早期火山岩层和湖相沉积呈角度不整合覆盖逆冲断层、褶皱构造和逆冲岩席,不整合面上覆火山岩年龄为23.7~19.1Ma,指示中新世早期改则及邻区基本结束了强烈逆冲推覆构造运动。估算羌中逆冲推覆构造的推覆距离约100~115km,南羌塘逆冲推覆构造的推覆距离约82~110km;新生代早期改则逆冲推覆构造系统近南北方向逆冲推覆总距离为182~225km,对应地壳缩短率为(50.3±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皮推覆构造 逆冲断层 蛇绿岩片 新生代早期 藏北改则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潜山盆地发现恐龙蛋化石
3
作者 陈忠良 何情 +1 位作者 张蜀康 程小青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46-1347,共2页
1研究目的(Objective)潜山盆地是安徽省内多个中—新生代红层盆地之一。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坐落于盆地西侧。盆地内发育有完整的从中生代白垩纪至新生代古近纪的冲积扇相—河流相—湖泊相红色碎屑岩沉积。盆地内多处已发现新生代早期哺... 1研究目的(Objective)潜山盆地是安徽省内多个中—新生代红层盆地之一。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坐落于盆地西侧。盆地内发育有完整的从中生代白垩纪至新生代古近纪的冲积扇相—河流相—湖泊相红色碎屑岩沉积。盆地内多处已发现新生代早期哺乳动物化石,如古新世潜山动物群,是亚洲为数不多的早、中古新世脊椎动物化石记录之一。但一直以来,潜山盆地没有中生代爬行动物化石的报道,特别是与恐龙相关的恐龙骨骼、恐龙蛋和恐龙足迹化石未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地质公园 冲积扇相 中—新生代 红层盆地 湖泊相 爬行动物化石 新生代早期 古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