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西点仓山构造带新生代岩浆活动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9
1
作者 戚学祥 赵宇浩 +3 位作者 朱路华 胡兆初 张超 吉风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217-2228,共12页
点苍山构造带是哀牢山-金沙江大型走滑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造带内新生代花岗岩以发生糜棱岩化韧性变形和含有富铝含水矿物-黑云母和白云母为特征。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花岗岩和混合岩化花岗岩脉的形成时代分别为27.9... 点苍山构造带是哀牢山-金沙江大型走滑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造带内新生代花岗岩以发生糜棱岩化韧性变形和含有富铝含水矿物-黑云母和白云母为特征。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花岗岩和混合岩化花岗岩脉的形成时代分别为27.9±0.7Ma、28.5±0.5Ma和34.8±0.4Ma,样品11QDC-34中3个点206Pb/238U年龄22~24Ma是对后期叠加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的响应。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花岗岩具有高硅(SiO2〉70.95%)、富碱(Na2O+K2O=7.16%~8.44%)、高钾(Na2O/K2O〈1.0)、富铝(Al2O3〉13.48%,A/CNK多大于1.1)的S型花岗岩岩石学特征。花岗岩LREE/HREE比值变化较大,δEu在0.13~0.75之间,以及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展示出的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和K,放射性生热元素Th和U及亲岩浆元素Ce、La、Zr和Hf相对原始地幔强烈富集,高场强元素(HSFE)Nb、P、Ti、Sr和LILE中的Ba表现出明显的负异常,以及在Th/Yb-Ba/La和Th/Yb-Sr/Nd判别图解中,样品沿沉积岩熔融体演化趋势线分布,在Rb/Ba-Rb/Sr图解中分布于页岩和砂岩部分熔融区,揭示其岩浆来源于壳源物质低度部分熔融的产物。构造带中花岗岩体(脉)普遍发生不同程度糜棱岩化韧性变形、同一岩体不同部位糜棱岩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及锆石结晶温度远高于糜棱岩的角闪岩相变质温度说明点苍山深变质带大规模韧性走滑剪切作用发生于28Ma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新生代岩浆活动 点苍山构造带 滇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新生代岩浆活动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4
2
作者 石学法 鄢全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9-72,共14页
基于已发表的和可利用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数据,评述了南海地区新生代(特别是新生代海底扩张停止(17或15.5Ma)以来)岩浆活动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并讨论了其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其对南海形成演化的构造意义。南海新生代早期(60~43Ma... 基于已发表的和可利用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数据,评述了南海地区新生代(特别是新生代海底扩张停止(17或15.5Ma)以来)岩浆活动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并讨论了其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其对南海形成演化的构造意义。南海新生代早期(60~43Ma或32Ma)的岩浆活动呈现双峰式特点,主要出现在南海北缘一系列古近纪盆地内。晚渐新世—中中新世(32~17或15.5Ma)的岩浆活动主要出现在南海盆扩张中心处,与此同时,南海洋盆之外的地区却处于一个"岩浆活动宁静期"。扩张期后(17或15.5Ma以来)的岩浆活动影响着南海及周缘地区的广泛地区(包括南海北缘珠江口盆地、北部湾、中南半岛以及南海盆本身),但岩浆量不大,其中,17~8Ma的岩浆活动性质主要呈现拉斑玄武质系列,而8Ma以来主要为碱性玄武岩系列。南海北缘早期岩浆活动性质反映其处于一个伸展的构造背景,可以很好地响应印度-亚洲碰撞的远场(far-field)效应,可能与地幔柱有关。扩张期后的岩浆活动主要与海南地幔柱有关。此外,在板块构造的框架下,海南地幔柱对南海北缘的伸展裂解及南海新生代海底扩张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次级角色,类似于冈瓦纳大陆裂解时地幔柱的作用。本文最后指出,南海遗迹扩张中心处岩浆活动与东太平洋海隆(EPR)洋脊旁遗迹扩张中心处的岩浆作用类似,可能是一种新的岩浆活动类型,其地球动力学背景尚不清楚;对南海遗迹扩张中心处岩浆活动的研究,将是解决南海构造演化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岩浆活动 构造演化 海南地幔柱 遗迹扩张中心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及其围区新生代岩浆活动时序与成因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谢安远 钟立峰 颜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8-118,共11页
南海及其围区新生代岩浆活动具有相似的特征,根据与南海扩张时间(32~15.5 Ma)的先后关系,将岩浆活动分为三期:扩张前(>32 Ma)、扩张期(32~15.5 Ma)和停止扩张后(<15.5 Ma)。从岩相学特征可知:扩张前的岩石以三水盆地双峰式岩浆岩... 南海及其围区新生代岩浆活动具有相似的特征,根据与南海扩张时间(32~15.5 Ma)的先后关系,将岩浆活动分为三期:扩张前(>32 Ma)、扩张期(32~15.5 Ma)和停止扩张后(<15.5 Ma)。从岩相学特征可知:扩张前的岩石以三水盆地双峰式岩浆岩组合为代表;根据最新的IODP 349航次的钻孔样品资料,南海海盆扩张期岩浆岩为典型的MORB,而少量的陆缘岩石资料显示,该期岩浆岩为碱性玄武岩;停止扩张后岩浆活动可分为两期,早期以大陆-大洋中脊过渡型拉斑玄武岩为主,晚期以碱性玄武岩为主。除了扩张期南海海盆的MORB,整个新生代的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大体一致,与OIB相似,显示地幔源区具有不均一性,由一个DMM和一个EM端元组成,且岩石均表现出明显的Dupal异常特征。对于富集端元的性质和来源、Dupal异常的成因、海南地幔柱是否存在等问题目前存在较大争议。具OIB特征的岩浆除来自地幔柱作用外,地幔交代作用也是重要的产生机制。本文认为碳酸盐流体对地幔源区的交代作用可能在南海地区新生代岩浆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另外,岩浆岩成岩过程的研究也不够全面深入,这些都是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需要关注的地方,有待后来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岩浆活动 岩浆成因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南部海域新生代岩浆活动对古近系优质储层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牛成民 郭涛 +2 位作者 杨波 刘庆顺 杨海风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19,共9页
近年来在渤海南部海域黄河口凹陷和莱州湾凹陷发现了渤中34-A和垦利6-B两个新生界岩浆岩下的大中型油田,引领了岩浆岩区的勘探热潮。这2个油田虽然岩浆喷发模式类似,但同样是3 000 m深度附近的东营组辫状河三角洲储层,渤中34-A区的储层... 近年来在渤海南部海域黄河口凹陷和莱州湾凹陷发现了渤中34-A和垦利6-B两个新生界岩浆岩下的大中型油田,引领了岩浆岩区的勘探热潮。这2个油田虽然岩浆喷发模式类似,但同样是3 000 m深度附近的东营组辫状河三角洲储层,渤中34-A区的储层物性远远优于垦利6-B区。基于储层物性分析、岩心薄片观察、成岩阶段划分,结合岩浆活动及物源体系分析,对研究区古近系储层物性差异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物源方向的火山喷发活动能够为玄武岩水解富铁镁水介质输送到目标区创造条件,这种弱碱性水介质可以抑制早期长石蚀变、高岭土沉淀,进而有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同沉积早期火山喷发形成的桥墩状构架有效支撑了古近系储层粒间孔隙的保存,减缓了塑性火成岩岩屑的变形;新近纪晚期火山活动产生的热液流体加速了成岩阶段演化,形成大量菱铁矿重结晶,对孔隙保存不利。新生代多期岩浆活动对渤海南部海域古近系优质储层控制作用的差异性明显,寻找近物源方向、同沉积早期火山喷发的古近系优质储层发育区,是渤海海域深层岩浆岩发育区的勘探方向。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渤海湾盆地及其他类似新生界岩浆活动区的优质储层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南部 黄河口凹陷 莱州湾凹陷 新生代岩浆活动 古近系优质储层 原生孔隙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塔什库尔干苦子干碱性杂岩体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亚伟 廖小莹 +5 位作者 刘良 校培喜 曹玉亭 杨文强 康磊 梁莎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3年第4期1-24,共24页
苦子干碱性杂岩体是塔什库尔干新生代碱性岩带的主要组成之一,主要由霓辉正长岩、石英霓辉正长岩和碱性花岗岩组成。霓辉正长岩、石英霓辉正长岩和碱性花岗岩的SiO2含量差别较大,分别为50.26%~54.11%、59.74%~60.43oA、69.5... 苦子干碱性杂岩体是塔什库尔干新生代碱性岩带的主要组成之一,主要由霓辉正长岩、石英霓辉正长岩和碱性花岗岩组成。霓辉正长岩、石英霓辉正长岩和碱性花岗岩的SiO2含量差别较大,分别为50.26%~54.11%、59.74%~60.43oA、69.59%~72.13%;霓辉正长岩与石英霓辉正长岩的里特曼指数相近,分别为7.83~10.97、8.51~9.05,明显不同于碱性花岗岩(2.49~3.71)。这3种碱性岩石都表现出富集轻稀土,以及K、Rb、Sr、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的特征。其中异常高的Sr、Ba和∑REE含量暗示可能还有富集地幔物质的加入。利用原位锆石LA—ICP—MS同位素测试方法,获得石英霓辉正长岩和碱性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0.9±0.1Ma和11.9土0.4Ma,代表了岩石的结晶年龄;石英霓辉正长岩锆石εHf(t)值为-9.78~3.24,碱性花岗岩中锆石εHf(t)值为-13.54~5.78,均显示岩浆源区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依据这些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研究的综合分析,笔者初步提出西昆仑塔什库尔干苦子干碱性杂岩体的形成是由于青藏高原在~25Ma期间主体拆沉作用发生后,造成软流圈物质向北逃逸,并受到北面塔里木克拉通岩石圈山根阻挡而上涌,进而发生壳幔混合作用的产物。因此,该杂岩体是青藏高原大规模拆沉后浆活动的远程效应,且标志着研究区在~11Ma期间已处于伸展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 塔什库尔干 苦子干碱性杂岩体 壳-幔混合作用 藏北新生代岩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